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材料作文价值观立意的思辨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guolibb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更正面地呈现社会生活,立意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引导意义。但学生理解材料表面化,立意笼统宏大。其实,好的立意背后有正确思想价值观的支撑。价值观立意已进入写作教学探索的视野。
   一、新材料作文中的价值观立意
   1.新材料作文的立意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一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
   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能到达远方呢?
   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去避开它,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不可,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
   路人摇摇头,笑了笑,转身而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思维冲突的生活情境,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一般是: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多障碍,战胜障碍得耗费时间精力,是不理性的,选择绕道可更快地到达远方。学生的立意有:
   走弯路也是捷径;避开障碍不是怯懦而是智慧;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必要的地方;给心灵设计弯道,等等。学生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远方,立意上大多从个人出发,甚至个人利益至上。
   新材料作文是一种“提供材料、不限定题目和话题、自选角度”的写作形式,但学生对材料认识及立意易于表面化简单化,如上面材料的立意,大多是理性或智慧绕道,看似找到了立意的角度,显然是简单化了,易于陷入人云亦云的境地,论证当然也难以表现出应有的思辨水平。2018年全国高考卷Ⅰ的作文审题立意上也存在同样问题,有的考生从材料表面入手,在歌颂新世纪新成就上立意,相应的论证则是单向度单层次的,文章思辨水平低下。
   2.多样性立意背后的价值观辨识
   上面的新材料作文,材料叙事可以有多种可能,内含多样立意。
   (1)智慧绕道,顺利到达远方。于理性而言,当然是一种最佳选择。但这种立意选择,只看到材料某一方面的含意,思辨水平低。
   (2)战胜恶狗,才能到达远方。战胜恶狗,无疑要耗时耗力,且有风险。当恶狗或障碍不可回避时,战胜它是一种“不得不而为之”的选择。
   (3)战胜恶狗,即是到达远方。不在乎虚幻的远方,而在乎投入与付出,勇往直前,在扫除障碍中体验到成功与自我实现,视为到达远方。
   (4)战胜恶狗,误了远方。因是与恶狗缠斗,耽误了时间,误了到达远方的时机。
   (5)与恶狗同归于尽,没有到达目的地。恶狗死了,年轻人也牺牲了,结局显然是同归于尽,年轻人也没能到达他的“远方”。
   (6)输给恶狗,不再有“远方”。恶狗没有死,年轻人却死了。与恶狗战斗,献出生命,不再有“远方”。
   学生的内在价值观若是以自我为中心,考虑自己的安全、利益,心中只有自己的“远方”,会选择(1)的立意;如果价值观是不求回报,是能为他人而付出与牺牲,甚至愿意承受失败,则可能接受(3)(4)(5)的选择;中间的,可选择(2)。
   显然,某种选择的背后,是因某种价值观的支撑。
   3.有一种立意叫价值观立意
   有一种“远方”,是奉献、牺牲与担当。
   材料中的“远方”,可简单理解为空间意义上的远方,即年轻人要到达的具体目的地。但还有另一种“远方”,是勇于面对,是奉献、牺牲,为某种理想愿意付出生命与所有。这种“远方”的解读或立意有:
   (1)不惧困难敢于斗争的“远方”。战斗即是远方。选择与困难斗争,即是到达远方。
   (2)为他人的“远方”。心中不只装着自己的远方,心中还有老人、小孩的安危,有一方安宁,有社会责任与担当的“远方”。
   (3)愿意奉献与牺牲的“远方”。正视困境,愿意付出生命,愿意为他人牺牲自己,也是一种“远方”。
