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并引入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是我在数学课教学中进行的创设教学情境的尝试。
一、创设民主情境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流主体,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知识认同和情感认同程度。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是学生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把自己看成是教学的主宰,而只是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疑难问题的解答人,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学生质疑问题的启迪者,只有创设良好的民主参与氛围,建立起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民主情境,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善于利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真诚的微笑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二)以平等的身份和真实的情感去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三)对学生的问题决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挖苦、讽刺,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师生之间开诚布公的对话相互沟通;(四)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学生有新的见解和不同观点,我都虚心容纳接受。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良好关系。在这种情与情相容,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学与学互促的情境中,使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有了土壤和生长的养分,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并使这种情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投身于教学活动中。如在教学扇形的面积时,首先来一段学生熟悉的《小兵张嘎》机枪扫射的战争场面,把同学的情绪激发起来,然后,引入问题:假设敌人碉堡的机枪射程是100米,机枪转动的角度是120度,那么敌人机枪的控制区域是多大?这个问题自然地引入了扇形的面积问题。
以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学生心中造成了某种悬念,从而引起了他们的有意注意,促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展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学实践证明,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现有知识新的联系,组成新的认识系统,促进认识的新发展。
三、创设乐学情境
创设乐学情境的形式很多,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一)故事。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们可以先讲解数学家笛卡儿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据说,当笛卡儿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他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然后再引入正题一一我们可以怎样用网格来表示物体所在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被激发起来了。
又如,在学“概率初步”时,可先讲个小故事:以前,有位老爷爷叫他孙子去买火柴,并再三叮嘱一定要买好用易燃的,过一会儿,孙子高兴地回来说:“爷爷,我买了一盒很好的火柴,已经试过了,每一根都能很快点着。”全班学生听过后大笑。这时,教师提出总体与样本的概念,并说明抽样调查的必要性。这样学生很自然地接受了新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方法。
(二)生活中的事物。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可采集一些呈轴对称的树叶,让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的同时增加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讲到黄金分割时,指出电视的播音员往往不是处于屏幕正中间,而是在整个屏幕的黄金分割点的位置,因为这样视觉效果最佳;许多模特的身材之所以好,那是因为她肚脐眼所在位置是整个身高的黄金分割点。通过这样的事例,让学生对黄金分割点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这一知识点就深入到学生的心中。
应用题是让学生比较犯难的题型,但如果能结合当时的环境特征,作适当调整处理,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解答也就不难了。比如,在年初开学时,教师可把课本中的存款问题改为学生手中压岁钱存储的问题;还可把行程问题改为学生每天上学路途中的问题;中秋节之际刚好学到用矩形纸板折长方体,可把题目改为做月饼盒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提高了学生解决应用题的积极性。
(三)实验。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让学生课前准备三根长短不一的细棒,试着围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把最短的一根折去一部分,再试;再折去一部分,再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发现最短的小棒已不能围成三角形。此时教师及时提问:为什么这样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呢?怎样的三根棒才能组成三角形呢?学生一定非常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创设探究情境
知识的习得不一定通过教师的传授,可以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构建的方法而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创设探究情境,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在教学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应用时,我出示了三个问题:(1)△ABC的周长是40cm,三边中点是D、E、F。则△DEF的周长是多少?(2)取△DEF三边中点连成的三角形的周长又是多少?(3)如此下去,第三个,第四个……第n个三角形的周长又是多少?这就需要学生去探索求解,同时增加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创设民主情境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流主体,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知识认同和情感认同程度。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是学生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把自己看成是教学的主宰,而只是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疑难问题的解答人,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学生质疑问题的启迪者,只有创设良好的民主参与氛围,建立起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民主情境,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善于利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真诚的微笑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二)以平等的身份和真实的情感去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三)对学生的问题决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挖苦、讽刺,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师生之间开诚布公的对话相互沟通;(四)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学生有新的见解和不同观点,我都虚心容纳接受。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良好关系。在这种情与情相容,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学与学互促的情境中,使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有了土壤和生长的养分,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并使这种情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投身于教学活动中。如在教学扇形的面积时,首先来一段学生熟悉的《小兵张嘎》机枪扫射的战争场面,把同学的情绪激发起来,然后,引入问题:假设敌人碉堡的机枪射程是100米,机枪转动的角度是120度,那么敌人机枪的控制区域是多大?这个问题自然地引入了扇形的面积问题。
以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学生心中造成了某种悬念,从而引起了他们的有意注意,促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展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学实践证明,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现有知识新的联系,组成新的认识系统,促进认识的新发展。
三、创设乐学情境
创设乐学情境的形式很多,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一)故事。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们可以先讲解数学家笛卡儿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据说,当笛卡儿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他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然后再引入正题一一我们可以怎样用网格来表示物体所在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被激发起来了。
又如,在学“概率初步”时,可先讲个小故事:以前,有位老爷爷叫他孙子去买火柴,并再三叮嘱一定要买好用易燃的,过一会儿,孙子高兴地回来说:“爷爷,我买了一盒很好的火柴,已经试过了,每一根都能很快点着。”全班学生听过后大笑。这时,教师提出总体与样本的概念,并说明抽样调查的必要性。这样学生很自然地接受了新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方法。
(二)生活中的事物。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可采集一些呈轴对称的树叶,让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的同时增加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讲到黄金分割时,指出电视的播音员往往不是处于屏幕正中间,而是在整个屏幕的黄金分割点的位置,因为这样视觉效果最佳;许多模特的身材之所以好,那是因为她肚脐眼所在位置是整个身高的黄金分割点。通过这样的事例,让学生对黄金分割点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这一知识点就深入到学生的心中。
应用题是让学生比较犯难的题型,但如果能结合当时的环境特征,作适当调整处理,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解答也就不难了。比如,在年初开学时,教师可把课本中的存款问题改为学生手中压岁钱存储的问题;还可把行程问题改为学生每天上学路途中的问题;中秋节之际刚好学到用矩形纸板折长方体,可把题目改为做月饼盒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提高了学生解决应用题的积极性。
(三)实验。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让学生课前准备三根长短不一的细棒,试着围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把最短的一根折去一部分,再试;再折去一部分,再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发现最短的小棒已不能围成三角形。此时教师及时提问:为什么这样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呢?怎样的三根棒才能组成三角形呢?学生一定非常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创设探究情境
知识的习得不一定通过教师的传授,可以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构建的方法而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创设探究情境,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在教学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应用时,我出示了三个问题:(1)△ABC的周长是40cm,三边中点是D、E、F。则△DEF的周长是多少?(2)取△DEF三边中点连成的三角形的周长又是多少?(3)如此下去,第三个,第四个……第n个三角形的周长又是多少?这就需要学生去探索求解,同时增加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