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易代繁华远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st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俞平伯先生是五四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又是红学大家。上世纪80年代,我曾拜望过俞老,有几面之缘,虽交谈不多,但印象深刻。
  我是通过沈从文夫人的姐姐、著名昆曲家、北京昆曲研习社社长张允和结识俞平伯先生的。俞平伯夫妇对昆曲情有独钟,平伯先生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的首任社长。俞平伯生于1900年,我到北京三里河南沙沟拜望他时,他已87岁了。当时,他略显苍老,情绪不佳,沉默寡言。据说自1982年老伴故去后即悲痛不已,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之中。他杜门谢客,而能见我不能不说是一个例外。我当时为他拍了一张照片,并一起合影留念,他还为我收藏的《俞平伯论红楼梦》(上册)和《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俞平伯辑)题款签名。他翻开书,发现是启功题签,说道:“人家写得那么好,而我在旁边写不合适吧?”我连说,“您的书法有您的特点!”老先生才肯题写。那天他还在我的纪念册上题写了“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俞平伯书楚辞”,他晚年的心境于此可见一斑。他的字,端重中不乏秀逸之气,自成一格。
  对于这次访见,允和先生在1987年4月7日写给我的书信中还谈及,尤其是信中引了俞老的一张明信片上的文字,颇具文献价值。
  昨日得俞平伯老给我一明信片,寥寥数语,小诗一首,极有感触,兹录如下:
  允和姊:久未晤,极念。自82年初百事俱废,不仅心身二者。86年两度开会、出游,只敷衍耳,知我者必能谅察也。昨忽得政协同人邹士方过访,出示前咏黄山尊稿,达意抒情并擅其美。阻雨前尘,尤深感慨。前游香港得句云,“沧桑易代繁华远,更有何人道短长。梦里香江留昨醉,芙蓉秋色一平章。”长长短短聊记梦华,不值一笑也。匆复布谢并致俪安
  弟平伯八七年清明
  看来您这次访问,他很高兴而又感伤。他在清明日写信给我,他夫人在82年春去世。所提的“阻雨前尘”是57年我们在老君堂曲叙,大雨倾盆,朝阳门水深过膝,车辆不通。有光和我,还有大弟宗和在俞老客厅过一夜。宗和是俞老清华大学的学生,也是清华曲友,已在77年去世。夫人与弟子已作古人,所以俞老“尤深感慨”。我得他的信,也是颇高兴而又难过。
  在北京的政协委员中,很有几位因老病不能出席会议的,如有您这样的访问和慰问是很好的事。
  张允和87.4.7
  1989年1月13日下午,我曾在其寓所见到俞平伯先生。他说:“我录陆游《沈园》诗时,不同版本刊载末句不同。我觉得最后一句应是‘一吊遗踪一怅然’,怅字含蓄,有本做泫然,太平庸。”老先生单讲此诗绝非偶然,其中,仍含有对老伴的深切怀念之情。
  不久,我又欲再访俞老并求赐墨宝,告之允和先生。她在1月22日回信说:“俞平老处,我看一时不要去麻烦他。我听说他今年(阴历)腊八生日(89岁)都不让家人替他过生日,说到明年90岁再说。我也好久没有见到他,只是通过几次信,他总是以明信片作复!有时寄一二首诗给我,腊八那天我都没有敢打电话给他家。俞老耳聋手抖,要他写字,恐亦非易事。这事容缓图之。”4月lO日,在未收到允和先生这封书信时,我访见俞老,承他为我收藏的《俞平伯论红楼梦》(下册)签名。
  1990年1月6日,允和先生在写给我的一封信中记述了俞老过九十岁生日的点滴情况。
  “好久没有跟您见面聊天,真是很想念您。想来一直忙于写作。我年纪已过80,动乱后,有三个月身体很不好。最近又渐渐好了些。但是很少跟人写信,更少写杂文,只有最近去参加了俞平伯的九十生日(腊八,一月四日)。曲社送了本册页,我写了一篇短短的贺词,那天四桌饭在贵阳饭店,有曲社同人和他的学生吴小如等,其余都是家人至亲,俞平伯已经有了第四代的重孙子。”
  后来,我通过俞老的外孙韦柰约稿,他寄来俞老书法的复印件,内容为:“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戊辰冬平伯”,后镌“俞平伯”名章。这一复印件发表在《人民政协报》的副刊上。这幅联语是否又反映了俞老晚年的另一面?