   有一种立意,“远方”只有自我,没有老人,没有小孩,没有他人的考虑,可能是一个极端而狭隘的利己主义者。此种人面对“恶狗”只有恐惧,只有“理性”“智慧”的绕道,只有功利与势利。
   还有一种立意,远方是付出、担当、牺牲。心中有他人的“远方”,面对“恶狗”,没有绕道,没有退缩,义无反顾地向前。心中有担当,选择了战斗,也选择可能的牺牲。这是成长中的新时代学生应有的价值观。
   所謂的价值观立意,即是在立意中确立学生应有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新材料作文的价值观立意,即是辩证分析作文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提出具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写作主旨进行立意。如上面材料作文,学生就可从“付出、牺牲、责任”上进行价值观立意。
   二、价值观立意意义的思辨
   1.价值观立意体现思辨性
   价值观立意会不会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致思维狭窄或单向度,导致思维而至思想上的僵化?价值观立意并非拍脑袋随便得出,或是从天而降的,而是深入分析材料,辨识各种复杂思想,几经选择后的最有意义的立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思辨过程,其结果是高阶思维或思辨水平的体现。
   上面材料作文的价值观立意,直接乃至简单的立意,是智慧绕道。而从敢于斗争直至愿意付出与牺牲,就具有多维度思辨的特性。故价值观立意,首先表现为立意的思辨性。
   价值观立意,还表现为论证过程的思辨性。论证思辨性,强调从多个层面探讨问题,第一个层面问题解决后,进入第二个层面探讨,以此形成一个层递推进的论证脉络。    一学生此材料作文立意为“奉献、牺牲、责任即远方”:
   “诚然,与恶狗缠斗会影响到达远方的行程,但一个人的心中只装有自己的远方吗?恶狗会危及老人、小孩,危及无辜的路人,扫除恶狗,应是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应是自己的远方。”
   “诚然”句述及一般性认识,接下来的“但……”句转折,从更高层次阐述立意。价值观立意的提出,无疑为议论文论证提升层次突出思辨性提供了方法策略。
   “面对路途上的障碍,并非只有绕道一途,而是有多种方案,可以……可以……”
   “……并非……”句同样述及一般性认识,“而”表转折,接下来的“可以……可以……”,层次提升,实现从一般认识到提升性认识的推进。
   2.价值观立意实现“立德树人”
   价值观立意不停留于平庸与一般,而是在思辨中确立正确价值观,确立公民意识,完成价值引导,是“立德树人”及确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体现。上面材料列出的立意项,一般情况下很少有学生选择(3)(4)(5)(6),何也?这是学生价值观念还存在偏差,是我们须面对,是语文教育落实新课标精神须完成的。
   引导学生确立社会责任与担当。面对“恶狗”,能勇敢地站出来与之斗争。敢于面对周围的问题,有社会责任与担当,愿意为他人付出、牺牲。
   引导学生确立“真善美”的思想与立场。即使是不能与“恶狗”战斗,也能在思想及审美上认同与“恶狗”战斗,站在与之战斗的一方,不能成为麻木的观众,不能成为恶狗的一方。不能站在反对的立场上,最少是“当恶出现时,我不能站出来与之战斗,但我内心是反恶的”。
   三、新材料作文中价值观立意的具体实践
   新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对文章立意具有规定或约束,正如提示部分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价值观立意的出发点是材料,从材料素材中归类,找到普遍性现象,发掘内在的本质思想后,才有可能实现价值观立意。
   1.材料素材→一种生活类别
   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素材,是具体的某一生活细节,是个别化或孤立的。如上面作文题里的恶狗,就是具体的挡住年轻人到达远方的一条狗。
   归类的方法,即概括抽象,或典型化,把具体个别的归入到其大的类别里,形成一类物、一类人、一类事。“恶狗”上升到给年轻人前行带来困难的所有障碍,直至能影响、毁灭年轻人前程与梦想的所有恶势力。年轻人所面对的,就不是具体的一只狗,而是所有构成伤害的恶势力。年轻人心中的“远方”,本是个具体的目的地,归类为奋斗、梦想,自我价值的实现。
   2.一種生活类别→内在价值观或思想
   每一种生活,每一种选择,都有其背后的思想,有其价值观念的支撑。上面作文材料几种选择的价值观立意,可作如下分析:
   绕开恶狗,是一种智慧——自我保护,理性面对困境;面对困难心中恐惧与退缩;功利或势利;不愿付出与没有担当。
