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人文”误区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深入贯彻新课标精神,落实课改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通过解读人文内涵,把握人文涵盖的广阔范畴,探讨在新课标体制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人文”误读,并较为详细地罗列误区的表现形式和相应的正确做法。从反面对现行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做些思考,树立反面典型,以对盲从课标误读课标的教师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人文教育 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 还原
  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种自觉的人文渗透,对教材知识的自觉引申,更是把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方式。它应当成为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自觉行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之时,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解读“新课标”的能力不同,致使钻研出来的各种“推陈出新”的人文绝招也令人眩目。
  一、过分自主,失去原则
  如有教师在上《孔雀东南飞》一棵时,设置了两个问题供学生讨论,刘兰芝为何要被休?焦仲卿的性格是否软弱?这两个问题紧扣文本进行延伸无可厚非,但学生在回答时说刘兰芝性格太倔,本就该休;刘兰芝忤逆了婆婆,侍奉不好丈夫,本就该休;焦仲卿就是现代版的“耙耳朵”,焦仲卿本身的性取向上有问题等等。如此答案都是在老师的逐层认可之下展现出来的,这种学生的主体个性,不要也罢。
  二、过分拓展,失去特性
  如有教师上《囚绿记》,先大体用双音节词梳理文章脉络,接着就开始引申拓展,古今中外凡是遭受了困难挫折而能屹立不倒的人物形象,全部罗列在幻灯上展示;这还不够,既然文章是写“绿”,就拓展到其他颜色的遐想,并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颜色的作文。综合性学习虽然强调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但并非意味着其课程内容是没有界限,没有层次、没有梯度、没有主题的。
  三、滥用媒体,以图代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鼓励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而非主体。但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众多教师被多媒体捆住手脚不说,还让学生对教材文字本身的感悟从图片,视频开始,直接用有声的有形的有情节的好玩儿的图像代替文字。于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日薄西山”;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思维空间在多媒体的泛滥展示中渐趋狭窄;学生对文本言语的感悟在多媒体的富有动感的演示中浅尝辄止……
  四、崇尚探究,毫无目的
  鉴于新课改中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重要性,语文课堂开始热闹了,教师可以随时抛给学生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是探究的目的、探究的方法、探究过程的评价、探究的有效性都被大大忽略了。
  有的把文本中一读就懂、一想就会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丧失兴趣,探而无味。如《囚绿记》中的绿象征着什么;有的让学生探究难度大、曲折多的课题,学生望而生畏,探而无果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在西方悲剧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价值;有的探究过程过于理性化,偏重逻辑推理,用“甲等于乙,乙等于丙,甲就等于丙”的等式来机械地解读文本,失去语文教学的动感与灵气。如《父母和子女的爱》中父亲给子女的爱和母亲给子女的爱有何不同,具体体现在文章中哪些段落,为什么父亲和母亲不同?学生由于缺乏厚重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缺乏丰富的理性认识和抽象的思维能力,过于理性化的探究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五、形式多样,华而不实
  语文课向来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正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生动而活泼,教师们在课前预设时总会绞尽脑汁地设计各种各样新奇有趣的学习活动,如:演一演、画一画、拼一拼、议一议等。在作为课堂艺术的精品——公开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一节课下来,学生好像非常配合,师生互动效果良好,但反思整堂课,众多的花哨的形式掩盖了课程设置之处的目的,学生沉迷于形式的热闹和有趣中,已经没法沉静涵咏文字本身的内涵,更罔论课文本身的人文价值了。这样的课堂形式本着为追求人文内涵而设置,离真正的人文和语文距离遥远。
  六、时尚跟风,不伦不类
  现如今,诵读古诗片段成为风尚,阅读诸子百家心得成为流行,追慕国学大师的踪迹,一味地强调语文的国学味道。于是语文课堂中轮番播放百家讲坛或是名家感悟特别多。学唐诗,先看《唐之韵》,学《诗经》,先看鲍鹏山的《诗经里的中国》,学《论语》,先看于丹《论语心得》,学《挥泪斩马谡》,先读易中天《品三国》,学清代小说,先把阎崇年清史讲解看一遍。不是说这些名家讲解不值得看,而是教师应该有筛选、有辨别、有针对性地介绍学生看,比如是否应该先读了《论语》才能看得懂“心得”呢?这种思想的过渡跳跃无疑是要求学生坐井观天,拾人牙慧。
  用文化的视野来教语文理应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在语文中尤其是语文的课堂中渗入人文意识,还原人文的因子,弥漫人文的气息,不仅是新课改给我们的目标方向,更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努力实践的教育理想,这也算是对语文教育的一种诗意解读了。
  参考文献
  ①季树涛《渗透生命意识,关注精神成长》.《语文教学通讯》,2012,2B。
  ②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当前正在积极探索适应研究性学习和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方法”,案例教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入了初中政治课教学。那么,案例教学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能发挥什么作用,它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新课程标准即将实施能有何帮助?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认为初中政治课运用案例教学,并在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开始逐步地引案例进入课堂教学。笔者认为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期刊
摘 要:生物学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新课标 生物教学 实验探究 方法 有效性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参观、讨论、实习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掌握一般的科学
期刊
摘 要:关于“课程标准的逻辑体系”的困惑,新课标教材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螺旋式上升”。“螺旋式上升”能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使本学科内容不断地拓展与加深,并在知识的学习上有良好的复习和强化作用。实践发现存在这样一些弊端:淡化了数学的逻辑体系,知识体系不完善,造成内容的臃肿和不必要的重复,使学生对知识的形成和理解比较混乱,因此学生容易对数学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失去信心,进而放弃数学。在课改初期
期刊
初中数学总复习并不是对以前所教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忆和再现。最主要的是要通过对知识的系统复习,使每一章节中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找出其变化规律、性质相似之处及不同点等,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以点成线,以线成面,以面成体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一、章节复习——善于转化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指出“学习有两个过程,一个是从薄到厚”,前者是“量”的积累,后者则是质的飞跃
期刊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因此,倡导创新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作为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有改革的胆略和创新的勇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敢于创新,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激活思维机制,进入创造状态,达到师生间的激情互动,逐步把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到底该怎么上?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采用各种形式、手段,或营造热热闹闹的氛围,或是固定为基础知识加政治思想教育的格式。久而久之,语文课堂笼罩着浓浓的张扬、浮华、形式化的东西,离其本真越来越远,渐渐迷失了方向。许多语文教师不由感慨道“越教越不知道怎样教语文了!”那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洗净浮华,从语文的“根”入手,追寻“真、实、趣”的境界。  一、“真”。去
期刊
摘 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历史学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是必须解决的核心性课题。本文从备课、讲课、课件制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教学改革 备课讲课 课件制作 学生参与 教学艺术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加强对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是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本文仅就如何改革历史的教法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上好课
期刊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形成根源  留守儿童:广义上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约占80%左右的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或务工时将未成年子女留置于户籍地所产生的一个特群体。狭义上是指儿童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且“留守”在家中的未成年子女。笔者初步调查发现,某县辖区内6镇384个自然村,留守儿童数目约占全县儿童总数的35.2-39.7%。如此庞大的特殊弱势群体产生的根本原因,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期刊
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于这一新数学教学理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改革或创新我们的数学教学方法。  一、“探究——主体参与型”教学方法  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学模式。其指导思想在于: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创造与发展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发
期刊
摘 要:新课程竭力倡导:教育应依托生活进行,变成一种生活。成功的语文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我们探索让生活语文走进课堂,让语文教育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大课堂,这样语文才会充满时代气息、生命活力。  关键词:生活 语文 课堂 时代气息 生命活力 新课程  语文源自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