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松尾芭蕉笔下的富士山形象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red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文化认同视角下日本富士山文化中的中国元素”(1506490)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在日本人的心中它是一座优美、庄严的神山,一座代表了日本文化的高山。自古以来日本文学家和艺术家持续不断地吟咏、描绘着富士山的美,创造了丰富的富士山文化。其中,作为日本俳圣的松尾芭蕉,一生多次途径东海道,留下多首咏叹富士山的俳句。本文解读松尾芭蕉作品中富士山的形象特征,并探究其形成要因。
  关键词:松尾芭蕉;俳句;富士山
  作者简介:樊丽丽(1981-),女,汉族,黑龙江省明水县人,泰山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文化、中日比较文化。
  [中圖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02
  前言:
  山岳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被认为是日本山岳文化的代表之一。自古以来,日本文学家和艺术家持续不断地吟咏、描绘着富士山,创造了多彩的富士山文化。对于日本人而言,富士山不仅是美丽的自然景观,也是崇敬的圣地。自古以来,富士山被称为“灵山”、“圣山”,是日本民俗宗教的一部分,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信仰形式。日本近世是日本封建社会高度发展和成熟的时期,在思想文化上也进入了高度繁荣期。而俳句是作为新的近世文学形式发展起来的。它以短小的形式表现作者瞬间的感受,多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语言简练、含蓄。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松尾芭蕉把以突梯滑稽为主、带有游戏成分的俳句发展为具有高度艺术性和鲜明个性的庶民诗。将其提高到严肃的、追求意境美的风格上去。他笔下的富士山也体现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松尾芭蕉咏叹的富士山
  自古以来富士山一直是日本文学家、艺术家作品的主题,一座艺术之山。日本最古和歌集《万叶集》就记载多首吟咏富士山的和歌。《竹取物语》、《伊势物语》中也有富士山的登场。此外,它也出现于中世三大纪行文中。总之,富士山作为歌枕一直是题咏歌的主题,到了中世因政治中心的变换,东下的机会增多,亲临富士山的诗人们也创造了大量的实咏歌。其中富士山的形象是高大、壮丽、神圣的。进入江户时代,对富士山的信仰登拜在民间广为流传,登高远望的风潮在一部分文人墨客中也兴起。此时,俳句原为俳谐连歌的第一句,经松尾芭蕉提倡后,开始成为独立的诗体。并作为新的近世文学形式发展起来。松尾芭蕉一生多次途径东海道,留下多首咏叹富士山的俳句。
  (一)回乡偶书中的富士山
  1676年33岁的松尾芭蕉回老家伊贺时的作品中关于富士山的俳句有3首:1、雲を根に富士は杉形の茂りかな(云飘富士山底,巍峨参天杉立)
  2、富士の山蚤が茶臼の覆かな(遥望高耸富士,似覆高大茶臼)
  3、富士の風や扇にのせて江戸土産(扇载富士山风,摇送江户轻礼)
  「雲を根に富士は杉形の茂りかな」一句中,把富士山比喻成扎根云端的巨大的杉树,赞美了它的高大;而「富士の山蚤が茶臼の覆かな」中的富士山则被写成像盖着布的茶磨;「富士の風や扇にのせて江戸土産」这一句被称为是回老家时的“寒暄吟”,这是一句具有轻松明快感的俳句。呈现的情景中,他拿出了一个扇子说,不是特别的礼物,但扇面承载着富士山的风,如果扇一扇,就会感受的到。其中并没有直接吟咏富士山,而是将这座山与生活中的情景相连接。
  (二)旅途中的富士山
  1684年8月松尾芭蕉从江户出发,开始了作品『野ざらし紀行』的旅行。其中留下了2首富士山的俳句:
  4、霧しぐれ富士を見ぬ日ぞ面白き(茫茫不见富士,妙趣深藏雾中)
  5、雲霧の暫時百景を尽しけり(富士云游雾升,瞬间变幻百景)
