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好姑娘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am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她们渐渐长大,每一次听闻她们的近况,都有极矛盾的心情,既期待又忧虑。沪上多雨,四季阴湿,总是向往她们家乡云南红河州大山深处葳蕤的草木和明媚的阳光。可近两年时时听到她们中有人辍学出嫁的消息,那瞬间的刺激犹如冬夜暴雪突降,常使我惶恐心痛得喘不过气来。
  初次走近她们,是在十年前。第一个被我记住名字的是壮族的萍,先我而去她们的家乡元阳支教的陈老师,返沪后写了篇文章讲述萍的故事,看过的人无不动容。然而第一面见萍我有点失望,觉得老师文中种种形容,比如像“林中的小鹿”,显然是出于情感因素的美化。萍黑瘦、羞涩、沉默,家境并不算最差,只是山区姑娘中最平常的一个。唯一特别的,是她并不算好看的眼中时刻都含着一种怯生生的、超出年龄的凄婉神色。
  那时候真是年轻,似乎精力和了解未知事物的渴望都消耗不尽。每回支教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彝族女教师素英姐的陪伴下,从早到晚在山里奔走。去贫困生家家访,走访最偏僻、简陋的校点,越是艰辛越要前往,也许是明白自己轻浮躁动、不知甘苦的心须如此方能沉得下来。如此一来,我的确得以了解乡民们生活的真实境况,可与孩子们相处的时间却变少了。接触的孩子多了,没声音动作又少的就容易被遗忘。萍就是这样,偶尔相遇还躲闪,叫我想亲近又怕惊扰了她。
  只是有一回,我离开前收到来自她和她表妹的礼物。可行动、开口的还是表妹,她只是在旁边看着我,目光相对时她笑一下又立即低了头。我打开那礼物的盒子,看见一个有机玻璃制成的树叶形摆件。虽然在城市里这也许是没什么用处的鸡肋物件,但在乡上学生最爱光顾的小店里,这可是价格相对昂贵的 “水晶”装饰品。连吃饭都要两人分吃一份的她们,要苦苦积攒多久才能送我这样“奢侈”的礼物。我感到沉重、受之有愧,想做些什么让自己好过些,她们却赶忙跑远了。
  萍是最早在我和素英姐的牵线搭桥下获得结对助学资助的孩子之一。与她结对的是位上海的退休职工。那位老伯生活并不宽裕,执意通过俭省来资助她,并认定她必须走读书改变命运这一条路。可怎奈她不擅学习,小升初考不上县里的好中学。老伯不能接受她在乡里读中学,三天两头打电话来要求她回小学复读。她觉得那样会被耻笑,又不知该如何回复一直帮助自己的好心人,最后只好不接电话。初二未读完,她辍学离家去打工了。在此之前,她的表妹、要好的伙伴先后如此,素英姐和我早有预感,隔三差五地关怀劝导,终究还是未能阻止她走这一步。
  外出打工之后的萍,一度与我们断了联系。只是听说她找了男人,嫁去了外县。隔了近两年的一天,文章中写过她的那位老师收到她的来信,说自己生了女儿,已经四个多月,想请老师帮忙取名字。也许因为她是我们帮助的学生中首位做母亲的,我生出强烈的愿望想去看她。
  几个月后,我果真去了。与素英姐按照打听好的地址前往石屏县,再转车去她所在的小镇。为了在途中某个加油站找到打工的她,我们搭乘了一辆拉客的小面包车,以便于随时停下寻找。找过两个加油站无果,我们几乎要放弃的时候,终于在最后、最小的一个加油站里看见了她。她穿着脏污的工作服,头发盘在帽子里,独自靠墙蹲着在看一本薄而皱的小书,身形依旧瘦削,打眼看去像个营养不良的小男生。听见我们喊她,她抬起头,先是惊讶,很快恢复平静,我发觉她眼中那种怯生生的神色已不见了。跟同事打了招呼后,她带我们回家。从她工作的地方到镇上,还有四十分钟的车程,车费三块,她平时为了省钱并不每天回家,却因此令婆婆不满。她说婆婆反对她出来打工,可她才不想一直在家待着。她语速变快了,口气中总有种不耐烦。她问我们住在哪里,住一夜多少钱,听说要一百多块后又感叹“老师你们真有钱!”