  俞老终年赤脚,下放农村时亦然。朋友们都叫他“赤脚大仙”。“赤脚大仙”去世已多年,允和先生也于前几年过世,谨以此文表达我对二老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实习编辑:严佳敏)
其他文献
中国历史发展到隋唐时期,实现了南北统一,为文学创作开辟了一个全新时代。南朝诗歌重音色的清绮文风,与北朝贞刚雄浑重气质的文风相互融合,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唐代国势强盛,文化发达,教育水平高,整个时代徜徉在诗的海洋中,唐代诗歌被公认为中国诗歌的顶峰,我们通常所说的“盛唐气象”,就集中体现在唐诗里。唐诗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描写的对象比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更加丰富,帝王将相、边塞将士、劳动人民、闺阁女子、白头
理论上说,从地球上的任何一座城市出发,向着温暖炎热的方向一直走,就终会抵达热带。当然现实中,热带的大部分地区都是一片汪洋,你只能在其间的一些被开发为度假地的岛屿上稍作停留。此外,你也无法真正进入日均气温达50摄氏度的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虽然也不是容易抵达之地,但听起来似乎没那么凶险,也更有情趣,像高更的塔希提岛一样,充满着神秘的吸引力、原始的力量和纯粹的情欲。  也许,对热带的认识总是因人
博览群书编辑部:  最近读到的一本重要的传记《乐黛云传》(季进、曾攀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传主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创办者之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前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乐黛云先生,她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开拓者、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因此,作为乐黛云先生的第一部传记,同时也是一部具有文学性和学术性的学术著作,如果说它如何具有重要的价值,似乎都不为过。然而,在读了以后,也有不太满意
《海派散文:婆娑的人间味》一书“首次系统、深入、全面探讨了海派散文的存适语境、生成过程、流变形态”。作者从中国近现代都会抒写散文发展演变的角度以及中国传统文章学,西方美文概念的流传与移植的大背景里,对海派散文从发生、流变及表现形态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阐释,体现了宏观视野与微观文本读解相统一,外部语境描述与内部本体立场相结合,扎实史料与文学史识相印证等特点。该书的研究不仅是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一个必要合理
张秀亚是台湾著名的女作家,她以清丽淡雅、端庄秀气的文风赢得了“台湾妇女写作的燃灯人”的称号,其创作领域广泛,诗歌、散文、小说、评论无不涉猎,尤其是散文集《三色堇》《少女的书》《北窗下》等一度引领了台湾的散文创作潮流。张秀亚的散文颇具“五四”散文的风韵,作为一名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散文家,张秀亚对续接大陆与台湾的美文传统,对开拓台湾的女性作家散文创作,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艺术风格上看,张秀亚的散文诗
礼治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的思想学说,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发生在社会内部的管理与发展,还作用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往来。  复旦大学陈康令博士在《礼和天下》一书中,就围绕传统东亚秩序中至关重要的礼治因素进行了全面详细地剖析,明确提出“礼治稳定说”,并就礼治因素这一焦点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礼治是维系传统东亚秩序的重要支柱,其意义不亚于以实力为依托的统治:  所谓
节日是从日常时间中离剥出来的独特时刻。节日的时候,人往往变得细腻、敏感而多情。七夕节虽然不被许多时人重视,在古人那里却绝然不同。在古人那里,七夕不但是全民的节日,有着诸种节日风俗,而且人们在这个节日里尤为多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独特的缘起。曹子建《洛神赋》有“咏牵牛之独处” 句,《文选·洛神赋》此句下注云:“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历数传统中的节日,还有
《博览群书》编辑部:  不久之前,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文学周作为一场盛大的文学盛事,给我们呈现了精彩纷呈的思想争鸣,其中“人工智能”就是在国际文学周上被提及的一个热词,尤为人注意。当然,上海国际文学周上,大家并不是要重点讨论“人工智能”的科技,而是要讨论人工智能的文学。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谈的“人工智能文学”。  在上海国际文学周上提及“人工智能”,当然不是各路文学大咖心血来潮之思,而是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
《博览群书》杂志创刊33 年了,今年第4期是《博览群书》出版第400 期。上世纪90 年代,我担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博览群书》杂志是光明日报旗下一份著名月刊,我和光明日报编委会的同志们,以及《博览群书》杂志的编辑团队,都对这本杂志倾注了很多心血。抚今追昔,我和光明日报的很多老同志,也和《博览群书》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几代读者一样,充满感情和感慨。  1995 年《博览群书》杂志创刊10周年时,我曾
这些年历史人物的传记、传奇,正说戏说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可真正算得上是历史的不多。史实准确,人物传神,读来发人深省才算得上是传记之佳作,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可列其中。书中对李鸿章的人生边叙边议,精辟之言随时可见,而全书不足十万言,可谓言简意赅  很多当代中国人的历史知识仅限于中小学的教育,在那些重意识形态轻历史原本的教科书中,李鸿章的头上的大帽子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签署《马关条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