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他的话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 语文从生活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整合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让语文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学习语文。
一、生活处处皆语文
(一)将语文与日常生活“链接”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可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三八节”到了,我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帮母亲做一次饭,并观察母亲吃饭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写一篇文章,第二天语文课上进行交流。第二天同学们带着自己写好的文章进行朗读,真可谓声情并茂。 扬子同学在文章中这样写道:以前每天都是妈妈给我做饭乘饭,总以为这是应该的,没有丝毫的愧疚。今天老师让我为妈妈做饭, 我还真有点为难, 因为妈妈始终不肯,但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还是勉为其难的去做了。……乘饭时我抬头一看, 妈妈正在落泪,我轻轻的用手替妈妈拭去泪水,轻轻的对妈妈说‘妈妈以后我经常成做。’这样学生能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自己动情的东西,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文章自然言而有物。真正做到了“我笔写我心、我笔抒我情”。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与父母沟通,我还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交流过程。
(二)将语文与班级生活“链接”
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前的2分钟,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对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的学习活动,真是很难。因而老师大多要在讲课前进行组织教学。近年来,我尝试着进行这样一种组织教学:既能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达到收心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的内容,是随着语文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变化的。(1)诵诗词,我国的唐诗宋词是文化瑰宝,但学生的课本涉及的少之又少,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的文化瑰宝,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背诵自己喜欢的唐诗宋词。并每天拿出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诵读,此项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写作能力,不少同学在自己的作文中总能恰当地引用一些唐诗宋词,使文章增色不少。(2)说新闻: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的第二天我到班级一问全班五十多个学生只有不到十个同学知道此事,这的确让我很震惊,现在的孩子难道真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为了让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开阔视野,我强调学生每天要看新闻说新闻。每天让学生说自己最感兴趣的新闻,刚开始学生只能说一两条新闻,而且每条新闻只能说一两句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说的新闻多了,而且说得更具体了。这样,既完成了组织教学,又训练了学生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真可谓是“一石三鸟”。(3)读积累。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个学期下来,收到了明显效果。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上述活动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
二、语文处处重感情
(一)体味语言情感,重视思想教育的渗透性
情感可以影响和调节人的认知过程,它是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可抓住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引导体味情感强化语言感受,以发挥情感对学生道德情操的熏陶作用,使思想教育“随风潜入,润物无声”。如阅读《一夜的工作》,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周总理的可贵品质,感受作者的真实感情。第一步:引其入境,理解内容,感受人物形象。a、看到那宫殿式的办公室,你想象总理办公室的陈设可能如何?你步入总理办公室看到的又是什么?这说明什么?b、听到总理一夜要批阅一尺来后的文件,你想总理可能怎么批阅?当你陪他审阅文件时看到的情景又是什么,这说明什么?第二步:激其动情,诱发情感,颂扬人物形象。A、来到总理办公室,看到那极其简单的陈设,你的心情如何?为什么?B、看到总理身边那一尺来高的文件,又看到总理那认真批阅文件的情景,你心情如何?为什么?C、总理工作了一夜,只喝一杯绿茶,吃几粒花生米,并且邀我共进晚餐,你这时如果坐在总理身旁,心情如何?为什么?这样,通过情景创设,角色扮演,,促使学生移步入境,揽物动情,能有效地强化语言训练和德育渗透的效果。
(二)探究语言情理,确保思想教育的深刻性
在语言训练中,须充分挖掘语言的情理因素,即情于理的思路,情与理的逻辑性,情与理表达的深度,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把课文的情与理理解透彻,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以充分体现语言理解与德育渗透的高度。如《再见了,亲人》一文,表达了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使学生深刻理解这种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在阅读中可抓住“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呢”这一句子引导探究,陈述事理,以切实搞清楚“情感”与“事理”间的关系, 老大娘 为了救伤员,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孙。小金花的妈妈为了救侦察员老王而牺牲了,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他们的感情多深呐.这样引导理解语言,体会中心,就能使学生深切感受其情,理解其理,体会其情与理的因果关系,以保证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深刻性。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味各色别样人生。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使语文与生活双赢。