  到了镇上,还要走半小时才能到萍的家。素英姐后来对我说,相较于萍的老家所在的村子来说,这算是嫁到了更便利、更好的地方。萍的男人比她大不少,专门帮人盖房子,他们自家的房子也新建不久。看着他们夫妻俩一起带孩子还算默契的景象,我放心不少。不愿劳烦他们招待吃饭,想趁天黑透前返回县城,我为他们拍了些照片,没有坐太久便告辞了。萍再三挽留不住,只得送我们去镇上坐车。途经一片山坡密林中的坟地,风过瑟瑟、颇为阴森。我们下意识地走近一些,彼此看看,都想说话、却又都不知说些什么好。突然间萍放缓脚步,回头凝望着我,苦笑道:“老师啊,看着你,我真后悔这么早嫁了!” 我一时语噎,只听得不知何处传来悲泣之声。
  自那之后,我再没有见过萍,但一直断续地知道她的消息。她执意在外打工,与婆婆矛盾加深,独自跑回娘家,被丈夫找回又出走,想女儿却不敢回家。一天她发信息给陈老师,流露出想走绝路的意思,陈老师赶忙与她通话劝慰到深夜,总算帮她平复了情绪,打消了做傻事的念头。
  三年前她回到家乡,第二次嫁人生子。通过微信朋友圈能看见彼此的动态,我发觉她这次生育发胖了不少,天天在高山村寨的婆婆家带孩子又令她烦躁。得知我又要回元阳,她问我能否去看她。我答应了,却因种种原因失约。如今的她,与丈夫一起在广东打工。她在一家玩具厂的流水线上做活,朋友圈的状态里十有八九是想念孩子。
  说起萍就不能不想到花,她们是同村的发小,多年来一直有联系,难免比较和嫉妒,也会在落魄时彼此鼓励。花比萍小一岁,却比她机灵得多,只是机灵太过,有时也未必是好事。在知道花的名字前,我就先记住了她的脸。我穿过乡中心小学课间闹哄哄的操场,经过一群正在嬉戏的学生,居然在不经意的一瞥之间注意到她,虽然矮小纤弱,却娇俏敏捷,尤其一双杏仁眼,眼波流转十分灵动。花不但好看,还胆子大会说话。有一回我返沪前夜,跟几位老师在中心校后门的夜排挡吃烧烤。她和萍下了晚自习跑来找我话别。我叫她们坐在我旁边,拿小娃們都爱的烤香肠给她们。萍照旧是羞怯得直摇头,花却接过去便吃了一口,咧嘴笑着表示感谢。萍问我何时走,何时再来,我答了之后,她明白会有很长一段时间见不到我,很是惆怅。花却打开了话匣子,说起自己很小就没了妈,爸爸又娶了后妈,后妈脾气不好,经常打骂她,嫌她不卖力干活,花太多时间照顾卧床的奶奶。我听得心疼,去拉她的手,她却塞了张纸条在我手心。过了几日,返回上海后,我才在口袋里摸出这当时顺手抄进口袋里之后便遗忘了的小纸条,微皱的横线作业本纸上,稚拙歪扭的字迹写着:“老师,你真好瞧,像仙女一样。我会想你,别忘了我,再来看我……”   有一年暑假,我和素英姐去萍和花的寨子里家访。走进花的家里正逢午饭时间,饭桌上摆了一碗素煮野菜、一碗炒豆渣。见我们来了,花兴高采烈地捧出一碗炸小鱼,最大的粗细长短都和小手指相当。这是我去河里抓的,花得意地招呼我们品尝。整日上山放牛、下河摸鱼,难怪她黑得像非洲孩子,我和素英姐都不忍动筷。送我们出门时,怕她吃苦头嘱咐她多听后妈的话,她不以为然地撇嘴笑,灵动的眼眸中闪过倔强之色。
