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幕降临,鸡犬相闻的印尼村寨中,忽然锣鼓喧天,父老乡亲寻声而来,却只闻其声未见其人!又忽而灯光乍起,眼见一帘白布后刀光剑影,罗刹与猴王杀成一片。看呆的众人尚未坐稳,又只听一声大喝,幕后传来了意大利的美声男高音......
这是印尼的国粹——哇扬戏,几乎每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印尼人,都喜欢在皮影戏中看印度教的神仙打架。
从王宫流入民间
偌大的白色幕布后,一个个精巧的木偶小人儿随着牵绳舒展四肢,耳畔充盈着悠悠戏剧之乐,台上你来我往熙熙攘攘构成一幕幕精妙绝伦的浮生映像。正如京剧脸谱让人想到中国,哇扬皮影则让人想到印度尼西亚,哇扬皮影戏最初就是从日惹王宫流入民间。
皮影戏的创作在印尼曾被认为是爪哇皇帝在古时祭奠神灵的重要仪式。当时,皇帝依据寺庙壁画将祖先们的样子刻画在椰子叶上再供上神龛,每当宫廷有重要的仪式,就对着椰子叶焚香祈祷,并演奏甘美兰爪哇五音传统音乐。到了马佳巴黑王朝时期,人物形象从椰子叶上改良到画纸之上。
后来,擅长绘画的Prabangkara王子将纸上的形象着色,就有了皮影戏中色彩鲜艳的表现形式。随后,印尼进入伊斯兰教统治时期,其表演形式发生了转变,佛教的人物形象和音乐都与伊斯兰教格格不入。为了让皮影戏继续,睿智的民众将皮影戏的人物形象去除了相关的佛教形象,并用牛皮取代纸张,把角色正面的脸改为侧面,手脚也拉长,呈现出异于常人的感觉。至此,逐渐形成了印尼爪哇皮影戏的雏形。
半张牛皮装下满天神佛
哇扬皮影的故事主要源自本土的神话、古代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以及著名波斯故事中的英雄,部分桥段与《西游记》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西游记》第六十八回中,朱紫国皇后金圣宫被观音菩萨的坐骑金毛吼变的赛太岁抓走,后被孙悟空给救了出来;而《罗摩衍那》中,罗摩王子的妻子悉达被恶魔罗波那抓走了,也是被神猴哈奴曼给救出来了。因此有学者称孙悟空的原型,就是《罗摩衍那》里的神猴哈奴曼。而罗刹与猴兵相争的经典片段,也正与世界文化遗产——普兰巴南寺的浮雕相似,尤其是神猴哈奴曼大闹楞伽城的场景。在皮影形象的刻画上,不同人物的装束、尺寸、表情、眼神都不同;罗刹族、般度族的眼睛一般绘成圆形,将克利须那、阿周那、其他刹帝利的眼睛绘成扁长形。
当夜色降临,演出开始时,人们沉浸在冥想之中:古老的神祇走下史诗,向人们讲述着千年的故事,人们可看到旷世的征战,英雄的牺牲,人性的矛盾,当然,还有发生在天神间的凄美爱情。
一把巧舌唱尽喜怒哀乐
皮影是二维度的艺术,依靠光影来造型演出,它没有办法像電影或戏曲一样通过演员的肢体表情来传情达意,只能依靠影像的动作和后台的念唱来表现。而哇扬戏不少为连台本戏,连演数夜,演出时以印尼传统乐器甘美兰伴奏,由皮影师“德郎(Dalang)”一人操控出场的各个皮影角色。
“德郎”是表演中的灵魂人物,需要记忆大量故事,背诵许多古老的叙述诗歌,他将哲学、道德和审美的价值观传给下一代,备受人们的尊敬。“(皮影)艺术家的角色,是透过表演带给大家欢笑。”年过七十的皮影师穆吉优诺说,在他从业的最后几年里,他看到皮影加入了喜剧滑稽元素,也加入了甘美兰音乐的伴唱歌女,但注重传统唱法的他,依然坚持着类似美声男高音的高难度唱法。
在表演的开始与结束之时,“德郎”都必须举行敬神仪式,通过焚香、念咒祈祷、敬奉贡品与鲜花以愉悦神灵。在爪哇皮影的表演场景,往往能看到大厅中央的台子上会放置一幅白色的幕布,上端悬挂一盏灯,下端是横放的香蕉树干作为台座,正面角色的皮影插在白幕布右边的树干上,反面角色则插在左边。
“德郎”则盘腿面向白幕,身后有十几个乐师和伴唱者。表演开始时,乐队演奏着古老的甘美兰音乐,“德郎”用脚趾夹住一个小铜锤敲击身边的木箱子来指挥乐队。通常在开场之时全场肃静,“德郎”会先敲三声以唤醒“皮影”的灵魂。然后他就开始介绍故事背景,边说边唱,乐队和伴唱也随着故事的发展加入了进来。
