一对令人肃然起敬的父子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Heart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小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对父子的形象。他们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一声不响”。特别是那个男孩,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无论是他钓的那条王鲑差点把他拖倒的时候,还是他突然被那条鱼拖入深水区,一下子被水没了顶的时候,包括最后他终于抓到了那条鱼,艰难地“走走停停”,吃力地把那条大约14公斤的王鲑抱上岸的时候,他都没有说一句话。父亲说:“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沉默不语,意味着他拒绝别人的帮助,意味着他在咬紧牙关,努力坚持。一个倔强勇敢的男孩形象就在这种一声不响的沉默中跃然纸上。
  父亲的形象同样出色。文中有四处精彩的描写。首先是儿子在同那条大鱼进行艰难的拉锯战时,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这句生动的描写表明,这位父亲不但时刻关注着儿子,而且做好了随时救援儿子的一切准备。当“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的时候,父亲终于忍不住高声叫出了儿子的名字,这是情不自禁的担心,又一次点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切。第三处描写是在儿子抓到那条大鱼,吃力地回到岸边之后,这时候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先递给儿子一截绳子,让他把捉鱼的工作做完,然后“把儿子抱上岸”,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儿子已经精疲力竭,用尽了最后一点力量。父亲对儿子的那种特殊的关爱,至此表露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处是点睛之笔。旁观者出于好奇,想称一下那条王鲑有多重,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这句话既显示了对儿子的尊重,也体现了他因为儿子出色的表现而感到的由衷自豪。
  写人,不仅要写出他做了些什么,更要着眼于他是怎么做的。在《儿子的鱼》这篇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和儿子在怎样钓鱼,更可以看到父亲在怎样培养儿子的独立精神。这就造就了一对不同凡响的父子,一对发人深省、令人肃然起敬的父子。
其他文献
沟通    近来,收到不少初中生朋友写给刘墉先生的信,有的谈语文学习中的困惑,也有的谈面临中考的压力,还有的谈成长中的思想问题,并且都想让刘墉先生亲自作答。这里,我想告诉大家,因为刘墉先生工作太忙,来信不能一一回复。在收到你们的信后,编辑部的叔叔阿姨们会根据话题内容,对来信分类整合,然后用电子邮件发给刘墉先生,请他选择有代表性的话题写文章。请大家谅解我们,也理解刘墉先生,好吗?    短文    
期刊
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小说就像中国的武侠小说一样,常有家族复仇的故事。情节一旦展开,必是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曲折离奇。但是,看得多了,又觉得都是那么一套,雷同得让人厌烦。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改编成的电影叫《王子复仇记》,也是写复仇的故事,其中也有鬼魂、阴谋、毒酒和决斗,但比之同类题材的作品,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名噪一时的复仇小说都灰飞烟灭、无影无踪了,唯《哈姆莱特》越来越晶莹耀
期刊
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刻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可见对神对人来说,正确地认识自己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寓言中的兔子是一个幸运儿。它在做着美梦的时候被旋风吹过山涧,懵懵懂懂中就被捧成了动物界的体育明星,整天被鲜花和掌声包围。如果这只兔子有清醒的头脑,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它会在开始时就向大家说明这次飞越成功纯属偶然。但兔子没有这样做。它在一次次的演讲邀请中,虚荣心高度膨胀,渐渐迷失自我,以为自己真的会
期刊
读完《错过》,我好像发现了自己的许多过错;回顾过去,我才发现自己已错过许多。《错过》让我明白不能再将“错过”变成“过错”,更让我知道:失去,其实也是一种得。  12岁时我错过了重点初中的大门,现在眼看我又将与重点高中擦肩而过。细细咀嚼这苦果,我发现这一次次的错过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及时总结反思,只一味沉溺在抱怨自责的泥潭中,所以一直停滞不前。读了刘心武的《错过》,我知道惆怅和难过是没有用的,付出和努力
期刊
鸡年的初春依然有些寒冷,而本刊编辑部却充溢着浓浓的春意。2月28日,从首都北京传来的喜讯像春天的阳光,将编辑们的心映照得一片明亮: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奖活动中,《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依然是全国同类刊物中获得的最高奖项。   本刊曾获得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如今再次获奖,可谓金鸡报喜,梅开二度。作为刊物的编者,我们表述不尽此时此刻的心情。荣誉与责任共舞,奖
期刊
感觉    有一本书的晚上,就是一个在天堂的晚上,书带来一个很广大的世界。一个中国十几岁的孩子,在晚上就可以去19世纪的法国,可以去20世纪初的俄罗斯,可以去美国……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你就可以去什么地方……我记得,在同学家借到一本书,然后两耳生风地飞奔回家,感觉自己是在飞,自己的心也在飞  (摘自陈丹燕《梯形教室的六个下午》,接力出版社出版)    成语    呆若木鸡——这个成语人人
期刊
一个爱好安静的人,两边的邻居偏偏是叮叮当当的铜匠与铁匠,他的精神上便难免要受一些折磨。心里生出些抱怨,也就不足为奇。而他偏偏喜欢把这抱怨说出来,并且是常常讲,时间久了,自然会传到铜铁两匠的耳朵里。  生活中的矛盾产生了,也就酝酿着一场故事。当某一天,铜铁两匠一起出现在这位喜好安静的先生面前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铜匠和铁匠都要搬家了,他们用了以子之矛刺子之盾的策略,要这位好安静的先生实践自己的许诺—
期刊
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
期刊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前进的方式。有的人是提心吊胆地前进;有的人却是快乐地前进……  有的人,头上顶着“大刀”,每天心惊胆战地活着,如惊弓之鸟。就像那些贪官污吏,拿着别人口袋里的钱,看似心安理得,其实,他们头上悬着的那把锋利的“刀”,随时都会掉下来。所以,他们做事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有一天“刀”掉下来,将他们的前程断送。  而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内心总是充满了快乐。如普通老百姓,虽清贫
期刊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平常的东西,用独特的形式包装起来,也会变得不同凡响。  形式一变面貌新。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写作文时采取独特的表达方式,让寻常的材料和中心以新颖的面貌显现出来?中考作文多少有一点“一文定终身”的残酷性,应对中考作文,理智的考生总是坚持“稳中求新”的原则。“稳”就是选熟悉的题材,立寻常的主旨,以求驾轻就熟;但又不满足于“稳”,因为要使自己的作文高出别人一头,那就要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