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反求诸己”出自《孟子·公孙丑》,意指“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它的上下文为:“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请以“反求诸己”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反求诸己”指“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与“反躬自问(省)”“严于律己”“闭门思过”等含义相近。反求诸己的品质,是现代社会所稀缺的。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人:一遇挫折便怨天尤人,一不如意便牢骚满腹,一有问题就胡乱指责,看谁都不顺眼。一个团体或组织里如果有几个这样的人,不论他是领导还是下属,都很难搞好工作;这样的人多了,形成风气,那事业必然要垮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譬如,一个企业老板在生意不景气时,如果只是一味地埋怨职业经理人不忠诚、不值得信任,埋怨创业功臣居功自傲,埋怨新招的大学生眼高手低,埋怨工人素质太差,埋怨竞争对手打价格战等,而不认真反思自己在经营方面有什么问题,管理上有何缺陷,决策上有无失误,那么,这样的企业就永远难有大的发展,甚至连现有局面也难以维持;一个学生在成绩不理想时,不去思考自身努力程度不够或者学习方法不对,而是一味埋怨老师讲的不好,父母辅导不到位,命题人出题太难或者答题时间不够、同学说话影响自己发挥,总是找客观因素,那么成绩是无法提高的;一场比赛失败,运动员不认真反思自己的赛场表现,一味埋怨对手太强,观众影响,教练指导方法失误,是无法取得更大的进步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倘若我们在工作中出了毛病,有了失误,遇到了挫折,先不要过分强调客观原因,不要一味埋怨别人,而应先反求诸己,主动检讨自己,查找不足,从自身找原因。这既是清醒的做法,也是理智的表现,同时也有助于发现问题、查找症结,从而亡羊补牢,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只有在每个人都尽力做到反求诸己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做到群策群力,众志成城,同心协力,把事业推向前进。
面对本题,可以写议论文,阐述反求诸己的重要性,批判缺乏反求诸己精神的社会现象,也可写记叙性文章,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表现自己感悟“做人应该学会反求诸己”这一哲理的过程。
反求诸己
一考生
两千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诫我们:“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惜有些人忘了这位老祖宗的话,结果吃了很多苦头。
项羽,这位英武盖世的霸王,至死都不明白自己输在哪里,一味怪罪上天:天要亡我,为之奈何!
关羽,这位酒温之间便斩下华雄头颅的“武圣”,因为刚愎自用,大意失荆州,败给了白面书生陆逊。
崇祯,这位自信而暴戾的明代君王,缺少自知之明,不能反求诸己,结果送了老命,丢了江山,为天下人耻笑。
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教训。于是,儒家特别强调自我反省,诸如“吾日三省吾身”“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等等,把它们作为“修身”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以此为起点,然后求“齐家治国平天下”。
很多人在“齐家治国平天下”时,对自己保持清醒的认识,能够反求诸己,所以才成就一番大业。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当初错误地发动崤之战,导致全军覆没。他没有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而是主动自我检讨:“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最终成为春秋一霸。唐太宗把魏征看成一面镜子,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从而开创了“贞观”盛世。邹忌在别人的赞美中“暮寝而思”,发现自己受到蒙蔽,从而推知治国之道,这无疑也是反求诸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不由想起卢梭和他的《懺悔录》,真佩服他那种自我解剖的勇气。而北大才子余杰写的《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让人觉得有点强人所难——忏悔是自发的,不是别人强迫得了的。余杰在写这篇文章时,是否该反省一下自己的态度呢?
西方哲人说:“人啊,认识你自己!”我们遇到挫折时,不要只怪外在因素,要多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哪些地方还需改进。很多时候,把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结果只能让情况越来越糟;如果反求诸己,自我检讨,及时改变心态和行动,就会变坏事为好事,化不利为有利。佛家弟子所说的“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不就是在强调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吗?
