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德育工作特殊性与实践性研究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cc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民族院校德育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还进一步强化了各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和前沿阵地。本文将进一步对民族院校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和有效性、实践性作出深刻的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民族院校;德育;特殊性;实践性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习惯、行为方式以及生活习俗,所有这些经过岁月的积淀,不断地融合、发展和演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经党中央的初步识别和确认,我国共有56个民族,根据多民族的现实国情,为更好地解决民族问题,国家大力支持民族教育,相继建立了综合性的普通高等民族院校。民族院校不仅肩负着培养民族地区专门人才的任务,加强民族院校德育,提高民族院校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也是民族院校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民族院校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1.党和国家对民族院校德育高度重视
  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院校的德育工作,关注民族院校的健康发展,明确民族院校要时刻坚持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方针,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首先,国家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国家出台了相应的一系列政策,如少数民族学生适当降低高考分数线,适当加分的政策,允许高校特别是民族院校举办预科班和民族班等政策。2014年9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继续坚持了原有的对民族教育的政策,会议还进一步指出,教育投入要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办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等精神,都表明了党和国家将坚定不移地对民族教育特别是民族院校的高等教育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其次,党和国家通过相关性的文件,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高校德育工作的任务、内容、目标、途径作了说明,针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普遍开展,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多次召开民族院校工作会议,共同关心民族院校的德育工作,探索出深入民族院校德育工作的特色途径,如“两课”开设中在民族院校加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党和国家对民族院校德育工作会进行具体的有效的指示和引导。除此之外,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我国在解决民族问题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恐怖主义活动以及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破坏民族团结言论的威胁,民族院校具有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显著功能,民族院校德育工作成为党和国家巩固意识形态的主要抓手之一。
  2.民族院校自身德育工作稳步完善和发展
  民族院校成立多年来,已逐步在德育工作中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德育工作机制,各民族院校在党委的统一部署领导下,成立了学校以及院系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各民族院校也配备了专门的德育工作教师队伍,如专职辅导员队伍、团委团干教师队伍,建立健全了德育考核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德育评估工作机制,使德育开始由软变硬、由虚变实,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多年来各民族院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不懈努力已呈现出了良好的效果,已基本建立和具备了一批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民族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宗教观、祖国观越来越健康成熟,越来越多的民族学生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德才兼备的人才,正如司马光所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民族大学生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高度认可和良好评价。
  3.民族院校德育工作发展中的困境犹在
  民族院校是各民族学生汇聚的大家庭,并且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学生为主体。民族院校本身就会产生和形成多元文化的氛围和环境,多元文化不是以承认各文化体的差异为前提的,而是一种求同存异的文化,各种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是多元文化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是共存的多元文化。在民族院校的德育工作中,部分德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在理解多元文化上存在一些误区,导致德育工作在学校中的开展会出现狭隘、单一的一面,部分受教育者也盲目的排斥德育或者把自身抽离处大众之外;民族院校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对德育工作队伍的界定比较狭隘,片面地认为德育工作仅仅只是管理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团委老师的工作,绝大部分从事其他学科教学研究的专职教师没有真正地参与进来,甚至部分专职教师对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产生了负面的作用和影响;部分民族大学生对德育工作产生了盲目的否定和反感,一味地只是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锻炼,认为德育工作是可有可无的,认为是否具备优良的个人品德和思想道德素质对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是无关紧要的。源自于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民族院校德育工作在不断实践和发展中的困境依然存在。
  民族院校德育工作开展几十年以来,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表明党和国家是时时刻刻对其进行高度关注的,民族院校自身德育工作的开展、探索、努力和坚持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效。路漫漫其修远,民族院校德育工作在发展中依然存在诸多的困境和限制性因素,而更多地是源自民族院校的特殊性,民族院校德育工作的特殊性所致。
  二、民族院校德育工作路径研究
  高校不单单是学习的场所,更是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平台,是家庭,是社会,民族院校更是如此。中国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多元文化对民族院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民族院校德育不仅要尊重“多元”,还要不断坚持“一体”,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民族院校德育既要做到多样化,又必须将这种多样化统一到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符合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德育中来。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变民族院校传统德育理念
