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丸之父”顾方舟 曾携幼子以身试药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ck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方舟曾将自己的人生概括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他研制的脊灰糖丸活疫苗,使中国于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状态,这意味着千百万儿童远离了小儿麻痹症。
   2019年1月2日3时35分,研制疫苗消灭我国小儿麻痹症的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校长、一级教授顾方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消息,顾方舟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兹定于2019年1月8日上午9时,在北京协和医院东院区内科楼地下1层告别厅举行。
  毕业后投入脊髓灰质炎“战场”
   “择一事,终一生”,是顾方舟先生的真实写照。1月3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官网发布的、摘编自徐源著《顾方舟传》的文章《护佑国人健康的生命方舟——病毒学家顾方舟的一生一事》,其中提道:顾方舟出生于1926年,祖籍浙江宁波。因为父亲早逝,顾方舟家道中落,少时受到不少歧视。
  顾方舟生前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年少时母亲曾多次教导他“要争气”“以后当医生是人家求你,你不求人家的。”194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但在毕业前夕,顾方舟舍弃了待遇高、受尊重的外科医生职业,选择了从事当时刚刚起步、基础差、价值低的苦差——公共卫生事业。
  顾方舟曾在自传中谈及,这次“转身”,受到多方影响。其是公共卫生大家严镜清先生的积极引导;其二是课堂之外对当时国情民情的真切感受;再者是曾在开展疫苗研究和生产的大连卫生研究所,从事痢疾的研究工作的经历。而投身于脊髓灰质炎的“战场”,对顾方舟来说,更是机缘巧合下的“必然”。1955年在江苏南通大规模暴发脊髓灰质炎,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小儿麻痹症”。当时,南通市1680人突然瘫痪,大多为0一7岁的儿童,疫情导致466人死亡,且迅速蔓延至青岛、上海、济宁、南宁等地。一时间,脊髓灰质炎如洪水猛兽,人人闻之色变。
  顾方舟生前曾提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年因脊髓灰质炎致残的儿童有几万名,“我们感到很内疚,因为没有办法帮助他(们),治不了他(们)。”
  疫苗试验阶段曾携刚满月儿子测试
  据《顾方舟传》文中介绍,1957年,31歲的病毒学家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进行脊髓灰质炎研究工作。此后,顾方舟研究小组首次用猴肾组织培养技术分离出病毒,为预防脊髓灰质炎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流行病学资料。1959年3月,卫生部决定派顾方舟等人到苏联考察脊灰疫苗的生产工艺。“当时的卫生部也很紧张唯一的办法就是发明疫苗来预防这个病。”顾方舟生前回忆道。同年12月,经卫生部批准,成立脊灰活疫苗研究协作组,顾方舟担任组长,进行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工作。这项工作在1960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当年12月,首批500万人份疫苗生产成功,在全国十一个城市推广开来。投放疫苗的城市,流行高峰纷纷削喊。其间,在疫苗临床试验阶段,顾方舟和研究室的同事们不仅冒着瘫痪的危险,喝下一小瓶疫苗溶液做测试,还背着家人,拿自己刚满月的儿子做试验。实验室的同事,也让自己家的孩子参与了测试。
  谈及这次“冒险”,顾方舟曾说,“当时找小孩子的话,就比较有风险,我就没告诉她(爱人),就给我的大儿子吃了。老实说我心里也有点打鼓,这东西说是没问题,但万一有问题我不好交代。最坏的结果可能会麻痹,腿不行或胳膊不行了。但即使有风险,当时也豁出去了。”最终,这些孩子度过测试期,证实了疫苗的安全性。
  研制“糖丸”助力全面消灭脊髓灰质炎
  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当时为了防止疫苗失去活性,需要冷藏保存,给中小城市、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疫苗覆盖增加了很大难度。怎样才能制造出方便运输又让小孩爱吃的疫苗呢?“所以后来我们就想,孩子喜欢吃糖,干脆就把它做成糖丸。”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测试,顾方舟等人终于成功研制出了糖丸疫苗,并通过了科学的检验。很快,闻名于世的脊灰糖丸疫苗问世了。
   2000年,经中国国家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证实,中国本上“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已被阻断。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上,时年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顾方舟回忆说,回来后他跟老伴儿说,“(我国的)脊髓灰质炎消灭了,咱们这几十年没白辛苦。”从正值盛年到年逾古稀,顾方舟为脊髓灰质炎的防治工作呕心沥血,最终助力实现我国全面消灭脊髓灰质炎,并长期维持无脊灰状态。在2018年5月出版的《一生一事:顾方舟口述史》一书中,顾方舟将自己的人生概括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顾方舟生前还说,“我们觉得很满足,你可以跟老百姓说,我尽力了,你们的孩子再也不得这个病了,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这样,没有别的所求。
