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研究社区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的干预措施。方法:我社区对2012年9月~2013年9月间160例高血压患者实施干预措施,具体为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定期对其血压、脉压进行检测,对BMI进行分析,观察其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的依从性。结果:通过对所选的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干预措施,使其具有正确的健康意识,患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医生的诊治,与实施干预前相比,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程度不等的好转。结论:社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防治工作主要是对高血压病情进行控制,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社区; 高血压; 干预措施; 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328-01
高血压患者主要多见于慢性血压升高,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对血压进行平稳控制能够明显的降低血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发病数量以及降低其死亡率,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缓解期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负担。现今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防治时主要以社区为单位实施,我国从80年代开始进行,临床效果显著。通过研究表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其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尽快的为患者建立高血压档案,鼓励患者按照规定服药,定期检测血压,提升其治疗的依从性,这些是治疗高血压最佳的方法,对高血压的治疗意义重大。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社区对2012年9月~2013年9月间160例高血压患者实施干预措施,其中90例为男性,70例为女性;年龄在50~67岁之间,平均为(54.2±2.6)岁;所选的患者均接受过高中以上的教育,其中92例患者存在家族史,46例患者的BMI指数超过25。对所选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内容包括基本资料、治疗依从性、健康教育知晓度、脉压、定期检测血压、并发症情况以及体重等等。
1.2 统计学方法: 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14.0系统软件,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所选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有关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增加社区实施干预措施前后患者对相关疾病知识的知晓率;鼓励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锻炼和饮食,正确控制体重的发展,经过实施干预措施后,BMI体重有所降低,一些患者体重甚至恢复到正常范围内,这可能与实施健康教育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有所升高有一定关系。通过实施干预措施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脉压进行比较,差异显著,实施干预措施后,血压各项指标明显降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社区医疗主要实施的单位是社区,主要组成人员为社区行政管理人员,相关医疗工作者以及群众等,主要形式为实施医疗治疗以及检测等[1]。国外已有学者得出相关数据,对慢性病实施治疗时社区医疗模式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是对疾病进行控制的主要方法。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一旦患病终身无法治愈,患者需要长时间配合治疗,尽量避免相关的危险因素出现,提升治疗的依从性,社区医疗服务为载体的全社会综合防治是这一疾病治疗的切入点。近几年,我国逐渐认识到在提升国民身体素质过程中社区医疗的重要性,快速的为社区提供人才和引进硬件建设。前提条件是政府对社区医疗的发展提供很大帮助,同时我们充分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积极的实施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努力改善社区居民的不良生活习惯,为高血压患者建立档案,嘱咐其定期到社区测量血压,保持血压稳定,降低并发症的出现,提升其生活质量,临床价值显著[2]。
通过对所选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有关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增加社区实施干预措施前后患者对相关疾病知识的知晓率;鼓励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锻炼和饮食,正确控制体重的发展,经过实施干预措施后,BMI体重有所降低,一些患者体重甚至恢复到正常范围内,这可能与实施健康教育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有所升高有一定关系。通过实施干预措施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脉压进行比较,差异显著,实施干预措施后,血压各项指标明显降低。社区还有个作用就是在任何时间都要向患者传递疾病预防为主的理念,这也是社区干预措施的重点内容。
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在社区防治高血压工作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要整体评估患者的心血管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3]。另外,还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为患者选择适合的、价廉的药物,将其患者的家庭负担,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总而言之,社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明显的效果,而且能够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白兰.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J].口岸卫生控制,2011,24(04):847-848.
[2]胡朝辉.老年性高血压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0,33(07):642-643.
[3]荣志宏.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14(03):412-413.
目的:研究社区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的干预措施。方法:我社区对2012年9月~2013年9月间160例高血压患者实施干预措施,具体为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定期对其血压、脉压进行检测,对BMI进行分析,观察其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的依从性。结果:通过对所选的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干预措施,使其具有正确的健康意识,患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医生的诊治,与实施干预前相比,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程度不等的好转。结论:社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防治工作主要是对高血压病情进行控制,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社区; 高血压; 干预措施; 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328-01
高血压患者主要多见于慢性血压升高,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对血压进行平稳控制能够明显的降低血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发病数量以及降低其死亡率,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缓解期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负担。现今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防治时主要以社区为单位实施,我国从80年代开始进行,临床效果显著。通过研究表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其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尽快的为患者建立高血压档案,鼓励患者按照规定服药,定期检测血压,提升其治疗的依从性,这些是治疗高血压最佳的方法,对高血压的治疗意义重大。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社区对2012年9月~2013年9月间160例高血压患者实施干预措施,其中90例为男性,70例为女性;年龄在50~67岁之间,平均为(54.2±2.6)岁;所选的患者均接受过高中以上的教育,其中92例患者存在家族史,46例患者的BMI指数超过25。对所选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内容包括基本资料、治疗依从性、健康教育知晓度、脉压、定期检测血压、并发症情况以及体重等等。
1.2 统计学方法: 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14.0系统软件,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所选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有关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增加社区实施干预措施前后患者对相关疾病知识的知晓率;鼓励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锻炼和饮食,正确控制体重的发展,经过实施干预措施后,BMI体重有所降低,一些患者体重甚至恢复到正常范围内,这可能与实施健康教育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有所升高有一定关系。通过实施干预措施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脉压进行比较,差异显著,实施干预措施后,血压各项指标明显降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社区医疗主要实施的单位是社区,主要组成人员为社区行政管理人员,相关医疗工作者以及群众等,主要形式为实施医疗治疗以及检测等[1]。国外已有学者得出相关数据,对慢性病实施治疗时社区医疗模式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是对疾病进行控制的主要方法。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一旦患病终身无法治愈,患者需要长时间配合治疗,尽量避免相关的危险因素出现,提升治疗的依从性,社区医疗服务为载体的全社会综合防治是这一疾病治疗的切入点。近几年,我国逐渐认识到在提升国民身体素质过程中社区医疗的重要性,快速的为社区提供人才和引进硬件建设。前提条件是政府对社区医疗的发展提供很大帮助,同时我们充分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积极的实施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努力改善社区居民的不良生活习惯,为高血压患者建立档案,嘱咐其定期到社区测量血压,保持血压稳定,降低并发症的出现,提升其生活质量,临床价值显著[2]。
通过对所选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有关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增加社区实施干预措施前后患者对相关疾病知识的知晓率;鼓励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锻炼和饮食,正确控制体重的发展,经过实施干预措施后,BMI体重有所降低,一些患者体重甚至恢复到正常范围内,这可能与实施健康教育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有所升高有一定关系。通过实施干预措施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脉压进行比较,差异显著,实施干预措施后,血压各项指标明显降低。社区还有个作用就是在任何时间都要向患者传递疾病预防为主的理念,这也是社区干预措施的重点内容。
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在社区防治高血压工作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要整体评估患者的心血管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3]。另外,还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为患者选择适合的、价廉的药物,将其患者的家庭负担,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总而言之,社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明显的效果,而且能够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白兰.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J].口岸卫生控制,2011,24(04):847-848.
[2]胡朝辉.老年性高血压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0,33(07):642-643.
[3]荣志宏.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14(03):41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