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巴兹尔·伯恩斯坦提出,来自不同背景的儿童,在他们的早期生活中发展了不同的符码,或者说是说话的形式,这些会影响他们以后在学校的经验。他从学生语言技能角度解释教育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认为语言的差距会造成学业成绩的差距,会造成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待遇。这一理论为我国研究教育过程公平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警惕教师们应该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
【关键词】语码理论 教育过程公平 语言教学
在20世纪70年代,巴兹尔·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提出,来自不同背景的儿童,在他们的早期生活中发展了不同的符码(Codes),或者说是说话的形式,这些会影响他们以后在学校的经验。[1] 此观点从言语的社会化和学校文化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学校教育不平等及下层阶级子女入学难的文化诱因,从而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学校中较多的“学困生”来自较低社会经济背景的儿童。
一、伯恩斯坦语言编码理论概述
语言编码理论是伯恩斯坦从学生语言技能角度解释教育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伯恩斯坦提出,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儿童,在他们的早期生活中发展了不同的语言形式,主要表现在儿童语言的系统性、逻辑性、文学性和文化的修养性上。根据上述表现形式,伯恩斯坦把语言分为精密性语言和局限性语言两种。持有精密性语言的儿童大多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他们在早期生活中继承了父辈的文化资本,在语言方面有比较规范和系统的训练。而劳工阶层的孩子操持的大多是局限性语言,局限性语言的特点是语句简短,不具有逻辑性,对语言的理解要依赖场域,具有特殊性。
语码理论解释了劳工阶层的孩子在学校中学业成绩偏低的原因。伯恩斯坦认为,中产阶层倾向于鼓励精致语码发展,学校里的语言环境也是一种精致语码;而劳工阶层家庭则采用限制语码。对劳工阶层的儿童而言,从家庭到学校是一种改变,他们必须改变原来的沟通方式,以适应新环境,然而这种改变往往令劳工阶层的孩子们难以适应,进而产生对学校的排斥感或造成他们的自卑感,他认为这才是劳工阶层孩子在学校里失败的主要原因。同时,语码理论指出了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语码理论宣称社会阶层调节着交际中的特权规则的不均等分布,并且社会阶层间接地影响了学校中精致语码的分类和架构,进而促进了不均等的习得。[2] 学校里使用的是精密语码,这对劳工阶层的孩子和中产阶层的孩子造成了起点的不公平。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劳工阶层的孩子对教师使用的精密语码不习惯,以及他们在语码转换中遇到的重重障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造成了教师对他们的不公平对待。这些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影响不同语言编码形成的因素:第一是特定的社会关系。符码理论认为语言形式(语法、语句、语词、语意等)与社会关系是连动的。不同语言形式代表不同的社会关系的形式,而不同社会关系的形式产生不同的语言形式。当说话者彼此的共同背景越同一,亦即社会关系的集体性越强,语句和语词的选择范围越精简,组成简单语句的可能性越高,语意越要依赖共同脉络来理解。第二是家庭的社会关系形式。伯恩斯坦将符码抽象定义为:“规约相关意义、体现形式和所引起脉络的选择和统整之原则,而这个归约性原则是默会地习得。”所谓“默会地习得”即在家庭中进行,因为家庭是儿童语言最初发展的地方,家庭的社会关系形式势必会影响儿童特定语言符码之习得与倾向。伯恩斯坦把不同的家庭形式分为地位型家庭和个人型家庭。[3] 他认为地位型家庭的成员地位高低界线明显,在这种家庭的孩子习惯于团体忠诚和角色义务,集体性意识较强。所以这种家庭习惯于采取封闭式沟通控制方式,语言符码倾向限制性符码。而个人型家庭的权威结构不明,个人化角色高于集体性角色,自我意见和情绪容许自由地表露和讨论。在个人型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自由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无形中运用更多的语词、语法和语句,故语言形式倾向于精致型符码。第三是宏观的阶级制度。社会阶级是影响家庭结构和语码分配、传递与习得的最重要因素。伯恩斯坦认为:“劳工阶级本身社会分工愈简单,与物质基础间的关系具特定性和地方性,而且意义与特定物质基础间的关系愈直接,所以本身愈偏向限制性符码。”“中产阶级在生产位置上位于社会分工愈复杂、与物质基础之间的关系较少特定性和地方性,意义与特定物质基础之间的关系愈间接,愈倾向精致型符码。”
二、拥有不同语言形式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受到的影响
拥有不同语言形式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会受到教师不同的对待。伯恩斯坦在《 阶级、符码与控制 》一书中用语言符码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在学校中劳工阶层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如上层阶层的孩子。伯恩斯坦认为出生于劳工阶层的学生习惯使用的语言是局限性语言,局限性语言具有特殊性,言语表达概括性弱,语句简短,使用较少连词。局限性语言的语义是含糊的,较多受言语背景的限制。而学校和中产阶级所使用的是精密性语言,精密性语言具有普遍性,内容精准,重视内容的逻辑意义,较少受语言背景的限制。由于劳工阶层的子女进入学校后仍然使用他们的局限性语言,这种语言不符合学校的语言表达要求,所以在教学中使用局限语码的学生常常被教师和学生看低。而且这些学生们也不习惯用精密语码进行教学和交流的教师,因此他们的成绩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对我国教育过程公平的启示
1.对我国研究教育过程公平的启示
