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视阈下的别样风景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uiopgf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哈罗德·品特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以其独特的视角来表现人类的生存状况。在其早期作品“威胁喜剧”里是如此,在其中期作品“记忆戏剧”里亦是如此。本文拟从性别视角对记忆戏剧代表作《风景》进行剖析,旨在揭示人类之间的无法沟通及其隔阂乃是人与人对外界理解的巨大差异造成的结果。从《风景》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构成社会生活的两性之间,世界在他们眼中有着别样的风景,正是两性对外界感知的角度、侧重不同,使他们无法沟通交流。
  【关键词】性别;哈罗德?品特;生存;隔阂
  “我感觉到,在《归家》之后,我不能再呆在一个房间里,有那么多人打开门,进进出出。《风景》《沉默》的形式很不一样,不存在丝毫的威胁。”[1]141在奠定了品特作为剧作家的独特风格的“威胁喜剧”之后,品特的独幕剧《风景》(1968)和《沉默》(1969)代表着剧作家创作生涯上的一个重要转向,从而开启了品特对时间、记忆以及性别关系的探索。在《风景》中,品特通过两位主人公迥异的记忆风景探索了男女两性之间无法沟通及其隔阂存在的原因。在构成社会生活的两性之间,世界在他们眼中有着别样的风景,正是两性对外界感知的角度、侧重不同,使他们无法沟通交流。
  一、记忆的别样风景
  品特在1971年接受梅尔·格索(Mel Gussow)采访时,对记忆发表了这样的看法,“……事实上,很难说某个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比如,我就很难说清昨天发生了什么……人在脑中想象了那么多的事,这种想象中的念头和真实发生的事情一样真实!”[2]116-117品特既指出了记忆的模糊本质,同时也说明了在人们的记忆中,那留在头脑中的影像和真实发生的事情一样真实。那是源于我们内心的真实,反映了我们心灵深处的渴望。记忆的风景为我们描绘出了心灵和情感的不同诉求。
  《风景》的舞台说明指出,达夫一直在谈论贝丝,一直在和她讲话,但是听不见贝丝讲话。贝丝始终没有看着达夫,也听不见他讲话。两个人在各自的独白中把我们带进了他们迥然不同的记忆风景之中。贝丝的记忆世界充满了爱的幻想,一幕幕场景散发出浪漫的气息。随着她的述说,她和情人在海边的一次浪漫的经历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贝丝 我喜欢站在海边。就是那儿。……我会站在沙滩上。在沙滩上。哦……空气非常新鲜。但是天很热,在沙丘上。但空气是那么新鲜,在海边上。我非常喜欢。[3]4-5
  海边,沙滩,新鲜的空气,远离尘嚣,这是女性所渴望的爱情之所。而此时她的男人躺在沙丘上,“……他的眼皮。肚脐。睡得那么可爱。”[3]4-5那点点滴滴的描述无不透出她对这个男人的爱。尽管她强调自己在他的身边躺下,没有接触。但她提出想要两个人共同的孩子,白色的浴袍下面是赤裸的身体,无不透出贝丝对她的男人的情欲表达。在贝丝的记忆风景中,我们看到了她对爱的渴望,她对情感的诉求,直到最后贝丝仍然沉浸在爱的回想之中,发出“噢,我真正的爱!”[3]22的感慨。
  与贝丝那充满着无限的温柔的爱的回忆相比,达夫的记忆世界,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中琐碎事件的记忆,没有情感的平铺直叙。一开始,达夫不断地讲述着他昨天去了哪里,以及在那儿所发生的一切,狗的走失,公园,大雨,雨小了,接着又是大雨,躲雨,池塘,池塘边躲雨的一对男女,等等。即使回到久远的回忆,也不过是向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他们俩个人的信息。他们是他们现在所住房子的主人塞克斯的仆人,在塞克斯看来,他们俩是很好的一对搭档。达夫可以开好车,擦好主人的鞋,而贝丝则是一个一流的主妇,能够有条不紊、井井有条的管理好主人的家。除了对生活琐事的回忆,夹杂了他个人情绪的记忆几乎是不快的记忆,对于他对自己背叛贝丝的坦白,她的宽恕。他对房子主人的恨意。那恨意来源于主人对贝丝的特殊对待,尽管他认为主人让贝丝穿的好一些完全是为了让贝丝在客人面前看上去更体面些。他在不断的述说中,越发的体现出来他想和贝丝进行沟通所作出的努力的失败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挫折感,而最后的回忆是这种挫折感使他曾经一度用一种野蛮的暴力想象发泄自己的怒气。
  品特在1972年改写了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一经历改变了他对“时间”“记忆”的理解。谈到其中的人物马塞尔时,品特说:“他早已忘却的童年突然展现在他的脑中,这种孩提时的意识和对所发生事情的记忆不仅是真实的,它甚至比经历本身还要真实,还要强烈。”[2]在《风景》中,贝丝和达夫的记忆既表明了两个人极大的情感诉求的差异,同时也向我们一点点的揭示出两个人最终无法沟通的原因。
