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转化高校“问题学生”为路径的教育公平研究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nefount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的“问题学生”一般来说个性特征比较突出,“缺陷”与“特长”并存,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使然。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正确看待“问题学生”,在实践中认识“问题学生”;通过提升“问题学生”的“软实力”、加强跟进性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个性成长档案袋等路径来有效转化“问题学生”,发挥潜能,促使其全面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教育公平,共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问题学生”; 教育公平; 全面发展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2-0082-03
  
  教育公平问题是一直受教育理论与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它直接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及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对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积极关注在当前新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问题学生”,并深入探究其有效的转化途径,不仅是关注教育过程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促使教育结果公平的基本保障。
  
  一、高校“问题学生”的本体论
  
  在传统意义上,高校的“问题学生”一般是指称那些或者学习成绩差、或者道德败坏、或者不能赴规蹈矩、或行为怪癖、交往困难的学生,有时甚至对思想偏激者也归入其类,在讨论“问题学生”之“问题”根源时,也往往存在过于简单化的弊端,多数将其概之为“心理不够健康”使然。如在已有的研究中,有学者将“问题学生”界定为“心理健康程度上介乎于健康学生和心理异常学生之间的处于亚健康状态,在人格的个性差异上与正常学生反差较大和具有不良品质的学生”,或认为“问题学生”是“指部分学生在品德素质、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在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不能合理妥善地处理大学期间遇到的问题,以致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他人学习生活带来消极影响的学生”。这些界定从“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上来看,是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但对“问题学生”的“问题”之本质的反映还是存在一定的偏颇。
  众所周知,差异性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现代性教育的转型时期,青年学生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差异性往往正是社会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个体成长的社会期待,也恰恰是后现代的教育诉求。“问题学生”应然是指在一定班级、年级等群体中的部分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生的差异性而言的,相比较他们更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往往表现为“缺陷”与“特长”并存,使其在身心表现上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心理上过于消极或好胜,行动上我行我素,不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外在目标要求的特殊群体。他们一般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或者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上表现为偏激、扭曲或错位,没有成型的人生目标和信念,在行为上时常表现怪异,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和生活。
  其实,在当今社会发展信息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年代里,“问题学生”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且正常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历史客观现实性,即使一些问题的出现,也并不在于“问题学生”本身,而是受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所以关键要看我们的教育者、管理者怎样看待之、处理之。因为无论是学习问题、行为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呈现出来的只是一种“差异”,他们同样具有平等的人格,而不能将其看作是人格上的耻辱,更不能使“问题学生”处于被孤立、被歧视、边缘化的地位,“造成学校教育与学生发展乃至与家长的对立,这显然是反映学校对学生接受平等教育合法权的漠视,对个体自然人的个性心理的压抑”,不仅影响对“问题学生”的实时转化,影响“以人为本”的教育情怀,也严重影响高校的教育公平。
  
