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紧张情境,系指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所发生的紧张状态。如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争执,为被提问学生“递词”、“喝倒彩”等等。能否妥善地消除这种紧张情境,体现着教育者思想修养、知识水平、业务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教育者对于紧张情境有无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
紧张情境是客体间相互影响的结果,这是紧张情境产生的一个共同心理学特征。基于这一特征,可以把紧张情境划分为两大类:(1)由教育者发启的;(2)由受教育者发启的。对于这两类情境必须采取不同的办法加以解决。但是,不管对于哪一类情境,不管采取什么样的解决办法,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为了妥善地解决情境问题,必须在极短的、容不得深思熟虑的瞬间内进行,即具有严格的时间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的个性品质:观察力、洞察力、直觉力、对教育过程可能出现危险的预断力和应变力,以及情感性和沉着性等。同时,还应当认识到,在教育的实际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二者的功能,彼此可能发生互换。
正确解决紧张情境,使教育目的能够顺利实现,是目前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面临的一个既现实,又较棘手的问题。既有教育心理学方面需研究的理论问题,更多的是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业务素质。教师不能抱怨学生,只能面对现实的学生;不能只抱怨教育的社会环境如何不理想,我们所应该做的只能是从学校做起,从教师做起。
解决教育过程中紧张情境,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学会正确分析和判断学生的心理表现。教育过程中紧张情境发启者的有些行为,就其实现方式和结果而言,虽然属于同一行为,但可能具有不同的心理学意义,这主要是依其行为的目的和动机的不同而异。例如,教师提问某个学生时,经常有个别学生在下边偷偷地“吹风”(即偷偷地告诉和提示),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师生之间的紧张情境。所谓“吹风”这一行为,虽然就其实现方式和结果而言,可以认定它是同一行为,但是,就其心理学实质而言,可能是出于极端不同的心理动机,其目的也可能是极端不同的。因为,这种偷偷提示的行为,可能是出于帮助被提问同学的目的,也可能是出于自我表现,自我显示和自我肯定,还可能是为了“等价交换”(这次我给你暗示,下次你给我暗示),更可能是为了欺骗教师,耍弄教师,跟教师“作对”,故意破坏课堂纪律,或者是为发泄个人的无聊情感等等。如果不了解学生这种行为的真正目的和动机,就不可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解决紧张情境。
每当出现紧张情境或其他事态的时候,教师往往不可能马上断定学生所追求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他们的行为是受何种动机促使的。因此,不应该急于下结论,更不能感情用事,或者出于对个别学生的某种成见,武断地处理。研究并了解某一行为的真正目的和动机的过程,是一种复杂而紧张的精神活动过程。通常说来,教师首先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探求有关产生某种行为的假定原因上,然后从若干假定的原因中选择最有可能性的原因,最后再下结论。然而,这种探寻过程又是受时间限制的,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最大限度的注意力、观察力,以及对情境的收集能力、预断能力和沉着应变能力。如果能查明造成紧张情境的发启者和参加者,明了学生行为的真正目的和动机,就在解决情境问题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下一步就是确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了。
掌握了足够的心理学知识,还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妥善解决、处置紧张情境,避免和化解冲突,使教育过程能顺利进行。在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采取非语言的影响手段来解决紧张情境问题。所谓非语言手段,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运用的除了言语以外借以传递某种信息来影响学生的种种手段。非言语行为传递“非言语信息”,其载体就是神态和动作,因此,也可称为“举止神态语言”。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功能: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代替言语行为;表达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在非言语手段中,眼睛是主要工具。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往往靠眼睛来建立和维系。因此,教师应懂得如何使用眼睛。教师眼睛看某些学生的频率,能反映教师对他们的好恶。教师用亲切和蔼的目光主动地捕捉学生的视线,有计划地不漏过每一个人,就能使学生感到教师是意识存在的。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一种控制的作用。此外,诸如理解的、温柔的、善意的微笑,允许的、禁止的、警告的手势,安静的、信任的或忧郁的、果断的声调,和解的非挑衅的姿态等等,这些影响手段,都要比空洞说教强许多倍,其影响会更深刻,更具有目的方向性。
当然,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紧张情境,言语手段也是不容忽视的。但是,言语的教育力往往会因为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其影响和作用的大小则决定于教师的威信、情境的性质,同时也决定于伴随言语手段而采取什么样的非言语手段。只有那些诚挚的、正直的、富于自我批评精神的、行为端正的教师,其语言手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产生良性影响。那些对学生漠不关心的教师,往往把言语当成鞭笞学生心灵的鞭子。其实,这正是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一个决定性的原因。尤其是在民主、法治氛围日趋浓厚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自尊意识十分强烈的学生中,这种情况更为突出。
解决紧张情境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教师要把学生当成与自己具有平等人格的“人”去尊重,去理解,去爱护,在这个前提下,根据紧张情境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平息和化解紧张情境。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解决紧张情境的能力和方式,是展示教师个性的一面镜子,也是反映他们的学识、素质、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学院社科部)
