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暗深处的“秘密花园”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f30311320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在山岩上,对着河水和沼泽冥想,
  或者缓缓地寻觅树林荫蔽的景色,
  走进那从没有脚步踏过的地方,
  和人的领域以外的万物共同生活,
  或者攀登绝路的、幽独奥秘的峰峦。
  和那荒野中无人圈养的禽兽一起,
  独自倚在悬崖上,看瀑布的飞溅。
  这不算孤独;这不过是和自然的美丽
  展开会谈,这是打开她的富藏浏览。
  然而,如果是在人群、喧嚣和杂沓中
  去听,去看,去感受,一心获取财富,
  成了一个疲倦的游民,茫然随世浮沉,
  没有人祝福我们,也没有谁可以祝福,
  到处是不可共患难的荣华的奴仆!

  面对“孤独”,英国诗人拜伦写下了如此诗篇。我们不清楚,究竟是怎样的经历,导致了诗人的感慨,只是,“孤独”确实是人类情感的重要篇章。或许,日常生活中的焦虑和忙碌会让很多人忘却这个词语代表的意义,但它是存在于人类灵魂深处的印记,即使我们无时无刻不处于人群,哪怕是闹市之中,孤独仍然像影子一样跟随在身后。当然,人们面对“孤独”的态度显然是差异的,大部分人会选择用不同事物来遮盖它,工作、金钱、社交等成为人们逃避它的种种途径,但另一部分人,则直面它,将它融为了身体和生活的一部分。而人们面对“孤独”的态度,也导致了观念的差别,于是比较就出现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对“孤独”大加赞扬,声称“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并且,一个人越是“不喜与他人交往”,就等于“他是一个具有伟大素质的人”(叔本华《论孤独》)。在叔本华看来,“孤独”不是离群,而是因为思想和内心足够强大的人往往自身就能够成为思想的热源,无需与他人过度紧密的联系,所以孤独的人才会变得伟大。我们当然清楚,这样的论调有些过于绝对,不过我们也确实总是能够在众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或者个人身上,发现“孤独”的身影,而这个词,也是笔者在面对艺术家邓远清的作品时的第一感受。

  當然,同叔本华对“孤独”的看法稍有不同,笔者用“孤独”联系邓远清的作品,并不是为了颂扬艺术家的内心或者品质多么的不凡——虽然这可能是她当下创作形成的因素之一,但是作为观者,我们更重视从作品中获得的直观感受。这一感受的来源,首先来自于艺术家情绪浓郁的画面。虽然,艺术家的创作使用了中国传统的工笔绘画方式,对传统艺术熟悉的人,也清楚工笔画的特征是在方寸之内投入巨大的精力,造就精美或者繁复的画面而著称。但这一优点,在我们观看邓远清的工笔绘画时,几乎被完全忽视了。因为,即使艺术家的创作方式时刻在提醒我们,她是一位与传统有着密切联系的人,但是那些孕育在作品中的浓厚情绪,却又总是把我们从对她创作形式的关注里提拉而出,沉浸在她营造的那幽暗、静谧,又极为个人化的世界里,显然这个世界也是“孤独”的。
  于是,花鸟、金鱼、鹿、蟾蜍、乌龟、山石,这些在其他艺术家笔下,尤其是传统绘画中,经常以优雅、精致形象出现的事物,而在邓远清的画面里完全改变了味道:艳丽被灰色取代,精致则换成了朦胧,画面被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雾纱之中,并且明确带有着安静、孤寂甚至是压抑的感觉。而当我们探寻艺术家这一气质的来源时,艺术家幼年的成长经历无疑是这一气质形成的最初原因。年幼时,寄养于他人家庭的生活经历,让艺术家在内心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自卑,这种自卑感阻碍了艺术家与他人以及周边环境顺畅地融合,并导致了最初“孤独”情绪的诞生。我们知道人在年幼以及青年时期的一些记忆,很多时候总是伴随一生的,虽然日后随着境遇的改变,人的内心与气质也会发生大的变化,但有些坚固的东西,却仍然会被保存下来。不过,对于邓远清来说,早年因不那么幸运的遭遇形成的“孤独”气质,却意外成为了她创作的重要个人特征,这或许是艺术的浪漫之处,又或许是人生平衡系统对她的补偿。

