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位·境界·魅力

来源 :鉴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wei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向明,1952年出生,涉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邯郸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一级美术师。
  出版有《李向明黑白画集》《迟到的来者》《生命意志·李向明》《创造的起点》《有序与无序》《中国现代主义·抽象大系·李向明》《北京找北》。
  
  我和向明是相知了20多年的忘年友,他早期的写实油画作品就已显露了出众的才气。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他就开始在西方现代派绘画领域中徘徊、研究、探索和追求,几乎西方现代绘画的主要领域如表现——立体——野兽——结构等等无不涉猎,无不认真地进行过仿效性实践。我之所以说他是仿效性实践,是因为在那将近10年的追索、探求中,他还没有找到属于他自己或是以展现自己个性和思想深度的艺术语言。应该说,他开始感悟到是从1996年他创作了《感知》系列开始的。在那些作品中,最令他兴奋的莫过于他感悟到线条在流动运行中无序而又有序地组织,让圆弧形律动的线和方形块面结构或块面分割交叉对比所展示出来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潜藏着无限的艺术魅力。艺术节奏是用来直接表现或宣泄情感的,也是用来提供听觉或视觉以情感感染的。而艺术语言中的韵律美,则是提供视觉或听觉以艺术魅力感受的,没有韵律的作品谈不上是艺术品,因而也不会予人以艺术魅力的享受。从那以后,看得出向明似乎已紧紧抓住画面上的块面与线的组合,并尽力从这些巧妙组合中去呈现各具艺术魅力的节奏和韵律。2005年创作的《文化生存与自然》和2004年创作的《穿越废都》等巨制,且不谈其主题的哲理思维深度,就其画面的灰、赭、黑、白基本色调及其所组合成的结构和平面分割的节奏中,或隐或显地流露着画家的哲理观念和艺术情趣。在《文化生存与自然》作品的画面上,那一条条酷似荷塘中的残枝败叶,蕴含着倔强的生存力,那每一条坚挺而又富于语言变化的线条,给人以节奏和韵律感受,也展示了向明在抽象绘画领域中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魅力。
  向明的个性特征是什么呢?熟识他的朋友都会知道,他是一位内向的不善张扬的文人气十足而又思想内涵比较丰富的画家。他同时是位文思清晰而深邃的理论家。向明就是向明,他不同于另一类张扬的冲动的单纯而又痛快的艺术家,向明的作品不可只求视觉的一时冲击,而要细心品味其多维的视觉冲击。
  向明从线的魅力中感知到了传统书法艺术的灵魂与奥秘,这是对西方画家用线之纯粹、单纯的一种超越。他深谙明末写意大师石涛先辈提出的“屋漏痕”、“锥画沙”等关于线条节奏与韵律美的经典理论。因而从中找到了属于向明自己的母体语言。读他的绘画作品时,你会不断地发现他画面上的用线十分讲究,不论是粗线、细线、长线、短线、直线、曲线或疏线、密线,几乎可以从每一条线的律动中呼吸到节奏美和韵律美的气息。向明的作品,往往在细微处见张力,在巧妙组合处见魅力。《穿越废都》那幅作品,不仅从线的流动、线的组合,包括那些由笔触构成的色块组合,都能体味到画家精心创造的微妙韵味。所谓细微处见真功,或不经意处见世界的这种欣赏快感,都可以从向明的抽象艺术作品中获得。
  我以为,抽象作品未必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品,在我们常见的中外众多抽象作品中,真正具有艺术含量的抽象艺术作品极为少数,更多的是一种游戏性的或趣味性的情绪作品,冲动情绪中所创作的作品,有时也会偶得佳作,正像中国大写意创作也会在激情冲动中偶得“即兴佳作”一样。“偶得”是极少数成功率的意思。偶得之余则是大量容易被遗忘或遗弃的不成功的废品。怨不得社会上有人批评那多数不成器的作品谓之“垃圾作品”。我们不能因为有诸多抽象垃圾作品的出现便“一古脑儿”地否定抽象艺术的存在价值。凡称得起为艺术品的抽象艺术作品,是人类欣赏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方面。
  抽象艺术是不表现具象的艺术。它画面上不存在听觉感官和视觉感官可以看到或感到的任何形象,但其画面上所呈现的艺术语言却是具体的,还是这种语言提供了观众视觉感官的魅力享受,观众不需要从画面获知画家所运用的语言的语义,因为抽象作品中所呈现的绘画语言是不具语义的。但那些语言必须给观众以节奏美和韵律美的享受。不管你的作品语言特点是外在张力见长或内在张力见长,也不论你的语言特点是西方的或是东方的,只要你具备艺术欣赏的魅力,都会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
  


  


