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教育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儿童经过启蒙教育到儿童开始有一定的自己思维,有着一种表现自我、展示自己心灵感受的强烈欲望,并有着与人共享的愿望。而美术以其独特的简洁线条、丰富的想象、多彩的色泽、生动的形象等绘画语言成为儿童所喜爱的表现手段。小学美术教育如何通过美术课去引导儿童想象空间的发展,营造一个儿童迷恋的学习氛围空间,使我们的小学美术课堂真正成为儿童的乐园,并让儿童在这一乐园的学习生活体验过程中从生理、心理方面不断得到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是我们小学美术教师的职责所在。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心灵所需、笔下所想。本人拟从儿童绘画的特点、儿童美术教学规律、教育目的以及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诸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了解儿童绘画的特点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中,儿童画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儿童的绘画有着自己的特点:新奇、大胆、天真、浪漫、率真,同时又由于儿童的脑、眼、手不完全协调运动,显示出动作控制也不完全,因而常常会出现曲折不定的线条。但是有些线条又是精确得足以显示出他们要表现的是什么,这些正确的线条构成了正确的物体,而又在对与错之中形成了儿童画稚拙、生动、原始、现代和自然的形象变形等特有的趣味,使其独具风格,具有记忆性、符号性、象征性、描述性、夸张性等。所以儿童所画美术作品往往不是真实物象的自然模写,而是他们对所熟悉、知道的事物或者记忆的形象概括,同时运用一种象征性的符号进行了描绘,表现出一种自然的、不须雕琢的率真天性。
从艺术表现本质上看,儿童绘画就是一种无意识再现,反映的是他们的认识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
我们时常把一些大师较为抽象、变形的艺术作品与儿童的画进行比较,从形式上很难看出两者在技法上的明显差别。如米罗和康定斯基的许多作品都似乎出自于儿童之手,是因为他们能跳出成人的眼光和心态,用儿童的纯真去观察世界,并用一种雅拙、朴质的美和独特的趣味和怪诞效果进行表现,给人回归自然、回归纯真的视觉感受。正是从这一意义而言,儿童画与大师的画具有相通之处。由此可见,在小学美术活动中,儿童的绘画技巧不是主要的,主观思维和自由表现才是主体,儿童美术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激发儿童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上,让他们不受任何客观事物形象的影响,自由、无拘无束地创造、表达、表现,充分地展示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想象的空间,同时激发他们感受美的能力和对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完善他们的人格。
二、运用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
小学美术教育是通过美术去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他们的人格,而不是去努力造就美术天才。“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为此,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运用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孩子的学习得到科学、合理的指导,尊重儿童的绘画意愿,充分地让儿童“自由发挥”,并表现自我,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增进自信。
“美术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教得多了,儿童极易成为教育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已深受伤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的结果,却常见儿童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为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儿童学习美术的规律,以“援助者”而非“教导者”的角色,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地让儿童进行点、线、面的感知与表现,加强对色彩的感受、形体的组合与创新,以及各种工具、材料的认识和使用等。选取贴近儿童的成长经验和社会生活作为儿童理解并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传授介绍一些对儿童有益的绘画技能,鼓励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大千世界,用自己的心去感悟大千世界带来的愉悦和启迪,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去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内心的情感并与人共享愉悦。
“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树立自己能看、能想、能画、能做的自信心,并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与学生作品的交流和互动激活课堂,调动他们的内在学习热情,让儿童在活动中感受形、色、材料等美术基本元素和造型规律所带来的美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信心。
三、构建立体多元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模式
按罗伯特、斯莱文提出“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发展的观点,儿童通过他们的体验和相互配合主动地建立起目的的系统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儿童通过连续不断地吸取和接纳新的信息,主动地建构知识。”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让儿童获得发展。儿童对环境的感受能力是很强的,不同的环境变化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美术教师的任务不应该仅仅是教儿童画画,更多的是为儿童创设多方位、多元化的为儿童感知美、创造美的环境,让儿童在特定的环境中感受生活、感受美。如让儿童走出活动室、走出校门,带他们去写生风景,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名胜古迹、园林建筑等,让儿童通过直接观察迷人的花草树木、山石河川以及艺术作品中的鲜艳柔美的色彩、生动独特的造型,开拓艺术视野、感受绚丽多彩的艺术美,提高审美品位,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
我国明朝著名教育家王守仁说过,“如果用思考、热情、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应当更多地运用多种手段,采用游戏的方法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达到玩与学的统一,引导儿童自觉建立起良好的审美感觉,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强烈兴趣。如用小树枝、小木棍、小木棒在沙地上作画,用粉笔在墙上涂画,用树叶、枝条等自然物贴画、拓画,在实物上添画,用瓶瓶罐罐做建筑造型等等,最大限度地给予儿童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这样,儿童将会更放松、更自由,思维更活跃,通过快乐而兴奋的感知活动,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更有助于进行个性化的表现,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培养浓厚的美术兴趣,开发美术创作的潜能。
