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旅融合是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社区的角色与响应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以正定古城社区为例,在概述古城正定旅游发展的社区服务角色基础上,从政府主导文旅融合全域发展、古城社区文化保护、旅游公共服务空间拓展、古城社区周边广泛参与、文旅融合发展红利的社区共享等方面,系统探讨古城正定文旅融合发展的社会响应机制,揭示正定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策略。
关键词:文旅融合;社区响应机制;古城正定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7-0124-03
“十三五”以来,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已成为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而社区服务模式及响应机制,无疑是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学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热点话题。曹开军等(2020)着眼自然遗产旅游地社区居民的旅游参与能力、旅游影响感知和自然保护意识,进行了系统分析[1];李小永等(2020)立足社区旅游项目开发,深入分析了社区旅游项目与景观价值的相容性[2];吕宛青等(2020)探究了社区旅游经营者社会责任行为的驱动因素和表现形式[3];刘宏芳等(2020)研究了低碳旅游在民族地区基层推进效应价值[4]。但是对于如何協调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社区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城正定,在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的基础上,实现了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这与古城社区的积极参与、配合及决策等机制密切相关。因此,着眼文旅融合发展的社区响应机制,对促进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古城正定旅游发展的社区服务角色
旅游社区作为开展各类旅游的重要场所,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旅游规划阶段,公众的态度和关切是能否顺利开展社区规划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旅游区投入运营后,旅游地社区居民成为旅游地发展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旅游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支持[5]。除此之外,社区居民作为旅游社区的主人和守护者,其是否具备旅游参与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正定,改革开放以来,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坚持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统一,坚持旅游与社区有机结合,有效推动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了社区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其中,古城社区服务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第一,社区作为服务提供者的角色,为旅游业提供了便利的服务。从古城南大门进入正定,映入眼帘的就是平整的街道,整齐的停车场,为来正定游览的旅客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同时,正定的公共卫生管理逐步完善,最明显的就是厕所问题得到了解决,厕所设施配置人性化,无台阶,有专门的育婴室,给老幼病残的旅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第二,社区作为管理执行者的角色,对正定旅游资源进行了整体规划。将隆兴寺景区、荣国府景区、南城门、蕉林书屋、赵云庙等进行统一布局,整体提升。同时,对城区环卫、市场秩序、游客服务进行了大力整顿,并对游览景点的安全设施进行了全面检查,增加对餐饮购物及住宿咨询与游客投诉的接待投入等等,加大多部门综合协调管理,有效强化了正定社区管理的社会角色,为正定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第三,社区作为文化遗产符号的角色,为社区来访旅游者深入了解古城历史、建筑风格、民俗文化,提供了真实的符号标识。据统计,截至2018年,古城正定拥有涵盖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物保护单位38处,其中国家级9处、省级6处、县级23处,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项、省级4项,成为古城正定的文化代表。在正定公交车站的台阶上,刻着正定的历史年代表,让每一个行人感受到正定的古老韵味。在古城街上的一面大墙上,刻着正定的历史名人和生平事迹,这也是正定文化遗产的一种符号,增加了正定的历史魅力。同时,正定丰富的民俗文化表演、特色饮食文化,也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城正定文旅融合发展的社区响应机制
(一)政府主导文旅融合全域发展机制
借助旅发大会平台,县政府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充分挖掘正定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正定的文化内涵,对正定全县的文化遗产进行了细致的发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和研究,坚持“四个不漏”,坚持调查摸底,坚持逐级排查,坚持研究上报。对那些仍然坚持授徒教学的民间艺术家,政府要将他们作为优秀典型大力宣传,同时出台一些扶持政策。积极推广优秀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将常山战鼓这种民间艺术向全县各个中小学进行推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正定一县,共有约160多支战鼓队,相当于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战鼓队,每年的大型节假日活动,文艺汇演,都有正定战鼓队艺术表演。同时,以国家级5A、4A级景区标准,对标隆兴寺、荣国府、阳和楼、南城门旅游片区。