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0月的第四周,首个“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中国被创业创新的激情点燃。
创业创新,从小众走向大众,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中国已经开启“创时代”。
“创”之风从哪里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国家工商总局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065.5万户,注册资本(金)20.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8%和40.9%。其中,新登记企业315.9万户,同比增长19.3%。
中国“创”之风首先从中央高层刮起。在全国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创客”一词2015年3月更是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双创”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为让创新创业蔚然成风,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进行了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部署,各部门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37项,减少中央层面投资核准事项76%,公司注册时间平均节省46%。日均注册企业数量增长了近一倍。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说:“海尔正在搭建创新平台,打造创新加速器创新。”
江苏宿迁9名大学生村官利用“互联网+平台”,带动留守农民开网店,并开发了“牛牛农场”“林地高能早餐奶”等产品,农民收入提高三成。
“作为中国‘创’时代的受益者,我们80后的一代备受鼓舞。”互联网金融企业人人贷总裁张适时说。
创业者是中国“创”时代的主角。他们用实实在在的筑梦脚步,诠释着“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精神。
“我们是自己的CEO!”
“这是最好的创业时代,创业环境与十几年前相比有天壤之别。”
已过不惑之年的“创客”于树怀感叹。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的他,目前从事汽车电控大数据的研发与利用。让他感触最深的是,“创业成本更低、创业环境更好了。”
2000年,于树怀与师兄共同创立了研发汽车电控系统的公司。这在当时还是个“另类”选择,工商注册、融资、招聘,都是于树怀一步一步跑出来的。
创业艰苦,收入也不稳定,2004年于树怀进入汽车外企工作。2013年,他再次萌生创业的想法,借“互联网+”的机遇,推进汽车节能减排的互联网监控。依托清华校友网络,他的项目入驻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得到了清华科技园孵化器等社会资本近3000万元的资金。如今,他成立的易康泰科公司研发的汽车电控系统部分技术标准已不逊于国际大公司水平。
与于树怀不同,“85”后年轻人印奇的双创之路开启得更顺利一些:在2011年回国研发Face++人脸识别技术初期,就获得了“联想之星”天使投资人的天使投资和专业指导。2013年,团队获得“创新工场”A轮投资;2014年,又获多家投资机构的4400万美元投资。
“过去一流的学生去创业是不被理解的。但现在一流的学生去创业,大家都觉得很自然了。”真格基金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徐小平说。
在科技部部长万钢看来,中国“创时代”呈现新特征新趋势:创业主体从小众转向为大众,创新创业由精英走向大众。互联网、开源软硬件赋予创业更好的技术条件。创业服务从政府发力到市场发力,一大批市场化、专业化的新型创业孵化机构提供投资、推广、培训、辅导等增值服务。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互联网金融也快速聚集。
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下海”潮相比,当今的创业企业中,科技公司越来越多。在“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浪潮下,更多创客深耕高新技术,不断推动中国跻身全球价值链的上游。
以印奇团队研发的Face++人脸识别技术为例,准确度为97.27%,打败了硅谷同行,获得全球该测试同期最高分数。
“我们是自己的CEO!”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海归留学生、科研人员、企业高管纷纷走上创业之路。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比例从2013年的2.8%提高到2015年的6.3%。2014年40万留学归国人员中15%选择创业。