  二、高校“问题学生”的社会认识论
  
  在对“问题学生”的本体论认识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的对象,认清问题的实质,合理认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才能从思想观念上真正产生对“问题学生”的正确看法,在教育行动上才能达到最大的育人效果,也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任何学生都是主客体的辩证统一体,我们对“问题学生”的认识,既符合对一般客体的认识规律,但同时学生又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主体,又具有认识的独特性。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担任着促使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对大学生思想品德进行全方位教育引导的重要角色,这内在地赋予其作为体现教育公平的执行者,不仅要正确地看待“问题学生”,还要掌握正确的认识方法——不仅要在实践中认识学生,还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判断学生,同时还需要加之情感去关爱学生,并抱有坚定的价值信念和良好的心理期待。众所周知,“罗森塔尔效应”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要不断转变观念,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上注意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达到挖掘潜能并促使其全面发展的最大效果。因为每个鲜活的学生个体,都是本真的生命存在,由于每个个体的先天因素和后天自身所处的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表现出相对的复杂性、特殊性与不平衡性,而人的思想行为往往是其成长历史的直观反映,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他们成长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必然使这些学生相对而言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游离于多数人的常态,表现出一定的不合群。
  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矛盾的辩证统一体,学生的成长也不例外,他们的成长发展过程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不再是“顺境成才”与“逆境成才”的单线思维模式所能讨论的问题,而是体现在具体特殊性个体上的复杂且综合性的问题,对于个性鲜明的学生综合状态,不能单方面强加于一个外在的社会性的价值判断,而要结合学生个体实际,切不可将个性鲜明的学生误认为就是存在问题的学生,这些学生更需要我们顺应其个性,因势利导,在促使其自由、充分发展的同时,注意培育其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升其内涵修养。
  所以,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合群现象,是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必然而又正常的现象。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从学生的主体角度来看待问题,要明确,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一般只是其成长过程中与认知有关或人格体验的问题,而不是什么政治品质上的原则性问题,好的教育应该承认“问题学生”的教育,应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相同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才真正体现教育的民主与平等。所以,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对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应以平和的心态,注重“求同存异”的教育思想,精心细致地开展学生工作。这既是基本的教育原则,更是高尚的宽容胸怀,才会不至于因漠视学生的个性与灵性而导致其个性与特长“泯然众人也”的教育后果,更不至于将其孤立、边缘化。
  