对古城区进行整体风貌提升,包括了加强景区公共设施的引导,推进停车场的修整等措施,使正定古城由原来单一的景区旅游向古城全域旅游发展。如,正定古城街道,在政府统一规划开发下,将正定的古城文化融入整个正定古城,文旅特色商店,卖出的不仅是商品,更是正定文化;以及特色餐饮店,在古城街道中,规划合理、布局得当、环境优美、干净整洁,成为正定全域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正定在打造古城全域旅游的同时,社区积极配合参与政府的规划,将古城街边的房子统一装饰成青灰色,有的房子上还有雀替,使整个街道充满了古香古色的韵味。同时,社区的居民将自己的房子作为景观,借游客进行游览,为正定全域旅游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古城社区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在正定古城社区文旅融合发展中,社区在动员、响应及参与遗产文化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力量。
1.正定古城社区大力进行保护城墙宣传,增强了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环境保护在当地社区议程中被提到了相当高的地位,提前在思想上做好动员。 2.正定古城社区动员社会力量,挖掘、保护正定优质文化旅游资源。为了古城墙修复和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正定开展全县总动员,呼吁所有居民贡献出家中收藏的旧砖石瓦砾,得到了居民的热烈回应,收集工作卓有成效,总共收集两万多块。为了尽量还原正定城墙当初的面貌,以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照片为设计蓝本,并大量访问当地的古建筑专家和一些对古城过去风貌保有记忆的老年人,最后根据现有城墙的数据,规划了一份完整的重建方案,投资 399 万元,修复了南城门城楼及两侧城墙各 50 米。通过科学的设计施工,对那些相对没有受到严重破坏的墙体,严格遵守了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程度上恢复了真实完整的古城南门风貌[6]。
3.随着新农村民间艺术团体的壮大,文艺汇演、歌手大赛、书画美术大赛等各种各样优秀的文艺形式不断繁荣。正定古城社区,坚持以燕赵文化为依托,聚集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除了正定本地的战鼓表演,还邀请了河北沧州舞狮、吴桥杂技独轮车等优秀民间团体,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风采,丰富了古城社区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外来游客对民间传统文化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保护、传承和发展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遗产最需要的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保护,而是当地社区的居民发自内心地接受它的存在,让它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让文化遗产与当地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人民生活方面紧密结合,给人以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正定通过完善的保护机制将保护、开发有机结合,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三)旅游公共服务空间拓展机制
2017年正定政府以“拆掉围墙,八面来风”作为工作思路,通过拆迁的方式对老旧城区进行了改造升级,将拆迁后的土地全部用于建设城市绿化公园和停车场。正定县绿化面积新增45万平方米,公共服务设施设备更加完善,开元寺等一批景点对当地居民和游客实行免费开放。除了新建停车场,正定还拆掉了各类场所的围墙,将单位内部停车场变成允许社会车辆免费停放的公共停车场。这一举措使得正定实现了县城所有停车位都面向游客免费开放的目标。
近年来,游客停车难成为全国很多景区所面临的难题。“停车难”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稀缺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景区的车位资源是有限的,而游客停车需求增长速度过快,车位增加的速度远远低于游客停车需求增长的速度,这就造成了停车供需的不平衡。正定充分利用城区公共空间,调动社区社会力量,敞开大门,迎接游客。通过敞开机关大门、拓宽主干道两侧空间、增设专业化停车场地等方式,极大增加了停车场的承载能力,解决了游客“停车难”的问题。2018年正定古城在国庆黄金周接待游客高达281.1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85.9%;景区门票收入677.2万元,同比增长84.6%;旅游总收入20.02亿元,同比增长759.4%。正定旅游业取得的好成绩与其拓展旅游公共服务空间等举措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
(四)古城周边社区的广泛参与机制
古城正定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与周边社区的广泛参与密切相关。正定塔元庄社区通过科学规划、多元发展、产业带动,以美丽乡村为抓手,大力开展生态农业观光园、滹沱河生态湿地建设、美丽乡村文化、生态环境优化等项目,成为游客体验采摘的乐趣、感受村庄文化传统、体验农耕快乐的新型旅游业态。吸引了一大批城市来的游客,带动了塔元庄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塔元庄旅游业成为古城正定全域发展、文旅融合的新型业态。同时,古城正定充分发挥商贸旅游的带动机制。通过正定小商品博览会、园博会、国际会展中心等项目的开发,将正定古城文化旅游向“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生态旅游”拓展,由此带动了古城北部片区、东部正定新区片区的多业态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进一步拓展了古城正定文旅融合高质量的路径与方向。
(五)文旅融合发展红利的社区共享机制
