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塘实小正在异地新建,一天,工程建设的负责人告诉我教学楼的工程过半了,让我去看看是否还有其他要求。走进现场,一间一间的教室已基本成形,教室与走廊都显得很宽敞,学生活动的空间比现在大多了。负责人向我介绍教室的基本布置:投影仪、多功能桌、幕布、电视、空调、储物柜……想得很周到,实用而现代。不过,我始终觉得还缺了点什么,我的眼睛扫过教室的每个角落。
图书柜在哪?我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幕场景:孩子们在全新的环境里手捧一本心仪的书,三三两两地闲步于教室,停步于走廊,漫步于校园每一个精致的空间。
“综合楼里有专门的图书馆,空间很大,足够安排孩子们阅读。”
“还不够,教室里一定要有专用的图书柜,让孩子随时有书读”。我坚持着。
“让孩子随时有书读”,这是我来到实小工作后一直坚持的做法。
书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读物,这么好的资源放在图书馆里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很可惜。我对学校图书管理、借阅制度进行重大调整:要求每学期以班为单位到图书馆借书,时间安排在期初,每次根据班级情况借书80—100本,放在教室图书柜里。各班安排两名图书管理员,学校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借进教室的图书由各班管理员做好借阅登记工作,既不要借书证,也无须电脑记录,借还非常方便。这样,孩子们无须进图书馆就能尽情畅游书海(进入图书馆查阅资料和整班进入图书馆阅读另当别论)。期中过后,再到图书馆借还一次。试想,图书流通率可以达到多少?
实行调整后,有人提醒我,这样做效果确实不错,但是图书馆借阅登记处就只有班级借还登记而没有足够的流通率了,检查、验收是否要打折扣了?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我认为,如果非得死搬教条,我宁可不要什么“示范图书馆”的称号!流通率没错,但是追求怎样的流通率值得研究。
图书馆是最大最好的课堂。把图书馆“搬进”教室,让图书不再沉睡,不再是摆设,而是直接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无论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还是对引领学校文化的健康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的校园不缺乏图书,缺乏的是对图书的渴望和图书的流通。无论环境怎么改变,对书的渴望得永远保持新鲜,我更愿意看到老师们、孩子们出现“为书消得人憔悴”的精神渴求。
新校就快建设好了,每个教室都留下了足够大的书柜,这是我最愿意看到的风景。
图书柜在哪?我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幕场景:孩子们在全新的环境里手捧一本心仪的书,三三两两地闲步于教室,停步于走廊,漫步于校园每一个精致的空间。
“综合楼里有专门的图书馆,空间很大,足够安排孩子们阅读。”
“还不够,教室里一定要有专用的图书柜,让孩子随时有书读”。我坚持着。
“让孩子随时有书读”,这是我来到实小工作后一直坚持的做法。
书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读物,这么好的资源放在图书馆里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很可惜。我对学校图书管理、借阅制度进行重大调整:要求每学期以班为单位到图书馆借书,时间安排在期初,每次根据班级情况借书80—100本,放在教室图书柜里。各班安排两名图书管理员,学校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借进教室的图书由各班管理员做好借阅登记工作,既不要借书证,也无须电脑记录,借还非常方便。这样,孩子们无须进图书馆就能尽情畅游书海(进入图书馆查阅资料和整班进入图书馆阅读另当别论)。期中过后,再到图书馆借还一次。试想,图书流通率可以达到多少?
实行调整后,有人提醒我,这样做效果确实不错,但是图书馆借阅登记处就只有班级借还登记而没有足够的流通率了,检查、验收是否要打折扣了?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我认为,如果非得死搬教条,我宁可不要什么“示范图书馆”的称号!流通率没错,但是追求怎样的流通率值得研究。
图书馆是最大最好的课堂。把图书馆“搬进”教室,让图书不再沉睡,不再是摆设,而是直接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无论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还是对引领学校文化的健康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的校园不缺乏图书,缺乏的是对图书的渴望和图书的流通。无论环境怎么改变,对书的渴望得永远保持新鲜,我更愿意看到老师们、孩子们出现“为书消得人憔悴”的精神渴求。
新校就快建设好了,每个教室都留下了足够大的书柜,这是我最愿意看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