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斯坦的语言编码理论述评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ji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巴兹尔·伯恩斯坦提出,来自不同背景的儿童,在他们的早期生活中发展了不同的符码,或者说是说话的形式,这些会影响他们以后在学校的经验。他从学生语言技能角度解释教育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认为语言的差距会造成学业成绩的差距,会造成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待遇。这一理论为我国研究教育过程公平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警惕教师们应该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
  【关键词】语码理论 教育过程公平 语言教学
  
  在20世纪70年代,巴兹尔·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提出,来自不同背景的儿童,在他们的早期生活中发展了不同的符码(Codes),或者说是说话的形式,这些会影响他们以后在学校的经验。[1] 此观点从言语的社会化和学校文化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学校教育不平等及下层阶级子女入学难的文化诱因,从而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学校中较多的“学困生”来自较低社会经济背景的儿童。
  一、伯恩斯坦语言编码理论概述
  语言编码理论是伯恩斯坦从学生语言技能角度解释教育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伯恩斯坦提出,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儿童,在他们的早期生活中发展了不同的语言形式,主要表现在儿童语言的系统性、逻辑性、文学性和文化的修养性上。根据上述表现形式,伯恩斯坦把语言分为精密性语言和局限性语言两种。持有精密性语言的儿童大多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他们在早期生活中继承了父辈的文化资本,在语言方面有比较规范和系统的训练。而劳工阶层的孩子操持的大多是局限性语言,局限性语言的特点是语句简短,不具有逻辑性,对语言的理解要依赖场域,具有特殊性。
  语码理论解释了劳工阶层的孩子在学校中学业成绩偏低的原因。伯恩斯坦认为,中产阶层倾向于鼓励精致语码发展,学校里的语言环境也是一种精致语码;而劳工阶层家庭则采用限制语码。对劳工阶层的儿童而言,从家庭到学校是一种改变,他们必须改变原来的沟通方式,以适应新环境,然而这种改变往往令劳工阶层的孩子们难以适应,进而产生对学校的排斥感或造成他们的自卑感,他认为这才是劳工阶层孩子在学校里失败的主要原因。同时,语码理论指出了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语码理论宣称社会阶层调节着交际中的特权规则的不均等分布,并且社会阶层间接地影响了学校中精致语码的分类和架构,进而促进了不均等的习得。[2] 学校里使用的是精密语码,这对劳工阶层的孩子和中产阶层的孩子造成了起点的不公平。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劳工阶层的孩子对教师使用的精密语码不习惯,以及他们在语码转换中遇到的重重障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造成了教师对他们的不公平对待。这些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影响不同语言编码形成的因素:第一是特定的社会关系。符码理论认为语言形式(语法、语句、语词、语意等)与社会关系是连动的。不同语言形式代表不同的社会关系的形式,而不同社会关系的形式产生不同的语言形式。当说话者彼此的共同背景越同一,亦即社会关系的集体性越强,语句和语词的选择范围越精简,组成简单语句的可能性越高,语意越要依赖共同脉络来理解。第二是家庭的社会关系形式。伯恩斯坦将符码抽象定义为:“规约相关意义、体现形式和所引起脉络的选择和统整之原则,而这个归约性原则是默会地习得。”所谓“默会地习得”即在家庭中进行,因为家庭是儿童语言最初发展的地方,家庭的社会关系形式势必会影响儿童特定语言符码之习得与倾向。伯恩斯坦把不同的家庭形式分为地位型家庭和个人型家庭。[3] 他认为地位型家庭的成员地位高低界线明显,在这种家庭的孩子习惯于团体忠诚和角色义务,集体性意识较强。所以这种家庭习惯于采取封闭式沟通控制方式,语言符码倾向限制性符码。而个人型家庭的权威结构不明,个人化角色高于集体性角色,自我意见和情绪容许自由地表露和讨论。在个人型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自由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无形中运用更多的语词、语法和语句,故语言形式倾向于精致型符码。第三是宏观的阶级制度。社会阶级是影响家庭结构和语码分配、传递与习得的最重要因素。伯恩斯坦认为:“劳工阶级本身社会分工愈简单,与物质基础间的关系具特定性和地方性,而且意义与特定物质基础间的关系愈直接,所以本身愈偏向限制性符码。”“中产阶级在生产位置上位于社会分工愈复杂、与物质基础之间的关系较少特定性和地方性,意义与特定物质基础之间的关系愈间接,愈倾向精致型符码。”
  二、拥有不同语言形式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受到的影响
