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教学设计(1)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8924650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课本第28、29页例1和例2以及32页练习八的第1~3题。这是学生在分数乘法基础上首次对分数除法运算进行学习探究,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根据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并由整数除法过渡到分数除法,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第二,从分数除以整数入手,根据除法的意义,让学生初步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例1采用整数与分数、乘法与除法两种对比的方式,揭示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例2以折纸的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发现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引导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学会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
  ●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已经能够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除法的意义,并知道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为下一步学习分数除法运算做好知识储备。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应用能力,他们能在联系与对比中将整数除法的意义类推至分数除法的意义。同时,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初步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他们的学习还需要借助结构性探究素材的探索和信息技术的帮助,才能对分数除法运算意义和方法进行自主探索,内化学习感知,形成综合技能。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联系实际,发现生活中分数除以整数的现象,并综合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性的操作学习活动,引导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初步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式,体会数形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参与的意识和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帮助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发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 教学环境与准备
  本节课通过实物展台、PPT课件等多媒体技术来呈现教学内容,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并根据教学中数学操作活动的需要,将班级学生分成5~6个学习小组,方便他们进行讨论、分析和汇报。
  ● 教学过程
  1.找准起点,复习引入
  ◇谈话引入:班级开展中队活动,买来一些水果糖,每盒水果糖重100g,3盒有多重?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列式回答:100×3=300(g)
  ◇改编练习:这是一道列乘法算式解决的实际问题,你能改编成用除法算式的问题吗?
  学生根据每盒糖果的重量、糖果盒数以及总重量之间的关系说出其他两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进行回答:
  ①3盒水果糖重300g,每盒有多重?列式:300÷3=100(g)
  ②300g水果糖,每盒100g,可以装几盒?列式:300÷100=3(盒)
  信息技术支持:PPT根据学生回答的不同情况,运用触发功能,随机点出学生回答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创设良好的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研讨交流氛围。
  ◇回顾意义:通过改编练习,你能说一说,整数乘除法算式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吗?你是怎样理解整数除法的意义?
  学生针对具体算式说一说,在乘法算式中,300是两个因数的积,而在除法算式中,300都是被除数,在两道除法算式中的除数都是乘法中的一个因数。整数除法的意义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信息技术支持:PPT根据学生的回答的列式,保留三道列式,去掉其他信息,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乘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2.沟通联系,理解意义
  ◇再次改编:每盒水果糖的重量原来用整数表示是100g,还可以运用分数来表示它的重量吗?同桌相互商量商量。
  学生交流:可以运用“kg”做重量单位,把“100g”改成“kg”,把“300g”改成“kg”。
  ◇重新列式:让学生回答水果糖重量改成分数表示的情况,并列出分数乘除法算式。
  学生列出:×3=(g),
  ÷3=(g),÷=3(盒)。
  ◇对比发现:让学生对比这三道算式,发现分数乘法与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学生根据这三道算式,说一说分数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分数乘法的积,在分数除法中都是被除数,除法中的除数或商都是乘法中的一个因数,从而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信息技术支持:PPT根据学生的回答,运用色块进入动画效果,突出强调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沟通联系:同时出现整数乘除法与分数乘除法几道算式,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
  通过对比,加强分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发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初步运用:让学生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可以由一道分数除法,得出有联系的两道分数除法算式的结果。学生根据“×=”直接回答出:÷=,÷=。
  3.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出示例2: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纸,进行折一折,算一算。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展示并讨论不同折法,带来的不同算法。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一种折法是把4个“”平均分成2份,即得到2个“”,结果为;另一种折法是把平均分成2份,即就是求的是多少,通过乘法计算,也能得到。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种方法,并说一说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汇报:一种方法是把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就是,并说出相应的算式;另一种方法是把平均分成2份,就是的,也就是×,并说出相应的算式。
  学生比较:第一种方法计算相对简单,结果直接明了;第二种方法需要把除法问题转化成乘法问题进行解决,也能算出结果。
  信息技术支持:PPT随机出示学生汇报的结果,实物展示同时展示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形象演示出学生的思考过程,让不同的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4.比较发现,掌握算法
  ◇深入探索:教师出示把平均分成3份问题,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算法进行计算。
  学生再次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小结归纳:现在对比分数除法的两种方法,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学生根据已经学习的方法,选择一种解决方法,通过思考,学生选择第二种方法,因为“4÷3”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与“4÷2”有着不同。
  ◇探索算法:让学生对比“把4-5平均分成2份”与“把4-5平均分成3份”的两种不同算式,观察算式的第一步与原来的不同之处,得到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
  学生得到分数除法的一般方法,就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即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
  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得到算法:分数除以一个整数(0除外),就是乘以这个数的倒数。从而把分数除法问题转化成以前学习的分数乘法来解决。
  信息技术支持:PPT触发的功能随机演示学生回答的不同情况,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维通过实例得到直观展示,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5.巩固训练,提升技能
  ◇学生根据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复习分数乘法运算,同时也练习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计算练习。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完成之后交流反馈。