  「霧しぐれ富士を見ぬ日ぞ面白き」是在深雾中的作品,咏叹了看不见的富士山,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即便是看不见的富士山也能唤起松尾芭蕉的感慨,成为俳句的主题。而「雲霧の暫時百景を尽しけり」这一句是旅行结束时所作,咏叹了瞬间绘百景的富士山,赞美了它的壮美。
  6、「一尾根はしぐるる雲か富士の雪」(尾根黑云茫茫,富士雪峰独耸)
  此句是『笈の小文』的作品,旅行中眺望周围连绵的群山时赞美白雪覆盖的富士山高耸屹立的身姿。被认为是描写富士山雄伟壮观的名句。
  (三)季节中的富士山
  此外,松尾芭蕉还有3首咏叹富士山的俳句,内容如下:
  7、富士の雪慮生が夢を築かせたり(富士雪落雪融,一枕黄粱美梦。)
  8、目にかかる時やことさら五月富士 (举目抬望富士,五月晴美绝景)。
  「富士の雪慮生が夢を築かせたり」为松尾芭蕉34岁时的作品,描写了冬季的富士山,其中借用了中国成语典故“黄梁一梦”,感叹富士山是常年积雪的。而「目にかかる時やことさら五月富士」一句是松尾芭蕉在1693年咏叹富士山最后的作品。旧历五月的途中,晴空万里,绿树葱葱的视野里耸立着白色的富士山,俳句使用对比的方法,描绘了富士山的壮观与独特。
  二、松尾芭蕉笔下的富士山形象及成因
  (一)形象特征
  松尾芭蕉继承了日本民族感物伤情的美学传统,提出了根植于日本美学传统的“闲寂”、“余情”等美学理念。他的诗风可以用“闲寂风雅”四个字来概括。他用简短的俳句描绘了无限的自然。“在恒靜中体味、把握人生,并将主观之情融入客观之境中,使主体与客体能够达到互相映照,两相契合”。上述的俳句中或是把眼前的富士山比喻成自然界的事物,或是与之形成对比,形成鲜明的映衬。即使是看不见的富士山也成为咏叹的对象,因此,他是把自己投身到自然界的富士山,并且快速地用语言捕捉从中得到的感受。
  富士山对于日本人而言,不仅仅是自然景观,同时也是教徒崇敬的圣地。从平安时代开始的富士山顶浅间神社的祭拜,战国时代盛行的富士山麓修行者的登拜,到江户时代兴盛的富士讲经会及庶民的参拜,它成为日本人心理和情感上的一种寄托。《万叶集》和歌中,古代日本人赞美富士山的高耸、壮丽的自然美之外,将富士山作为象征日出之国的大和国的神山,认为它是守护着大和国的灵山,是国家之宝。可见,古代日本人从富士山感受到神、神秘、神圣的气息,对它的喷火更是拥有敬畏之心。而近世的富士信仰因富士讲经会的盛行而兴盛,从而富士山从遥拜的对象成为广大平民登拜的对象,近世俳句中的富士山形象是美丽壮观的自然之山的同时,也是表达感受的心像之山。随着时代的变化,近世的日本人对富士山的认识从古代的敬畏的对象成为了切身亲近的对象,从远方的外部世界到现实的存在。因此,松尾芭蕉笔下的富士山是高耸入云,雄伟壮丽的自然实景的同时,更是链接心绪的高山。
  (二)形成要因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位于亚洲大陆东部的狭长岛国。南北温度差较大,四季分明,多彩的生物赋予了日本美丽的自然景观。天然的岛国环境,培育了日本人纤细、现实的性情和对大自然的细致感受性。对自然美具有很强敏感性的日本人被山峰高耸入云,山巅白雪皑皑的富士山的庄严与美丽的威容所打动。松尾芭蕉把对富士山的自然美的感动凝练成诗句加以赞美,咏叹富士山“瞬间变换生百景”,形如“参天杉树”对富士山的赞美体现了他对自然的亲和、感悟与憧憬。
  同时,“中国禅宗传到日本,与日本现实社会结合,实现了禅宗日本化,并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武家社会战乱连年,禅宗思想滋养着日本人的心灵,也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和走向”。战乱平息的江户时代,17世纪后半期,稳定的政治和丰富的经济力背景下,现实主义倾向较强的町人文化在京都昌盛。文学上,抛弃武士身份的松尾芭蕉因多部俳句、纪行文作品而知名。他能快速地捕捉到自然界中闲寂之趣,并用日常事物巧妙地加以表达,从而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禅宗“无常”、“幽玄”、“以心传心”的思想影响了松尾芭蕉的俳句思想,而庶民化的社会背景下富士山的形象也呈现庶民化。如上所述,松尾芭蕉咏叹的富士山是富于魅力的自然之山,也是与日常事物相连并体现心绪的高山。此外,“富士の雪慮生が夢を築かせたり”这一句中借用了中国成语典故“黄粱一梦”,体现了中国元素的对松尾芭蕉俳句作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建萍.《意趣幽玄 静寂余韵—王维山水诗与松尾芭蕉的俳句之比较》 《唐都学刊》, 2006年.
