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道”再出发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ian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1月16日~18日,第八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武夷山隆重举行。延续着历届茶博会的传统,本届茶博会依然突出海峡特色,和往年相比,“万里茶道”复兴的概念重提成为各方关注焦点。茶博会期间先后举办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等多场活动。在经历了辉煌与沉寂之后,“万里茶道”以复兴的姿态,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缘起下梅
  300年前,武夷山下梅村的民居沿水而建,路旁商号林立。从这个小村庄输出的源源不断的茶叶,滋养了半壁的欧亚大陆。百年前的茶庄,今天依然有迹可循。邹氏家祠里,大茶商邹茂章的后人依然经营着祖传的“景隆号”大红袍。2014年11月,沉寂了许久的下梅村,借着武夷山茶博会的时机迎来了“万里茶道”中蒙俄联盟城市的远方客人。
  “万里茶道”,起于武夷山下梅,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向北延伸,穿越蒙古戈壁草原,抵达俄罗斯边境口岸恰克图,总长约5000公里。此后继续由东向西延伸,横跨西伯利亚,通往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以及欧洲各国,全程1.3万公里。
  在下梅,一个村庄的兴盛史,便是一条茶道的开拓史。在武夷山众多的产茶村庄里,下梅村的兴起,更多的是幸运。“在当时,比起附近的星村和赤石,下梅的茶产量并不高,交通运输条件也不是最佳。他们会在这里落脚,可能是被这里的环境所吸引,也有可能是老天爷眷顾下梅这个小村子。”武夷山市文体新局的文物保护专家赵建平这样讲。
  据《崇安县志》载:“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崇安县志里客观地记录着当年下梅村茶叶贸易的活跃。清朝,一群商业嗅觉敏锐的晋商南下武夷,寻求贩茶的商机。他们在下梅停留,设立票号,并和当地富商邹氏合作经营。由此,影响欧亚大陆近两个世纪的“万里茶道”正式开启。
  开辟于17世纪的“万里茶道”,因其巨大的经济意义及商品负载量,被喻为联通中俄两国商贸友谊的“世纪动脉”,并被俄国人称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
  “万里茶道”再发现
  “万里茶道”,这条贯穿中蒙俄三国、繁荣了两个世纪的著名国际商道,成为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世纪动脉”。从福建乃至中国传出的茶文化,影响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在第三届“万里茶道”中蒙俄国际联盟城市市长圆桌会议上,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公使陶米恒说:“万里茶道是密切联系俄罗斯、蒙古和中国三个国家的通道。在这条路线上,三个国家虽然文化差别很大,但都是因为茶联系到了一起。在贸易和交流过程中,俄罗斯也形成了自己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影响了东欧人的饮食文化,渐渐影响到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湖南大学的陈翚副教授刚刚完成关于中国茶与茶文化在东欧国家的传播及其影响力的研究,他说:“东欧人嗜酒,饮食口味重,以肉食为主。而茶文化在东欧的传播,带给了他们清醒的聚会时间,丰富了他们的社交和娱乐生活,更深远地促成了男女平等和民主思想的发展。而且东方茶文化中的意境与西方的科学精神融合,又产生了新的反应。”
  在当今,复兴这条跨越世纪的“万里茶道”,有着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把“万里茶道”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将其与新世纪的中俄油气管道并称为“世纪动脉”。“习近平主席去年3月访俄演讲时的高度评价和出访中亚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及今年8月在蒙古乌兰巴托举办的‘万里茶道’中国茶文化艺术展等,重新激活了中蒙俄‘世纪动脉’,重新唤起了中蒙俄的茶道记忆。联通中蒙俄三国、‘一带一路’重要组成部分的‘万里茶道’有望得‘道’复生、得‘道’复兴,‘万里茶道’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武夷山市市长徐春晖说。
  旅游新契机
  “茶文化是非常特殊的,需要比较舒适、温馨的环境。所以既然是来参加与茶有关的活动,我期待的就不是多么沉重的话题,而是好的天气,好的气氛,来这里的人能够感到舒服、开心。”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公使陶米恒坦言,武夷山满足了他关于茶的所有期待。
  “这一两年来,来下梅村找寻“万里茶道”记忆的人数骤然增多,其中不乏外籍人士。”在下梅的自家老宅院里,邹氏嫡系第二十八代传人、武夷山邹氏宗亲会会长邹远波说。与之呼应的则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大的茶商家族格里布申家族后裔、格里布申家族基金会主席本杰明·杜邦来,他表示,除了武夷山的风光,“万里茶道”起点下梅村的历史也是吸引自己的地方。
  在第三届“万里茶道”中蒙俄国际联盟城市市长圆桌会议上,沿线城市共同发出了《传承万里茶道文化打造国际旅游品牌》合作倡议。根据该倡议,中蒙俄国际联盟城市市长一致同意把旅游资源优势、地缘毗邻优势转化为旅游合作优势,联合开辟精品线路,畅通绿色通道,搭建协作平台,加快建设“万里茶道”国际旅游黄金带。
  武夷山作为“万里茶道”起点城市,作为全国四个双遗产地之一,将凸显“万里茶道”的助推力,迎来国际旅游发展的新机遇。