伯恩斯坦的语码理论解释了由于阶层的不同而造成了两种不同的语言编码,同时也阐述了学校中拥有不同语码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所谓的不公平待遇有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种。显性的不公平是教师在学生发言中明显感到学生语言上的缺陷而不加以训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造成不良的影响,进而使学生进入“差生”的行列。隐性的不公平是教师在没有注意到学生语言缺陷的情况下,把对学生的发言不满意归咎于学生的努力程度。这样,因为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家庭条件不同而造成语言上的缺陷成为影响学生学业的重要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注意这个因素,以便更快地达到教育过程公平的目标。
首先,我们应该找出班级语言表达上有缺陷的孩子,了解其原因。并告知每一个科任教师,要求他们在教学提问过程中适当地引导学生能够有逻辑地、全面流利地表述。造成语言缺陷的原因很多,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症下药”,着重对相应的方面进行训练。
其次,因为语言缺陷主要是学生在家庭教育中造成的,要想较快地改变学生的语言形式是非常难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兼顾这些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不应该使用逻辑性特别强的语句,要照顾到拥有简单语码的学生的理解能力。
再次,达到教育过程公平的目标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语言形式的不同是影响教育过程公平的一个微观因素,可是这个细小的因素往往会被人们所忽略,所以,教师、家长和学校都要重视起来,促进学生语言形式的转变,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能使用精密语码。
2.对我国教育过程中实施语言教学的启示
伯恩斯坦语码理论的问世,使社会各界加强了对语言的关注。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差与优往往表现了这个人的各方面能力。所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转换学生的语言编码有着长远的意义。学生在学校中度过了他们的青春时期,这一时期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起到关键的作用,而教师们在其中肩负着重要的任务。教师要积极寻找和运用培养学生语言的有效策略,比如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在班级里组织研讨会、辩论赛;在课堂中注意引导那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缺陷的学生,提供给他们更多发言的机会,注意纠正他们语言中的限制语词,等等。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参考文献:
[1]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谭光鼎,王丽云.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雷宝燕.伯恩斯坦语言符码理论视野下的教育不平等[J].东南传播,2007(6):99-101.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谐社会建设中教育利益协调的制度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关键词】语码理论 教育过程公平 语言教学
在20世纪70年代,巴兹尔·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提出,来自不同背景的儿童,在他们的早期生活中发展了不同的符码(Codes),或者说是说话的形式,这些会影响他们以后在学校的经验。[1] 此观点从言语的社会化和学校文化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学校教育不平等及下层阶级子女入学难的文化诱因,从而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学校中较多的“学困生”来自较低社会经济背景的儿童。
一、伯恩斯坦语言编码理论概述
语言编码理论是伯恩斯坦从学生语言技能角度解释教育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伯恩斯坦提出,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儿童,在他们的早期生活中发展了不同的语言形式,主要表现在儿童语言的系统性、逻辑性、文学性和文化的修养性上。根据上述表现形式,伯恩斯坦把语言分为精密性语言和局限性语言两种。持有精密性语言的儿童大多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他们在早期生活中继承了父辈的文化资本,在语言方面有比较规范和系统的训练。而劳工阶层的孩子操持的大多是局限性语言,局限性语言的特点是语句简短,不具有逻辑性,对语言的理解要依赖场域,具有特殊性。
语码理论解释了劳工阶层的孩子在学校中学业成绩偏低的原因。伯恩斯坦认为,中产阶层倾向于鼓励精致语码发展,学校里的语言环境也是一种精致语码;而劳工阶层家庭则采用限制语码。对劳工阶层的儿童而言,从家庭到学校是一种改变,他们必须改变原来的沟通方式,以适应新环境,然而这种改变往往令劳工阶层的孩子们难以适应,进而产生对学校的排斥感或造成他们的自卑感,他认为这才是劳工阶层孩子在学校里失败的主要原因。同时,语码理论指出了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语码理论宣称社会阶层调节着交际中的特权规则的不均等分布,并且社会阶层间接地影响了学校中精致语码的分类和架构,进而促进了不均等的习得。[2] 学校里使用的是精密语码,这对劳工阶层的孩子和中产阶层的孩子造成了起点的不公平。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劳工阶层的孩子对教师使用的精密语码不习惯,以及他们在语码转换中遇到的重重障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造成了教师对他们的不公平对待。这些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影响不同语言编码形成的因素:第一是特定的社会关系。符码理论认为语言形式(语法、语句、语词、语意等)与社会关系是连动的。不同语言形式代表不同的社会关系的形式,而不同社会关系的形式产生不同的语言形式。