社区共享发展红利,就是社区居民能够从旅游发展中获益,能够从旅游发展中提高生活水平。古城正定文旅融合的全域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旅游发展红利的社区共享。据官方统计,正定2016年GDP约为292亿元,不到300亿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31 000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3 000元[7]。到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 000元,相比2017年收入增长率为1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9 000元,接近20 000元,相比2017年增速达到12.1%。其中,旅游多业态的全域发展的成果,成为社区居民增收、增产、就业、民生改善的重要红利来源。尤其是在民生方面,通过改善公共环境、增加旅游服务设施、改建与扩建旅游厕所、拓展旅游休闲活动空间,既方便了游客,也让古城正定社区居民充分享受了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正定厕所体系日趋完善,传统的寻厕难、入厕难、卫生较差的问题逐渐变成了提升正定景区形象的重要工程。
同时,不断丰富古城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共享文化盛宴。据统计,2019年以来,正定创办了各种丰富多样的群众性演出文化活动,仅在2019年春节期间,正定精心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达36场,除了于除夕夜举行的非遗腊会巡游活动,还有自在正定庙会、旺泉古街金猪爆福、鼓王争霸赛等群众反响热烈的活动。这些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精神世界,提高了当地居民的审美水平,也提高了古城社区居民自豪感和幸福指数。
总之,古城正定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多类型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是基础,社区响应、密切配合、积极参与是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古城全域资源整合、部门协调、社区主导的体现。由此不难看出,文旅融合的全域发展,突破了传统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是旅游促进社区全面提升、优化社区环境、提高社区民生幸福指数的重要取向。古城正定文旅融合的实践,从思想上,树立了社区居民的全域旅游意识;从经济上,实现了旅游发展红利的社区共享;从文化上,扩大了古城文化的传承路径;从生态上,保护了古城社区遗产资源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曹开军,杨良健.社区旅游参与能力、旅游感知与自然保护意识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以新疆博格达自然遗产地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6):23-32.
[2] 李小永,张铖,赵振斌,等.社区旅游开发项目的景观价值相容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11):196-201
[3] 呂宛青,葛绪锋.社区旅游经营者社会责任:驱动因素与表现形式——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J].思想战线,2020,(5):156-164.
[4] 刘宏芳,明庆忠,鲁芬.民族社区参与低碳旅游的理想模式与路径解析[J].生态经济,2020,(9):129-134+157.
[5] 赵雪雁,李东泽,李巍,等.高寒民族地区居民的旅游支持度及影响因素——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生态学报,2019,(24).
[6] 茅海波.正定古城墙的兴衰[J].档案天地,2015,(1):59-63+10.
[7] 王梦.正定县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9.
[责任编辑 晓 群]
关键词:文旅融合;社区响应机制;古城正定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7-0124-03
“十三五”以来,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已成为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而社区服务模式及响应机制,无疑是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学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热点话题。曹开军等(2020)着眼自然遗产旅游地社区居民的旅游参与能力、旅游影响感知和自然保护意识,进行了系统分析[1];李小永等(2020)立足社区旅游项目开发,深入分析了社区旅游项目与景观价值的相容性[2];吕宛青等(2020)探究了社区旅游经营者社会责任行为的驱动因素和表现形式[3];刘宏芳等(2020)研究了低碳旅游在民族地区基层推进效应价值[4]。但是对于如何協调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社区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城正定,在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的基础上,实现了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这与古城社区的积极参与、配合及决策等机制密切相关。因此,着眼文旅融合发展的社区响应机制,对促进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古城正定旅游发展的社区服务角色
旅游社区作为开展各类旅游的重要场所,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旅游规划阶段,公众的态度和关切是能否顺利开展社区规划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旅游区投入运营后,旅游地社区居民成为旅游地发展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旅游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支持[5]。除此之外,社区居民作为旅游社区的主人和守护者,其是否具备旅游参与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正定,改革开放以来,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坚持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统一,坚持旅游与社区有机结合,有效推动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了社区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其中,古城社区服务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第一,社区作为服务提供者的角色,为旅游业提供了便利的服务。