  民族院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师生众多,以作者工作的西北民族大学为例,每年学校新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总人数的65%左右,不同民族的学生汇聚到一起学习生活,必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其一,民族院校德育应强调“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要由“批评人”向“培养人”转变、“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化,在坚持爱国主义这一主导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各民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变化,个性发展等,让他们在自主的对话和交流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认知和习惯,最终塑造出优良的道德品质;其二,民族院校德育需坚持“生活化”的德育理念,正如著名教育家杜威和陶行知都曾提出过“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念,德育工作的开展要跟各民族学生的成长环境、生活实际、思想状况实际相结合,民族院校学生特别是民族地区学生专业知识能力以及受教育条件水平有限,一味地通过理论教育对民族院校学生起到的德育效果一般不会很明显,可以结合不同民族学生自身的实际来展开相关的德育工作,他们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通过各民族特有文化的展示与交流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德育形式,不同民族的节日展示、不同民族的舞蹈交流都是广义上的德育,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每周五晚不同民族的同学齐聚学校广场跳锅庄舞,无意识中培养了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的道德意识,“生活教育”理念应成为民族院校德育工作的新理念,通过把握不同民族学生的生活习俗、思想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德育,帮助其“成人”与“成才”;除此,道德本身就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民族院校德育中还应坚持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的德育理念,道德素质的培养不但有外在力量的约束和控制,更重要的是依靠每个人的理性、信念、内心自觉,不同民族的学生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一些信仰、理性,有时候会出现对主流的一些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不理解甚至不认同的现象,在这种情形之下,就应该由单纯的重在依靠外在力量灌输刻板的德育理论转为重在培养学生发挥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民族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促使其自觉地主动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这是民族院校德育的最高境界和理想境界。
  2.建构民族院校特有的德育内容体系
  民族院校的德育内容应牢牢坚持一元主导的原则,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导向,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不能搞多元化,这里所谈到的指导思想一元化就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全面落实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院校德育还应重在“六观”教育,即对民族大学生展开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同时又要承认中国多元文化、多民族文化形态的客观事实,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这就要求民族院校德育内容改革中要以开放、广博的文化心态,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关系,取其精华,去除糟铂,为我所用;高校德育内容还应贴近不同民族、不同民族学生的生活,与时俱进,德育题材内容要更多地来源于生活,特别是要与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相近相统一,只有这样所形成的德育内容更具现实性与可行性,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德育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生对德育的理解才能更加直观,对美和善的判断与辨别才能更加清晰,才能使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亲身的经历和感受中得以养成。”
  3.营造和谐的民族院校德育环境
  民族院校本身就是多民族汇聚的小家庭,民族院校德育环境由于民族差异会出现其固有的特殊性,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的,环境可以改变人,因此,营造和谐的民族院校德育环境,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民族院校的少数民学生有其特有的语言、文化、习俗、信念,但也渴望与其他民族的同学多交流,所以在它们的理论学习中就需营造一个团结、平等、互助、民主的学习环境;同时由于多民族的特色,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更加的丰富多彩,民族文化具有其突出的特点与特性,多民族文化之间差异明显,但又有共存与融合,所以客观上就存在学生个性鲜明和文化构成多元化的现象,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实现各民族学生和睦相处;另外,民族院校的物质环境,如校园布局、人文景观往往带有明显的民族气息,“人改变了环境,环境也改变了人”,具有文化积淀和民族特色的校园环境就要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可以起到教育熏陶的作用。和谐的民族院校德育环境能够在客观上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在一定程度可以让学生们身处其中修身养性。
  民族院校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但又绝对不可以忽视,民族院校作为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的主阵地,不仅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学生传播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德育工作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院校更应身先士卒,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实性的障碍和困难也依然存在,当下要首先从转变民族院校传统德育理念,建设民族院校特有的德育内容体系,营造和谐的校园德育环境抓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新华网,2015-1-19.
  [2]中国民族[M].民族团结杂志社,2015.(03).
  [3]王学凤.多元文化社会的学校德育研究:以新加坡为个案[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234.
  [5]正确认识我国道德现状、共同建设中华民族道德家园——访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潜涛[J].思想教育研究,2012,4(4).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课中,工程制图教学课时较少,合理组织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基本绘图和看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系统工程化的能力,为他们从事医疗器械研发等工作奠定基础。在少课时前提下,梳理课程的知识结构,明确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采用动画及三维形体的课件提升教学效率。推行兴趣小组实现差异化的培养,展示和点评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作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在集权与分权的技术政策选择、国家与社会经济关系的整合上作出了一番探索性改革.这种改革有助于体制思想的解放,对今天的体制改革仍然具有借
税收立法权是税权中的核心权力。我国在税收立法权问题上采取的是中央集权的模式。依据社会公共产品理论和地方税的本质,以及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法律法规,结合完善分税制财政
中外企业所得税两税合一已是大势所趋,在两税合一过程中,如何使内资企业所得税向外资企业所得税逐渐靠拢,并使会计与税法相协调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通过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一问
保护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在西部大开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环境保护的目标实现与否,直接关系到西部大开发的成功与否。为保障此目标的实现,有必要更新观念,加强西部大开发
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体现在资本市场在促进储蓄与投资转化中作用力的大小,利用帕加诺模型对配置效率进行分析,得出EMH理论及其检验方法还不完善,对我国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分析
话语交际中情景语境错位及其衔接方式主要有情景语境中整体错位及其衔接;情景语境中部分错位及其衔接。在话语交际中,有意识的情景语境错位可以提高言语的交际价值,同时语境错位
神思,就是神化之思,入神之思,神来之思.神思作为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动作,主要表现为三层涵义,即:神思的过程,就是处理心物关系的过程;虚构性;强烈的情绪性.文艺创作中艺术想象
美的“客观社会性”说虽有一定的价值,但亦有十分明显的缺陷。只讲客观不讲主观;只讲一般、整体的社会性。不讲个别、具体的社会性,是不全面的。美不是一种社会存在,而是主客观相
在分析电晕放电特性的基础上,对针-板电极系统高压电晕辐射场方向性和时频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通过与实验研究结果比较得出,针-板电极系统高压电晕辐射场频谱范围大约为250兆赫兹,主要能量集中在100兆赫以下。低频辐射场方向图与偶极子天线的辐射方向图相似,低于100兆赫兹的辐射主要在针电极一侧,高频辐射场方向图极为复杂,并且主要辐射在板电极的后方。电晕放电辐射场的空间分布和时频特性与放电电压、电极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