当说话者彼此的共同背景越同一,亦即社会关系的集体性越强,语句和语词的选择范围越精简,组成简单语句的可能性越高,语意越要依赖共同脉络来理解。第二是家庭的社会关系形式。伯恩斯坦将符码抽象定义为:“规约相关意义、体现形式和所引起脉络的选择和统整之原则,而这个归约性原则是默会地习得。”所谓“默会地习得”即在家庭中进行,因为家庭是儿童语言最初发展的地方,家庭的社会关系形式势必会影响儿童特定语言符码之习得与倾向。伯恩斯坦把不同的家庭形式分为地位型家庭和个人型家庭。[3] 他认为地位型家庭的成员地位高低界线明显,在这种家庭的孩子习惯于团体忠诚和角色义务,集体性意识较强。所以这种家庭习惯于采取封闭式沟通控制方式,语言符码倾向限制性符码。而个人型家庭的权威结构不明,个人化角色高于集体性角色,自我意见和情绪容许自由地表露和讨论。在个人型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自由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无形中运用更多的语词、语法和语句,故语言形式倾向于精致型符码。第三是宏观的阶级制度。社会阶级是影响家庭结构和语码分配、传递与习得的最重要因素。伯恩斯坦认为:“劳工阶级本身社会分工愈简单,与物质基础间的关系具特定性和地方性,而且意义与特定物质基础间的关系愈直接,所以本身愈偏向限制性符码。”“中产阶级在生产位置上位于社会分工愈复杂、与物质基础之间的关系较少特定性和地方性,意义与特定物质基础之间的关系愈间接,愈倾向精致型符码。”
二、拥有不同语言形式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受到的影响
拥有不同语言形式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会受到教师不同的对待。伯恩斯坦在《 阶级、符码与控制 》一书中用语言符码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在学校中劳工阶层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如上层阶层的孩子。伯恩斯坦认为出生于劳工阶层的学生习惯使用的语言是局限性语言,局限性语言具有特殊性,言语表达概括性弱,语句简短,使用较少连词。局限性语言的语义是含糊的,较多受言语背景的限制。而学校和中产阶级所使用的是精密性语言,精密性语言具有普遍性,内容精准,重视内容的逻辑意义,较少受语言背景的限制。由于劳工阶层的子女进入学校后仍然使用他们的局限性语言,这种语言不符合学校的语言表达要求,所以在教学中使用局限语码的学生常常被教师和学生看低。而且这些学生们也不习惯用精密语码进行教学和交流的教师,因此他们的成绩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对我国教育过程公平的启示
1.对我国研究教育过程公平的启示
伯恩斯坦的语码理论解释了由于阶层的不同而造成了两种不同的语言编码,同时也阐述了学校中拥有不同语码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所谓的不公平待遇有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种。显性的不公平是教师在学生发言中明显感到学生语言上的缺陷而不加以训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造成不良的影响,进而使学生进入“差生”的行列。隐性的不公平是教师在没有注意到学生语言缺陷的情况下,把对学生的发言不满意归咎于学生的努力程度。这样,因为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家庭条件不同而造成语言上的缺陷成为影响学生学业的重要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注意这个因素,以便更快地达到教育过程公平的目标。
首先,我们应该找出班级语言表达上有缺陷的孩子,了解其原因。并告知每一个科任教师,要求他们在教学提问过程中适当地引导学生能够有逻辑地、全面流利地表述。造成语言缺陷的原因很多,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症下药”,着重对相应的方面进行训练。
其次,因为语言缺陷主要是学生在家庭教育中造成的,要想较快地改变学生的语言形式是非常难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兼顾这些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不应该使用逻辑性特别强的语句,要照顾到拥有简单语码的学生的理解能力。
再次,达到教育过程公平的目标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语言形式的不同是影响教育过程公平的一个微观因素,可是这个细小的因素往往会被人们所忽略,所以,教师、家长和学校都要重视起来,促进学生语言形式的转变,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能使用精密语码。
2.对我国教育过程中实施语言教学的启示
伯恩斯坦语码理论的问世,使社会各界加强了对语言的关注。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差与优往往表现了这个人的各方面能力。所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转换学生的语言编码有着长远的意义。学生在学校中度过了他们的青春时期,这一时期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起到关键的作用,而教师们在其中肩负着重要的任务。教师要积极寻找和运用培养学生语言的有效策略,比如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在班级里组织研讨会、辩论赛;在课堂中注意引导那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缺陷的学生,提供给他们更多发言的机会,注意纠正他们语言中的限制语词,等等。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参考文献:
[1]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谭光鼎,王丽云.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雷宝燕.伯恩斯坦语言符码理论视野下的教育不平等[J].东南传播,2007(6):99-101.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谐社会建设中教育利益协调的制度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