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sou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距离重庆辖内巫山县城40公里外的村子里,我见到一个80岁的老太婆弓着身子去“做事”,她是我见到的最年迈的“钟点工”。春夏之交,天已经热了,佝偻的老太婆还戴着厚的毛线帽子,她说“不能病啊”。每天她都要去邻居家,给那家里正读书的三个孩子做三顿饭,邻居家只有孩子们,他们的父母常年在东莞打工。老太婆的子女也在广东,她又说不清具体什么地方,看她的神色,广东就是天堂。如果哪一天老太婆一病不起,什么人照管她?
  人人出门远行“揾食”,决定了遗落在乡村的老人们的孤独落寞,以他们特有的适应力,早习惯了,既然老了,还能要求什么。过去的年代,中国的乡村有敬老的传统,遇疑难大事,要向德高望重的长辈求教,现在,新东西新观念快速淘汰了年迈者。他们只有安静地等待最后一天。“父母在,不远游”,顷刻间古训就过时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大医院里看病难,挂号有时候要通宵排队,经常能看到被担架抬着的重病者满身雪花进了医院门诊部,夹着狗皮帽子的东北汉子到处扑撞,找医生喊救命,人人感觉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医生经常责怪农民,怎么这么重了才想到上医院?现在的医院洁净清爽了很多,绝不是生病的人少了。十几年前,银行宾馆的门上有“冷气开放”字样,乡村来的农民不敢贸然推门,现在,他们不怕冷气却怕进医院。医院吓退了农民。
  生于土地的人们不再求救于医生,就在村庄里自生而自灭。
  在东北一个满族人家,电视里正播放由于医院产房的疏忽抱错新生婴儿的纪录片,炕上的一个妇女很荣耀地说:我“接”的孩子没有一个抱错的,屯下的孩子都生在自己家的炕上,错不了。她是当地的接生婆,有时候收钱,有时候收鸡蛋。
  有个河南女人非常平静地给我讲她父亲的去世,老人62岁,家人都觉得他身子硬朗得很,一次带着孙子出去玩耍回来,他感觉身上不舒坦,并没大碍,听说乡邻家杀牛,他还去割肉,一斤牛肉煮了,他一个人一口气都吃下去。第二天不能起床,对儿女说难受,家里人着急了,临时砍几根粗树枝,绑一副担架抬他去乡上的小诊所。走到半路,他叫住儿子,说不去了。他认定,这次去了就回不来,钱白白拿出去打水漂。家人们由着他,又掉转头抬老人回家,在邻村找了个土医生。没人追究他得了什么病,用了什么药,只知道吊了水,好像吊上了水,医生和家人都尽了职责。
  老人的女儿说,吊到一半,人就不行了,就下葬埋了。
  她的描述没有丝毫情感色彩。什么原因使老人死得这么突兀这么快,他的六个儿女对他的处置这么轻率随意,我有点不理解。一直在一旁弄火塘的老人儿子说:您有啥法,您是农民。
  郑州市的中心地带,竖立着并不高大的塔,老百姓俗称二·七塔。那是为纪念上世纪20年代工人运动江汉铁路大罢工而修建的一座纪念碑,它像重庆市的解放碑一样,是那座中原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郑州,远比不过洛阳和开封的悠久古老,但是,贯通中国南北东西的铁路枢纽地位使它迅速发展成了一座重要的城市。人们都知道,是铁路带给了郑州生机。
  我在郑州逗留的时候,几次经过郑州火车站,无论建筑和规模都很平常,火车站对面就是长途汽车站,出行的人在郑州会感到方便,铁路公路都可以选择。
  我说郑州是座不设防的城市,任何一个农民只要口袋里有人民币,想进城实在很容易。
  三年前,春运结束前的最后一天,我搭乘的那班由深圳出发的火车在凌晨三点半到达郑州火车站。在冷风中走出站台,立刻被黑夜里郑州火车站广场的景象惊住了。整个广场满满的人,除了刚下火车的零星几个,他们全部静止不动地睡在地上,广场就是一张巨大的炕。不知道从哪个角度投射下来的强烈灯光,惨白地打在泥塑一样的沉睡者身上。人们围成无数个松散的群,个别人互相依靠着坐着打盹,大多数几个凑在一起席地而卧,盖着一切能遮风的大衣棉被报纸面粉口袋,寂静,没有丝毫的响声。天还相当冷,风掀起远处的尘土在灯光前面掠过。
  很难找到落脚的地方,要非常小心地寻找空隙走,才不致于踩到睡觉人的肢体。
  有两辆出租车晃过来,车灯不断地对着刚刚下车的人眨眼。我问出租车司机,那些露天里睡觉的人们是干什么的?司机说,等车啊。他们要去什么地方?司机说,可能是去西北新疆甘肃?他也说不准,只知道都是外出打工的,在郑州等待转车。
  我只知道我乘坐的那班车终点是北京,只有下車的,没有上车的。特快,郑州站不卖票。
  在贵州云南江西,我都遇到从城里回去探亲的年轻人,在乡间,他们衣着显眼,时时透出优越感和见过大世面的骄傲。他们其中哪一个进城都不是坐头等舱,不是坐软卧,他们手里没有城市的邀请函,出了村庄就是最低贱的流民。
  两三年前,我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来广东打工的农民一直找不到事做,准备回家,又没有路费,他们想,自己是坐火车来的,只要沿着铁道走,一定能回到家乡,他们开始了沿铁路回家的漫漫路程,由于过度的疲倦懈怠,有人遭遇火车事故,把生命丢在回家的铁路上。
  (何冰凌摘自《文汇报》韦尔乔图)
其他文献