  小学一毕业,花就出去打工了,比萍还早一年。原本她也受到上海一位先生的结对资助,但成绩差到她自己都看不过去,不跟任何人打招呼便放弃了。素英姐也有好久没见到她,只听说在老县城的美发店帮人洗头,回村时穿得很时髦。那时候她的奶奶已过世,她和几个打工的小姐妹凑钱给村里一位孤寡老人买了食品送去。之后她杳无音讯,再出现是近两年之后,说自己在昆明的呈贡打工,入职不久没有薪水,基本生活难以为继。我借了钱给她,她却很快换了手机号码。此后便开始了隔些时日现身借钱、借到钱便又失踪的循环。一会儿在滇北、一会儿在江南,一会儿没钱买回家的车票,一会儿生病无钱医治。总是换男友,却都不长久。无论发信息还是通话,都能觉出她言辞不实、漏洞百出。我每每问得细了、口气严厉些,她便搪塞然后消失。
  萍生子后一年,花也成了母亲,打电话来报喜,满心憧憬地说自己一定能过得比萍幸福。然而半年之后,她独自带孩子回了家乡,待了月余离开,孩子留给父亲和后母抚养。依旧四处浪荡,频繁换手机号,说话难辨真假。有一回来求救,说自己被男友骗陷入传销组织失去自由,想要借钱逃跑,我和素英姐商量着通知了她的家人。对于她我们已无办法也无理由再去干涉些什么,只好找机会去看她留在家里的儿子。她的后妈抱怨说她不但不拿钱回来,还要以自己看病为由问家里要钱。虽说她与后妈的话真假各几分我们无从判定,但看着她家的房子这么多年毫无改变愈加破落,父亲和后妈也衰老了许多,刚开始学语的小娃不时嚷出“ma……ma……” ,想到她这些年的经历和行径,我喉咙和胸口都像堵了什么东西,离开后很久都无法释怀。
  去年春,我和素英姐去红河州州府蒙自市办事。知道花在那里打工,想约她见面,她却各种推脱,我们只能作罢。一日早晨,出门吃米线的路上,经过一家理发店,店员们正在做有些滑稽的出工操。我远远看见其中有个身影似曾相识,定睛辨认居然是花,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我朝她走去,她看见我,先是一愣似是不敢相信,随后便奔过来。我以为她会先拉住我的手,岂料她一头扎进我怀里,再抬头已是热泪满腮。她跟店里打了招呼,跟我们同去吃米线。一顿饭的时间,她不停地说话,说自己现在想明白了,男人都指望不上,女人要独立,所以她在很认真地学美发;说她有个长得跟自己很像的好闺蜜,每次自拍都被当成姐妹,她现在特别珍惜真正的朋友;说她每天晚上都很想儿子,已经在考虑将来儿子上学的事;说她总会想起我们,回忆过去满心感激,虽然时间不能倒回,但她以后会好好过,不想让我们失望……她说话的时候会直视你,大眼睛长睫毛忽闪之间似乎盈着泪。她说的都是些好话,那么端正、积极、柔软、温情,返回的路上她在中间,拉着我们、挎着我们,片刻不愿松开手。送她回理发店,叮嘱告别用了好久。而她走到店门口时,又当着几名头发染成各种突兀颜色、姿态歪斜、年轻得看见什么都不以为然的、正在抽烟的男同事的面,转身跑来追我们,再一次把头埋到我胸前,眼泪沾湿了我的T恤,她要我再去她家的時候多拍些儿子的照片给她看,她说以后攒够了钱就把孩子接到身边。
  可是说实话,与花分手后,素英姐和我都忧心忡忡,因为我们不知道她的话语和情感表达哪些属实、那些是夸张、哪些是表演,她表现得太好了,反而叫人不安。我们希望关于情感的部分都是发自她的真心,但她显然非常善于利用情感作为操控人的手段。当年的情分和如今情形,使得我们不知该如何对待她才最为合适。其实我明白,她不论做什么都只是在求索她自幼最匮乏的东西,关注和爱。