“落地金子”挖起来难
“看起来落地是金子,挖起来却是困难重重。”经营着一家内衣店的景平说,身边不少朋友都在创业,大家在“实战”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
目前,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说,融资难、人才紧缺、用地难等诸多“痛点”依然困扰着诸多创业者,尤其是初创企业。
“70后”的李熙是北京嘿哈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从事人机自然交互技术开发。他告诉记者,虽然许多银行都推出了面对科技企业的融资优惠政策,但科技公司缺少抵押物、市场前景不确定等因素,难以贷到款。
山东临沂淘宝店店主张月峰一直在为资金的事情发愁。“每个月只能把几张信用卡来回倒腾,以保证资金链。”张月峰说,“累点不怕,最怕的就是资金紧张。”
山东省中小企业局的一份调查显示,有的地区80.6%的中小企业认为融资难;与银行有借贷关系的企业中,41.3%的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在15%-20%。如果附加上各种隐性的咨询费、顾问费和服务费,就会高达30%。
采访中,几乎所有创业公司都将“找人”放在公司发展难题首位。
山东民营企业红领集团公司董事长张代理最头疼的就是“找人”。“我需要既懂互联网又懂高科技的人才,但学校培养的人才很少有两者都精通的。”张代理说。
广州燃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汉雨生啃的是基因诊断肿瘤的科技“硬骨头”。在他看来,基因技术应用最有前景、患者需求最迫切的领域就是肿瘤治疗。然而,目前相关领域的人才,在国内乃至全球都极为紧缺。公司找人、用人成本非常高。
用地成本高、用地难。在一线城市,创业企业的房租成本高企。北京从事半成品菜配送的创业公司“青年菜君”联合创始人任牧告诉记者,他们在三元桥附近租了写字楼,房租很高,“但是要是搬到郊区,就招不到人了。”
由于投资小、税收少,一些创业者在争取土地指标上也十分困难,影响了企业发展。回乡投资石料加工的陈先生正为如何获得土地而四处奔波。“买了50多万元的设备,本来以为可以开工建设。镇里的国土资源所不准施工,因为没有用地指标。”
多位投资人指出,期待政府部门能在资金、政策优惠等方面再扶一程,让创业者享受到更多政策红利。
在科技创业项目方面,科技的“深度”与独特性有待提高。创投圈CEO、天使投资人李晓宁表示,目前许多创业项目仍停留于简单的商业拷贝,没有真正的创新。科技型企业需要真正的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
在专家学者看来,中国“创”时代,仍需在一些关键环节持续发力,让双创之花持久绽放。一方面,应以更优化的政策与服务解决企业在融资、用地等方面的难题。另一方面,应以市场化的机制推动创客空间和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平台的建立,真正解决创业企业面临的问题。
创业创新,从小众走向大众,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中国已经开启“创时代”。
“创”之风从哪里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国家工商总局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065.5万户,注册资本(金)20.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8%和40.9%。其中,新登记企业315.9万户,同比增长19.3%。
中国“创”之风首先从中央高层刮起。在全国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创客”一词2015年3月更是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双创”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为让创新创业蔚然成风,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进行了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部署,各部门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37项,减少中央层面投资核准事项76%,公司注册时间平均节省46%。日均注册企业数量增长了近一倍。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说:“海尔正在搭建创新平台,打造创新加速器创新。”
江苏宿迁9名大学生村官利用“互联网+平台”,带动留守农民开网店,并开发了“牛牛农场”“林地高能早餐奶”等产品,农民收入提高三成。
“作为中国‘创’时代的受益者,我们80后的一代备受鼓舞。”互联网金融企业人人贷总裁张适时说。
创业者是中国“创”时代的主角。他们用实实在在的筑梦脚步,诠释着“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精神。
“我们是自己的CEO!”