从古城南大门进入正定,映入眼帘的就是平整的街道,整齐的停车场,为来正定游览的旅客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同时,正定的公共卫生管理逐步完善,最明显的就是厕所问题得到了解决,厕所设施配置人性化,无台阶,有专门的育婴室,给老幼病残的旅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第二,社区作为管理执行者的角色,对正定旅游资源进行了整体规划。将隆兴寺景区、荣国府景区、南城门、蕉林书屋、赵云庙等进行统一布局,整体提升。同时,对城区环卫、市场秩序、游客服务进行了大力整顿,并对游览景点的安全设施进行了全面检查,增加对餐饮购物及住宿咨询与游客投诉的接待投入等等,加大多部门综合协调管理,有效强化了正定社区管理的社会角色,为正定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第三,社区作为文化遗产符号的角色,为社区来访旅游者深入了解古城历史、建筑风格、民俗文化,提供了真实的符号标识。据统计,截至2018年,古城正定拥有涵盖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物保护单位38处,其中国家级9处、省级6处、县级23处,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项、省级4项,成为古城正定的文化代表。在正定公交车站的台阶上,刻着正定的历史年代表,让每一个行人感受到正定的古老韵味。在古城街上的一面大墙上,刻着正定的历史名人和生平事迹,这也是正定文化遗产的一种符号,增加了正定的历史魅力。同时,正定丰富的民俗文化表演、特色饮食文化,也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城正定文旅融合发展的社区响应机制
(一)政府主导文旅融合全域发展机制
借助旅发大会平台,县政府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充分挖掘正定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正定的文化内涵,对正定全县的文化遗产进行了细致的发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和研究,坚持“四个不漏”,坚持调查摸底,坚持逐级排查,坚持研究上报。对那些仍然坚持授徒教学的民间艺术家,政府要将他们作为优秀典型大力宣传,同时出台一些扶持政策。积极推广优秀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将常山战鼓这种民间艺术向全县各个中小学进行推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正定一县,共有约160多支战鼓队,相当于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战鼓队,每年的大型节假日活动,文艺汇演,都有正定战鼓队艺术表演。同时,以国家级5A、4A级景区标准,对标隆兴寺、荣国府、阳和楼、南城门旅游片区。对古城区进行整体风貌提升,包括了加强景区公共设施的引导,推进停车场的修整等措施,使正定古城由原来单一的景区旅游向古城全域旅游发展。如,正定古城街道,在政府统一规划开发下,将正定的古城文化融入整个正定古城,文旅特色商店,卖出的不仅是商品,更是正定文化;以及特色餐饮店,在古城街道中,规划合理、布局得当、环境优美、干净整洁,成为正定全域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正定在打造古城全域旅游的同时,社区积极配合参与政府的规划,将古城街边的房子统一装饰成青灰色,有的房子上还有雀替,使整个街道充满了古香古色的韵味。同时,社区的居民将自己的房子作为景观,借游客进行游览,为正定全域旅游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古城社区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在正定古城社区文旅融合发展中,社区在动员、响应及参与遗产文化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力量。
1.正定古城社区大力进行保护城墙宣传,增强了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环境保护在当地社区议程中被提到了相当高的地位,提前在思想上做好动员。 2.正定古城社区动员社会力量,挖掘、保护正定优质文化旅游资源。为了古城墙修复和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正定开展全县总动员,呼吁所有居民贡献出家中收藏的旧砖石瓦砾,得到了居民的热烈回应,收集工作卓有成效,总共收集两万多块。为了尽量还原正定城墙当初的面貌,以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照片为设计蓝本,并大量访问当地的古建筑专家和一些对古城过去风貌保有记忆的老年人,最后根据现有城墙的数据,规划了一份完整的重建方案,投资 399 万元,修复了南城门城楼及两侧城墙各 50 米。通过科学的设计施工,对那些相对没有受到严重破坏的墙体,严格遵守了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程度上恢复了真实完整的古城南门风貌[6]。
3.随着新农村民间艺术团体的壮大,文艺汇演、歌手大赛、书画美术大赛等各种各样优秀的文艺形式不断繁荣。正定古城社区,坚持以燕赵文化为依托,聚集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除了正定本地的战鼓表演,还邀请了河北沧州舞狮、吴桥杂技独轮车等优秀民间团体,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风采,丰富了古城社区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外来游客对民间传统文化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保护、传承和发展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遗产最需要的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保护,而是当地社区的居民发自内心地接受它的存在,让它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让文化遗产与当地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人民生活方面紧密结合,给人以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正定通过完善的保护机制将保护、开发有机结合,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三)旅游公共服务空间拓展机制
