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后,混合所有制被认为是当前深化国企改革的突破口。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落实三中全会的该领域改革要求,李克强指出“优化国有企业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且“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
继中石化2月19日宣布将在油气销售领域引入民资,由此开启新一轮国资混合所有制改革序幕后,许多央企和地方国企也加快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一时间,这项改革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大有“运动化”之势。
那么,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当如何实行?其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什么?改革的未来前景到底怎样?就此,《中国经贸聚焦》(下称CBF)记者日前专访了知名经济学者、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
“国资+混合所有制”概念
CBF:您如何理解混合所有制及其对国企改革的意义?
刘胜军:混合所有制在实践中早有探索,上市公司就是一种混合所有制形式。其实从三中全会《决定》来看,它不仅提出混合所有制,还以国有资本的概念取代了国有企业。这是有其重要意义的,也是当前国企改革大的思路。
强调国有资本概念,意味着不再像过去那样行政力量过多干预企业微观行为,因为作为资本所有者,只要关心回报率就可以了。要做到这一点,发展混合所有制则是一个必然的路径。
混合所有制的意义在于,有助于解决国企长期以来存在的体制上的弊端。如果一家国企政府还是绝对的大股东,就必然拥有人事控制权,必然导致政企不分,企业也必然搞不好。目前广东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提出,国有资本持股将不设下限。如果国资持股占比降得很低,甚至国有股东变成了小股东,尤其是在有一个比较强大的民营大股东的情况下,这家企业就有望从国企转变为一个真正有效率的市场化企业。
CBF:但是对一些大型央企而言,民资会不会并无足够实力持有多数股份?
刘胜军:对于央企改革来说,一方面要打破垄断,像电信行业完全就应该给其他企业发放运营牌照。如果不打破垄断,光在混合所有制上做文章是不够的。另一方面,国有股份要减少。比如将部分国有股划拨社保基金,从长远来看,国有股还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减持,以缓解政府负债压力等。政府抛售部分国有股后,企业股权就越来越多元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就会慢慢淡化对企业的控制,民资后来居上自然顺理成章。
透明的环境和公平的竞争机制
CBF:目前民资对进入国企这些领域似乎还多有担忧,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刘胜军:这些障碍主要有:一是规则不透明。习近平在此次两会期间谈到国企改革时也特别强调,“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举个例子,在新华都集团董事长陈发树向红塔集团讨要云南白药股权纠纷案中,双方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但时隔3年多股权转让协议未获国资监管机构审批,而云南白药股价已经大涨。目前股份转让协议被云南高院确认合法有效,但陈发树交割股权的请求却被驳回。这对民营企业来说就是很不公平的。规则的透明和对契约的尊重,非常重要,否则民资投资难有保障。
其次,国企吸引民资进入,还可能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的风险。比如,中石化将其下游业务的一部分拿出来引入民资,它并非一个独立业务,可能与中石化有很多关联交易,民营投资者很难判定它不会被做手脚,在此情形下就可能缺乏信心。说到底,民资愿意做国企的小股东,往往是因该领域存在超额利润,否则它可能没有任何兴趣。其道理很简单,民营资本的运作效率要远比国企高,只有所进入领域存在垄断和超额利润,才能弥补效率上的损失。
因此,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要建立非常清晰的规则,包括详细的转让流程、国企股份如何定价、怎么竞标、发生纠纷怎样解决等,审批程序也要透明化;二是要通过一些司法判例给市场以信心,“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不能只是一个口号,而实际却是“国企是亲儿子,民企是干儿子”。
总体来说,国企改革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问题,毕竟涉及数十万亿计的国有资产,可能需要分阶段分步骤不断完善其中的规则。
对于国资管理者而言,他们也担心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让自己承担政治责任。当年“国退民进”浪潮就因遇到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指责而被迫停止。所以,习近平此番强调“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改革关键是公开透明”。在新一轮国企改革推进过程中,如何确保国有资产有序退出,也就是在退出过程中,国有资产得到合理价格非常关键。要实现这一点,国有资产的转让(包括管理层持股等)必须有一个透明的环境和公平的竞争机制,才能避免这方面的风险。
经济领域改革两大难点之一
CBF:您如何看待混合所有制及国企改革的未来前景?