   “一爱终生,伉俪情深”
  在长子顾烈东眼里,顾方舟是一位大爱无边的父亲,和身为同行的母亲为科研投入了大量时间。在他八九岁时,顾方舟与妻子经常在无菌室加班到深夜,晚上照顾弟弟睡觉的责任就落在他身上。有一次医学生物学研究所食堂放电影,是他最爱的《地道战》,他飞快把弟弟哄睡觉,就偷偷溜了出去看。电影放到一半,广播里叫出他的名字,原来是弟弟醒了,发现身边一个人也没有,跑到大门口来找他——顾方舟和妻子仍在实验室中工作。
  而对于母亲来说,顾方舟是一个好丈夫,“一爱终生”。顾烈东回忆,父母的感情非常好,两人既是夫妻,又是同事、朋友,婚后不久,顾方舟便只身前往苏联,夫妻俩一直通过信件交流,顾方舟逝世之前,对子女的吩咐除了“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就是“照顾好妈妈”。当年顾方舟瞒着妻子让儿子试服疫苗,知道此事后,母亲也没有责备父亲,而是表达了理解。
   “能参与到父亲的使命中,我也很欣慰。”顾烈东说。
其他文献
晚年时,种种遗憾涌上来,没有写成历史小说,在浙江大学没有当好博士生导师,在许多人眼里仍算不上一个学者,一生的心血《明报》最后背离了自己的初衷。查良镛如何与这些遗憾自处?  心结  身体恢复了几年后,有一天,查良镛向一位好友请教,内地有大学邀请他去教授历史,该不该去?这位好友劝他,何不去教中文写作或新闻传播,中国历史很多人都懂得,你毕竟是个写小说出身的。  他听了没说话。1999年,查良镛进入浙江大
期刊
1937年7月11日,也就是在“七七事变”后的第四天,胡适从北平抵九江,登上了庐山。他来此是因接到老蒋的邀请,参加一个茶会。  其实,老蒋对胡之前总在报刊上指责政府,是非常不满的,但半年前,胡在“西安事变”中的表现,让老蒋对他转变了看法。比如胡在“西安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即致电张学良,说:  陕中之变,举国震惊。介公负国家之重,若遭危害,国家事业至少要倒退二十年。足下应念国难家仇,悬崖勒马,护送介
期刊
曹文轩只用了32天的时间就写出长篇儿童小说《火印》。《火印》出版后,很快就在文坛引起了轰动。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曹文轩说他创作这部小说是从萧红的《旷野的呼喊》中获得的灵感,因为在《旷野的呼喊》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风沙弥漫的朦胧天气里,主人公发现有几匹马向他跑来,他估计是有客人骑马来了当地,因没有把缰绳系牢,致使马走脱了。主人公赶快呼唤马,想在马跑过来时将它们抓住。待马跑到近前,他伸手去抓缰绳时,却在
期刊
本期沙龙主题:长辈的浪漫。  忘了大家提议这选题缘起为何了,兴许是觉得我们太不浪漫了?兴许是我们大多也变身长辈、事实达成换位思考并心存向往了?反正,代际传承总要有承上启下、吐故纳新、有破有立的中间一代。聊聊浪漫,权当给上有老下有小的我们,解解乏、加加油。  浪漫,其实很难定义。有人觉得“半溪明月一枕清风”是浪漫,有人觉得“五花马千金裘”是浪漫,有人觉得“金风玉露一相逢”是浪漫,有人觉得“不思量自难
期刊
阿历克斯·希金斯是当今斯诺克球坛最炙手可热的球员罗尼·奥沙利文的偶像,罗尼够潇洒不羁、出言不逊的了吧,但他比罗尼更加的潇洒不羁、出言不逊。这个球童出身的斯诺克天才给斯诺克带来的变化,可以说是革命性的。由于他的球风自由奔放、大开大合、从不拖泥带水,所以球迷们给他起了个“飓风”的外号。不过,他打球时,总是叼着香烟,休息台上,还总是摆着一杯烈酒。   1983年,阿历克斯正在经历着一场“噩梦”。之前,和
期刊
既然有幸走进文物修复行业,我就要一辈子把这件事认认真真地做好,让这些文物再多活几辈子。  日前,央视《国家宝藏》第二季第三期热播,河北博物院件国宝——长信宫灯、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彩绘散乐浮雕亮相。作为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的修复人——省文物保护中心科技保护部的文物修复专家雷金明讲述了国宝修复背后的故事。  走上文物修复之路   40多年前的雷金明,跟本没想到过自己会和文物修复打交道。   1
期刊
张连文看着记者带来的白酒,感慨了一番久违的故乡情之后,还曾跟记者约定:“我以前挺能喝酒的,也好喝酒。等我身体好点了,约上你,咱们一起喝两杯。”  曾主演《艳阳天》《创业》《沸腾的群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敌营十八年》等经典影视剧的著名影视表演艺术家张连文1月4日因病去世,享年74岁。  十二年前,张连文曾接受本刊记者独家专访,我也曾先后三次去张连文家中拜访他。如今再度提及“铁人”张连文,去日如昨
期刊
现年75岁的徐朝兴站在中国美术馆三层展厅的中间,最后一遍审视自己的作品,再过几个小时,“青瓷·传承·复兴暨徐朝兴从艺六十周年作品展”就开幕了。  走到灰釉‘“观沧海”大盘前,他停了下来。这是一直径76厘米的弟窑(相传:宋朝龙泉县,有一位很有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以擅烧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两兄弟自幼跟父亲学手艺,都深得其父的真传。章村根去世后,这
期刊
“修剪花材的时候,就顺花材自然之势。别插成一溜,别插成一个等高线,因为任何植物它都是高低错落生长的。”這位醉心于把瓶中花插出自然之美的老人叫王莲英,是中国杰出的插花艺术家,2008北京奥运会颁奖用花主要设计者,也是将传统插花艺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人。  对于2019年在北京延庆举办的世园会,王莲英有着这样的期许:“我们国家第二次举办的这个最高级的一个盛会,而且是在我们北京来举办,希望我
期刊
在敦煌研究院,有一座名为“青春”的雕像伫立其中——一位短发少女拿着草帽,身体微微前倾,迈出去的步伐彰显着年轻人独有的意气风发。而“青春”的原型,便是如今已满头银丝的樊锦诗。敦,大也;煌,盛也。自1963年从大学毕业后,樊锦诗扎根风沙之中的敦煌,五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守护着这座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记者专访樊锦诗,聆听“敦煌女儿”半个世纪以来的执着与真诚。  一见定终身  见到樊锦诗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