  三、转化“问题学生”、促进教育公平的方法论
  
  对“问题学生”的转化,充分发挥其潜能,既需要教育者针对不同个体的特点进行教育、引导,也离不开集体的教育影响与同辈的关心帮助;既要集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要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提高教学的教育性,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而不能要求教育群体“齐步走”或对其“一刀切”,要将学生的个性特征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其自由、充分、全面地发展。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教育途径来转化“问题学生”,促进教育公平。
  1.提升内涵,增强学生的“软实力”
  如果把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作为其成长的硬实力的话,那么,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并以此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则是增强其成长过程中的“软实力”。在当今开放的、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的社会里,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极易受到价值多元化的影响,难以形成积极的、成熟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对于这些正处于人生黄金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具有远大的社会理想,具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具有良好的道德认识和价值判断,又显得极其重要。所以在高校的教育中,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两课”、通修课等第一课堂的重要作用,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还要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历史责任感,促使其顺利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要不断增强哲学和哲学史的教育,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方式,提高认识能力。因为只有通过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来提升内涵,才能拓宽其视野,更好地认清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也才能从根本上为其排除“知识无用”与“就业难”的心理困惑,并在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物欲横流的负面影响下使其能真正关照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涤荡自己的心灵。
  当然,在提升内涵教育本身的过程中,也需要教育者不断改革创新,提高内涵教育的有效性。具体来说需要注重教育本体价值的回归,从“神化”教育、“物化”教育的观念转变到“人化”教育,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教育全过程的生命化、个性化、生活化、幸福化,增强教育的诗意性,因为“诗意性的教育是富有浪漫色彩的教育情怀,强调人的激情、生命感,肯定潜意识的智慧”,从而真正体现“对学生一辈子的幸福负责”的教育真谛。
  2.同辈影响,加强跟进性教育
  培养“问题学生“正确的人格认知,离不开集体的教育影响和先进个人的带动作用。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或专业共同群体,在对形成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及稳定的人生观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辈影响既包括集体的影响,也包括先进个体的帮扶、带头作用。从具体的实践层面来说,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加强跟进性教育。一方面通过组织晚会、讨论会、辩论会、趣味运动会等集体性的文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拼搏精神,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到人生价值,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生活品味。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找到自己的信心,而且使交往障碍、心理孤独的学生能敞开心扉,进行心灵接触,使那些情绪低沉的学生走出心灵的阴影,感受到爱的温暖与力量,分享快乐的成长生活;另一方面,通过集体中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先进学生有针对性地“一对一”帮扶活动,掌握信息,知晓“问题学生”的心理动态,有的放矢地带动他们更快更好地发展。帮扶方式灵活多样,包括心理沟通、引导;专业发展帮助与鼓励;创业带动等多方面。群体影响与个体带动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前者注重对学生情感、理智方面的影响,后者主要是根据“问题学生”个性化的特征,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充分发挥“问题”学生的潜能。
  3.营造氛围,注重校园人文关怀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的集中反映,是在这所学校的长期发展中不断积淀并被广泛认同的校园精神特质,对所在学校学生的道德意识、技能发展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影响力。高校的校园文化不仅是教育资源,是切实的教育实践,更是一种教育氛围,是学校教育的意识形态,是一所学校的教育灵魂,它一般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存在,同时还包含着宿舍文化、食堂文化等。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迎合了不同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大大减少其郁闷、孤独等不良心理时空,所以要大力注重校园文化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渲染与人文关怀。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讲堂”、讲座、报告、各类比赛及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和宿舍、食堂文化等的广泛宣传,积极引导所有学生的全面参与,特别要引导个性强烈的“问题学生”的主动参与,增强对其人文关怀,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发挥其主体地位;另一方面,逐渐打造校园文化特色,不断增强其影响力、感召力,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其中,走出空虚、迷恋网络游戏等心理阴影。
  4.践行学识,强化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最终以达到“至善”的境地。高等教育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跳台,在大学期间,他们不仅要形成自己明确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还要躬行于社会进行学习。一方面将自己所学得的理论知识付诸于社会实践,接受社会的检验,另一方面通过社会的大学来学习在课堂上难以学得的知识,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在具体的行动中,既要根据“问题学生”的特点,组织类似于社区服务、科技下乡、社会爱心活动、社会调查、素质拓展等“三下乡”及其它社会实践活动,也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实际技能训练,通过创新创业训练基地,来发挥其专业特长,增强动手能力,与快速发展的社会接轨,在实际行动中增长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培育他们自强、自立的信心,彻底消除他们“就业难”、“知识无用”等心理障碍。
  5.科学引导,建立个性成长档案袋
  高校“问题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辅导员及所有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关爱、教育,更离不开辅导员对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要不断搜集“问题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建立“问题学生”的个性成长档案袋。实践证明,这不仅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这些所建立的 “问题学生”的个性成长档案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因为对这些难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怎样干预,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行动研究中的个案研究,它不仅为科学地转化“问题学生”提供了行动研究的可参照性依据,也大大提高了高校辅导员对思政教育工作的科研水平,并促使其养成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进行深层次思考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恰如其当地对“问题学生”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官小燕.关于高校“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思考[J].施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3):12-13.
  [2]侯荣伟,吴思宇.浅谈高校问题生的现状和引导对策[J].成功(教育版),2009(3):10-11.
  [3]王承鳌.探究转化“问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9(3):44-49.
  [4]张毅.幸福教育的必要张力:感知幸福与创造幸福[J].教学与管理,2008(3):3-5.
   [责任编辑:庞达]
其他文献
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不仅是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但现今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围绕毕业论文的功
目的探讨Kartagener综合征(Kartagener Syndrome,KS)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道1例KS病例,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女性,16岁,自幼易反复患呼吸道感染,CT
特色专业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及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特色专业建设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问题。结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对行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我院承担着军队约150个干休所离退休人员的医疗保健任务,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化服务,全方位做好他们的医疗保健和门诊诊疗工作,笔者的做法与体会如下:
目的了解硼替佐米对难治/复发性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方法采用BD/BP、BAD/BAP、BAEP及BVAD方案治疗14例轻链型MM患者。结果14例患者中,CR1例,nCR2例,PR5例,ORR8例。6例合并肾
服务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开始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改革运动。从服务性学习的内涵和特征入手,重新理解了高校职能、高校课程目标和高校课程资源开发三方面存
教育是一项战略性产业。随着中国经济区域性、差异化发展,优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也呈现典型非均衡特征。如何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通过共享最大限度地推动优秀高等教育资
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探讨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思考如何围绕课堂教学和课程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强调重点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以利
高等教育大众化打破了高等教育传统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平衡,使之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对于教学研究性大学而言,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符合大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发病特点及提高腺性膀胱炎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例腺性膀胱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临床总结和分析。结果术前均采用膀胱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