刘胜军:事实上,在国企改革上,中央此前的认识已经很到位,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包括利益集团阻挠、意识形态上的认知问题等。
中央先后提出了国企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要实行政企分开,要破除行政垄断,国企改革最难的其实就是这三点。如果都能做到,就不存在国企与民争利现象,国企领导也能通过市场化机制选聘而不是由党委组织部任命,并通过公平竞争提高效率。只有这样还能继续生存下来的国企,才能证明其有存在的必要。不过,这些都执行得很不好。
国企改革在观念上还存在两点障碍。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这段话很令人费解。如果改革的结果是国企越来越强大,对中国经济而言可能不是好事,也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变革。另一个意识形态上的障碍就是坚持国企的党管干部,以及国企领导行政化。党管干部管人事必须从企业中退出,国有股东可以行使权力监督董事会,维护自己的利益,但由党委组织部门任命企业领导就很荒唐了。
就目前来看,以混合所有制作为突破口的国企改革在一些央企和地方国企的“风行”,或许更多还是政治作秀的成分,表明其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但改革最重要的不是看谁做得快,而是要抓紧制定制度规则,既要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以合理价格转让,又要不让民资失去信心,不是进来以后就被“关门打狗”。
国企改革和行政审批权下放,被普遍视为所有经济领域改革中最难的两块。审批权就是官员的命根子,包括IPO注册制等审批权改革直接触动官僚集团核心利益,势必遭遇强势反弹。而如果说政府官员审批权变现尚有风险的话,国企领导的权力套现则堪称合法,国企一定程度上已经沦为了权力合法套现的温床。因此,涉及巨大经济利益的国企改革同样将是举步维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落实三中全会的该领域改革要求,李克强指出“优化国有企业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且“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
继中石化2月19日宣布将在油气销售领域引入民资,由此开启新一轮国资混合所有制改革序幕后,许多央企和地方国企也加快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一时间,这项改革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大有“运动化”之势。
那么,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当如何实行?其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什么?改革的未来前景到底怎样?就此,《中国经贸聚焦》(下称CBF)记者日前专访了知名经济学者、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
“国资+混合所有制”概念
CBF:您如何理解混合所有制及其对国企改革的意义?
刘胜军:混合所有制在实践中早有探索,上市公司就是一种混合所有制形式。其实从三中全会《决定》来看,它不仅提出混合所有制,还以国有资本的概念取代了国有企业。这是有其重要意义的,也是当前国企改革大的思路。
强调国有资本概念,意味着不再像过去那样行政力量过多干预企业微观行为,因为作为资本所有者,只要关心回报率就可以了。要做到这一点,发展混合所有制则是一个必然的路径。
混合所有制的意义在于,有助于解决国企长期以来存在的体制上的弊端。如果一家国企政府还是绝对的大股东,就必然拥有人事控制权,必然导致政企不分,企业也必然搞不好。目前广东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提出,国有资本持股将不设下限。如果国资持股占比降得很低,甚至国有股东变成了小股东,尤其是在有一个比较强大的民营大股东的情况下,这家企业就有望从国企转变为一个真正有效率的市场化企业。
CBF:但是对一些大型央企而言,民资会不会并无足够实力持有多数股份?