  幼年的记忆开启了艺术家内心对“孤独”最初的体验,但这种气质真正的升华,则是她在社会的泥潭里不断摸爬滚打后,面对喧嚣社会时,不断展现着抗拒。在“迟暮”系列创作中,邓远清在其中一幅作品里描绘了一对隔着鱼缸相望的金鱼,两只金鱼的眼神呆滞而孤寂。我们不难从它们的对视中,感受到一种冷漠或者互相的不理解。这或许恰恰象征了艺术家对自我与社会关系的定位:对于喧嚣、吵闹的社会,她虽然无法完全脱离,但总是游离的,并在自身内心的深处,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世界。并且相比较外部世界给她的感受,这个或许只能存在于内心的世界,才是安全与舒适的。所以,我们在艺术家画面里,也总是能看到一些在简单素雅的花卉上,飞翔着几只同样安静素雅的蝴蝶。确实,在新世纪这20年里,中国社会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信息与物理的改变带来的响动,充斥着社会的所有角落,也冲击着每一个人的精神与内心。而这20年,也是艺术家成长最重要的20年,所以她也无法全部拒绝社会巨变给她带来的变化,只是面对这样的喧嚣,她的“孤独”气质始终让她保持了一份自我的清醒与安静。当然,“孤独”在不断升级后,最终导致了“逃逸”的发生。   “向晚”是艺术家近期绘制的数十张在黑色背景中的创作。如果说之前的绘画,艺术家还是在一种灰色或者浅暗色调子上进行创作,那么“向晚”的背景则可以用幽暗来形容。当然黑色并不是一团漆黑和空无一物,事实上在黑色的背景下,隐藏着的是一个信息丰富的世界,一个充满各式各样生物的幽静“花园”。只是,在这样凝重的背景下,花卉、山石、竹兰、动物呈现出了与日常更加突出、迥异的气质:它们虽然仍然安静,但更加孤寂,也更加脱离了它们在现实形态或者既往文化样式中的固定指向,以至于让人感受到了与过去完全不一样的气息,一种“逃逸”的气息。当然这里的“逃逸”,不是逃跑或者单纯的躲避,而是积极的、自由的,逃脱生命固定场域限制,最终实现生命自由流动的努力。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在他的代表作《千高原》里,向我们描绘了贯穿于群体和个体生命的三条线:克分子线、分子线与逃逸线。克分子线象征了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根深蒂固的支配地位,是一种规定范式;分子线则是与克分子线相对应的概念。它总是冲撞和干扰第一种线的结构和规范化图式,但又重返克分子线运动;而最为高级的是逃逸线,它是一条积极的、自由的、创造性的、解域化的线。逃逸线在艺术创作中推动着创新、演化和变异,实现欲望的自由流动,而在社会层面,它推动了革命。或许,邓远清在作品中呈现的“逃逸”,还不能完全达到德勒兹对“逃逸”的期待。毕竟,作为一位运用传统技艺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她还有很长的艺术道路。而社会现实也不能允许艺术家做到完全的“逃逸”,她仍然需要不断在現实和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来回穿梭。只是,无论如何,雨滴中自由落体的蝴蝶、暗夜里独自绽放的幽兰、石头上叠背望月的乌龟,都向观者展现了艺术家对喧嚣躁动的抗拒,对“孤独”的坚守,对生命自由流动的渴望。

  最后,我们在邓远清这一代年轻的工笔画家身上,也看到了年轻一代水墨艺术家们区别于老一代的一个整体倾向。那就是东西方文化和艺术在他们身上已然实现了融合,虽然,总还有那么一点羁绊,但已经形成不了大的矛盾和冲突。因为,全球化和互联网信息的深入,使得这一代年轻艺术家放下了文化隔阂的包袱。对于邓远清来说,相比较所谓东西文化的差别,如何表现生命力的丰富,如何实现精神世界的自由流动,才是更有价值的问题。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在自身独特气质影响之下,邓远清通过她的画面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独特世界,一个幽暗深处、充满宁静和生机的“秘密花园”。