与之类似,在中国,被称为傀儡戏的皮影戏在民间亦具有除煞、酬神与送神的功能。正如元代汪颢在《林田叙录》中所写的,“傀儡牵木作戏,影戏彩纸斑斓,敷陈故事,祈福辟禳”,记录的就是古代皮影戏具有祈福除煞的宗教功能。
从过去走向将来
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曾途经爪哇岛,见哇扬戏的表演,此间见闻,在《瀛涯胜览》中有记载:“有一等人,以纸画人物鸟兽鹰虫之类,如手卷样。以三尺高二木为画杆,止齐一头。其人蟠膝坐于地,以图画立地,每展出一段,朝前番语高声解说此段来历。众人环坐而视听之,或笑或哭,便如说平话一般。”
而今天的印尼,皮影戏更多演变成为针砭时弊的艺术形式,面对现代娱乐的冲击,这种传统艺术已逐渐被迫适应时势,很多皮影戏班为了留住观众,表演时加入流行歌曲、讥讽时事、插科打诨等噱头,传统特色逐渐消失。
哇扬皮影的发展亦有华人的影子。日惹华人江段新于1925年开创了爪哇华人皮影戏,他以华人戏剧故事与人物为皮影戏原型,结合爪哇皮影戏的制作方式以及甘美兰音乐,创造出一种结合华人与印尼文化特性的充满爪哇特色的偶戏艺术,在印尼颇受重视。2011年,时任印尼总统苏西洛追赠江段新印度尼西亚艺术类最高荣誉“文化英雄奖章”,表彰他对印尼皮影戏发展的贡献。也有越来越多的乐师投入华人皮影戏的创新中,守护华印尼共同拥有的文化记忆。
2020年,瑞士苏黎世的里特贝尔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爪哇皮影戏:关于生活与世界的故事》(Javanese Shadow Play: Stories about Life and the World)的展览,展出了一批馆藏的爪哇皮影戏道具,以此来回顾这种古老的戏剧形式。
Tips
观戏指南(日惹)
地点:Sasono Hinggil
苏丹宫的南部主广场
alun alun selatan广场
价格:门票20000Rp
马拉松式的彻夜演出,每个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晚上从9点一直演到次日早5点。
地点:Sono-Budoyo Museum博物馆 价格:门票3000Rp
在Kraton附近,每天晚8点至10点都有表演。
这是印尼的国粹——哇扬戏,几乎每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印尼人,都喜欢在皮影戏中看印度教的神仙打架。
从王宫流入民间
偌大的白色幕布后,一个个精巧的木偶小人儿随着牵绳舒展四肢,耳畔充盈着悠悠戏剧之乐,台上你来我往熙熙攘攘构成一幕幕精妙绝伦的浮生映像。正如京剧脸谱让人想到中国,哇扬皮影则让人想到印度尼西亚,哇扬皮影戏最初就是从日惹王宫流入民间。
皮影戏的创作在印尼曾被认为是爪哇皇帝在古时祭奠神灵的重要仪式。当时,皇帝依据寺庙壁画将祖先们的样子刻画在椰子叶上再供上神龛,每当宫廷有重要的仪式,就对着椰子叶焚香祈祷,并演奏甘美兰爪哇五音传统音乐。到了马佳巴黑王朝时期,人物形象从椰子叶上改良到画纸之上。
后来,擅长绘画的Prabangkara王子将纸上的形象着色,就有了皮影戏中色彩鲜艳的表现形式。随后,印尼进入伊斯兰教统治时期,其表演形式发生了转变,佛教的人物形象和音乐都与伊斯兰教格格不入。为了让皮影戏继续,睿智的民众将皮影戏的人物形象去除了相关的佛教形象,并用牛皮取代纸张,把角色正面的脸改为侧面,手脚也拉长,呈现出异于常人的感觉。至此,逐渐形成了印尼爪哇皮影戏的雏形。
半张牛皮装下满天神佛
哇扬皮影的故事主要源自本土的神话、古代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以及著名波斯故事中的英雄,部分桥段与《西游记》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西游记》第六十八回中,朱紫国皇后金圣宫被观音菩萨的坐骑金毛吼变的赛太岁抓走,后被孙悟空给救了出来;而《罗摩衍那》中,罗摩王子的妻子悉达被恶魔罗波那抓走了,也是被神猴哈奴曼给救出来了。因此有学者称孙悟空的原型,就是《罗摩衍那》里的神猴哈奴曼。而罗刹与猴兵相争的经典片段,也正与世界文化遗产——普兰巴南寺的浮雕相似,尤其是神猴哈奴曼大闹楞伽城的场景。在皮影形象的刻画上,不同人物的装束、尺寸、表情、眼神都不同;罗刹族、般度族的眼睛一般绘成圆形,将克利须那、阿周那、其他刹帝利的眼睛绘成扁长形。