   与恶狗战斗,战胜恶狗——绕不开,为了理想,为了远方,勇敢地奋力一搏;主动面对,在战胜恶狗中体验成功,自我实现,即是到达远方。
   与恶狗战斗,同归于尽——为了老人、孩子,为了一方安宁,舍得付出,舍得牺牲。
   输给恶狗,无怨无悔——选择付出,选择牺牲,不求回报,达到无我境界。
   3.价值观立意→彰显思辨性
   从学生的实际写作看,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智慧绕道,并且肯定、歌颂这种理性精神,列举了诸多绕道对到达远方的好处,论证了“只有智慧绕道才能顺利到达远方”。
   “与恶狗战斗,输给恶狗,没有了远方”,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拒绝这种选择,这是“不求回报的付出”“为他人的安宁幸福愿意牺牲自己”思想观念的缺失,是一种责任、担当价值观的缺失。
   输给恶狗,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年轻人努力过,他有为老人、小孩,为一方安宁的情怀,在战斗中生命火花曾闪耀过,有过可歌可泣的悲壮瞬间。生活中谁没有过坎坷,谁没有经历过失败?谁可以在未知的困难甚至是危险面前止步不前?多层次多维度列举立意,不断比较分析,进而选择正视困难的积极人生态度立意。这种选择即是高水平思辨活动。
   下面的学生作文,可看出价值观立意的论证更显思辨水平。
  愿为他人牺牲是一种值得称道的远方
   面对恶狗,有人不是绕开,而是选择了战斗。(第一层次简述)
   恶狗死了,你胜利了,顺利达到远方。但假如输给了恶狗,恶狗没有死,你却死了,没有了远方,你还会做这种选择吗?(第二层次表现价值观的选择)
   面对这种结果,你若选择了退缩与放弃,是因为……(先反面阐述)
   你若坚持这种选择,是因为你看到了老人、小孩,看到了一方安宁,是因心中有责任与担当。……(再正面阐述)
   其实,现实生活中有些困难或困境,你不可绕开,甚至是明知会遭受挫折与失败。这需要责任、担当……(联系实际阐述)
   ……愿意为责任、担当而努力、付出,更是一种值得称道的远方。(点题,突出中心论点)
   从论证过程看,因价值观立意的高远,论证时从基本的层级开始,递进提升,正反论证,从而使整个论证过程极具思辨意味。
   四、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的价值观立意
   2018年全国卷Ⅰ的作文命题,依照“正面引领价值观”“立德树人”要求,以纪年方式列举材料,表现中国新世纪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材料及提示要求规定了立意大方向。立意虽容易,但如停留于材料表面,只歌颂新时代新成就,做笼统宏大立意,易于陷入简单化立意,由此展开的论证就可能沦为单向度与浅层次。
   下面就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的价值观立意,提出基本思路。    1.辨识材料的多维内涵
   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所提供材料,相比于去年,似乎更多列举所取得的成就。但细一辨析,就可发现材料内涵丰富,隐含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下面试就其中三个材料展开分析:
   “精准扶贫”开始推动。需“扶贫”即是有“贫困”存在。“开始推动”,距离消除贫困的最终目标还有相当距离,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即使是正在“扶贫”,也还存在不“精准”等问题,即所做“扶贫”工作不一定有效,不一定能彻底消除贫困,可能出现“低效扶贫”或“返贫”现象。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接近完成”即未完成,还存在连公路都没有的行政村。现代社会不通公路,那是怎么的一种闭塞与落后?为什么还没有通?说明可能还有“硬骨头”需啃,有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攻坚战需去面对。即便通公路了,在那么闭塞与落后的地方,是不是还存在其他生存困难?怎么去解决?
   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中国金牌数第一,体现体育强国。虽值得骄傲,但中国的国际体育竞技是举国体制,联系到个体与具体区域,民众体育是不是普及?具体至自己的体育素养,有没有掌握某种体育技能?是不是形成锻炼的习惯?所在学校同学们有没有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健康发展的习惯与态度?
