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契机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ie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会创设近乎真实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容量,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和途径,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但是,不是说每一节课的教学都要使用多媒体,也并不是每个教学环节都要使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当的巧妙的把握好使用多媒体的契机呢?
   一、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生平时运用多媒体
   由于语文教材中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现在的学生对教材中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一般不是很了解,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常常感到很茫然。这时,利用互联网就可以很方便轻松的搜索查询相关的信息,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从而提高自主预习的自觉性和预习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运用多媒体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兴趣的培养需要创设再现真实的教学情境。而教学情景的创设正是多媒体在教学中运用的优势之一。多媒体通过播放逼真的声音,呈现鲜明的画面,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全方位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海底世界对学生来说,既神秘又陌生,因此采用播放录像创设情景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看到那色彩鲜艳的海藻,形状各异的珊瑚,在深海里闪烁发光的深海鱼……同时采用加大对比度,降低光度、音量的操作方法,使画面逐渐变暗变黑,音量逐渐从有到无,让学生具体感知海底一片宁静和海底一片黑暗又有光点闪烁其间的奇异景象,学生此时仿佛置身于奇妙的海底世界。再播放模拟的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让学生戴上水中听音器的耳机听一听,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播放有关海参、乌贼、贝类等活动的视频片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各有各自的活动方式,能让学生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内存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呈现方式多样化,视频信息的缩放、快放、慢放、回放等特技效果随心所欲,可以把大自然的景象随时呈现给学生,也可以把历史的情景随时还原再现。利用这一优势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巩固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例如《看云识天气》一课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学生不可能从现实中直接观看到课文内容所描述的各种云或光彩的自然现象,只能从课文字里行间和教师的语言表达中体会和想象,这样无法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具体的直观的形象,此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云及光彩现象的视频和图片,学生就很容易得到感性的了解。对学生把握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从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四、拓展学生知识面时运用多媒体
   教材内容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教材篇幅的限制,课文内容只能呈现给学生有限的文字内容,或是极少篇幅的补充资料,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积累更多的文学素养和提高认知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时,运用多媒体既可以加大课堂密度,增加教学容量,又可以拓展教学时空,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时,单凭教师的讲解势必枯燥无味。教学时,运用教育媒体给学生播放《中国石拱桥》纪录短片,学生不仅仅可以清楚的观看到我国像赵州桥、卢沟桥等各种样式及各种造型的石拱桥,并且对我国石拱桥的不同造型特征和不同结构特征有所认识和了解,而且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石拱桥悠久的发展历史,从而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在这节课教学中,学生不仅借助多媒体掌握了《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通过多媒体播放的视频短片拓展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训练学生写作时运用多媒体
   无论是小学生作文还是初中作文,学生最怵头的就是无话可说。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多媒体训练学生言之有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特效。教学时,用多媒体将伴着图画、文字、声音、视频等相关的写作素材内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图画、视频写作素材声像并茂,栩栩如生,刺激着学生的感官,进而形成鲜明、具体、可感的形象感受,激发学生强烈的思维和写作灵感。学生在这种身临其境的写作情境中,仿佛真实的置于此情此景,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其效果是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说得真实、具体、感人。
   许春辉,教师,现居河北迁安。
其他文献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思维和情感都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初中语文教学正好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个情感发育阶段,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人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等,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以上情感深刻的体验,培养其学生热爱祖国、亲人及朋友的情感美德。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的意义   1.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   初中阶段的中
詹天佑利用两个火车头解决列车爬坡难题。语文小组合作也可以利用“两头法”,突破语文学习的爬坡难题。这种立体化的小组构建法取名“龙形分组法”。  一.立体分组,确保整体进步  龙形分组法的最初构想源自于詹天佑的“人”字形火车的创意和“分形理论”的启发。“人”字形火车的创意强调了车头的作用,“分形理论”在管理领域注重研究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强调整体依赖于局部。龙形分组法实质是“抓两头带中间”,将全班小组分
《和时间赛跑》文字简单,但意蕴丰厚,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编选在人教三年级教材中。林清玄的文字素来被评价为“初读清浅如小溪,再读却玄妙蕴藉”,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外祖母去世生发出对“死亡”的追问,继而挖掘出时间的真髓,向读者传达出一个自我疗伤的有效方法:跑过时间,赢过自己。这个文章既是林清玄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也是他一生勤奋追求的写照。  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而言,如何理解林清玄的文字当中蕴
叠字指将两个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叠起来使用,以表达不同的语气程度和感情色彩。在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中,叠字的使用历史悠久。追溯叠字的源头,当滥觞于《诗经》,《诗经》中的叠字俯拾皆是,名句很多,如“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卫风·硕人》更是连用六组叠字“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让人印象深刻。随着时间的推移,叠字
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字里行间转述着一个古老国度的文明进程和历史变迁,滋养着龙的传人。学生多读经典有助于语感的培养、知识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进而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让学生进行经典诗文的诵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立足课内阅读,激发诵读的兴趣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有不少优秀的古诗文篇目,这些诗词经过岁月的洗练、沉淀,语言
在现行语文课本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经典的优秀文学作品。而经典的作品,固然凸显了秀外慧中的优秀特质,但是也存在一个客观问题,因为时代久远而远离学生的生活视野,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古典美人。学生的阅读感悟有着一定的难度甚至障碍。而老师的作用之一就是去除学生的阅读陌生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亲近感,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触摸作者心灵的时候,独自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呈现的精
“诚信”自古就是美德,历代多被推崇,与此相关的名句颇多,例如:修身方面的有“君子一言”“驷不及舌”(《论语·颜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等;交友方面的有“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等;治国方面的有“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论语·学而》)、“彰信兆民”“邦乃其昌”(《尚书·仲虺之诰》)等。其古时就已深入人心,至今仍然薪火相传。   2008年1月1
在高考指挥棒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已是迫在眉睫。如果真正做到以下几点,就能实现中学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一、“减负增效”需让学生成为阅读感悟的主人   中学语文教学为何就是一定要硬揪才能获取高效,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因素当是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里都是机械性接受的,对那些姹紫嫣红的园圃和美甲胜天的富矿都不是学生去直接感受的,都由我们教师像喂小孩那样,把比较香甜的食物咀嚼得没有了一点滋味,学生根本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消”现象。从五、六年级开始,两极分化逐渐显现,这使学校教学与管理陷入困境。广大语文教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分层教学法”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它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一.寻秋  师:老师今天在校园拾取了一片叶子(展示落叶)。唐诗曰:“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充满诗意的秋天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让我们做一个好读者,随着季节,一起走进何其芳笔下的秋天。  (课件显示课题、作者)  二.读秋  师:听配乐课文录音,请大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正音,并小声随意朗读这篇《秋天》,注意把字音读准。  (请一位同学朗读,并请同学给他正音)  师:大家字音读准了,但一首好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