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流失;治理
[中图分类号] F123.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05-0046-01
目前,我国中小国有企业改制面已经超过90%,进入了收尾阶段,而大型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指向的改革尚在进行之中,任务相当艰巨。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产权改革的方向必须坚持,但要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我国的国有资产极其庞大,共有11.83万亿,其中6.15万亿是地方的,5.68万亿是中央的。产权改革是大方向,但要注意国有资产在改制中的流失。有关部门仅对1994年12.4万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调查统计,资产损失及挂账达4438亿元;2002年,国家审计署查出由于违规担保、投资和借款以及决策严重失误等原因所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就高达72.3亿元。国有资产在产权转让中流失大体采取以下手法:
暗箱操作。一些政府领导或国企经营者在议定改革方案时,不按国家的规定办,不积极征求职工意见,不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仅少数几个人捏点子,搞暗箱操作。内部人利用各种环节为自己攫取利益,利用压低经营利润,操纵资产评估,非法融资等手法,使国有资产流入个人腰包。这样造就了一些腐败分子,即“改制富翁”。
虚假评估。这个问题较为突出。如,2003年前后,黑龙江省某乳业集团在改制中,审计为资不抵债1.45亿元,集团管理层在评估国有资产时,把多年形成的“金星”、“龙丹”等知名品牌不进行评估意图进行“零价”收购。后被省资委发现,废止了这个方案,评估出无形资产后,于2003年9月以7900万元价格把这个连年亏损的企业出让给哈工大集团。
自卖自买。一些政府领导和国企经营者在改制中千方百计损公损私、中饱私囊,搞“看守者交易”,自己定价自己买。这些人瞬间成为千万富翁。
假改真占。有些企业领导把国有企业“改制”、“出售”,视为“唐僧肉”,将它看成“腐败的最后一次机会”,或“腐败的最后一次晚餐”,打着“改制”的旗号,假改真占。据调查,在个别县市改制造成了九成国有企业的破产,但却肥了一些利益群体。可见,改制是假、占有是真。
“零成本购买”。2002年前后,管理层收购这个理念被人引入国企改革,进而被一些地方和个人视为“改革至宝”。但在实践中,一些管理层收购却变了样,在操作中灰色地带过大。有些地方在这个过程中,“零成本购买”使国有资产成了管理层的私产。国有资产由原企业领导收购,但没有钱的领导,又把该企业,即国有资产做抵押,由本地银行为该领导担保贷款,使其国有资产变为个人的资产,其“改制”成功了。这种“零成本购买”国有资产是一些腐败分子的“发明创造”,是进入工业资产领域的“存量领域”的“权力资本腐败”的“流程图”。
“运动式改制”。国企改革本是复杂的系统,操作不当,操之过急都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甚至改制的失败。一些地方政府把“改制”当成“甩包袱”,认为只要国资退出了,给职工一笔经济补偿,劳动合同解除了,就算“改制成功了”,与政府再没有关系了。大放手,或大撒手,或搞“运动式改制”,热衷追求“改制政绩”,不详细制定改制方案,操之过急,盲目扩大改制面,还制定改制的时间表等。结果这种“运动式改制”,行政命令式的主导改制,极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留下一堆后遗症,最终使企业、职工和政府深受其累。
总之,目前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国企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国企不改制,其效率低下,盲目推进产权改革,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国企改革进入两难境地。我们对国有资产流失渠道做归纳,目的是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深化国企改革;坚持产权改革方向,推进国企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要规范国企产权改革,产权交易要实行公开化、市场化操作,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做到产权流动而不流失,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余岩
[中图分类号] F123.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05-0046-01
目前,我国中小国有企业改制面已经超过90%,进入了收尾阶段,而大型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指向的改革尚在进行之中,任务相当艰巨。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产权改革的方向必须坚持,但要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我国的国有资产极其庞大,共有11.83万亿,其中6.15万亿是地方的,5.68万亿是中央的。产权改革是大方向,但要注意国有资产在改制中的流失。有关部门仅对1994年12.4万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调查统计,资产损失及挂账达4438亿元;2002年,国家审计署查出由于违规担保、投资和借款以及决策严重失误等原因所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就高达72.3亿元。国有资产在产权转让中流失大体采取以下手法:
暗箱操作。一些政府领导或国企经营者在议定改革方案时,不按国家的规定办,不积极征求职工意见,不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仅少数几个人捏点子,搞暗箱操作。内部人利用各种环节为自己攫取利益,利用压低经营利润,操纵资产评估,非法融资等手法,使国有资产流入个人腰包。这样造就了一些腐败分子,即“改制富翁”。
虚假评估。这个问题较为突出。如,2003年前后,黑龙江省某乳业集团在改制中,审计为资不抵债1.45亿元,集团管理层在评估国有资产时,把多年形成的“金星”、“龙丹”等知名品牌不进行评估意图进行“零价”收购。后被省资委发现,废止了这个方案,评估出无形资产后,于2003年9月以7900万元价格把这个连年亏损的企业出让给哈工大集团。
自卖自买。一些政府领导和国企经营者在改制中千方百计损公损私、中饱私囊,搞“看守者交易”,自己定价自己买。这些人瞬间成为千万富翁。
假改真占。有些企业领导把国有企业“改制”、“出售”,视为“唐僧肉”,将它看成“腐败的最后一次机会”,或“腐败的最后一次晚餐”,打着“改制”的旗号,假改真占。据调查,在个别县市改制造成了九成国有企业的破产,但却肥了一些利益群体。可见,改制是假、占有是真。
“零成本购买”。2002年前后,管理层收购这个理念被人引入国企改革,进而被一些地方和个人视为“改革至宝”。但在实践中,一些管理层收购却变了样,在操作中灰色地带过大。有些地方在这个过程中,“零成本购买”使国有资产成了管理层的私产。国有资产由原企业领导收购,但没有钱的领导,又把该企业,即国有资产做抵押,由本地银行为该领导担保贷款,使其国有资产变为个人的资产,其“改制”成功了。这种“零成本购买”国有资产是一些腐败分子的“发明创造”,是进入工业资产领域的“存量领域”的“权力资本腐败”的“流程图”。
“运动式改制”。国企改革本是复杂的系统,操作不当,操之过急都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甚至改制的失败。一些地方政府把“改制”当成“甩包袱”,认为只要国资退出了,给职工一笔经济补偿,劳动合同解除了,就算“改制成功了”,与政府再没有关系了。大放手,或大撒手,或搞“运动式改制”,热衷追求“改制政绩”,不详细制定改制方案,操之过急,盲目扩大改制面,还制定改制的时间表等。结果这种“运动式改制”,行政命令式的主导改制,极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留下一堆后遗症,最终使企业、职工和政府深受其累。
总之,目前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国企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国企不改制,其效率低下,盲目推进产权改革,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国企改革进入两难境地。我们对国有资产流失渠道做归纳,目的是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深化国企改革;坚持产权改革方向,推进国企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要规范国企产权改革,产权交易要实行公开化、市场化操作,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做到产权流动而不流失,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余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