   材料阅读思考不应表面化,而應是多层次多维度分析,发掘材料的多样化内涵,认识到事物的另一面,或是其他多种可能的存在,才是辩证的。即使是辉煌的北京奥运会,都应把个人、个别区域情况与国家、时代联系起来,在更广阔的视野里审视,形成多维而完整的认识,进而辩证地认识应有的使命。
   2.选准价值观立意的出发点
   从众多的场外学生模拟作文及其他人的下水作文看,很多作文只做正面阐述,陷于单向度及单一层次的论证,所显示的立意更多是告知2035年18岁青年“厉害了我的国”,或是“厉害了新时代”,缺少理性思辨。这是今年或者说是近几年新材料作文写作立意而至论证思辨性面临的困境。
   立意既需正面表现价值观,同时又需为论证提供思辨表现。这就要选准立意的出发点。
   从材料出发立意。中国的新世纪新成就,新一代年轻人如何接棒,是一个立意思辨起点。如何超越,创造更辉煌的成就,也是立意思辨起点。材料列举的成就可析出发展中的困难或问题,需敢于直面,积极解决,同样是一个立意思辨起点。
   从交际语境出发立意。题目中提出的交际任务,是与2035年新一代18岁年轻人的对话。笼统喊口号的告知是蹩脚的,不考虑受众特点的告知同样是盲目无效的。读者意识是立意的一个重要出发点。这就需明确“我”及要告知的这个2035年18岁的“你”是个怎样的人,家庭文化背景,学习成绩,兴趣志向,意志恒心,都需做细化分析与准确定位,价值观立意才有针对性。
   如,“我”是处于一个具体困境中的青年,“你”是一个背景优越表现优秀的青年,那么,立意显然是在新世纪新成就背景下“我”的经验教训,提醒“你”勇敢面对困境,鼓励“你”立志,有更强的使命感,为社会做更多贡献。
   3.价值观立意论证中彰显思辨性
   有好的价值观立意,还应有思辨性论证安排,以彰显价值观立意的意义。
   结构上,思辨性表现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常见的新材料议论文篇章结构为:(1)材料简述,开篇定向→(2)第一层次论述→(3)第二层次论述→(4)反面观点比较→(5)补充→(6)再申观点,扣题。(2)(3)步骤突出多层次,(4)(5)步骤突出多维度。
   论证细节上,同样应表现出思辨性。下面试列举:
   (1)政府的“精准扶贫”开始推动,看出国家层面的努力与成绩。需扶贫,是贫困不存在或已消除了?“精准扶贫”最终能彻底消除贫困吗?……
   设问、反问句式或关联词引入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与困难,再引出“使命与挑战”。
   (2)不容否认,北京奥运会的金牌数体现了国家体育工作的成就……然而,人们只看到国家或国际层面的体育竞技成绩,却没有看到乡村体育、学校体育……
   “……然而……”“……却……”,转折,引入并列性内容,多维度分析存在问题,进而提出“使命与挑战”。
   (3)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显示了政府改善交通扶持薄弱村的决心与成就。看到成就的同时,更要看到面临的挑战……
   “……更……”或是“更重要的是……”等关联手段,立意论证上逐层推高。
   近年的新材料作文强调在写作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价值观立意已进入写作教学研究的视野。如何有效辩证地认识价值观立意,如何在思辨性论证中彰显价值观立意的意义,已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中学语文教学‘表达本位’的实践与理论建构”(课题编号:FJJKXB18-191)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福建惠安县教师进修学校]
其他文献
一、设计意图  新课标强调:“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如何重读经典?如何渗透小说的语言知识?如何探索适宜的“语文知识”学习途径?这是本节课切入的基本视角——拟主要围绕 “看”字展开,利用“看/被看”的关系,揭示矛盾的根源,同时完成对小说主题的探讨。  根据对教
在教授杜甫诗歌《咏怀古迹(其三)》时,笔者大胆挑战诗圣杜甫,大胆挑战自我,别有匠心地大幅改动原作,给学生留下一个不伦不类、恶搞杜诗的印象,也让学生在惊愕、搞笑、疑惑、迷茫不解中逐渐走近杜诗原作。通过比较改作与原作,引导学生全面细致感受杜诗语言的精深凝练,情感的丰富深沉和思想的深刻精辟。课堂气氛热烈,思维活跃,互动频繁,参与面广,教学有趣,思路开阔,情感体验实在,文化含量丰厚,教学效果很好。现将授课