“都是我的错!”这句歌词曾流行一时。如果我们以此来要求自己,出了差错首先承认自己有责任,必然有利于事业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人,只要做事就可能犯错,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古人曾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负荆请罪”的故事之所以千古传颂,就在于廉颇反求诸己的勇气和态度。
“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借一面镜子,给自己正确定位,是我们应该有的习惯和作风。给我一双慧眼吧,把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把自己看得真真切切。
“反求诸己”出自《孟子·公孙丑》,意指“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它的上下文为:“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请以“反求诸己”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反求诸己”指“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与“反躬自问(省)”“严于律己”“闭门思过”等含义相近。反求诸己的品质,是现代社会所稀缺的。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人:一遇挫折便怨天尤人,一不如意便牢骚满腹,一有问题就胡乱指责,看谁都不顺眼。一个团体或组织里如果有几个这样的人,不论他是领导还是下属,都很难搞好工作;这样的人多了,形成风气,那事业必然要垮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譬如,一个企业老板在生意不景气时,如果只是一味地埋怨职业经理人不忠诚、不值得信任,埋怨创业功臣居功自傲,埋怨新招的大学生眼高手低,埋怨工人素质太差,埋怨竞争对手打价格战等,而不认真反思自己在经营方面有什么问题,管理上有何缺陷,决策上有无失误,那么,这样的企业就永远难有大的发展,甚至连现有局面也难以维持;一个学生在成绩不理想时,不去思考自身努力程度不够或者学习方法不对,而是一味埋怨老师讲的不好,父母辅导不到位,命题人出题太难或者答题时间不够、同学说话影响自己发挥,总是找客观因素,那么成绩是无法提高的;一场比赛失败,运动员不认真反思自己的赛场表现,一味埋怨对手太强,观众影响,教练指导方法失误,是无法取得更大的进步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倘若我们在工作中出了毛病,有了失误,遇到了挫折,先不要过分强调客观原因,不要一味埋怨别人,而应先反求诸己,主动检讨自己,查找不足,从自身找原因。这既是清醒的做法,也是理智的表现,同时也有助于发现问题、查找症结,从而亡羊补牢,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只有在每个人都尽力做到反求诸己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做到群策群力,众志成城,同心协力,把事业推向前进。
面对本题,可以写议论文,阐述反求诸己的重要性,批判缺乏反求诸己精神的社会现象,也可写记叙性文章,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表现自己感悟“做人应该学会反求诸己”这一哲理的过程。
反求诸己
一考生
两千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诫我们:“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惜有些人忘了这位老祖宗的话,结果吃了很多苦头。
项羽,这位英武盖世的霸王,至死都不明白自己输在哪里,一味怪罪上天:天要亡我,为之奈何!
关羽,这位酒温之间便斩下华雄头颅的“武圣”,因为刚愎自用,大意失荆州,败给了白面书生陆逊。
崇祯,这位自信而暴戾的明代君王,缺少自知之明,不能反求诸己,结果送了老命,丢了江山,为天下人耻笑。
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教训。于是,儒家特别强调自我反省,诸如“吾日三省吾身”“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等等,把它们作为“修身”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以此为起点,然后求“齐家治国平天下”。
很多人在“齐家治国平天下”时,对自己保持清醒的认识,能够反求诸己,所以才成就一番大业。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当初错误地发动崤之战,导致全军覆没。他没有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而是主动自我检讨:“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最终成为春秋一霸。唐太宗把魏征看成一面镜子,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从而开创了“贞观”盛世。邹忌在别人的赞美中“暮寝而思”,发现自己受到蒙蔽,从而推知治国之道,这无疑也是反求诸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不由想起卢梭和他的《懺悔录》,真佩服他那种自我解剖的勇气。而北大才子余杰写的《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让人觉得有点强人所难——忏悔是自发的,不是别人强迫得了的。余杰在写这篇文章时,是否该反省一下自己的态度呢?
西方哲人说:“人啊,认识你自己!”我们遇到挫折时,不要只怪外在因素,要多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哪些地方还需改进。很多时候,把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结果只能让情况越来越糟;如果反求诸己,自我检讨,及时改变心态和行动,就会变坏事为好事,化不利为有利。佛家弟子所说的“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不就是在强调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吗?
“都是我的错!”这句歌词曾流行一时。如果我们以此来要求自己,出了差错首先承认自己有责任,必然有利于事业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人,只要做事就可能犯错,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古人曾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负荆请罪”的故事之所以千古传颂,就在于廉颇反求诸己的勇气和态度。
“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借一面镜子,给自己正确定位,是我们应该有的习惯和作风。给我一双慧眼吧,把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把自己看得真真切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