  二、爱的别样风景
  品特的中期作品开始更多的关注两性关系,尤其是对女性的关注,这既是对自己早期作品的反思,也是对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的回应。品特对于有关女性作品的创作已经酝酿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想创作一部完全是有关女人的剧作——我常常想到这件事情。”[4]204作为一个有道德感的剧作家,品特尽管无法摆脱男性身份带给他的认识上的局限,但品特对女性并不抱有偏见。在他的作品中,如果说相当一部分作品里塑造了负面的女性形象,他也无意去说男性就比女性更好。在谈及《背叛》一剧时,当提问者暗示品特的作品是不是有关女性背叛男性的主题时,品特明确的说,“男人也有做出某些背叛的。我不想把所有的怪罪都落到女士身上。”[4]188品特这一鲜明的态度在《风景》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关于爱,关于背叛,品特想告诉我们的并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在爱与背叛之中向我们呈现了两性在情感方面的困境。
  从贝丝的记忆风景中,我们可以看到贝丝渴望的是温柔的爱:
  贝丝 你明白,所有这一切……我说……就是你温柔的抚摸,你温柔的表情,我的颈子,你的眼睛,安静,这就是我想说的,我的花儿是多么可爱,我用双手抚摸着我的花儿,这就是我想说的。[3]18
  在海边,当贝丝躺在情人的身边时,“没有接触”,一再被强调,突出了贝丝想去触碰情人的渴望。在海水中,她感受着海浪轻柔细腻的抚摸;沙滩上,情人温柔的抚摸她的后背;在那似乎有点混乱的浇花的记忆片断中,好像那时的“他”是达夫,而不是和她在海边的情人,不管怎样,记忆的模糊特质使我们无法去深究那个人到底是谁,不管是谁,似乎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即使在那个似乎交错的记忆中,贝丝的感受全不在浇花上,而是感觉到那个“他”靠近她,对她温柔的抚摸。温柔,抚摸,这就是贝丝对爱的阐释,爱意味着对自己所爱之人的温柔的对待,对所爱之人的心灵的抚慰。情人把她带到这个荒凉孤寂的海边,为了她更好的作画,这一点同达夫仅仅关注贝丝的家务能力相比,更能激起贝丝爱的回应。虽然情人把她带到这个海边是为了她更好的作画,但对于她来说,情人便是她想描绘的图画。   达夫对于贝丝的爱,似乎不是源于情感,而更多的是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生活伴侣。对于他来说,贝丝是一流的主妇,总是把房间管理的有条不紊。对此他感到很自豪。在达夫的整个记忆中,我们看到他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具体的事务中,而缺少对爱的感知。我们似乎看不到他对贝丝的温柔的爱。如果有,那是在他把自己背叛贝丝的消息告诉贝丝时,“我知道你很震惊。所以我对你非常的温柔。”[3]16对于达夫来说,这少有的温柔仅仅是因为愧疚而做出的一种补偿。
  除了缺少温柔的爱,性在贝丝和达夫两人眼里也有着迥然不同的理解。虽然男女之爱最终会以性的方式表现,但对于作为女性的贝丝来说,性是情感的表达,同样是欲望,但却是缘于情感的欲望,或者称为情欲。而对于作为男性的达夫来说,他对他的爱人也有欲望,如果我们可以把他的这种情感称为爱的话,而这种欲望更多的是性欲。在一个漆黑的雨夜,贝丝临窗而立,陷入一种幻想之中,达夫靠近她站着,“不用碰你,我就能感觉到你的臀部”,[3]20这无疑是赤裸裸的性欲表达。对于最后强奸的想象,也许仅仅是想象,但是对于暴力的实施,我们看不到任何的爱,而仅仅是性,而性与宣泄有关,去宣泄贝丝拒绝和他交流后所引起的挫败情绪。
  品特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探索贯穿于他戏剧创作生涯的始终。在其中期记忆戏剧中,品特由表现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胁迫感转向对两性关系的探索,使我们欣喜的看到了一位男性剧作家对两性尤其是女性情感以及生存状态的关注。《风景》这部仅仅上演了半个小时的剧作向我们呈现了生存于世间的男女两性复杂的情感世界,他们记忆风景的迥异揭示了他们截然不同的情感诉求,由此导致了他们交流的障碍和隔阂。同时,作为一个男性剧作家,品特通过《风景》这部剧作试图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男女两性的差异所导致的沟通鸿沟并不是刻意的结果,在这样的沟通困境中,男性在做出种种努力,但由于这样的努力并不是基于对女性的真正理解,必然导致沟通的失败。
  参考文献:
  [1]Burkman, Katherine H. The Dramatic World of Harold Pinter: Its Basis in Ritual[M].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1971.