  此后很长一段时日里,花在朋友圈更新状态很频繁,去酒吧给朋友过生日喝得大醉、做了很多纹身、节日收到鲜花礼物等等,还有各种古怪的自拍,甚至还不止一次以各种名目公开讨要红包,我心下不适却也只能视而不见。直到有一阵子,她改了自己的名字,开始推销一种妇科保健产品,广告语和配图都低劣不堪且有刷屏之势。我无法忍受,决定不再看她的朋友圈。只是在屏幕上点那么一下,却使我难受了许久,总觉得自己在逃避什么,或者说切断了什么。
  有段时间我甚至以为自己忘记了花的存在,可有一段时日萍在朋友圈里频繁地抱怨,言辞粗鲁负能量爆满,我一度看得烦了,忽有一日见花发了评论问候安慰。她还是在意儿时的姐妹,尽管这姐妹如今不能给她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我回想起多年以前,花带着萍一起来烧烤摊找我的情景,我招呼她们坐到我身边,萍羞怯不敢动,花拽着她朝我笑着走过来。
  去年最让我心疼的,是两个新世纪出生的姑娘。我曾经以为,这几年的努力总能让她们比萍和花这样的大姐姐们在求学之路上走得更久、更远些,但事实总与愿望相违背。
  读初二的小左是典型的苗族女孩,温驯如羔羊,腼腆寡言而敏感重情。结对资助小左的,是与我同龄的上海闺蜜傅。傅前年在妊娠初期罹患癌症,不但失去了孩子还曾命悬一线,却也未中断对小左的帮助。小左在不知情的时候发的问候短信,给刚刚做完大手术、身心极度疲弱的傅送去了极大的慰藉,她自己也因为傅的尽心帮助而备受鼓舞,成绩始终优异。她们双方良好的互动和深刻的情感联系被素英姐和我视为长期结对助学模式的最佳范例之一。
  然而世事的无常总在不经意间显露,2017年春节后我们惊闻,小左春节期间定下了婆家,马上便要出嫁。我们第一时间联系她,她先是不回信息也不接电话。在我们请与她同村、同校、同一时期受到长期结对资助的发小姐妹琴前去家中探望沟通之后,她总算肯接听素英姐的电话,却也听得多说得少,具体原因不肯讲,只是一味道歉,说对不起我们和帮助她的傅阿姨,说不想再让家里担心,只想好好地过平静的生活。我们再三劝导,希望她至少能将初中念完,以她的成绩有希望读最好的高中,放弃着实可惜,可她只是沉默与抽泣。发现她辍学是木已成舟,再无回旋可能,我们心痛之外更多的是为难,不知该如何与关爱资助她多年的傅解释和交待。   斟酌了一段时日,我们用比较婉转的方式告诉傅小左辍学出嫁的消息。尚在化疗期、春节期间又不慎骨折的傅先是震惊,略作考虑后说,之前听小左讲过,她父母曾经因为哥哥结婚想要挪用她的助学金。想必她虽然有我资助,书读得也并不容易,家里一定会给她很多压力。这次嫁人假如是她心甘情愿的,那最好,但我想十有八九是迫于无奈。不论怎样,我都不会责怪她。
  半个月后,傅在与素英姐和我共同的微信群里,发出她与小左短信互通的截屏。她对小左说:“亲爱的小左,得知你最近的情况,阿姨只是想告诉你,你要选择好自己的人生,过好自己的生活。你是个善良的好孩子,阿姨希望你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帮助你。阿姨很喜欢你,只愿你幸福快乐。你没有对不起阿姨,但如果你不好好地照顾自己,你是对不起自己。以后你还是可以继续和阿姨聊天。有什么想看的书,也能告诉阿姨。‘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仅仅是学校里的事,只要喜欢学习,喜欢看书,任何时候都可以的。祝健康快乐!”