  ◇进行判断练习。出示一组判断,让学生进行练习。
  ◇游戏活动。学生进行对口令游戏。同桌一位说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另一位迅速把这道算式转化成相应的分数乘法算式。
  信息技术支持:借助PPT进入和退出动画及触发的功能,灵活出示学生巩固练习,通过对比、变式等题组练习,提高课堂学生学习效率。
  ● 设计意图
  1.有效迁移,明晰算式意义
  新课伊始,通过乘与除法的对比、以及整数与分数的变化,顺利让学生从已有旧知迁移到学习新知,拓展并建构学生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在课件制作上,创设有利于学生比较发现的教学条件,运用PPT的触发功能,根据学生的当场回答,相机出现改编的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探究学习。运用有效迁移,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沟通了知识的前后联系,还使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同时,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数形结合,深刻理解算理
  算理是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教学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把分数除以整数的运算与长方形的均分联系在一起,打通学生折纸与计算之间的壁垒,让学生深刻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把学生折、算的思考过程运用PPT形象地演示出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动态、直观展示效果,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还运用了PPT的触发功能,使得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处理更加灵活。
  3.比较发现,熟练掌握算法
  算法多样化是优化的前提。教学设计中,预设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规律,让学生在充分掌握特殊情况下的不同算法,再改变除数大小,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在算法的选择中,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算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把握算法优化的契机。在信息技术上,采用进入与退出等动画效果,聚焦学生由算理抽象出算法的关键部分,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充分展开探索,通过等号前后比较,学生发现计算规律,从而牢记并熟练运用一般算法。
  4.广泛运用,提升学生素养
  通过学习交流与共同商讨时发现:虽然课堂练习我们采用了填空、判断、游戏等形式,并且练习内容的广度与梯度使得课堂训练更加丰富、扎实,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践,让他们在已有认知基础上能跳一跳,摘到果子,收获学习成功的乐趣。在信息技术上,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快速出示训练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演示,扩大学生训练的信息容量,提高课堂训练效果。
其他文献
微课程教学法教学模型的第一模块 第二模块,即自主学习任务单 配套教学资源,构成翻转课堂的课前自主学习阶段。  课前自主学习质量,是翻转课堂能够成功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外,内化知识、拓展能力主要在课堂”为基本结构的学习方式(或曰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形态),其目的在于发展应对未来挑战必备的核心素养,提升教学质量。  翻转课堂包含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两个阶段,课
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两岁多的印度穷孩子布迪亚是个长跑天才。经过艰苦的训练,布迪亚迄今为止参加了6次大型赛事,成为印度的一名长跑小英雄。然而,就在名声和财富向布迪亚招手的时候,这种拔苗助长式的训练使他走向了毁灭。2006年的5月2日,布迪亚向7小时不间断跑65公里发起了挑战。挑战虽然成功了,可精疲力竭的布迪亚却摔倒在地,被送进了医院。  体检结果出来了,布迪亚不但营养不良、贫血,而且长跑3天后血
编者按:“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这是信息技术教师所面临的严峻课题。针对这个课题,“差异化教学实验区”里的林大锋老师、周玳珈老师和蔡海斌老师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探讨、解决差异化教学的策略。面对差异化学习个体采取的“分层递进式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缩小差异,同时促进个性与能力的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在下一期,我们还将在本期的基础上,用实例来证明“分层递进式教学”的实际
教材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工具。但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而不关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则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从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度剖析、重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显得十分必要。笔者参加了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赛项中的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组委会提供的是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在对不熟悉的教材进行分析解读、设计教案的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创造性使用教材的
目前国家开放大学的课程及学习资源建设规划、建设过程及应用等方面的管理处于人工管理模式,无法将规划、在建和现有的课程及学习资源情况统一在一起,也无法将全国系统内的教师和参与课程及学习资源建设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资源汇集在一起,更无法提供各分部、各类人员共享、连用的软件系统,这些问题制约着国家开放大学课程及学习资源管理和应用,以及共建、共享机制的发展。因此,设计出一个有效的教学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变得十分
摘要:现阶段,高中音乐在高中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只有各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学生才能满足社会不断地发展的要求。高中音乐教学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实施音乐教学与信息教学的有效整合,通过教学探索来改革音乐教学的模式,以此来提升教学的品质。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高中音乐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127-
摘 要:通过在实际教育管理中所发生的一个案例型故事,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抄作业现象,笔者以拒绝诱惑为主线激发学生自我控制的意识,以多媒体内容展示为辅助手段启发学生对抄作业的思考,与不良现象做自觉长期抵制,避免靠教师的紧盯、严管这种被动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爱生故事 拒绝抄作业 诱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128-02  在从事多年的
自2008年第3期开始,《信息技术教育》杂志正式更名为《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作为该杂志主办单位之一的中央电化教育馆的成员,我感到由衷高兴。我认为,更名的蕴意,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也蕴意着自2000年提出的“大力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建设”,在我国得到充分发展和肯定。  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与推进,自2000年起已历经八年。有幸作为一名直接参与者和亲历者,八年路程
“热力环流”翻转课堂教学是笔者作为上海圆创教育“智慧教学与翻转课堂实践研究”项目专家团队成员,于2015年9月24日在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参加“示范引领与教学研讨”地理同题异构,并按照当地学校教学进度执教的公开教学活动,教学时间为40分钟。  在这次公开教学活动中,笔者努力贯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的翻转课堂理念和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导学一体”理论,从教学设计到教学策略调整,始终坚持以学生
浙江省新高考实施“7选3”模式后,技术成为其中的一门选考科目。“算法与程序设计”作为选考的考试内容,难度和广度有所提升,解析、枚举、排序、查找、递归等经典算法变成教学重点。同行们在教学研讨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在学习这些经典算法时,如何让学生真正有效经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形成科学稳定的知识逻辑结构?是留白程序填空还是让学生自己独立编程?如何通过这些经典算法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