假若你亲眼看见朋友不小心摔坏了同学的钢笔,当同学追问时他却假装不知道;假若你的朋友在人前说的是奉承话、在你面前却诽谤他人;假若朋友每次向你借东西总是不能如他所许诺的按时归还;假若他为试卷上老师错判而多给的那几分窃喜不已……这样的朋友,你喜欢吗?  回答绝对是否定的。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1968年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他将550个描写人物个性品质的形容词列成一张表,让人们从中选择他们最愿意交往的人的品质。
【评议文章】刘仁增《语用:语文教学的价值重塑与范式重构》,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6期;温儒敏《语文课要“聚焦语用”——在济南明湖中学的讲话》,原载《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3A期;王元华《语文教学中语用的核心和层次》,原载《语文建设》2014年第2期;王敏《“语用热”:从虚浮走向理性建构》,原载《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3年第11C期。  【内容提要】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称“新课标”)中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比起单篇或单元教学,自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但也更具有挑战性。以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乡土中国》为例,此书具有概念新颖、结构清晰、逻辑严密、采用比较以及运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阐释概念的特点,教学价值显著。但作为一部没有情节、缺少故事的学术著作,高一学生往往因为缺少阅读经验而对其缺乏阅读兴趣。为此,笔者结合“新课标”
相 见 欢  李 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教学设想】  本词的教学设计拟通过吟哦讽诵,唤醒学生内心的情绪积淀;通过描摹赏析,引导学生体味词人内心深处的苦痛;通过延伸探究,促使学生迁移诗歌阅读的经验。【教学准备】  1.印发有关李煜的生平资料,为“知人论世”赏析作品做铺垫。  2.课前要求学生阅读李煜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摘 要 “任务驱动型作文”与以往各类“传统作文”并不完全脱节,其本质特征之一是会给出明确的内容与文体限制。因此,在已有作文审题、立意训练的基础上,应更加重视完整执行“显性任务”,剖析“原始材料”的逻辑层次并与谋篇布局照应,充分关注时代命题,结合切实经历总结感受、深入思考。  关键词 任务驱动型作文;语文高考;全国卷;备考策略;热点话题  2015年以来,以全国卷语文作文题目为代表的一类“新”型作文
王慎中尽览圣贤之书和唐宋大儒之文章后发现韩、欧、曾、苏诸名家学六经、《史》《汉》最得旨趣,所以唐宋八家文在汲取六经、《史》《汉》精义文法方面最得要领。他认为时文写作需有“法”可依,即根据基本格式与基本技巧来创作,还在《答邹一山书一》中说:“大抵文字之事,有约有放,若约以法度,则一字轻着不得,若放而为之,则无不可如意。……然古人有放者矣,骤而读之,浩乎若不可诘,徐究细玩,乃无一语为恨,此则真能放者。
“自读课”是统编教材阅读教学的一个概念,它是与“讲读课”相对而言的。以前的人教版教材称为精读课和略读课。相对而言,现在统编教材的提法更易懂更便于教学,“教读课”是以老师的“教”和学生的“读”为主的课型,这类课文兼具王荣生教授的“定篇”“例文”类型文本的特点,老师的教读是为后面学生的自读做榜样,作例子,让学生明白自读的方法,以期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而“自读课”则是以学生自主研读为主的文本教学课型,是
【原有目标】  1.学习本文逻辑严密的结构特点;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马克思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  【升格思路】  至于“学习”“理解”之类的动词不具备可操作性,不应当用来陈述课堂教学目标的错误暂且不论,只说3项目标存在的问题。  要看课文目标是否正确,先看其是否符合单元教学要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所在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二第四单元,主要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