  从有关部门获悉,持续受到广泛关注的“1元门票游武夷”活动,继2014年9月结束后,将于11月21日再度开启,并将持续5个月。福建省旅游局局长朱华表示,“一元票”积极实践从门票经济向旅游综合经济的转变,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未来景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将于2015年正式开通的途经武夷山的合(肥)福(州)高速铁路,无疑将进一步拉近武夷山与北京、上海、福州、厦门、台北等中心城市的距离。迈向国际性旅游城市的福建武夷山,也逐渐以更开放、自信的心态开展多种有效尝试。
其他文献
商场如战场,各行各业的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茶业亦是如此。尤其是在当今“诸侯争霸”的茶企“战国时代”,几乎没有“常胜将军”,茶企倘若一着不慎,就有可能满盘皆输,任何一家参与竞争的茶企都面临着淘汰出局的危险。  茶企欲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成功地突围,扩张自己的品牌版图,营销创新就显得至关重要。  涌现品牌“管家”  近几年,国内茶叶市场空前火热,不仅传统茶企业不断提升拓展而且有新资本不断加入,新一轮
期刊
《海峡茶道》走过了一百期,这是很圆满的一个数字,也是充满活力的一个开始。八年来,刊物与业界一同成长,成为最有影响的一份媒体,为这个纷繁的时代奉上一缕芬香。  回顾过往,是为了更好前行。  2005年,这是很有意义的一年,媒体行业在福建也有了新的变化。《海峡茶道》与其他几份刊物在筹办期间,诸事甚繁:要选择明确的定位,要构建团队,要生存要发展,一切都是新的。  2006年,《海峡茶道》正始创办。  在
期刊
诚然,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给人们总是一种悠远旷古的“时光”味道。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茶的消费已然超出了传统的囿限,正以一些更时尚、更便捷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  毕竟,茶这种历史悠久的国饮,之所以能绵亘千年,从古代一直绵延到今天,它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充分尊重传统的同时也不排斥拒绝时尚,是一种兼容并蓄。  茶食品、茶饮料  茶是天然的抗氧化剂、风味改良剂和营养功能助剂。速溶茶、茶酒、茶火
期刊
回首近十年,中国茶市波诡云谲。诸多可预见的和不可预见的,好的、坏的或是不好也不坏的茶市事件盘根交错,也由此呈现出了复杂多样的表情——或为焦虑,或为困惑,或为欣喜,或为激动。  以下这些事件可能会有失偏颇,并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这些茶市事件以及背后的成因,但这些事至少是整个茶行业有目共睹或亲身经历的热点。同时,这些事件,不论悲喜成败,都注定要被历史铭记。  茶企上市  在大消费时代,当白酒、中药企业驰
期刊
他们是久经商海沉浮的企业家,也是对发展茶业有着执着追求的茶人。他们的智慧。从茶园、茶厂一直贯穿到销售终端。茶有道,经营管理亦有道。  在他们的心目中,企业也是一道茶。因此,他们每个人心中有一本自己的“茶经”。  李瑞河  李瑞河,被誉为“世界茶王”、“两岸茶王”,出生于台湾省南投植茶世家,祖籍福建漳浦。1993年,已是花甲之年的李瑞河转战大陆,由于在大陆是从福建起家,他把公司起名为“天福茶业公司”
期刊
北纬25°~北纬30°是世界公认的黄金气候带,也是中国茶的黄金主产区。在这条绵延万里的纬度带上,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历史名茶,茶乡自是星罗棋布。  也许,以下罗列的茶乡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一致认同。但是,它们所出产的茶却是占据了中国茶叶消费的半壁江山,同时也是中国茶市的“弄潮儿”。  安徽黄山市  黄山风景优美,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茶树得到云雾的滋润,没有寒暑的侵袭,孕育出良
期刊
记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去年曾出过一本书,书名有点长,叫《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这个内涵丰富的书名,对于我们来说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99册《海峡茶道》,齐整地码在资料柜里,有着颇为壮观的厚度。凝眸回望,其实,这更像是我们来时的路。  我们为何出发?又从哪里出发?  茶,这一片树叶,从它被发现、利用之日起,就在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并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乃至思维方式。  一杯茶,
期刊
最火爆的茶话题:申时茶  新闻回放:  “申时茶”最初由中华茶馆联盟监事长王琼提出。今年3月,中华茶馆联盟正式启动了“申时茶”,并将2014年作为“申时茶”推广年。自此,“申时茶”从一个民间组织的小范围活动,发展成为一场声势颇为浩大的饮茶运动。  推广者认为,“申时”,即下午3点~5点,膀胱经当值,是人体需要补水的重要时间。此时补充足够量的茶水,能有效改善体液循环,茶的营养成分会与身体充分结合,更
期刊
那些年,他们齐心走过;这些年,他们并肩向前。“曦瓜”三兄弟,情似茶浓,谊比根深。二十多年的时间,他们固守着当初的承诺,对茶,也对兄弟。他们的这一路,见证着行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创造着属于他们的一个个辉煌。在业界,他们以“曦瓜”大红袍之名为人熟知;在武夷山,他们因兄弟情深为乡亲称道。  从武夷岩茶总厂起步  武夷山市岩茶厂前身是由著名茶人黄道清先生在解放初期创办的福龙茶厂,是武夷山较早建立的产制
期刊
“烹茶尽具,酺已盖藏”,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之说,是中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多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  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