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种磷肥施用对玉米根际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来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1989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磷肥施用对玉米根际土壤不同磷组分的影响.[方法]以玉米大豆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采用Tiessen-Moir磷分级方法,研究施用磷酸二铵(DAP)、磷酸一铵(MAP)和过磷酸钙(SSP)3种不同品种磷肥(盆栽100 mg/kg,田间90 kg/hm2)下间作玉米根际红壤全磷和磷组分的变化.[结果]施用磷肥提高了玉米根际土壤全磷含量,不同磷肥品种的作用顺序为DAP>MAP>SSP.综合田间试验及盆栽试验结果显示:相比于不施磷处理(CK),磷肥施用提高了玉米根际土壤中活性态磷(Na-OH-Pi、NaOH-Po和 D.HCl-Pi)占比(5%~42%),降低了活性态磷(Resin-P、NaHCO3-Pi 和 NaHCO3-Po)占比(2%~16%)和稳定态磷(C.HC1-Pi、C.HC1-Po和Residual-Pt)占比(3%~9%);间作增加了活性态磷和稳定态磷占比(分别为3%和4%),降低了中活性态磷占比(6%).盆栽试验中,除NaHCO3-Po和Residual-Pt外,施用不同品种磷肥均可使玉米根际其他土壤磷组分含量增加;相比于单作,间作显著降低了 NaOH-Pi和NaOH-Po的含量(P<0.05),显著增加了 NaHCO3-Pi、NaHCO3-Po、C.HCl-Pi 和 Residual-Pt 的含量(P<0.05),对其他磷组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不同品种磷肥施用下间作对玉米根际不同磷组分的影响不同,其中,施用DAP对玉米根际中活性态磷的活化和全磷的提高均有显著正效应.
其他文献
研究缺氮对玉米自交系B73组蛋白修饰酶的影响,分析组蛋白修饰如何对玉米发育过程中土壤氮浓度的波动进行微调适应不同的氮浓度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 表明,吐丝后1~2周,缺氮雌穗的穗长和干重分别降低16.2%~19.7%和35.6%~ 44.4%,氮浓度在吐丝后第二周降低13.3%.利用qRT-PCR技术,对玉米苗期以及雌穗形成关键时期的组蛋白乙酰化酶(GCN5和HAT-B)和去乙酰化酶基因(HD1b,HD2,HDA101,HDA102,HDA106和HDA108)的表达进行分析,苗期缺氮8d,除HAT
选择7个不同类型的春玉米品种,通过对灌浆期子粒乳线和含水量、子粒重量的连续测定,明确乳线与子粒水分、子粒水分与授粉后积温的关系,为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筛选提供依据.结果 表明,7个参试品种授粉至生理成熟天数、积温需求和百粒重差异明显,灌浆后45 d乳线下移到子粒62.4%~76.2%处,62~70 d乳线先后消失.随着乳线下移子粒含水率呈明显的直线下降趋势,乳线比例可以预测子粒水分和灌浆天数变化,生理成熟后达到低水分粒收要求所需天数在品种间均可相差1倍.参试品种子粒含水率与授粉后积温均符合Logistic P
利用中单909(ZD909)与安农591(AN591)两个夏玉米主栽品种,调查雌穗基、中、顶部花丝伸长动态与叶片和穗轴关系特征.结果 表明,雌穗基、中部花丝比顶部花丝先发育、先吐丝、先脱落.当有效积温达到900℃·d时,基、中部花丝开始发育,穗轴发育到最终长度的10%;当有效积温达到1000℃·d时,基、中部花丝发育到最终长度的70%、60%并开始吐丝,穗轴发育到最终长度的50%左右,吐丝期前后花丝发育长度占总长度的65%以上,是决定花丝伸出苞叶的关键时期;当有效积温达到1100℃·d时,花丝发育完全并脱
[目的]解决万寿菊茎叶单独青贮困难的问题.[方法]以采摘完商业花朵后的万寿菊茎叶为原料,分别添加10%的玉米粉、麦麸、全株玉米及稻草混合青贮,50 d后对万寿菊茎叶青贮的感官品质、木质纤维组分、营养成分及发酵品质进行评价.[结果]混合青贮均可以提高万寿菊茎叶的感官品质,并以添加玉米粉的万寿菊茎叶青贮感官品质最佳.添加玉米粉的万寿菊茎叶青贮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木质素和粗纤维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相对饲用价值最高.全株玉米混合青贮的万寿菊茎叶在pH值、有机酸含量和氨态氮/总氮的发酵品质最好