  拥有不同语言形式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会受到教师不同的对待。伯恩斯坦在《 阶级、符码与控制 》一书中用语言符码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在学校中劳工阶层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如上层阶层的孩子。伯恩斯坦认为出生于劳工阶层的学生习惯使用的语言是局限性语言,局限性语言具有特殊性,言语表达概括性弱,语句简短,使用较少连词。局限性语言的语义是含糊的,较多受言语背景的限制。而学校和中产阶级所使用的是精密性语言,精密性语言具有普遍性,内容精准,重视内容的逻辑意义,较少受语言背景的限制。由于劳工阶层的子女进入学校后仍然使用他们的局限性语言,这种语言不符合学校的语言表达要求,所以在教学中使用局限语码的学生常常被教师和学生看低。而且这些学生们也不习惯用精密语码进行教学和交流的教师,因此他们的成绩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对我国教育过程公平的启示
  1.对我国研究教育过程公平的启示
  伯恩斯坦的语码理论解释了由于阶层的不同而造成了两种不同的语言编码,同时也阐述了学校中拥有不同语码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所谓的不公平待遇有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种。显性的不公平是教师在学生发言中明显感到学生语言上的缺陷而不加以训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造成不良的影响,进而使学生进入“差生”的行列。隐性的不公平是教师在没有注意到学生语言缺陷的情况下,把对学生的发言不满意归咎于学生的努力程度。这样,因为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家庭条件不同而造成语言上的缺陷成为影响学生学业的重要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注意这个因素,以便更快地达到教育过程公平的目标。
  首先,我们应该找出班级语言表达上有缺陷的孩子,了解其原因。并告知每一个科任教师,要求他们在教学提问过程中适当地引导学生能够有逻辑地、全面流利地表述。造成语言缺陷的原因很多,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症下药”,着重对相应的方面进行训练。
  其次,因为语言缺陷主要是学生在家庭教育中造成的,要想较快地改变学生的语言形式是非常难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兼顾这些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不应该使用逻辑性特别强的语句,要照顾到拥有简单语码的学生的理解能力。
  再次,达到教育过程公平的目标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语言形式的不同是影响教育过程公平的一个微观因素,可是这个细小的因素往往会被人们所忽略,所以,教师、家长和学校都要重视起来,促进学生语言形式的转变,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能使用精密语码。
  2.对我国教育过程中实施语言教学的启示
  伯恩斯坦语码理论的问世,使社会各界加强了对语言的关注。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差与优往往表现了这个人的各方面能力。所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转换学生的语言编码有着长远的意义。学生在学校中度过了他们的青春时期,这一时期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起到关键的作用,而教师们在其中肩负着重要的任务。教师要积极寻找和运用培养学生语言的有效策略,比如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在班级里组织研讨会、辩论赛;在课堂中注意引导那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缺陷的学生,提供给他们更多发言的机会,注意纠正他们语言中的限制语词,等等。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参考文献:
  [1]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谭光鼎,王丽云.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雷宝燕.伯恩斯坦语言符码理论视野下的教育不平等[J].东南传播,2007(6):99-101.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谐社会建设中教育利益协调的制度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一、前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育实效差一直是困扰广大中小学的“难点”问题,并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界的“热点”问题之一。[1] 德育实效是指德育工作成功率,或者说是预期目标任务的到达度与完成率。它包括德育效果和德育效率两个方面,它实质上就是德育的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2] 鉴于以往的研究比较侧重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比较少,进行本研究。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期刊
在上海学习期间,有幸见到了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他是一位温文尔雅、精神矍铄、永放青春光彩的老学者。他教授的《 卖鱼的人 》一课,给我带来耳目一新、与众不同、豁然开朗之感。  1.抑扬顿挫,读味足  “语文教学,离开一个读,什么都没有。”在这一课中,贾老师将他的读书理念贯穿在课堂始终,没有繁复地挖掘课文,只有一遍遍地朗读。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齐读、范读,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抑扬顿挫,读得自