  [2]万芳《中国禅宗思想对松尾芭蕉俳谐思想的影响》 《文学教育(下)》,2016年.
  [3]田野纪代子. 《富士山をめぐる日本人の心性》.岩田书院, 2007年.
  [4]石田千尋 .《富士山像の形成と展開-上代から中世までの文学作品を通して》《山梨英和大学紀要》,2011年.
其他文献
对小麦新品系YW243黄矮病毒田间接种鉴定、细胞遗传学分析和分子原位杂交(GISH)的结果表明:YW243高抗黄矮病毒GPV、GAV株系,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构型为21Ⅱ,为小麦-中间偃麦
英国著名的J.马太(J.Matthey)贵金属公司在其“1987年铂的年中评述”称:铂的第三个好年头将出现需求量超过矿产铂的供应量。据1987年8月前的资料,西方国家1987年的铂需求量
目的:检测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Gal-1)、整合素α5β1在宫颈鳞癌患者新辅助子宫动脉化疗前后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明确宫颈鳞癌组织中Gal-1、整合素α5β1的表达与新辅助子
随着纺织现代化,新型喷气和喷水等无梭织机成为纺织业主流,从进口织机来看,整机和配件购货渠道不畅,价格昂贵;而我国生产的这类织机,可靠性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多年研究的基础
摘 要:写景诗的创作过程与认知语言学有心理认知过程的契合,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可以从认知学角度透过写景诗的语义表面,探求其间的艺术之美。本文通过对写景诗的認知基础和语篇特点的分析,运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理论以《春江花月夜》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剖析。  关键词:写景诗;图形;背景;认知语言学;《春江花月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
建立了适于多种农作物种子和半粒种子DNARAPD分析方法。比较了快速方法提取的种子及胚乳DNA与常规方法提取的种子、胚乳DNARAPD扩增图谱,结果基本一致,表现出较丰富的带型。为种子纯度检测、种子
活跃在基层的通讯员一般被形象地称为“土记者”。“土记者”大多生活在农村,直接与农民打交道,对农村的发展变化感同身受,稿件如同泥土一样芬芳朴实,因而很受媒体欢迎。但
摘 要:18世纪英国作家贺拉斯·沃波尔创作的《奥特朗托城堡》被誉为英国哥特小说的鼻祖,开创了哥特小说的先河。哥特小说为历史上一种固定的小说类型,自开创以来一直延续至今,并囊括了现当代灵异小说、恐怖小说,甚至恐怖经典小说在内的一种恐怖模式。该类小说通常包含的多种意象以及其渲染的恐怖气氛,引起读者思考与共鸣。本文以《奥特朗托城堡》为例,深入研究哥特小說中的意象特征,并结合当时的历史状况,分析其内在的社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
阿尔贝·加缪在《局外人》中揭示了一种人生的真实境遇,即荒诞。默尔索作为全书主人公,正是一个荒诞人。他没有接受世俗建构的价值体系,而是选择了义无反顾地生活。本文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