2017年正定政府以“拆掉围墙,八面来风”作为工作思路,通过拆迁的方式对老旧城区进行了改造升级,将拆迁后的土地全部用于建设城市绿化公园和停车场。正定县绿化面积新增45万平方米,公共服务设施设备更加完善,开元寺等一批景点对当地居民和游客实行免费开放。除了新建停车场,正定还拆掉了各类场所的围墙,将单位内部停车场变成允许社会车辆免费停放的公共停车场。这一举措使得正定实现了县城所有停车位都面向游客免费开放的目标。
近年来,游客停车难成为全国很多景区所面临的难题。“停车难”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稀缺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景区的车位资源是有限的,而游客停车需求增长速度过快,车位增加的速度远远低于游客停车需求增长的速度,这就造成了停车供需的不平衡。正定充分利用城区公共空间,调动社区社会力量,敞开大门,迎接游客。通过敞开机关大门、拓宽主干道两侧空间、增设专业化停车场地等方式,极大增加了停车场的承载能力,解决了游客“停车难”的问题。2018年正定古城在国庆黄金周接待游客高达281.1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85.9%;景区门票收入677.2万元,同比增长84.6%;旅游总收入20.02亿元,同比增长759.4%。正定旅游业取得的好成绩与其拓展旅游公共服务空间等举措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
(四)古城周边社区的广泛参与机制
古城正定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与周边社区的广泛参与密切相关。正定塔元庄社区通过科学规划、多元发展、产业带动,以美丽乡村为抓手,大力开展生态农业观光园、滹沱河生态湿地建设、美丽乡村文化、生态环境优化等项目,成为游客体验采摘的乐趣、感受村庄文化传统、体验农耕快乐的新型旅游业态。吸引了一大批城市来的游客,带动了塔元庄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塔元庄旅游业成为古城正定全域发展、文旅融合的新型业态。同时,古城正定充分发挥商贸旅游的带动机制。通过正定小商品博览会、园博会、国际会展中心等项目的开发,将正定古城文化旅游向“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生态旅游”拓展,由此带动了古城北部片区、东部正定新区片区的多业态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进一步拓展了古城正定文旅融合高质量的路径与方向。
(五)文旅融合发展红利的社区共享机制
社区共享发展红利,就是社区居民能够从旅游发展中获益,能够从旅游发展中提高生活水平。古城正定文旅融合的全域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旅游发展红利的社区共享。据官方统计,正定2016年GDP约为292亿元,不到300亿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31 000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3 000元[7]。到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 000元,相比2017年收入增长率为1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9 000元,接近20 000元,相比2017年增速达到12.1%。其中,旅游多业态的全域发展的成果,成为社区居民增收、增产、就业、民生改善的重要红利来源。尤其是在民生方面,通过改善公共环境、增加旅游服务设施、改建与扩建旅游厕所、拓展旅游休闲活动空间,既方便了游客,也让古城正定社区居民充分享受了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正定厕所体系日趋完善,传统的寻厕难、入厕难、卫生较差的问题逐渐变成了提升正定景区形象的重要工程。
同时,不断丰富古城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共享文化盛宴。据统计,2019年以来,正定创办了各种丰富多样的群众性演出文化活动,仅在2019年春节期间,正定精心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达36场,除了于除夕夜举行的非遗腊会巡游活动,还有自在正定庙会、旺泉古街金猪爆福、鼓王争霸赛等群众反响热烈的活动。这些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精神世界,提高了当地居民的审美水平,也提高了古城社区居民自豪感和幸福指数。
总之,古城正定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多类型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是基础,社区响应、密切配合、积极参与是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古城全域资源整合、部门协调、社区主导的体现。由此不难看出,文旅融合的全域发展,突破了传统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是旅游促进社区全面提升、优化社区环境、提高社区民生幸福指数的重要取向。古城正定文旅融合的实践,从思想上,树立了社区居民的全域旅游意识;从经济上,实现了旅游发展红利的社区共享;从文化上,扩大了古城文化的传承路径;从生态上,保护了古城社区遗产资源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曹开军,杨良健.社区旅游参与能力、旅游感知与自然保护意识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以新疆博格达自然遗产地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6):23-32.
[2] 李小永,张铖,赵振斌,等.社区旅游开发项目的景观价值相容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11):196-201
[3] 呂宛青,葛绪锋.社区旅游经营者社会责任:驱动因素与表现形式——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J].思想战线,2020,(5):156-164.
[4] 刘宏芳,明庆忠,鲁芬.民族社区参与低碳旅游的理想模式与路径解析[J].生态经济,2020,(9):129-134+157.
[5] 赵雪雁,李东泽,李巍,等.高寒民族地区居民的旅游支持度及影响因素——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生态学报,2019,(24).
[6] 茅海波.正定古城墙的兴衰[J].档案天地,2015,(1):59-63+10.
[7] 王梦.正定县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9.
[责任编辑 晓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