  [2]Gussow, Mel. Conversations with Pinter[M]. New York: Limelight Editions, 1994.
  [3]哈罗德·品特.归于尘土[M].华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4]邓中良. 品品特[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5]王岚,陈红薇.当代英国戏剧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要】 阿特热是20世纪初的巴黎都市摄影师。他对现代都市经验倾注的影像关注,促使摄影这门新兴技艺萌发出艺术的自觉。而他对日常现实的挑战性记录与发掘,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先声。通过对现代化巴黎中人与物关系的全面关注,他的艺术创作不断拓展着现代人的都市经验。  【关键词】 阿特热;摄影艺术;超现实主义都市经验  [中图分类号]J40 [文献标识码]A  1925年6月,在超现实主义运
期刊
【摘要】 从室内乐重奏体裁的作品内容、作品风格、作品结构和创作手法等方面阐述了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伟大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在室内乐重奏体裁上的创作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关键词】 维也纳古典乐派;室内乐;重奏体裁;装饰变奏;复词手法  室内乐,拉丁文Camera,意为房间、厅室。指西洋宫廷中由少数演奏(唱)者参加的为贵族消遣而演出的世俗音乐。17世纪初叶发韧于意大利的室内奏鸣曲和室内康塔塔
期刊
【摘要】形象学是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一个分支。在形象学中,图像是形象的一个子集,但图像对认识和交流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以图像对二者的影响为切入点,从这种影响力的根源、作用方式和带来的结果考察图像的焦虑发生的过程,指出图像逼肖度的升级,尤其是摄影术的出现与研究和解构形象合法性的形象学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不仅是诞生时空的巧合,一定程度上正是图像的焦虑促使人们反思对话机制中的“形象”。  【关键
期刊
【摘要】 本文着重对20世纪前半叶非洲现代摄影的发展作简明梳理:一是人种学摄影的使用,二是报道摄影在现代非洲的早期发展,三是非洲摄影家自身的努力。以厘清摄影在此时非洲大陆的发展状况、主要用途以及意义和价值,进而延展思考非洲人的非洲摄影、西方摄影将非洲殖民地人民物化、非洲肖像摄影新发展等三个维度的摄影理论与实践问题。  【关键词】 非洲摄影;现代主义;殖民主义;人种学  [中图分类号]J43 [文献
期刊
【摘要】在艺术市场日益国际化的今天,中国书法的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王羲之书法历经千年而不衰,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奉之为圭臬。通变知常,本文将以王羲之的书法为案例,阐释书法艺术的成因与传承问题。  【关键词】王羲之;书法传承;汉字今体书写  王羲之书法历经千年而不衰,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奉之为圭臬,赞其法书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故被尊为“书圣”。书圣地位的确立,不只是因为
期刊
【摘要】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图书馆建设中艺术信息资源储备与经营服务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具体阐述艺术信息资源与艺术教育及学生人格完善的重要关联,建设性提出与之相对应的经营策略,并将艺术信息资源视为与大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艺术家园来认识其文化意义。  【关键词】 图书馆;艺术信息;艺术家园;经营  在高校图书馆的内部架构与子库布局中,艺术信息资源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艺术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期刊
编者按:本刊从这一期到第四期将连载周宁先生的《20世纪中国戏剧批评的基本问题》一文,周宁先生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该文拟分三次载完,目次如下:《政治化与美学化:戏剧观念的正题与副题》、《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戏剧观念的立场或方法》、《现代化与民族化:戏剧观念的坦途或迷途》。  【摘要】 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批评的核心问题,是政治与美学的二难选择的问题,戏剧观念的总体取向
期刊
黄铁山水彩画作品选登
期刊
【摘要】图像时代的到来暗示着文化的转型,即由“语言文化”到“视觉文化”的过渡。视觉文化在美学与艺术领域更强调人的灵性、本能和感情需求,从感性生命的角度对人的“主体性”进行直接肯定。漫画作为二维图像,是文化转型的代表之一。画家莎塔碧在作品《我在伊朗长大》中通过线条、颜色和图像构成这三个视觉元素,即丰富的线条变化、黑白颜色的对比交融、形状的叠加重复对比,有力地描绘了她的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流散经历。  【
期刊
【摘要】闽南戏曲史论的既往讲述大抵有实证主义、形式主义、历史主义三种传统,然而上述范式缺乏对主体间性交往维度的足够重视,不期然间陷入本质主义的论述迷思,无法合理解释闽南戏曲的文本张力与发展脉络。缘此闽南戏曲的当下叙述,必须以公共观演空间作为叙述秩序和撰史结构的中心,具体涉及接受主体在戏曲仪式中的历史地位,闽南戏文之文本理解中的现代性审美距离,以及在全球化当下语境中闽南戏曲的社会功能等问题域,从而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