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整合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让语文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学习语文。
一、生活处处皆语文
(一)将语文与日常生活“链接”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可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三八节”到了,我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帮母亲做一次饭,并观察母亲吃饭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写一篇文章,第二天语文课上进行交流。第二天同学们带着自己写好的文章进行朗读,真可谓声情并茂。 扬子同学在文章中这样写道:以前每天都是妈妈给我做饭乘饭,总以为这是应该的,没有丝毫的愧疚。今天老师让我为妈妈做饭, 我还真有点为难, 因为妈妈始终不肯,但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还是勉为其难的去做了。……乘饭时我抬头一看, 妈妈正在落泪,我轻轻的用手替妈妈拭去泪水,轻轻的对妈妈说‘妈妈以后我经常成做。’这样学生能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自己动情的东西,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文章自然言而有物。真正做到了“我笔写我心、我笔抒我情”。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与父母沟通,我还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交流过程。
(二)将语文与班级生活“链接”
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前的2分钟,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对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的学习活动,真是很难。因而老师大多要在讲课前进行组织教学。近年来,我尝试着进行这样一种组织教学:既能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达到收心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的内容,是随着语文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变化的。(1)诵诗词,我国的唐诗宋词是文化瑰宝,但学生的课本涉及的少之又少,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的文化瑰宝,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背诵自己喜欢的唐诗宋词。并每天拿出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诵读,此项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写作能力,不少同学在自己的作文中总能恰当地引用一些唐诗宋词,使文章增色不少。(2)说新闻: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的第二天我到班级一问全班五十多个学生只有不到十个同学知道此事,这的确让我很震惊,现在的孩子难道真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为了让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开阔视野,我强调学生每天要看新闻说新闻。每天让学生说自己最感兴趣的新闻,刚开始学生只能说一两条新闻,而且每条新闻只能说一两句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说的新闻多了,而且说得更具体了。这样,既完成了组织教学,又训练了学生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真可谓是“一石三鸟”。(3)读积累。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个学期下来,收到了明显效果。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上述活动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
二、语文处处重感情
(一)体味语言情感,重视思想教育的渗透性
情感可以影响和调节人的认知过程,它是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可抓住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引导体味情感强化语言感受,以发挥情感对学生道德情操的熏陶作用,使思想教育“随风潜入,润物无声”。如阅读《一夜的工作》,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周总理的可贵品质,感受作者的真实感情。第一步:引其入境,理解内容,感受人物形象。a、看到那宫殿式的办公室,你想象总理办公室的陈设可能如何?你步入总理办公室看到的又是什么?这说明什么?b、听到总理一夜要批阅一尺来后的文件,你想总理可能怎么批阅?当你陪他审阅文件时看到的情景又是什么,这说明什么?第二步:激其动情,诱发情感,颂扬人物形象。A、来到总理办公室,看到那极其简单的陈设,你的心情如何?为什么?B、看到总理身边那一尺来高的文件,又看到总理那认真批阅文件的情景,你心情如何?为什么?C、总理工作了一夜,只喝一杯绿茶,吃几粒花生米,并且邀我共进晚餐,你这时如果坐在总理身旁,心情如何?为什么?这样,通过情景创设,角色扮演,,促使学生移步入境,揽物动情,能有效地强化语言训练和德育渗透的效果。
(二)探究语言情理,确保思想教育的深刻性
在语言训练中,须充分挖掘语言的情理因素,即情于理的思路,情与理的逻辑性,情与理表达的深度,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把课文的情与理理解透彻,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以充分体现语言理解与德育渗透的高度。如《再见了,亲人》一文,表达了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使学生深刻理解这种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在阅读中可抓住“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呢”这一句子引导探究,陈述事理,以切实搞清楚“情感”与“事理”间的关系, 老大娘 为了救伤员,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孙。小金花的妈妈为了救侦察员老王而牺牲了,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他们的感情多深呐.这样引导理解语言,体会中心,就能使学生深切感受其情,理解其理,体会其情与理的因果关系,以保证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深刻性。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味各色别样人生。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使语文与生活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