邓远清


  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供职于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
  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六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作品获墨韵岭南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201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第八届工笔画大展优秀奖。
  曾举办“初见——邓远清作品展”,“被遗忘的时光——邓远清作品展”。
其他文献
期刊
闻香奥斯汀,从BBQ开始  我们抵达德州首府奥斯汀时已是傍晚,旅途中觅食难免荒不择路饥不择食。但我们却执着地按计划行事,在德州若不享受原汁原味的BBQ,岂不枉然?推开“盐舔(Salt Lick BBQ)”烧烤餐厅沉重的木门,一股浓郁的烧烤醇香袭来,我就像只饥肠辘辘的猎犬,用相机捕捉缕缕青烟下红彤彤跳动的火焰。直径两米多的石砌炉台里,橡木柴火噼啪作响,蒸腾的烟雾把炉顶悬挂的密密匝匝的烤香肠,映衬得艨
期刊
谢非是深圳大芬村杰出的艺术家代表,他正值事业高峰的时候,不幸英年早逝,回顾他走过的艺术之路,对许多正在艺术道路上苦苦求索的艺术爱好者来说,不无启示。以下本人谨做分析。一、对东方意象造形的探索  抽象画大师皆从具象过来的。谢非从东北吉林到深圳大芬村追梦原创绘画时,也是走具象路线。当初他的那批作品,中规中矩,基础扎实,是典型的具象画法。但经历短暂的具象阶段后,为了不断追求绘画的艺术价值,谢非很快就不满
期刊
人们常说:  仰望星空,浩瀚宇宙,人生苦短——心常存敬畏之心。  俯视市井,众生碌碌,感时泪溅——心常怀怜悯之意。  俯仰,这是韩克伟观察社会的艺术角度和姿态。  画家大多有两种角度:  宏观——为天地山川立命代言,要站在一定高度方有大视野,所谓“宏大叙事”。  微观——探个人性情隐私,要脚踏实地但不能迷茫,所谓“自我意识”。  韩克伟在广西艺术学院读大三时就找到了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俯视下城中村
期刊
寻味运河,共享美好 大运河美食嘉年华5月来袭  4月18日上午,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组委会在南京举办了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及扬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并就此次运博会总体安排及重点活动筹备进展情况进行了通报和介绍。  5月3日至6日,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江苏扬州举办。此次运博会期间举办了“两大主题演出”、“六大展览展示”、“三大互动联动”、“三大运河主
期刊
中国画的色彩是人文的心灵色彩,受历史文化的影响与心灵相连。这一特征使得中国画色彩在处理方式上更趋向于类型化,是对时空观的提炼与升华。魏晋以前的中国画,在色彩与水墨上齐头并进,并在一定程度上重视色彩语言的表现,而后随着文人画的兴起,由文人水墨画接棒色彩,用水墨进行创作成为了中国画的主流。中国画的色彩知识在主流绘画领域的发展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断层。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主流绘画审美趋势发生了变化,现代
期刊
烧烤可能是人类最原始的烹调方式,主要是把食物放置于热干空气中一个比较接近热源的位置来加热食物。一般来说,烧烤是在火上将食物(多为肉类,海鲜,蔬菜)烹调至可食用状态。现代社会,由于用火方式的多样性,烧烤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发展出各式烧烤来。寒冷的冬天,烧烤也安抚着我们需要温暖的心。  烧烤所具有的文化属性,是它包含的物质的原味及粗鄙化即食效果中对惯常饮食的反叛,它另一面则受到人类远祖在渔猎时代的饮食记
期刊
当寒冷的冬天来临,无论是在大雪纷飞的北国,还是在料峭清冷的南方,人们的免疫力都会有所下降,正是一些小疾病的高发时期,人们都需要通过食物进补,或运动,或食补,在冬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过一个健康的冬天。  当人体免疫功能失调,或者免疫系统不健全时,下列问题就会反复发作:感冒反复发作、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哮喘反复发作、支气管炎反复发作、肺炎反复发作、腹泻反复发作,所以千万不可小视。冬季如何提高免疫力?下面
期刊
面包是大多数人接触西式糕点的第一步。从小时候吃的“鸡腿面包”到现在的吐司、法棍、可颂等,面包用它多样的姿态陪伴着我们成长。  所谓面包,就是以黑麦、小麦等粮食作物为基本原料,先磨成粉,再加入水、盐、酵母等和面并制成面团坯料,然后再以烘、烤、蒸、煎等方式加热制成的食品。  通常,我们提到面包,大都会想到欧美面包或日式的夹馅面包、甜面包等。其实,世界上还有许多特殊种类的面包。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制作面包的
期刊
自古,身体一直是处于被遮蔽或者说是被规劝的状态,也就是说身体的意义并非是身体本身的意义。在古希腊,虽说身体以裸体方式呈现,表面是对人类身体的解放,但此时身体艺术是哲学思考方式的呈现,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宇宙万物的本质,所以身体对美的追求自然赋予了“数”的意味,而波利克里托斯提出的头身1:7的身体艺术造型模式即是以此为准则。虽然在艺术中身体作为了美的事物而追求,但是在哲学中,身体是智慧、真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