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在网上跟一个圈外老友闲聊,对方刚看完《金陵十三钗》,兴致正浓:“这片子真花了6个亿?”
本着良知、媒体人实事求是的精神,我只能老实回答“不知道”——电影花了多少钱原本就是个挺暧昧的话題,涉及圈里的水有多深。从片子来看,《金陵十三钗》在技术上相当流畅,但如果该片确实花掉了对外宣称的9400万美金,那就实在太多了,即便算上一位好莱坞大明星的片酬还是显得过于昂贵。同类型的电影对比一下:1993年的《辛德勒名单》花了2200万美元,2002年的《钢琴师》投入3500万美元,2009年的《南京!南京!》耗资不到7000万人民币⋯⋯总不能全怪通胀吧?
其实不仅是中国,过去一年里亚洲各主要市场都有投资创纪录的大片出现。在韩国,一般像《第七矿区》这样投资百亿韩元(约合863万美元)的就算是一线大片,而姜帝圭刚推出的3D战争片《登陆之日》制作费将近300亿韩元。日本去年也有几部电影的预算超过2000万美元。而在宝莱坞,有印度版“钢铁侠”之称的《RA. One》据称成本也有2400万美元。
亚洲各国的电影投资人似乎都敢于冒险追求机会成本,不过投资总得收回来。去年这波超级大片的反响不够理想,华语片《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表现都低于预期。印度那位“钢铁侠”上映首周挺猛,但随后就被认定为山寨版。日本,成本约20亿日元(约合2600万美元)的《宇宙战舰大和号》最终卖座41亿日元,算是有惊无险地打平,但上下两集耗资超过40亿日元的《杀戮都市》在本地报收62.5亿日元,赔本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最难过的还是《登陆之日》,其在韩国放映两周下来累计只有173万观众,而据说该片的收支平衡线是1200万观众。
电影从来都不是钱投得多了就一定能挣回更多,尤其亚洲电影还是欠缺好莱坞在題材、发行等方面的广阔度,单靠各地市场营收的上升空间依然有限。
亚洲超级大片频现反映了各地电影业当前面临的共同挑战:一边是人力等成本增长太快,另一边是技术上的瓶颈,导致电影人一旦想尝试些新鲜事物,比如3D,就得交大量“学费”。《龙门飞甲》光特效就找了十多家中外公司,从实际效果看,其性价比还算不错——除去明星片酬,该片制作费应和《登陆之日》差不太多。
不过,日韩电影当前在技术上主要还是依靠本地,学费好歹是花在了自己人身上。上述几部日本大片的特效基本是当地公司完成的,从片子来看,CG等方面的进步比较明显。相比之下,中国的难題则是市场发展太快、大片要求很高,但本地电影业技术底子太差,导致技术上需要依赖海外。这不是一句简单的“支持民族产业”就能了事的,前两天听说冯小刚在《温故1942》的剧组又冲某内地特技公司发了飙——确实是技术需求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太大。当前中国做大片也需要更长远的眼光。当年姜帝圭拍《太极旗飘扬》时也是从《拯救大兵瑞恩》学来的技术,但由此带出了一支专攻烟火特技的团队。徐克在《龙门飞甲》后也开了自己的3D技术公司,这才是解决问題的正确方向。
本着良知、媒体人实事求是的精神,我只能老实回答“不知道”——电影花了多少钱原本就是个挺暧昧的话題,涉及圈里的水有多深。从片子来看,《金陵十三钗》在技术上相当流畅,但如果该片确实花掉了对外宣称的9400万美金,那就实在太多了,即便算上一位好莱坞大明星的片酬还是显得过于昂贵。同类型的电影对比一下:1993年的《辛德勒名单》花了2200万美元,2002年的《钢琴师》投入3500万美元,2009年的《南京!南京!》耗资不到7000万人民币⋯⋯总不能全怪通胀吧?
其实不仅是中国,过去一年里亚洲各主要市场都有投资创纪录的大片出现。在韩国,一般像《第七矿区》这样投资百亿韩元(约合863万美元)的就算是一线大片,而姜帝圭刚推出的3D战争片《登陆之日》制作费将近300亿韩元。日本去年也有几部电影的预算超过2000万美元。而在宝莱坞,有印度版“钢铁侠”之称的《RA. One》据称成本也有2400万美元。
亚洲各国的电影投资人似乎都敢于冒险追求机会成本,不过投资总得收回来。去年这波超级大片的反响不够理想,华语片《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表现都低于预期。印度那位“钢铁侠”上映首周挺猛,但随后就被认定为山寨版。日本,成本约20亿日元(约合2600万美元)的《宇宙战舰大和号》最终卖座41亿日元,算是有惊无险地打平,但上下两集耗资超过40亿日元的《杀戮都市》在本地报收62.5亿日元,赔本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最难过的还是《登陆之日》,其在韩国放映两周下来累计只有173万观众,而据说该片的收支平衡线是1200万观众。
电影从来都不是钱投得多了就一定能挣回更多,尤其亚洲电影还是欠缺好莱坞在題材、发行等方面的广阔度,单靠各地市场营收的上升空间依然有限。
亚洲超级大片频现反映了各地电影业当前面临的共同挑战:一边是人力等成本增长太快,另一边是技术上的瓶颈,导致电影人一旦想尝试些新鲜事物,比如3D,就得交大量“学费”。《龙门飞甲》光特效就找了十多家中外公司,从实际效果看,其性价比还算不错——除去明星片酬,该片制作费应和《登陆之日》差不太多。
不过,日韩电影当前在技术上主要还是依靠本地,学费好歹是花在了自己人身上。上述几部日本大片的特效基本是当地公司完成的,从片子来看,CG等方面的进步比较明显。相比之下,中国的难題则是市场发展太快、大片要求很高,但本地电影业技术底子太差,导致技术上需要依赖海外。这不是一句简单的“支持民族产业”就能了事的,前两天听说冯小刚在《温故1942》的剧组又冲某内地特技公司发了飙——确实是技术需求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太大。当前中国做大片也需要更长远的眼光。当年姜帝圭拍《太极旗飘扬》时也是从《拯救大兵瑞恩》学来的技术,但由此带出了一支专攻烟火特技的团队。徐克在《龙门飞甲》后也开了自己的3D技术公司,这才是解决问題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