  小左回复:“尊敬的傅阿姨,知道您一直生病,我很担心。您要照顾好自己,开心地过每一天,好好地养好身体。原谅我很害怕,不敢打电话告诉您。您原谅我了,我也就放心的过了。谢谢您这七年里对我的帮助和关爱。祝身体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傅对小左的设身处地、宽容勉励、用心良苦使我几乎要落泪,而小左的回复则显得相对平淡甚至有点麻木。可我却能想象,经历过这番变故之后,原本就不善表达的小左内心要经过怎样的挣扎才能编写并发出这样一条短信。
  一名学生发来小左出嫁的照片,婚纱西装全是学城里这一套。化了浓妆的小左看上去成熟很多。两旁的几名伴娘都是十几岁的女孩,身着粉色小纱裙却居然配了黑色连裤袜和彩色运动鞋。小左甜甜地笑着依偎在瘦削的新郎身旁,新郎却异常严肃。明明是喜庆的画面,我看得莫名心慌。
  傅感慨,说年前原想着,等自己身体调养好了就去元阳看看小左,毕竟结对七年彼此牵念,无论如何总想要见一面,可如今却似乎没了一定要去的理由和动力,但求自己和小左都能在难料的际遇中平安。
  与小左差不多日子出嫁的还有幺妹。幺妹是她们当中我接触最少的,却是初见时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那是五年前拍摄公益纪录片期间,我在幺妹当时的班主任的介绍下来到她家家访。她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好心的叔叔收留了她和弟弟。可本就贫困的叔叔家已有两个孩子,再加上幺妹姐弟俩的日子更加难过,婶婶为此与叔叔争吵多次后离家不回,只剩下叔叔独自拉扯四个孩子,其中的艰辛不可想象。
  见过那么多身世堪怜的孩子,可像幺妹那样神色叫人每看一眼都心里一紧,这才九岁的孩子,哪里就能感受到那铺天盖地、深入骨髓的悲苦呢?明明生得瓜子脸眉目清秀,却自始至终蹙眉含泪。在叔叔家光线昏暗的二楼上,她指着自己睡觉的床给我们看。无法分辨的杂物当中一团雪白赫然,她说那是改嫁的妈妈偷偷回来看她,不敢进村,只好托人把这玩具熊带给她。每晚抱着睡觉,这是她世上唯一的珍物,藉此与遥不可及的母爱连接,汲取可怜的一点滋养和指望。
  同行的一位微信名叫开心果的姐姐,已与另一名苗族女孩结对多年,见了幺妹的处境心生疼惜,让她坐在自己腿上,紧紧握着她的手。难得感受如此的关爱,幺妹紧紧靠在开心果姐姐怀里,原本耸着的削薄的肩膀慢慢放松下来,眉间也舒展了,只是到最后分别时都没有露出半点笑容。
  “这孩子怎么不会笑啊!”离开幺妹家的路上,开心果姐姐反复这么感慨着,心里再也放不下,幺妹就成了她长期结对资助的第二个苗族女孩。此后我每次回元阳都会去看幺妹,给她拍几张照片发给开心果姐姐。去年春天,我们在教室拍过一张合影,长高了不少的她笑得甜美,身上穿着开心果姐姐请素英姐代买的新衣服。
  眼看着幺妹成绩进步,性格也日渐开朗,我们有时都几乎忘记了她身后还有一个风雨飘摇的家。直至在得知小左结婚的消息后不久,又听说幺妹也嫁人了,我们惊讶叹惋,想想又觉得并不算意外。她其实从未真正脱离辍学的阴影,以她的年龄和处境来说,我们的关心和救助都显得太薄弱,犹如千丈悬崖上一架木吊桥,随时有因风雨侵蚀断裂的可能。然而她如何出嫁的,嫁了何人,嫁去了哪里,到如今我们依然丝毫不知。我有过片刻想怪她为何不来打个招呼,至少对资助过她的人应该有个交待。可又在片刻间回到初见她之时,看见她总是蹙着的眉和泫然欲泣的眼,看见昏暗杂乱的床上那只雪白的孤独的玩具熊。于是我无法再怪谁,也一时觉得无法做什么,只有深深的无力感潮水般汹涌而来。
  这就是萍、花、小左和幺妹的故事,她们与文章开头的“她们”不能完全划等号,她们曾经属于“她们”,可一旦辍学嫁人便不同了,而“她们”则很有可能会变成她们。应该说,“她们”中的绝大多数总有一天会变成她们,而我们想做的,只是尽可能将这一天延后,延后到“她们”有相对充足的判断力、防御力去面对选择和伤害。
