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0—0350—01
众所周知,物理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灵魂,然而有的稍微不注意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只观察而不深思的层面上,一节实验课变成了老师耍猴给观众看的感觉,哈哈一笑了之的结果,而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需要达到的效果非常小;或者有的把实验探究照本宣科的让学生一板一眼按照教材探究下去,虽然效果和目标已达到,但学生的兴趣没有得到开拓;创造性的“实验探究”,理性地把学生兴趣导入物理天地,这是我多年来,在物理这门课中“实验”这一块领域不断摸索并不断总结出来的。
大家都知道,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它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物理教学最终的目标的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与学的信息发和收达到同步,激起师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精力,就是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创造性的“实验探究”,更能体现这以理念,还有最理想的目标可以达到:把学生带入物理广阔的天地中去翱翔。这样一来就已经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统的过死的弊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
现在我拿“密度”教学为案例。指导学生“实验探究”,我对教材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因为“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本节课为了突出这“两个点”,我安排用实验探究贯穿全课。
课前准备:在体育老师处借了一个哑铃,带到木工房叫木工师傅按照哑铃样子做了一个木头的“哑铃”,然后两个哑铃涂上一样的漆;拿两个完全一样的空的矿泉水瓶子,一瓶装酒精一瓶装自来水并把瓶盖拧好;这两组放在讲台处。每一个学生实验桌上放体积相同的铜铁铝和天平,一立方厘米和二立方厘米松木各一块。
教学过程: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哪位同学上台来玩一把“哑铃”?上台的学生一只手拿一个哑铃的窘态,一方面引发同学们大笑,另一方面同学们就要想:两个完全一样的东西为什么一个重一个轻?台下嬉笑声和质疑声一片。趁此教师点出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紧接着教师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与此同时,教师又让一个同学上台来鉴别两个“矿泉水”哪个重?然后把瓶盖拧开闻一闻里面装的是什么液体?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可以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但这些远远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接下来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叫学生分别测出实验桌上已准备好的物块,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设计表格,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指导。待15分钟过后,教师随意抽取三组到五组的同学的实验数据写到黑板上,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思考: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就越大?对于体积相同他们的质量是否相同?并把这两个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此时引导学生试着质量与体积相除一下将会发现什么规律。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接着马上返回开始“哑铃’和“两瓶矿泉水”的问题,学生便知道问题的真相,与此同时便加深了“密度”这概念。
最后教师围绕“密度的运用”提问变成课后作业,为下一课堂埋下伏笔:1.一节粉笔和半截粉笔哪个密度大?2.拿一个镀了金的戒指一定是金戒指吗?你可能用什么办法识别?3.在拍摄电影时,房屋倒塌了,演员们会被砸死吗?为什么?4.在野外,地质队的工作人员如何寻找矿物的?5.把课堂上的实验数据各组绘制出图像。
这样一堂课下来,教师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人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分析物理数据,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生学习物理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灵魂,“实验探究”就是学生进入灵魂的途径,那么教师“创造性的 实验探究”就是把学生更加理性而有趣引入物理新天地,让学生自由翱翔。
众所周知,物理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灵魂,然而有的稍微不注意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只观察而不深思的层面上,一节实验课变成了老师耍猴给观众看的感觉,哈哈一笑了之的结果,而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需要达到的效果非常小;或者有的把实验探究照本宣科的让学生一板一眼按照教材探究下去,虽然效果和目标已达到,但学生的兴趣没有得到开拓;创造性的“实验探究”,理性地把学生兴趣导入物理天地,这是我多年来,在物理这门课中“实验”这一块领域不断摸索并不断总结出来的。
大家都知道,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它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物理教学最终的目标的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与学的信息发和收达到同步,激起师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精力,就是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创造性的“实验探究”,更能体现这以理念,还有最理想的目标可以达到:把学生带入物理广阔的天地中去翱翔。这样一来就已经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统的过死的弊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
现在我拿“密度”教学为案例。指导学生“实验探究”,我对教材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因为“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本节课为了突出这“两个点”,我安排用实验探究贯穿全课。
课前准备:在体育老师处借了一个哑铃,带到木工房叫木工师傅按照哑铃样子做了一个木头的“哑铃”,然后两个哑铃涂上一样的漆;拿两个完全一样的空的矿泉水瓶子,一瓶装酒精一瓶装自来水并把瓶盖拧好;这两组放在讲台处。每一个学生实验桌上放体积相同的铜铁铝和天平,一立方厘米和二立方厘米松木各一块。
教学过程: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哪位同学上台来玩一把“哑铃”?上台的学生一只手拿一个哑铃的窘态,一方面引发同学们大笑,另一方面同学们就要想:两个完全一样的东西为什么一个重一个轻?台下嬉笑声和质疑声一片。趁此教师点出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紧接着教师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与此同时,教师又让一个同学上台来鉴别两个“矿泉水”哪个重?然后把瓶盖拧开闻一闻里面装的是什么液体?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可以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但这些远远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接下来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叫学生分别测出实验桌上已准备好的物块,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设计表格,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指导。待15分钟过后,教师随意抽取三组到五组的同学的实验数据写到黑板上,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思考: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就越大?对于体积相同他们的质量是否相同?并把这两个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此时引导学生试着质量与体积相除一下将会发现什么规律。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接着马上返回开始“哑铃’和“两瓶矿泉水”的问题,学生便知道问题的真相,与此同时便加深了“密度”这概念。
最后教师围绕“密度的运用”提问变成课后作业,为下一课堂埋下伏笔:1.一节粉笔和半截粉笔哪个密度大?2.拿一个镀了金的戒指一定是金戒指吗?你可能用什么办法识别?3.在拍摄电影时,房屋倒塌了,演员们会被砸死吗?为什么?4.在野外,地质队的工作人员如何寻找矿物的?5.把课堂上的实验数据各组绘制出图像。
这样一堂课下来,教师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人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分析物理数据,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生学习物理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灵魂,“实验探究”就是学生进入灵魂的途径,那么教师“创造性的 实验探究”就是把学生更加理性而有趣引入物理新天地,让学生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