“这是最好的创业时代,创业环境与十几年前相比有天壤之别。”
已过不惑之年的“创客”于树怀感叹。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的他,目前从事汽车电控大数据的研发与利用。让他感触最深的是,“创业成本更低、创业环境更好了。”
2000年,于树怀与师兄共同创立了研发汽车电控系统的公司。这在当时还是个“另类”选择,工商注册、融资、招聘,都是于树怀一步一步跑出来的。
创业艰苦,收入也不稳定,2004年于树怀进入汽车外企工作。2013年,他再次萌生创业的想法,借“互联网+”的机遇,推进汽车节能减排的互联网监控。依托清华校友网络,他的项目入驻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得到了清华科技园孵化器等社会资本近3000万元的资金。如今,他成立的易康泰科公司研发的汽车电控系统部分技术标准已不逊于国际大公司水平。
与于树怀不同,“85”后年轻人印奇的双创之路开启得更顺利一些:在2011年回国研发Face++人脸识别技术初期,就获得了“联想之星”天使投资人的天使投资和专业指导。2013年,团队获得“创新工场”A轮投资;2014年,又获多家投资机构的4400万美元投资。
“过去一流的学生去创业是不被理解的。但现在一流的学生去创业,大家都觉得很自然了。”真格基金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徐小平说。
在科技部部长万钢看来,中国“创时代”呈现新特征新趋势:创业主体从小众转向为大众,创新创业由精英走向大众。互联网、开源软硬件赋予创业更好的技术条件。创业服务从政府发力到市场发力,一大批市场化、专业化的新型创业孵化机构提供投资、推广、培训、辅导等增值服务。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互联网金融也快速聚集。
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下海”潮相比,当今的创业企业中,科技公司越来越多。在“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浪潮下,更多创客深耕高新技术,不断推动中国跻身全球价值链的上游。
以印奇团队研发的Face++人脸识别技术为例,准确度为97.27%,打败了硅谷同行,获得全球该测试同期最高分数。
“我们是自己的CEO!”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海归留学生、科研人员、企业高管纷纷走上创业之路。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比例从2013年的2.8%提高到2015年的6.3%。2014年40万留学归国人员中15%选择创业。
“落地金子”挖起来难
“看起来落地是金子,挖起来却是困难重重。”经营着一家内衣店的景平说,身边不少朋友都在创业,大家在“实战”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
目前,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说,融资难、人才紧缺、用地难等诸多“痛点”依然困扰着诸多创业者,尤其是初创企业。
“70后”的李熙是北京嘿哈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从事人机自然交互技术开发。他告诉记者,虽然许多银行都推出了面对科技企业的融资优惠政策,但科技公司缺少抵押物、市场前景不确定等因素,难以贷到款。
山东临沂淘宝店店主张月峰一直在为资金的事情发愁。“每个月只能把几张信用卡来回倒腾,以保证资金链。”张月峰说,“累点不怕,最怕的就是资金紧张。”
山东省中小企业局的一份调查显示,有的地区80.6%的中小企业认为融资难;与银行有借贷关系的企业中,41.3%的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在15%-20%。如果附加上各种隐性的咨询费、顾问费和服务费,就会高达30%。
采访中,几乎所有创业公司都将“找人”放在公司发展难题首位。
山东民营企业红领集团公司董事长张代理最头疼的就是“找人”。“我需要既懂互联网又懂高科技的人才,但学校培养的人才很少有两者都精通的。”张代理说。
广州燃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汉雨生啃的是基因诊断肿瘤的科技“硬骨头”。在他看来,基因技术应用最有前景、患者需求最迫切的领域就是肿瘤治疗。然而,目前相关领域的人才,在国内乃至全球都极为紧缺。公司找人、用人成本非常高。
用地成本高、用地难。在一线城市,创业企业的房租成本高企。北京从事半成品菜配送的创业公司“青年菜君”联合创始人任牧告诉记者,他们在三元桥附近租了写字楼,房租很高,“但是要是搬到郊区,就招不到人了。”
由于投资小、税收少,一些创业者在争取土地指标上也十分困难,影响了企业发展。回乡投资石料加工的陈先生正为如何获得土地而四处奔波。“买了50多万元的设备,本来以为可以开工建设。镇里的国土资源所不准施工,因为没有用地指标。”
多位投资人指出,期待政府部门能在资金、政策优惠等方面再扶一程,让创业者享受到更多政策红利。
在科技创业项目方面,科技的“深度”与独特性有待提高。创投圈CEO、天使投资人李晓宁表示,目前许多创业项目仍停留于简单的商业拷贝,没有真正的创新。科技型企业需要真正的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
在专家学者看来,中国“创”时代,仍需在一些关键环节持续发力,让双创之花持久绽放。一方面,应以更优化的政策与服务解决企业在融资、用地等方面的难题。另一方面,应以市场化的机制推动创客空间和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平台的建立,真正解决创业企业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