  然而我越来越多地觉察到,与真实生活的杂芜、烦乱相比、与人生命运的残酷、无常相比,人心所能观照和设想的维度实在太过有限,因而我们所做的大多数动作只不过是徒劳。可即便如此,也总好过无动于衷,哪怕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
  她們中的两位,来到上海读大学,如今已走上社会从事不同的工作。我时常发与她们相聚的照片到朋友圈,一来真心享受这快乐,二来也是让关心她们的人放心。有天深夜看见萍评论,她说老师你们真幸福!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复她,似乎回什么文字都不妥,只好回表情,一朵玫瑰花加一个拥抱,这又像是在敷衍。面对她们我总会愧疚,可这愧疚却是最无用的。
  无论地理距离、生活方式还是内心状态,我与她们都已经隔得太远,彼此间并不能仅通过想象互相了解。也许就像我并非她们以为的那样过得那么好,她们也不是我担忧的那样过得那么糟。光亮与阴影总是紧紧挨着,我们从根本上都一样,一样会软弱、懒惰、贪婪、浮躁、苟且,也一样会勇猛、勤勉、知足、执着、认真,一样的人前欢笑与深夜痛哭,一样的怨憎会、爱别离与求不得。在各自的千转百回、九九八十一难里,我们经不同的路径走向共同的终点,愿当年的情谊化成微灯一盏,于最孤寂艰险之处照出几分暖意、几许光亮。
  有一回见萍发朋友圈求助。说工友的母亲在车间做工时突发脑出血,经过抢救仍未苏醒,并配病者昏迷输液图一张。我只看一眼便无法置之不理,私信向萍确认情况属实后,发了红包请她代转。与治病所需相比数目微小,不过表示支持也求自己心安而已,可萍万分感谢,倒使我汗颜。
  之后一日与萍私信聊天,她说起自己又怀孕了。我惊讶之下未及多想,竟然先问她前一个儿子是不是还在老家。她过了半晌回了一个“是” 字,我因为正在忙没及时回复,聊天便没有继续下去。可我总觉得她还有话想说,就像我还有话想对她说一样。可我们都怕伤害对方,怕各种距离造成误解,怕原本是关心却呈现出评判。而这世上最令人厌恶、也是最需要警惕的便是轻易地、虚浮的评判,谁都是负罪前行,没有向别人扔石头的权利。
  可我还是想对萍、花,以及所有和她们一样、或者将要和她们一样,走出大山在尘世的泥沼中飘零流落、摸爬滚打变得并不简单的姑娘们说,没事的,只要真切的牵念和爱还在,这世上就总有心安之处。多年以后,当我想起你们,定然是青山苍翠、遍野烂漫,你们徜徉其间,眼神比山间的泉水和海上的月光清澈。
其他文献
我敢说我的青春我们一起笑过,岁月的酒窝还在  我敢说我的青春我们一起哭过,时光的雕刻还在  淚水不仅是一种情感的流淌,它还是一种滋养  泪水不仅是一种心境的奔放,它还是一种成长  我看见我的眼泪里面总有一首诗在慢慢地写成  我看见青春的泪光就是一部生命的滴滴润物久长  如今,一个被时间晒黑了的青春还环绕在海边  今晚,越来越远去的歌声要为青春的泪水点赞  放下你手中的笔墨纸砚和手机平板,不要点灯 
期刊
思念时我栽一条小路  鼻青着脸,青山有青山的倔强  为北风开一扇窗  实在有些多余  一只为春天补考的麻雀  还在抄袭昨年的作业  这世界已关闭了声乐  花痴不为鼓瑟所动  只有流水在耐着性子边走边听  流水拉长了念想  暮晚我就栽一条小路  镜中人  从镜中来  养一条小溪  养一颗太阳  养一群蜜蜂  养一栋高楼  养一群只听不说的树木  养一些按时来开的山茶和玉兰  還养一条小路  到镜中去
期刊