  当代东西方现代抽象艺术世界里,还在发生着面孔相似,语言重复的抽象程序的灾害,向明似乎意识到了这种危机,他越出了那个在“超前观念”里不免“趋炎附势”的“顺化西方”现代意识之道,而走进了吸吮母体精华创造时代语言的新道;放弃了晦暗的“他语时期”,而走向了明朗的“我语”时期,这里指的“我语”可以是向明自己独具的语言,也可以是向明将“他语”与“我语”巧妙融合成属于向明自己的语言。如斯语言,不仅“亲和”了东方观众,也陶醉了广大的西方观众。所以我感到,向明正在自己艺术道路的第一个辉煌期。
  将书法视为一种“形象”,那是误解。书法本身(包括正、草、隶、篆)是抽象艺术,它是不代表形象的文字艺术。因为在人们的个性书写中,使其千变万化韵味无穷,所以也不能将其简单地视为符号(印刷体字除外)。向明在抽象语言的追索中,感悟到了书法“这个母体语言对于抽象绘画的重要意义,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抽象语言能比得上中国书法之抽象内涵的博大精深。看得出向明正在追求一种东方文人艺术的“品位”和“境界”。而这种“品位”和“境界”恰恰是诸多西方艺术家所短缺的。没有“品位”的时尚是低级时尚,“品位”和“境界”的追求,能使艺术家的时尚——超前观念和意识升华。
  抽象艺术既然不求表现具象,也就不存在任何以形象为主体的内核思维或故事。有人把抽象艺术列为“形式主义”艺术;也有冠其为“观念艺术”;有人称其为“情绪艺术”或“即兴艺术”;也有人贬其为“低级趣味”或“低级游戏”的艺术。不管人们如何理解,界定其性质或名称,都无法概括阐明抽象艺术本身的博大容量。以上各不相同的界定或称谓,应该说都包容在抽象艺术范畴之内。纵使如此,人们所能涉猎或创造的抽象艺术,也远远不及“自然界”或科技——电脑——激光现象所能呈现的无穷无尽稀奇古怪的抽象现象。自然界的风、雨、雷、电、水、火、冰、雪……都时不时会给我们创造出异彩纷呈的抽象现象(画面),电脑科技及激光科技所创造出的抽象画面,也远远地超出了人的能量之上。记得18世纪末当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登峰造极时期,照相机——这项科技发明,刷新了写实形象的纪录,使诸多写实主义艺术家望而生畏;今天,电脑和激光的科技发明,又逢人们正在陶醉于抽象艺术的辉煌时期,干扰人们对抽象艺术家们的崇拜——因为电脑和激光所能创造的抽象画面,也是人类艺术家们远不可及的。
  


