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伪慈善”玷污了真公益

来源 :中华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zha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时日,在央视、网络和报端看到一则“揭秘大凉山公益作假”的视频:在四川凉山布拖县一带,有衣衫褴褛的10多位村民分为两排,前排蹲着小孩,手中都拿着一叠厚厚的百元钞票。“志愿者”拍下公益村民的视频后,只见一名穿着白色T恤、名叫“宿州杰哥”的主播正逐个收回村民手中的钞票,另一名穿着黑色背心、双臂文身的男子在一旁观看。事件被揭露后,这些“志愿者”倒也坦白承认“做公益有水分,假发钱”,就是为了“涨粉”,让大家多打“礼物”,赚下钱购宾利、买豪宅……
  看到这则消息,真真让人出离的愤怒!
  老实说,见过不要脸的,真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本人虽然知道一些网络主播为了“网红”与赚钱,有根据打赏多少而“露点”多少的,也有一些明星、名人谎捐、赖捐和诈捐的,但好歹是这些人没有面对着那些偏远地区的贫困村民,更沒有装模作样地把所谓爱心捐助的钱款拍完视频又收回去。这位“杰哥”还真是想得出做得来,居然为了欺骗那些有良知的粉丝,发钱直播后再收回。我实在想不出他们怎么就使得出来,也不敢想象那些贫困村民面对这种耍弄人的把戏是何种心情!
  我一向对公益事业与爱心志愿者持有高度的敬意,因为他们克勤克俭、无私奉献,爱心善行、赞颂一片。我也极为愤恨这些天良丧尽的家伙居然鼓捣“伪慈善”,因为这不仅寒冷了贫困民众的心田,而且玷污了正在开展的公益事业的名声。
  可怕的是,借助网络直播平台而恶意从事这种“伪慈善”的并非孤例。据披露,还有“黑叔”“ok哥”“山东梅姐”“花花”等。那些为了“网红”“礼物”(真金白银)而自愿脱衣露点、“想怎么约就怎么约”的姑且不论,此类以牟取暴利为目的(仅“杰哥”等每天收到的礼物价值5000到1万元不等),不惜戕害贫困民众心灵、触痛无助百姓心结的“伪慈善”,又怎能不遭有爱心有良知的人们的怒斥指责与唾弃!
  公益活动以爱心为基石,以善行为目标,彰显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慈善事業当是传递温暖、促进和谐的高尚事业,不能容许一些心术不正的家伙借此兜售其奸,更不能让一颗老鼠屎坏了满锅汤。因此,如何惩治这种“伪慈善”勾当,怎样抚慰那些受到伤害的百姓的心灵,对于确保爱心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良心是做人的脊梁骨。正是有了这种良心,贫困的保洁女工可以拾重金而不昧,生活拮据的送水哥能够送一桶水捐出2元钱,以捡破烂为生的父子给地震灾区捐献出带有汗水与体温的几十元钱……特别是北京东四十条一家慈善机构的创办者杜聪,自愿放弃华尔街投行的高薪,自掏腰包办起公益基金会,承受着巨大压力投身公益事业。他先后帮助两万名孩子完成学业,有2510多名孩子考上了大学,其中不乏著名学府。他不把慈善视为施舍,更尊重受助者的尊严,播种下爱心与感恩的种子,现在基金会里不少工作人员就是昔日的受助者(见《北京晚报》)。比较出真知。以此比照那些没有半点良心的“伪慈善”者的丑陋,何止云泥之别!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不能再让“伪慈善”者施虐欺诈。窃以为,目前虽有网信办出台的新《规定》,对禁止传播色情、暴力等违法违规信息、规范新闻信息直播、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作出了要求,但对涉嫌欺诈的“伪慈善”行径,更应有明确的法规予以惩治。借此以绝迹打着各种旗号的“伪慈善”活动,也维护好爱心公益事业的美好声誉。
其他文献
我曾写过《以史为镜之反例》,本文再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的反例。  反例一:因为没有戴头盔,所以没有被撞死。  几年前,我的两个同事在朋友家做了客,就带着浓浓的酒意跨上了同一辆摩托。朋友再三挽留,他们还是执意走了。半路上,摩托撞到沙土堆上。摩托撞成了什么样子,不说它了,只说人。两个人都有半个头钻进了沙土堆。当有人将他们拉起来时,见到他们身上的衣服被泥土磨破了多处,脸上腿上多处流血,眼眶里、耳朵中、鼻孔中
期刊
小事情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素质,看似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终生大事。  嗓子里有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把痰吐到哪里,能充分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一些人的随地吐痰大多是很随意的,不分場合,不分时间和地点,“噗”地一声吐出去,地上多了一块让人看着恶心的痰迹。我是一个天生体内少痰的人,因此无法理解那些随地吐痰人的行为,偶尔感冒了嗓子里有痰,我也会尽量忍着,吐到手纸上,扔进垃圾桶里。