刘胜军:对于央企改革来说,一方面要打破垄断,像电信行业完全就应该给其他企业发放运营牌照。如果不打破垄断,光在混合所有制上做文章是不够的。另一方面,国有股份要减少。比如将部分国有股划拨社保基金,从长远来看,国有股还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减持,以缓解政府负债压力等。政府抛售部分国有股后,企业股权就越来越多元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就会慢慢淡化对企业的控制,民资后来居上自然顺理成章。
透明的环境和公平的竞争机制
CBF:目前民资对进入国企这些领域似乎还多有担忧,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刘胜军:这些障碍主要有:一是规则不透明。习近平在此次两会期间谈到国企改革时也特别强调,“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举个例子,在新华都集团董事长陈发树向红塔集团讨要云南白药股权纠纷案中,双方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但时隔3年多股权转让协议未获国资监管机构审批,而云南白药股价已经大涨。目前股份转让协议被云南高院确认合法有效,但陈发树交割股权的请求却被驳回。这对民营企业来说就是很不公平的。规则的透明和对契约的尊重,非常重要,否则民资投资难有保障。
其次,国企吸引民资进入,还可能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的风险。比如,中石化将其下游业务的一部分拿出来引入民资,它并非一个独立业务,可能与中石化有很多关联交易,民营投资者很难判定它不会被做手脚,在此情形下就可能缺乏信心。说到底,民资愿意做国企的小股东,往往是因该领域存在超额利润,否则它可能没有任何兴趣。其道理很简单,民营资本的运作效率要远比国企高,只有所进入领域存在垄断和超额利润,才能弥补效率上的损失。
因此,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要建立非常清晰的规则,包括详细的转让流程、国企股份如何定价、怎么竞标、发生纠纷怎样解决等,审批程序也要透明化;二是要通过一些司法判例给市场以信心,“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不能只是一个口号,而实际却是“国企是亲儿子,民企是干儿子”。
总体来说,国企改革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问题,毕竟涉及数十万亿计的国有资产,可能需要分阶段分步骤不断完善其中的规则。
对于国资管理者而言,他们也担心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让自己承担政治责任。当年“国退民进”浪潮就因遇到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指责而被迫停止。所以,习近平此番强调“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改革关键是公开透明”。在新一轮国企改革推进过程中,如何确保国有资产有序退出,也就是在退出过程中,国有资产得到合理价格非常关键。要实现这一点,国有资产的转让(包括管理层持股等)必须有一个透明的环境和公平的竞争机制,才能避免这方面的风险。
经济领域改革两大难点之一
CBF:您如何看待混合所有制及国企改革的未来前景?
刘胜军:事实上,在国企改革上,中央此前的认识已经很到位,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包括利益集团阻挠、意识形态上的认知问题等。
中央先后提出了国企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要实行政企分开,要破除行政垄断,国企改革最难的其实就是这三点。如果都能做到,就不存在国企与民争利现象,国企领导也能通过市场化机制选聘而不是由党委组织部任命,并通过公平竞争提高效率。只有这样还能继续生存下来的国企,才能证明其有存在的必要。不过,这些都执行得很不好。
国企改革在观念上还存在两点障碍。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这段话很令人费解。如果改革的结果是国企越来越强大,对中国经济而言可能不是好事,也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变革。另一个意识形态上的障碍就是坚持国企的党管干部,以及国企领导行政化。党管干部管人事必须从企业中退出,国有股东可以行使权力监督董事会,维护自己的利益,但由党委组织部门任命企业领导就很荒唐了。
就目前来看,以混合所有制作为突破口的国企改革在一些央企和地方国企的“风行”,或许更多还是政治作秀的成分,表明其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但改革最重要的不是看谁做得快,而是要抓紧制定制度规则,既要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以合理价格转让,又要不让民资失去信心,不是进来以后就被“关门打狗”。
国企改革和行政审批权下放,被普遍视为所有经济领域改革中最难的两块。审批权就是官员的命根子,包括IPO注册制等审批权改革直接触动官僚集团核心利益,势必遭遇强势反弹。而如果说政府官员审批权变现尚有风险的话,国企领导的权力套现则堪称合法,国企一定程度上已经沦为了权力合法套现的温床。因此,涉及巨大经济利益的国企改革同样将是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