当夜色降临,演出开始时,人们沉浸在冥想之中:古老的神祇走下史诗,向人们讲述着千年的故事,人们可看到旷世的征战,英雄的牺牲,人性的矛盾,当然,还有发生在天神间的凄美爱情。
一把巧舌唱尽喜怒哀乐
皮影是二维度的艺术,依靠光影来造型演出,它没有办法像電影或戏曲一样通过演员的肢体表情来传情达意,只能依靠影像的动作和后台的念唱来表现。而哇扬戏不少为连台本戏,连演数夜,演出时以印尼传统乐器甘美兰伴奏,由皮影师“德郎(Dalang)”一人操控出场的各个皮影角色。
“德郎”是表演中的灵魂人物,需要记忆大量故事,背诵许多古老的叙述诗歌,他将哲学、道德和审美的价值观传给下一代,备受人们的尊敬。“(皮影)艺术家的角色,是透过表演带给大家欢笑。”年过七十的皮影师穆吉优诺说,在他从业的最后几年里,他看到皮影加入了喜剧滑稽元素,也加入了甘美兰音乐的伴唱歌女,但注重传统唱法的他,依然坚持着类似美声男高音的高难度唱法。
在表演的开始与结束之时,“德郎”都必须举行敬神仪式,通过焚香、念咒祈祷、敬奉贡品与鲜花以愉悦神灵。在爪哇皮影的表演场景,往往能看到大厅中央的台子上会放置一幅白色的幕布,上端悬挂一盏灯,下端是横放的香蕉树干作为台座,正面角色的皮影插在白幕布右边的树干上,反面角色则插在左边。
“德郎”则盘腿面向白幕,身后有十几个乐师和伴唱者。表演开始时,乐队演奏着古老的甘美兰音乐,“德郎”用脚趾夹住一个小铜锤敲击身边的木箱子来指挥乐队。通常在开场之时全场肃静,“德郎”会先敲三声以唤醒“皮影”的灵魂。然后他就开始介绍故事背景,边说边唱,乐队和伴唱也随着故事的发展加入了进来。
与之类似,在中国,被称为傀儡戏的皮影戏在民间亦具有除煞、酬神与送神的功能。正如元代汪颢在《林田叙录》中所写的,“傀儡牵木作戏,影戏彩纸斑斓,敷陈故事,祈福辟禳”,记录的就是古代皮影戏具有祈福除煞的宗教功能。
从过去走向将来
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曾途经爪哇岛,见哇扬戏的表演,此间见闻,在《瀛涯胜览》中有记载:“有一等人,以纸画人物鸟兽鹰虫之类,如手卷样。以三尺高二木为画杆,止齐一头。其人蟠膝坐于地,以图画立地,每展出一段,朝前番语高声解说此段来历。众人环坐而视听之,或笑或哭,便如说平话一般。”
而今天的印尼,皮影戏更多演变成为针砭时弊的艺术形式,面对现代娱乐的冲击,这种传统艺术已逐渐被迫适应时势,很多皮影戏班为了留住观众,表演时加入流行歌曲、讥讽时事、插科打诨等噱头,传统特色逐渐消失。
哇扬皮影的发展亦有华人的影子。日惹华人江段新于1925年开创了爪哇华人皮影戏,他以华人戏剧故事与人物为皮影戏原型,结合爪哇皮影戏的制作方式以及甘美兰音乐,创造出一种结合华人与印尼文化特性的充满爪哇特色的偶戏艺术,在印尼颇受重视。2011年,时任印尼总统苏西洛追赠江段新印度尼西亚艺术类最高荣誉“文化英雄奖章”,表彰他对印尼皮影戏发展的贡献。也有越来越多的乐师投入华人皮影戏的创新中,守护华印尼共同拥有的文化记忆。
2020年,瑞士苏黎世的里特贝尔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爪哇皮影戏:关于生活与世界的故事》(Javanese Shadow Play: Stories about Life and the World)的展览,展出了一批馆藏的爪哇皮影戏道具,以此来回顾这种古老的戏剧形式。
Tips
观戏指南(日惹)
地点:Sasono Hinggil
苏丹宫的南部主广场
alun alun selatan广场
价格:门票20000Rp
马拉松式的彻夜演出,每个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晚上从9点一直演到次日早5点。
地点:Sono-Budoyo Museum博物馆 价格:门票3000Rp
在Kraton附近,每天晚8点至10点都有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