期刊
《此心未歇最关情》系著名作家梁晓声最新面世的散文集,以魂牵梦萦般的家国情怀、温情细腻的艺术笔调,叙人间亲情友情,道时代沧桑巨变,油墨香里,氤氲着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坦诚真挚。  全书以“亲情回望”“那个年代的爱”“泪和光”为辑,从回忆自己的父母、兄长说起,用绻缱的文笔,怀着一腔似水柔情,热切讴歌着人世间至美的亲情。他谈家世,不遮不掩,辛酸也好,苦难也罢,从不粉饰漂白,完全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许多家长里
期刊
旅游因为新鲜,所有见到的人事物,都难以忘却。风景也是。  记得到新西兰的时候,那个载我们观光的巴士司机淡淡地说,这里风景也不怎么样,但人人却都说美。  清澈干净的空气,让风中的花儿仿佛多了一层鲜亮的美感。呼吸的时候,花和草的香气,让眼前的風景增添一种愉悦清新的美好。但这却是当地人眼中的寻常景致,身为游客的人,因平日少见而为之惊艳。  对自己伸手能及的一切,皆不稀罕不珍惜,这原是人之常情。  难怪有
期刊
我在年少时也曾津津乐道林徽因的美貌、才情和那些令人唏嘘的情事,读过《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之后,我才真正懂得从内心仰视这位奇女子。  《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书名取自林徽因的诗《莲灯》:“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作者陈学勇是国内知名的林徽因研究专家,这部传记采取以人物、地点、事件为切入角度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
期刊
“世界無烟日”读《我给烟民开药方》(《杂文月刊》2016年6月上),作者烟龄35年,面对“烟肺”有“五雷轰顶”的震撼,敬佩作者戒烟的决心和毅力,更觉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要求烟盒上标警示图的必要。这个药方如能奏效,功比天高。中国烟民超过3.5亿,吸二手烟者高达5.4亿,受烟害者8.9亿人,占总人口65%!中国人口不到世界人口1/5(18.84%),中国吸烟者却占世界吸烟人口的1/3,我们
期刊
读《杂文月刊》2016年第3期(上),感觉一股批评清风迎面扑来。《板起脸来批评》是一篇批评方法论,颠覆流于形式、“有话好好說”的批评,提倡不讲“艺术”的批评。打铁还得自身硬,批评者守持刚正并在调查研究、反复核实的基础上拿事实说话,才可以板起脸来批评,从而达到澄清事实本源、“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的目的。  时下有些批评家蜕变为“表扬家”“总结家”或“宣传家”,于是真诚、善意而锐利的批评就显得特别
期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想起《三国演义》这首开篇词,总会使我怦然心动!岸经过风雨沧桑还是那岸,而水己不是昨日之水了。山色依旧青青,河水依旧长流,英雄当年的事业,则一去不复回返了。三千多年的孔夫子立在烟波浩渺的大河畔,望着滚滚东去的河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逝水与流光,飘忽不相待。不管你是年轻还是苍老,不管你是富有还是贫穷,不管你是欢乐还是忧愁,不管你是激情满怀还是心灰
期刊
读了《杂文月刊》2017年2月原创版,我感觉这些文章要么反映历史真相,要么谈古论今,有扬有抑,给人以无限感慨,反复诵读,真是回味无穷。特别是“三人行”栏目刊登的《物尽其用应永久坚持》《看不出有何“相似”》《文章的可贵在于有独特见解》等读者感想,对刊物过往的个别文章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使我通過再读和反思,对这些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实在大有裨益。  “三人行”栏目是编者、作者和读者互相交流的桥梁,
期刊
看了《杂文月刊》2017年第3期(上)刊登的《三次被炒的博士》一文,沉思良久。国家也好,一个家庭也罷,培养一位博士,是花费了很大精力、财力的,我们国家的博士不是多了,而是还很少很少,这样“宝贵”的博士却连续三次被人炒了,这说明什么问题?我家里也有一位博士,联系实际分析之后,我认为大体原因有二:  一是有的单位或人员,对博士的看法值得推敲。他们只是想要个博士装装门面,结果要来博士却没有用途,只好把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