期刊
《 英语课程标准 》指出,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游戏进行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活力。本文通过对游戏教学法的特点及分类进行分析,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给出了一些实用的游戏教学方案,并论述了如何结合适当的课程内容,对学生在教学游戏中的表现给予合理的评价,以使游戏教学不局限于游戏
期刊
近日,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开设“零作业班”,在减去了书面作业的同时,增加了相应的“素质作业”:“劳动作业”“锻炼作业”“阅读作业”“思维作业”“鉴赏作业”。这既减轻了孩子的课业压力,又符合孩子的天性,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可谓教育“寒冬”里的一抹亮色。该校校长张基广说:“考试是必然的,关键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达到高分数。”是呀,在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无力改变考试制度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探
期刊
初中阶段的学生尽管已经接触了三四年的英语,但在课堂上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表现得比较被动和拘谨。如果教师能够充分使用语言策略,对他们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将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图把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作为观察对象,并分析他课堂评价语言的使用情况,进而提出几点针对性的建议。    一、对一段英语公开课视频的观察与
期刊
日前,在广西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的精心策划下,来自广西14个市的1000多位中学历史教师代表齐聚北海,共同参与全自治区历史课堂生成性教学研讨活动。大家一起观摩历史、品味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在分享中“生成”,在“生成”中实现共同的成长!  1.探索“生成”  生成性教学是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生成性教学的有关理论伴随着国内新一轮课改的推进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对于生成性教学的内涵、外延和特征
期刊
[摘要]后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理解是人存在的方式。人自从呱呱落“地”以后,就不断理解着世界,体现生命和生存的意义,那些看上去很“浅薄的”哲学和科学思想,以及“简单”的艺术手法,无不体现儿童对世界的理解。但在现实社会中,成人往往无法正确理解儿童,容易把成人的意识强加给儿童。我们要通过“澄明”“阐亮”和“平等对话”来改变这种现状,还儿童一片新的世界。  [关键词]理解儿童成人    哲学解释学是以理解为
期刊
[摘要]个体品德心理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自我中心阶段、规则遵从阶段和自律实现阶段。根据品德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采用“训练—教育一交往”模式促成个体实现道德生成。个体通过训练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借助教育固着道德信念,运用交往使道德观念走向实践,实现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最终成为有德性之人。  [关键词]道德生成训练教育交往    个体道德生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因为个体道德心理发展要经历
期刊
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其公共性的特征决定了主要由公共部门来直接提供。换句话说,政府直接向消费者(即公众)提供“教育服务”,而不是为消费者选择和安排其他的“教育服务供应商”。然而,政府部门的低效率制约了其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另外,教育的私有性特征决定了私人部门也可以提供教育服务。他们十分重视高效率,却存在着忽视公平的弊端。如果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进行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的劣势,就可能产生一加一
期刊
初三是一个非常关键而又特殊的时期,学生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既是一个多梦的季节,又有着升学的压力,作为班主任老师,既要当好“爹”——树立班主任的威信,让学生信服你,能拿捏得住学生,震得住场,同时,又要当好“妈”——管好学生的学习、生活、衣食住行等一系列琐碎事情,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初三班主任,我在品尝着辛苦的同时也在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成功与快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