如果你没有看过西班牙演员佩内洛普·克鲁兹主演的电影,那么,我建议你看《别动》,尽管它的中文译名既蹩脚又粗糙。这部2004年上映的电影,取材于意大利著名小说家玛格丽特·玛赞蒂妮的第二部小说《别离开我》,这部小说在2003年获得了意大利最高文学奖——“Premio Strega ”文学奖。而这部电影的导演兼男主演塞吉·卡斯特里图恰是玛赞蒂妮的丈夫。出演过50多部电影的塞吉·卡斯特里图只导演过两部影片,
期刊
那个秋季,沿着汨罗江的支流——一条叫芦溪的水道,我跨上破单车,高高低低地上路了。我要到离家几十里远的大山深处,去做教书匠。此前的18年,我一直生活在父母和先生密不透风的庇护下,现在,我出发了,我人生的车轮,在顽强地前进,驰过热闹的集镇,驰过茂密的村庄,驰过旷阔的田野,驰进了墨绿的大山。在跨过一道古朴的石桥后,河,愈来愈瘦;天,愈来愈窄;路,愈来愈陡。水道两侧高耸的大山,把我的视线挤压成铅灰的一线。
期刊
湖 畔  湖面上  有着我不能领悟的一面  湖水在动荡  破碎的镜子隐去  焦虑的语言  此时 路经此地  我甚至忘记了湖心  橫卧着整个秋天的灵魂  有过燃烧  有过昨夜的熄灭  只是 没有触及你的火焰  我已成为灰烬  昨 夜  一想起昨夜消隐的涛声  便记起湖底沉落的星光。  你随手丢弃的闪烁,  在墙的另一边  长出幽香的花瓣  在我的心尖上走过千回,  那凹陷的小路,花香  曾将我们掩埋
期刊
我仍记得,那些不安分的日子  一个人穿过冰冷的铁轨  走向暮晚和远方。漫无目的  借以消耗体内的燥热和苦闷  萤火小站,总有绿皮火车驶过  发出巨大的声响,凝重而空旷  像身体里的一次磨合和撕扯  有时我会追赶远去的火车  徒勞地奔跑,直到筋疲力尽  跌倒,或者陷入更深的黑暗中  我是那么微不足道,没有谁  会在意一个少年的梦想和孤独  满天星星,没有一颗我认识  但我却能感受到来自它们的热情  
期刊
从青春身边走过的时节,是一个多雨的秋天  满地的金黄和黯然是一个被反复涂改的画面  母亲的歌声渐远,匆忙的脚步被泥泞沾染留恋  我看不见地狱也看不见天堂,我从青春走过  然后被变形的时光拉扯成一个谨小慎微的纸片  有多少紛乱如同语声稠密地催促青春脚步  我看不见眼泪也听不到歌声,我向远方走去  然后被在水一方的迷茫氤氲成为笔墨斑驳一团  有多少欲望如同霓虹在夜空中诱拐青春少年  风景如果只是一次夜
期刊
草馨儿  高过头顶的马尾巴是她甩出的气质  微微上翘的嘴角是她单纯的自信  隐秘疼痛的叹息是她沉淀的伤悲  跌倒了,爬起来  还在继续奔跑的是她含泪的微笑  再坐时,对镜描眉  画出的已是千山万水  她好像去了,沿着时光的地平线  生命的涟漪  一圈儿一圈儿  仿佛,等风儿来落笔  岁月  无声无息  于心空或者天外  像年迈的母亲  总投以爱抚的眼  悄悄摩挲焦虑的脸  这是无法猜度的分量  尽
期刊
祭酒书  八月,回到古代很容易,只需一场酩酊大醉  你碰杯在雨中  所有经过的人都忽略你  所有的啤酒花都是相似的形状,保有秘密  今夜的我们,是如此真实  双手空空像大梦初醒  占有万般唏嘘——  真诚、倦气、迷人的哀叹  一会又介于年轻和年轻之间漾开的微笑  各自都需要一点时间,把古老甩掉  让脆落生下来  这个夏天,就醉吧  这种失意必须是广大无边  但乐的时候得可劲开怀  过往的即是虚幻 
期刊
兜兜转转的人和影  和影子兜圈  脚步踩在方寸之间  人被灯光托着  从侏儒变成几十米巨人  遐思欲断  风把它捞起来  仿佛一个半路被搭救的姑娘  人间四月,春姿不黯  终于  一阵大风折断了你  影子,成为另一个世界的巨人  忧郁被没收  匕首仅仅是侠客的剑  新的花朵  忧郁被没收  被压抑的  囚犯,与一盏灯  一同被太阳浇熄  那收回的  广阔天地  都被角落揉碎  直到人的灵与肉  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