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根据不同的目标采用多变的组织形式,改变儿童单独作画、缺乏交流的活动形式,以减少儿童的枯燥乏味感。如增加一定量的集体作画活动,让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来增强儿童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使儿童通过合作与交流了解他人的感受与体验,理解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增长技能,提高课堂效率,共同完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一、了解儿童绘画的特点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中,儿童画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儿童的绘画有着自己的特点:新奇、大胆、天真、浪漫、率真,同时又由于儿童的脑、眼、手不完全协调运动,显示出动作控制也不完全,因而常常会出现曲折不定的线条。但是有些线条又是精确得足以显示出他们要表现的是什么,这些正确的线条构成了正确的物体,而又在对与错之中形成了儿童画稚拙、生动、原始、现代和自然的形象变形等特有的趣味,使其独具风格,具有记忆性、符号性、象征性、描述性、夸张性等。所以儿童所画美术作品往往不是真实物象的自然模写,而是他们对所熟悉、知道的事物或者记忆的形象概括,同时运用一种象征性的符号进行了描绘,表现出一种自然的、不须雕琢的率真天性。
从艺术表现本质上看,儿童绘画就是一种无意识再现,反映的是他们的认识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
我们时常把一些大师较为抽象、变形的艺术作品与儿童的画进行比较,从形式上很难看出两者在技法上的明显差别。如米罗和康定斯基的许多作品都似乎出自于儿童之手,是因为他们能跳出成人的眼光和心态,用儿童的纯真去观察世界,并用一种雅拙、朴质的美和独特的趣味和怪诞效果进行表现,给人回归自然、回归纯真的视觉感受。正是从这一意义而言,儿童画与大师的画具有相通之处。由此可见,在小学美术活动中,儿童的绘画技巧不是主要的,主观思维和自由表现才是主体,儿童美术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激发儿童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上,让他们不受任何客观事物形象的影响,自由、无拘无束地创造、表达、表现,充分地展示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想象的空间,同时激发他们感受美的能力和对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完善他们的人格。
二、运用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
小学美术教育是通过美术去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他们的人格,而不是去努力造就美术天才。“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为此,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运用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孩子的学习得到科学、合理的指导,尊重儿童的绘画意愿,充分地让儿童“自由发挥”,并表现自我,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增进自信。
“美术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教得多了,儿童极易成为教育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已深受伤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的结果,却常见儿童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为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儿童学习美术的规律,以“援助者”而非“教导者”的角色,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地让儿童进行点、线、面的感知与表现,加强对色彩的感受、形体的组合与创新,以及各种工具、材料的认识和使用等。选取贴近儿童的成长经验和社会生活作为儿童理解并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传授介绍一些对儿童有益的绘画技能,鼓励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大千世界,用自己的心去感悟大千世界带来的愉悦和启迪,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去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内心的情感并与人共享愉悦。
“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树立自己能看、能想、能画、能做的自信心,并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与学生作品的交流和互动激活课堂,调动他们的内在学习热情,让儿童在活动中感受形、色、材料等美术基本元素和造型规律所带来的美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信心。
三、构建立体多元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模式
按罗伯特、斯莱文提出“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发展的观点,儿童通过他们的体验和相互配合主动地建立起目的的系统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儿童通过连续不断地吸取和接纳新的信息,主动地建构知识。”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让儿童获得发展。儿童对环境的感受能力是很强的,不同的环境变化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美术教师的任务不应该仅仅是教儿童画画,更多的是为儿童创设多方位、多元化的为儿童感知美、创造美的环境,让儿童在特定的环境中感受生活、感受美。如让儿童走出活动室、走出校门,带他们去写生风景,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名胜古迹、园林建筑等,让儿童通过直接观察迷人的花草树木、山石河川以及艺术作品中的鲜艳柔美的色彩、生动独特的造型,开拓艺术视野、感受绚丽多彩的艺术美,提高审美品位,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
我国明朝著名教育家王守仁说过,“如果用思考、热情、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应当更多地运用多种手段,采用游戏的方法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达到玩与学的统一,引导儿童自觉建立起良好的审美感觉,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强烈兴趣。如用小树枝、小木棍、小木棒在沙地上作画,用粉笔在墙上涂画,用树叶、枝条等自然物贴画、拓画,在实物上添画,用瓶瓶罐罐做建筑造型等等,最大限度地给予儿童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这样,儿童将会更放松、更自由,思维更活跃,通过快乐而兴奋的感知活动,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更有助于进行个性化的表现,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培养浓厚的美术兴趣,开发美术创作的潜能。
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根据不同的目标采用多变的组织形式,改变儿童单独作画、缺乏交流的活动形式,以减少儿童的枯燥乏味感。如增加一定量的集体作画活动,让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来增强儿童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使儿童通过合作与交流了解他人的感受与体验,理解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增长技能,提高课堂效率,共同完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