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程形式的教师培训研究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love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近年来,以可汗学院为代表的微课程蓬勃发展,迅速向周围蔓延,并从家庭走进了学校,甚至正在“翻转课堂”,被认为正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而国内微课程的发展正经历着先实践后研究,边实践边研究,实践倒逼应用研究的历程。以黎家厚、焦建利、胡铁生、李玉平等带头的专家学者已经开始着手微课程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实践。
  一、微课程应用于教师培训的可行性
  目前微课程主要有下面三种形式。
  第一种类型:PPT式微课程。此课程比较简单,PPT由文字、音乐、图片构成,在优美的轻音乐中,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进而引发思考。一集微课程长度在5分钟左右,字数在300字左右,语言简洁,通俗易懂。
  第二种类型:讲课式微课程。由讲师根据微课程要求,按照模块化进行授课拍摄,经过后期剪辑转换,形成微课程,时间为5~10分钟,例如可汗学院模式。
  第三种类型:情景剧式微课程。此课程借鉴好莱坞大片拍摄模式,组成微课研发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情景剧设计策划,撰写脚本,选择导演、演员、场地进行拍摄,经过制片人后期视频剪辑制作,最终形成微课程,时间为5~10分钟。
  在这三种形式中,基于PPT为技术载体的微课程实践面向教师,每一个片段内容相对独立,既可独立使用,形成一个培训平台,也可嵌入培训项目综合使用。微课程内容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事一议,层层剖析,有深度,能启发学员思考,着重于解决问题的策略。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可以在培训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师的碎片化时间来学习,提高培训效率;同时可以利用网络传送的便捷与录影重复利用成本低的特性,使用方便。除了在面对面培训中使用,还可以利用电脑、手机、PAD等移动终端学习,用于培训主题引入、案例研讨观看或培训反思讨论;教师制作入门也相对容易,培训效果也较好,因此我认为此类微课程形式在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中最有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二、微课程应用于教师培训的优势
  1.微课程能满足学员不同的学习环境需求
  微课程能很好地满足学员对不同培训内容的个性化学习和按需选择学习,是传统培训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随着被培训者对更加主动的学习环境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在线培训课程和面对面培训都在尝试着各种不同形式的变革与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讲,微课程作为一种大胆而积极的尝试,的确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在线教学以及在面对面培训中作为培训组件和资源来使用。因为这样的微课程让学员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拥有感,微课程的开放性及后续补充与开发的潜力也为培训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
  2.微课程能满足学员不同的学习手段需求
  随着网络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程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培训资源和培训模式。对教师而言,微课程将革新传统的面对面培训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培训模式,教师培训的现场感、互动参与度和培训反思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3.微课程能满足学员不同的学习群体需求
  微课程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培训有不同的作用。对于新教师培训,可以以学习微课程案例为主,主要作用在于激活职业敏感,扩大教育视角,启发教育实践;对于骨干教师培训,可以学习、开发并重,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反思,启发和积累实践智慧;对于研究型教师培训,可以引导开发为主,主要作用在于创造故事,梳理、提炼成果,传播辐射,以影响更多的人,同时形成自我认同感,增强持续研究的动力。
  因此,通过培训使待成熟的教师着重于运用微课程,成熟的教师侧重于创造新故事,开发微课程。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核心价值在于“微”:微问题、微故事、微研究,将眼光放低,着重关注常态的教育教学事件,创造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学习、开发微课程的过程,即为启发教师实践、思考、提升、交流、分享的过程。学员在欣赏与被欣赏中,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完成向同伴学习与自我反思的过程。
  三、微课程应用于教师培训的若干思考
  我们也应该看到,微课程作为一种草根化的研究方式,当前国内微课程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应用还处在摸索阶段,将微课程模式应用于教师培训只是一个实践方
  向,必然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实际培训中,怎样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微课程形式也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检验。从培训实践来看,微课程很受教师欢迎,对教师成长有帮助,但微课程并不是万能的。任何教育变革,最核心的因素是人。对于培训讲师来说,唯有关注细节,关注具体的教育故事和案例,在培训过程中贯彻微课程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际解决学员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思考,从而引起学员的共鸣,参与互动,才能提高培训实效。
  1.积极营造微课程培训氛围,在互学互动中共同成长
  要形成微课程培训的浓厚氛围,首先必须处理好培训讲师和学员的角色意识。传统的面对面培训,讲师是绝对的权威,一人在台上讲,众人在台下听,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而在微课程培训过程中,讲师和学员、学员和学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应该是树形结构,讲师和学员、学员和学员之间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2.以微问题为中心开展培训研究、集体攻关
  最有价值的小问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关注并解决小现象、小问题是微课程存在的价值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用“微课程案例引入→思想碰撞→达成共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流程。课程在问题解决中推进,设置的问题是层递式的,问题设计坡度小,便于广大教师学习。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例如可以用微课程形式提出具体而带普遍性的学生认知发展问题,然后在引导学员解决一个个的问题中,去触摸理论知识的内容,去领悟理论与方法的魅力。微课程通过叙述的教学故事,启发学员挖掘出策略性知识,再引导学员联系教学作迁移。
  3.组织个案研究,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个案研究源于真实的教学实践,容易找到有意义且有趣味的故事,所以能激发学员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微课程的理论是通过导航的方式,把新理论、大学问嵌入小现象、小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这种方式缩小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便于教师理解与应用,教师在应用中能够提升理论水平。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把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个案制作成微课程,然后展示讨论,寻找策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过解剖“麻雀”,从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1]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育的应用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2]李娇娇.可汗学院及其带来的教育变革[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07e4e7010149ei.html.
  [3]关中客. 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传统的初中政治课堂,只以学生的成绩为单纯的衡量标准,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无法获得全方位的素质化的培养,无法真正了解与掌握为人处世的道理与
怎样让学生爱学、学有所获?就生物教学而言,我认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生物教学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吸引着学生走进生物知识的殿堂。“快乐生物”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良好体现。但是,生物课程目前在初中阶段处于“副科”地位,生物学科特点也介于文理科之间,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对生物学习的重视和积极性不够,也引起学生最后学习兴趣下降。到了高中阶段,这种状况要加以改变,我认为应营造快
创新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教育与创新教学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这都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所突破、创新,那么如何做到教学创新,真正地给语文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一、冲破思想的禁锢,树立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冲破思想的禁锢,更新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教学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才会使他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才能直接推动学生去探求新知识。笔者经过多年的地理教学,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求知欲  传统教学以“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
为积极创建陕西省旅游示范县,叫响“秦巴水乡、石泉十美”旅游品牌,建设陕南特色文化魅力古街区,陕西石泉县坚持统筹规划,管理强化,保护优化的发展理念。把县城作为大景区包装,把古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探索网络背景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对加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认清国内国
严丛林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负责主持了京九铁路阜阳枢纽及阜九线北三站(阜南、颖南、许堂集)给排水工程,荆门三水厂20万吨/日工程,
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化过程,是在全球文化演进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追求相一致,是中国不同时代知识分子不断努力创造的结果.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
近日,渭南师范学院兼职教授、《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学术顾问、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著名学者张大可先生将自己最新出版著作《张大可文集》(全10卷)2套共20册图书捐赠给渭
互动教学法是“以生为本”的理念下诞生的一种现代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亦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一种重要体现。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践行互动教学法,收效颇丰。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互动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同,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语言交流。这就要求教师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