以吉林省过去50年来大面积种植的8个春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1980s、1990s、2000s和2010s各2个代表性品种),采用整体研究思路和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不同年代主栽玉米品种生理成熟后茎秆质量变化规律与农艺性状相关性.结果 表明,不同年代更替品种的植株农艺性状更加优化,适应密植群体;节间长度分布更加优化,上部节间长度增加,下部节间长度相对降低.以基部第3节间的穿刺强度、第4节间的断裂强度和第5节间的弯折强度综合衡量茎秆质量,2010s年代品种完熟期至收获期茎秆基部节间质量明显优于1980s、19
2018年在西辽河平原灌区碱化土壤实施玉米秸秆还田基础上配施中农绿康腐熟剂和人元秸秆腐熟剂、混沙和混糠醛渣试验,测定春玉米产量、玉米根系特性及土壤速效养分和酶活性,研究不同改良措施对碱化土壤特性及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盐碱地常规掺混沙子处理比较,在玉米秸秆还田基础上,配施中农绿康和人元秸秆腐熟剂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玉米根干重,增加37.41%和31.94%,增强根系SOD和POD活性,降低根系MDA含量,增加硝态氮含量118.42%和93.60%;配施中农绿康秸秆腐熟剂和掺混糠醛渣显著增加吐丝期土壤碱
[目的]研究鸭茅+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草地建植适宜播种时期,为其建植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夏季和秋季建植的鸭茅+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草地为对象,分析2个建植时期草地植物种群、群落和土草养分变化特征.[结果]秋播草地鸭茅重要值较高,夏播草地非播种植物入侵较多,两类草地鸭茅种群小株丛个体储备丰富,大株丛个体数较低,种群总体呈增长型模式;鸭茅株丛密度和白三叶匍匐茎密度、质量和个体大小以及播种禾草地上生物量比例均为秋播草地>夏播草地,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比例、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分布均匀程度均为夏播草地>秋播草
2018和2019年在吉林省梨树县开展大田定点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对照(N0)、常规施氮(NConv)、优化施氮(氮分次后移,NOPT)、控释氮肥(掺混30%控释尿素,NCtrl)、增施有机肥(在NOPT基础上增施有机肥,FM)和秸秆还田(在NCtrl基础上进行秸秆全量还田,SR),采用通气法田间原位监测不同管理措施下的氨挥发通量,并计算氮肥利用效率及氮平衡,明确氮肥调控对东北黑土春玉米氮利用及氨挥发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NConv相比,各处理NOPT、 NCtrl、FM、SR分别提高了14.1%
东北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长期“重用轻养”的利用方式导致土壤严重退化,生产能力下降,如何实现东北黑土保护性利用是当前农业领域研究热点.玉米是东北第一大粮食作物,长期传统耕作制度不仅加速土壤退化,同时导致玉米秸秆“过剩”.因此,如何通过耕作制度改革来解决东北现行耕作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已迫在眉睫.本文从土壤结构、土壤肥力、土壤侵蚀和秸秆还田4个方面总结传统耕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主要新型耕作制度模式的优缺点,最后展望东北耕作制度发展方向,为黑土地保护和国家粮食
[目的]从青贮玉米中分离和筛选乳酸菌并进行鉴定,为青贮饲料提供优良菌种,对改善青贮饲料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以青贮60 d的全株青贮玉米为材料,采用MRS平板分离培养的方法分离培养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产酸速率和生长曲线筛选优质乳酸菌,并对其16SrDNA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7株乳酸菌(Z1~Z7).生理生化分析表明:Z2和Z4菌株产酸能力较低,Z5和Z6菌株虽然产酸能力强但菌株生长速率缓慢,而Z1、Z3和Z7菌株产酸能力强且生长速率快.16SrDNA序列分析显示:Z1、Z3和Z7菌株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