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手抄报制作;综合素养;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7-0025-01
1.研究意义
制作小学手抄报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教学活动,它能够集结多种教学活动的优点,真正通过实现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工作的发展与进步。小学手抄报被广泛應用于教学过程中,它是多种优秀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活动,与其他的教学过程并不排斥,反而互相依存。而且目前来看,小学手抄报制作过程仍然不是十分理想,它的成功实践还需要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情况和小学生基础水平来开展。因此,进行基于手抄报的小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研究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2.研究现状
小学学科教育中通过引入办好手抄报来培养小学生综合素养这一实际教学环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小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做事。这一过程中,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发展,同时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也积累了更多有趣的小学知识,从而保证了他们学习知识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它可以促进小学生通过充分参与学习互动、交流、合作的过程,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手抄报制作是小学生心理状态描述的窗口,也是小学生想象能力发挥的平台。它需要小学生的对手抄报基本构成的积累,更需要小学生对手抄报绘画和制作技巧的了解。小学手抄报的制作过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小学生更好地反思学习内容,学会构思新的画面,并且让小学生的逻辑思维素养有较大提升。因此,制作小学手抄报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策略
优秀的课堂活动离不开我们对小学生周围事物的挖掘和了解,但是我们应该认清现实,发展小学生学习的优点,在优势方面谋求更快更好的进步。下面就主要的几点研究策略总结如以下几点:
(1)结合手抄报制作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手抄报制作技巧可以有效的指导小学生的基本学习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目前许多制作的指导环节是十分薄弱的,小学生不能够正确的理解手抄报学习的过程。甚至有些学生要求自己的父母帮助完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积极探索适合小学生的研究策略,让小学生通过有效的综合学习,提高个人综合素养。综合素养的培养不是短期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长期对小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讲解与引导,让小学生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实际的制作过程中去。在实际制作过程中,我们对小学生要求小学生进行分组,特别是要打破常规同桌、小组结合的思维方式,实现大融合分组。然后就书写、绘画、排版等方面能力进行提升。虽然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但是活动的开展却可以让多数学生参与进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手抄报制作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占据主要位置,人几乎决定了手抄报的创新设计效果。小学生多数都在活动前进行了手抄报的熟悉和相关注意事项的学习,但是在学习中发现小学生之间合作意识差,不能够实现有效的分工合作,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位小学生的优点。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小学生建立互帮互助的学习体系,来帮助小学生共同制作水平的提高。
(2)明确手抄报的可选择主题,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
我们应该让小学生学会表达,学会与同学、老师进行深刻的综合思想观念交流,从而从各个层次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小学生。手抄报制作教学需要教师先对手抄报主题内容进行分析,然后针对不同的小学生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特别是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要特别培养,设计属于他们的培养方案,帮助小学生练好手抄报学习的基本功,然后再逐层次提高综合水平。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让手抄报基础好些的小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温顾学习后,再对相应类型的手抄报技巧进行训练,让小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内容的意义与主要制作方法。我们可以提前明确手抄报制作教学的内容,并且将手抄报制作的具体实施环节具体化,真正的把小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小学生知识水平的个性化发展与提高过程,让小学生能够对手抄报制作过程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操。小学综合课堂手抄报制作多是以绘画、书写、排版等方面实操为依托,进行基本的制作过程。比如,在某一个手抄报制作讲解过程时,具体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内容中,我们要主抓这一类问题的关键,那就是在手抄报中体现主题信息类的能力,要让小学生对手抄报本身的含义有深刻的理解,从而对手抄报构思、手抄报制作过程有清晰的分析,构思之后,快速找出最佳排版方案。
4.结束语
小学在手抄报制作活动的辅助下,可以迅速实现高效率的教学,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养。现在手抄报制作的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要让小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并解决所遇到的制作问题,运用可行的方法,制作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手抄报作品。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小学生的综合学习探究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春辉.办好手抄报培育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实践性研究策略[J].科学与财富,2017(10):45-51
[2]王明智.基于手抄报制作的小学教学研究[J].科技新时代,2018(03):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