20年前,秘鲁人丽莎·通克斯偕全家到美国怀俄明州杰克逊市和黄石国家公园旅游,不小心丢失了钱包。经过漫长岁月后,这个钱包回到了主人手里,更让通克斯吃惊的是,钱包里面的177美元和一张社会安全卡也原封未动。找回丢失钱包的事并不稀奇,但丢失20年的钱包能物归原主,也算是极为少见了。  原来,当年,钱包被人拾到后就交给了杰克逊市警方。由于缺少详细的信息,加之警方也觉得这案子微不足道,于是钱包丢在一个架子上
期刊
我们中国记者一行4人,受飞利浦公司邀请,去美国参加北美放射年会会展。  展览馆里,从X光机、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到超声诊断,从骨头、血管,神经到血流、脑组织的二维、三维图形,人体的各种细微影像在彩色大屏幕上演绎着,琳琅满目。  正当我们感叹科技的昌明时,一位中国记者的问题把正在讲解的飞利浦大中华产品部经理问住了。“这些设备的确无微不至,但它们的存在会不会给医生带来道德风险?如果我肚子
期刊
我们老板是个乐善好施之人。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需要资助的贫困者。 五年前,老板收到了一封来自内蒙古库伦旗的求助信。信中历数家庭的种种不幸,夫妻双方单位均发不出工资,孩子生病,医药费、学费均没着落。女主人希望老板能资助她的孩子。收到此信,老板要我马上提出意见。看到信中满是悲凉的自述,我的心中自是充满了同情和悲悯。  我将电话打去库伦旗政府,他们也都证实了这一家子的情况基本属实。老板
期刊
一个男青年来到了青山乡派出所,他对张所长说:“我们黎明村冯村长的傻儿子把他买来的媳妇用铁链锁在了家里,已经四五天了!你们要是再不去,那姑娘就没命了!”  对于这个冯村长张所长还是认识的。老冯原先是搞运输的个体户,发财以后靠家族的势力当选了村长,也逐渐成为村里的一霸。他的傻儿子张所长也见过,智力低下但是力气过人。可以想见,那个买来的媳妇不知道在他家遭了怎样的罪。  张所长向男青年详细地了解了冯家的位
期刊
今天真是个好日子,赤贫村白垒村希望小学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十万余元捐款。校长吴道德笑得连嘴都合不拢了,希望小学的师生们也笑得合不拢嘴了。  可是,这十万元该怎么花,却成了一个非常重大的难题。本着公正民主的原则,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在吴校长的提议下开了一次意义深刻的会议。  会议上,吴校长先是顿了顿,然后开始了讲話:“今天,我们收到了来自党和人民的十万元捐款,在此我代表学校真心地感谢他们……关于捐款的使
期刊
儿啊!我来看看你,我只是来看看你,过一会儿就走。要赶火车,回去晚了,矿上要扣钱的。  我知道你记恨我,你说梦话时,骂过我。你怎么这么恶毒?我是你爹啊!我有什么办法?念高中,一年得两千多块钱啊!  儿啊!我来看看你,坐一坐就走,你今天别骂我。  我知道你想念书,可我去哪儿弄两千块钱?就算把我的血抽干,再把骨头砸了,只要能卖出你念书的钱,我就去抽,就去砸。可是我知道抽血得靠門路。没门路谁要咱的血?谁要
期刊
从一个乡长做到皇帝,刘邦连升二十八级。刘邦在推翻秦帝国的革命运动中,第一不是元老,匹夫首倡的是东涉,也就是陈胜,是他和吴广揭竿而起;第二没有身份背景,刘邦不是六国的贵族,出身不如项羽之流;第三实力也不强,刚开始百八十人,本来想混个师长旅长也就算了,没想到先封王,后称帝。项羽比他志向远大,但事情没做成;刘邦没那么大的抱负,却做上了皇帝。为什么?  根本不用等后来的人总结,当事人刘邦做上皇帝后,马上就
期刊
有种很普及的说法是,年轻时牺牲健康去挣取金钱,年老时再用金钱购买健康。在70年代生人身上,这种说法已经不准确了。面对70年代生人三成得胃癌、肝病、白血病等致命疾病的报告,这种说法似乎应该修正为:年轻时牺牲健康去挣取金钱,但他们没有买回健康的机会。  时代影响命运。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人,已经幸运地规避了“文革”的劫难,至少躲过了自然灾害的苦难年月。高考制度的恢复,让他们的父母看到了望子成龙的曙光
期刊
朋友最近买了车,一辆自动豪华型车。  朋友最初的计划,只是想买一辆代步的车,总价五六万元。他当时考虑买一辆二手车。有同事说,五六万元应该可以买辆新车了。朋友觉得有道理,于是把买二手车的计划放弃了。  朋友选定了街面上到处在开的普桑,可是一些朋友说了,普桑太平常了,也不像家庭用车,加上二三万元,可以买更好的车型。朋友想想也对,如果车子高档些,也有面子。于是他把购车资金从五六万元升至八九万元。  他到
期刊
白领和清洁工同在一幢写字楼里工作,白领的工作从早晨九点开始,下班时间不一定。清洁工也是早晨九点上班,下班时间是下午五点。  清洁工经常出入白领工作的场所,他看到白领们坐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操作着电脑,接着电话,用英文和中文与别人沟通,他们个个神情紧张。  而清洁工,干完早晨的活,他开始呆在工作间里,喝茶,看報纸,连中缝里的广告也看完了,然后出来透气。  他又看到白领们坐在那儿,操作着电脑,接着电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