责任编辑丁洪刚
紧张情境是客体间相互影响的结果,这是紧张情境产生的一个共同心理学特征。基于这一特征,可以把紧张情境划分为两大类:(1)由教育者发启的;(2)由受教育者发启的。对于这两类情境必须采取不同的办法加以解决。但是,不管对于哪一类情境,不管采取什么样的解决办法,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为了妥善地解决情境问题,必须在极短的、容不得深思熟虑的瞬间内进行,即具有严格的时间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的个性品质:观察力、洞察力、直觉力、对教育过程可能出现危险的预断力和应变力,以及情感性和沉着性等。同时,还应当认识到,在教育的实际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二者的功能,彼此可能发生互换。
正确解决紧张情境,使教育目的能够顺利实现,是目前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面临的一个既现实,又较棘手的问题。既有教育心理学方面需研究的理论问题,更多的是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业务素质。教师不能抱怨学生,只能面对现实的学生;不能只抱怨教育的社会环境如何不理想,我们所应该做的只能是从学校做起,从教师做起。
解决教育过程中紧张情境,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学会正确分析和判断学生的心理表现。教育过程中紧张情境发启者的有些行为,就其实现方式和结果而言,虽然属于同一行为,但可能具有不同的心理学意义,这主要是依其行为的目的和动机的不同而异。例如,教师提问某个学生时,经常有个别学生在下边偷偷地“吹风”(即偷偷地告诉和提示),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师生之间的紧张情境。所谓“吹风”这一行为,虽然就其实现方式和结果而言,可以认定它是同一行为,但是,就其心理学实质而言,可能是出于极端不同的心理动机,其目的也可能是极端不同的。因为,这种偷偷提示的行为,可能是出于帮助被提问同学的目的,也可能是出于自我表现,自我显示和自我肯定,还可能是为了“等价交换”(这次我给你暗示,下次你给我暗示),更可能是为了欺骗教师,耍弄教师,跟教师“作对”,故意破坏课堂纪律,或者是为发泄个人的无聊情感等等。如果不了解学生这种行为的真正目的和动机,就不可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解决紧张情境。
每当出现紧张情境或其他事态的时候,教师往往不可能马上断定学生所追求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他们的行为是受何种动机促使的。因此,不应该急于下结论,更不能感情用事,或者出于对个别学生的某种成见,武断地处理。研究并了解某一行为的真正目的和动机的过程,是一种复杂而紧张的精神活动过程。通常说来,教师首先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探求有关产生某种行为的假定原因上,然后从若干假定的原因中选择最有可能性的原因,最后再下结论。然而,这种探寻过程又是受时间限制的,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最大限度的注意力、观察力,以及对情境的收集能力、预断能力和沉着应变能力。如果能查明造成紧张情境的发启者和参加者,明了学生行为的真正目的和动机,就在解决情境问题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下一步就是确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了。
掌握了足够的心理学知识,还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妥善解决、处置紧张情境,避免和化解冲突,使教育过程能顺利进行。在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采取非语言的影响手段来解决紧张情境问题。所谓非语言手段,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运用的除了言语以外借以传递某种信息来影响学生的种种手段。非言语行为传递“非言语信息”,其载体就是神态和动作,因此,也可称为“举止神态语言”。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功能: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代替言语行为;表达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在非言语手段中,眼睛是主要工具。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往往靠眼睛来建立和维系。因此,教师应懂得如何使用眼睛。教师眼睛看某些学生的频率,能反映教师对他们的好恶。教师用亲切和蔼的目光主动地捕捉学生的视线,有计划地不漏过每一个人,就能使学生感到教师是意识存在的。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一种控制的作用。此外,诸如理解的、温柔的、善意的微笑,允许的、禁止的、警告的手势,安静的、信任的或忧郁的、果断的声调,和解的非挑衅的姿态等等,这些影响手段,都要比空洞说教强许多倍,其影响会更深刻,更具有目的方向性。
当然,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紧张情境,言语手段也是不容忽视的。但是,言语的教育力往往会因为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其影响和作用的大小则决定于教师的威信、情境的性质,同时也决定于伴随言语手段而采取什么样的非言语手段。只有那些诚挚的、正直的、富于自我批评精神的、行为端正的教师,其语言手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产生良性影响。那些对学生漠不关心的教师,往往把言语当成鞭笞学生心灵的鞭子。其实,这正是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一个决定性的原因。尤其是在民主、法治氛围日趋浓厚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自尊意识十分强烈的学生中,这种情况更为突出。
解决紧张情境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教师要把学生当成与自己具有平等人格的“人”去尊重,去理解,去爱护,在这个前提下,根据紧张情境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平息和化解紧张情境。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解决紧张情境的能力和方式,是展示教师个性的一面镜子,也是反映他们的学识、素质、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学院社科部)
责任编辑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