  西方绘画从写实——印象——抽象的过程,是一条围绕着人——自然——科技之外像转圈的过程。他们和中国艺术家在儒、道、释思想主导下,与人本思维——品格、境界之追求完全不同。中国的艺术家不会因为科技发明及其所能创造的奇迹而忧心。因为中国画家不需要去屈服于人和自然的表象,也不会受到科技发展的某些外像的冲击。西方印象主义时期的艺术如果说确实是由于东方艺术的影响才产生的话,那么那个时期的艺术,印象——表现——立体——野兽……虽然隐隐约约接受了东方观念的一些影响,却仍然停留在描摹着客体对象的感觉或解释上。西方艺术家只能在人——自然——科技范畴内作文章,而中国艺术家早就让自己站在人——自然——科技范畴之上。中国画家不需要去追逐并揭示自然界的光、色、形之变化,而是强调写意,写神,写胸中块垒。西方艺术家不学儒、道、释,就不可能改变其追逐客体的附庸观念。如果说从写实到印象是观念的变革,从印象(表现)到抽象也是一次观念上的变革的话,我以为那样的“观念”只是一种形式观念的改变而已,只有当他们跳出了作为客体奴隶的旧观念世界而升华到写意——写神——写胸中块垒时,才称得上是对旧观念的超越。
  有的中国画家在不认识中国画高境界观念之前,暂时屈服于西方那种追逐自然和科技抽象现象的附庸观念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只要他认识到中国艺术家的深层文化观念之后,才会意识到中国画家的艺术观念是世界艺术之高品位,高境界的观念,而只有坚持这种观念,你所创造的艺术才具生命力。
  有人说抽象艺术中国早已有之,这话不假,那是指中国书法而言。中国书法本身就是典型的抽象艺术,尤以草书为最。抽象画大师康定斯基曾十分向往中国草书的抽象意味。他企望过能从中国草书中吸取营养。今日中国绘画还不完全放弃意象,是半抽象时期也就是所谓的“雅俗共赏”时期。中国画会不会或要不要也变革成纯抽象艺术,以至于要搞成什么样的抽象,则有待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及人文思维的变革过程去决定。当代中国油画家中不少人已投入到抽象绘画队伍并已获成就,向明是佼佼者之一。而中国水墨画界也有不少人在探索追逐这个领域,看得出他们的抽象思维仍然以中国文人画品位与境界为导向。这样的导向有没有错呢?我认为没错,反之,放弃“品位”与“境界”的追求,人云亦云地在屈从于西方附庸艺术的语言那才可悲。开创抽象艺术的大师之一赵无极,他只是因为具有汉人血统,竟不自觉地在他的抽象绘画中展现出中国的品位和境界,至少在画面上流动着的气韵是西方画家们所不可及的。西方抽象将如何走下去,东方抽象今后将如何走上来,海内外华裔艺术家已做过不少努力。
  向明的艺术道路今后如何走,相信他自会根据他自己之所长和自己之所向往的路走去。他一向很有自己的想法,我支持他“道法自然”地走去,并期待着不久的将来,看到他的第二或第三个辉煌期。
其他文献
阎正,1943年生于西安,河南孟津人。著名书画家、出版家、影视艺术家和资深文艺评论家。现任《中国民报》编委、美术主编,深圳《南国艺术》执行主编、香港《名家》杂志顾问。    有时候很难说清阎正先生更喜欢写文章还是更喜欢画画。虽然在绘画艺术上浸淫50载,然而他始终以艺术评论家之名闻世,由他编辑的杂志20多种,上千万字;由他推荐、培养、扶持的艺术家,如今在艺坛上赫赫有名的也有二十几位。他是艺坛上人人尊
期刊
程熙,女,原名程博熙,1939年7月出生于甘肃天水。祖籍湖南醴陵,著名爱国将领、已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潜之女,国画家。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黄宾虹研究会会员。    湖南醴陵女画家程熙,尊崇黄宾虹大师的为人与书画成就,由赖少其介绍,参加了“黄宾虹研究会”,因此,我们得以相识。她给我的最初印象:谦虚、朴素。  程熙的画室,名曰“寸草斋”。据她自己解释:“我很佩服小草旺盛的生命
期刊
摘要:对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研究,域外文化文学的传入与译介是关注重心之一。但以往的研究偏重于考察中国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对欧美文学的译介和出版问题,忽略了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文学创作和传播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如留日学生在日本成立创造社并创办刊物、发表作品,欧美留学生的文学创作与国内文坛的互动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解析的现象。对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之关系的探究,必将有助于拓宽中国现代文学
期刊
刘文斌,1967年生于辽宁省,1993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班。  主要作品:毕业作品《故园情》获“沈阳市第四届文化艺术节”二等奖;《正月里》或“庆祝建国50周年辽宁美术创作展”优秀作品奖;《双鹤》参加在韩国举办的“第七届亚细亚美术大展”;《春晓》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辽宁省展”并获优秀奖。  著作:《古画·临摹·实技——草虫、翎毛、走兽篇》,并与王岚合著《
期刊
此砚为唐开元坑眉子石,直径27.6厘米,高5.2厘米,色青黑,质地细润。砚面湿水时可见清晰的细眉子纹,砚背有细点金星。砚形为缠枝牡丹装饰若莲花瓣形式,花瓣均匀分布。砚堂似花蕊似莲房,周边刻有边线,为砚池环抱。砚背茎叶写意雕附,以叶茎及两花苞做砚足,其势柔韧下展。砚体品相完整,砚形的设计美观大方,雕刻技艺纯熟精当。气质雍容华贵、唐韵十足;体积丰满厚重,应为当时宫廷所用。  宋代唐积《歙州砚谱》记:“
期刊
中秋节前我去拜访96岁的世纪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画家——孙天牧先生。先生午休刚起,他步履矫健、神态安详地从卧房走出来。当知道我是《鉴藏》的主编时,老人显得很高兴。我发现非但孙天牧老先生看不出是耄耋之年。连两个六十多岁左右的儿子也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小很多。遗传真是一个说不清楚的事情。  我们的采访随即开始。    问:您的父亲孙墨佛也是辛亥革命老人给您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答:父亲在家里总是
期刊
莫道宏,男,汉族,1948年2月生于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现任常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省书画研究院特聘书画家,常德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常德书画院名誉院长。  自幼喜爱美术,近两年多来,在绘画理论及实践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追求,提出了”资讯绘画”理念,并努力加以实践。《湖南文理学院学报》开辟专栏,对《我的资讯绘画观》作了专题讨论。其作品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人们搞绘画,
期刊
紫砂壶从五色土起源,随茶文化升华和文人雅士参与,孕育出了其独特的优良品质,在艺术领域独树一帜。经几代艺术家匠心运作,以其非凡的历史魅力,盛开于中华艺术百花园,久盛不衰。随社会人文和经济素质提高,会更加受青睐。  紫砂壶是创作者以理念、规则、技艺等与五色土相结合的智慧结晶,是修德得道、静心悟艺的创作品,为人品和艺品相统一的基本德能体现。器形是艺者气力能量的堆积,结构是气力功能的表现,神韵气度则是创作
期刊
摘要:所有传统文明都是以神为中心的神性社会,神是终极合法性。西方率先实现现代转型,成为以人为中心的人性社会,人成为终极合法性,这一转型的本质是世俗化。而以启蒙运动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它突破了传统神性社会的观念制约和物理制约,追求效率,为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参照西方现代转型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观念和理论上实现了中国人的终极合法性建构从神性到人性的转向,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
期刊
邱瑞敏,1944年出生于上海。1961年毕业于上海美专中专部,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油画系,同年进入上海油画雕塑院从事油画创作至今。其间1986-1987年,1988年-1990年为美国纽约普拉特学院访问学者,曾为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南海创作历史画。作品《朦胧大地》、《医治》、《一大会议》等在中国美术馆收藏。《水的情怀》获中国油画年展铜奖、《畅想浦江》(合作)获九届全国美展银奖。出版《邱瑞敏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