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主体性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来源 :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kycc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经济的发展及全球化趋势的推动,许多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的出现给社会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显著提高。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加强高校主体性德育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主体性德育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德育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
  新世纪新时期,高校德育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产生这种变化趋势从总体上讲是积极的,为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丰富了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但在这个过程中,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甚至出现了一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观点。面对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巨大冲击,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面对国际背景、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青年学生求新、求知的各种需要,高校德育在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管理运行诸多方面还不适应。高校德育要直接面对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学会判断和选择。
  (二)德育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
  当代青年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他们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其学生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从思想意识看,学生在看待问题时总是注重实际利益的得失,而不是考虑到事情的社会价值与精神意义。这种思想必然导致学生为了利益的得失而做出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
  从思想价值看,由于生活经历的单纯和价值环境的复杂,他们中不少人存在认知与行为的背离。他们主流思想积极,亮点突出,初步具备了一些现代性的思想品质,但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公德意识、心理素质还有欠缺。有些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团队精神、大局意识、社会整体意识缺乏。有些学生面对复杂社会,面对激烈竞争,面对择业,心理脆弱,信心不足,适应能力差。
  二、高校主体性德育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主体性德育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其理论结构和建设体系还不太完善,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德育对象缺乏主体意识
  “学生的道德发展、道德学习是一个主动自为的积极过程,是一个与学生主体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任由外力压制和被动接受的过程。”德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激发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即大学生的主动内在作用或主观能动性。但是,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往往缺失,处于被动的客体位置。典型的表现是:教师把德育理论强制地灌输给学生,忽视大学生的内心感受,漠视对大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和情感态度的互相沟通。这种情况既抑制了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又诱发了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德育对象缺乏主体意识。
  (二)德育主体与客体缺乏互动
  在德育实践中,教师把学生视为教育理论灌输的对象,忽视学生主体性。教育者为学生安排好活动的一切,全然不顾过程的组织引导,学生只是作为消极被动的对象接受“教育”。教师不是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内化,从而接受德育客体,而是从某种抽象的社会整体出发,将德育客体设定为绝对高尚的对象,从而向学生强制灌输。学生很难从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结合点,于是便无法内化为信念,也就无法外化为行为。这种被动性、统一性的德育活动,没有将品德养成看成是学生主动内化的过程,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能导致道德教育的低效或失效。
  (三)德育目标缺乏实效性
  “主体性德育的培养目标不是造就传统的机械模仿者,而是培养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者,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德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有自律道德的人,如不能在形成他律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自律,德育只能是半途而废。但是,许多教师将活动过程与教育目标混同,将一次次具体德育活动的完成视为德育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只重视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实践关心不足,全然不顾教育活动是否能培养自律性的道德,把德育目标定格在使学生明了、服从学校以及社会的要求上,极大限制了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现。因此,缺乏实效性的德育必然缺乏生机活力,很难使正确的理论真正内化为大学生坚定的信念和精神支柱。
  三、高校主体性德育目标的实现途径
  (一)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德育能力
  首先,德育必须把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因为主体意识是个体发展成为独立、自主、自由的具有主体性的人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展,才能使个体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及其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个体才能更好地认识自身与社会、自然环境以及他人的关系,并以自身活动改进这种关系,使自身更好地生活于世界之中。也只有这样,个体才能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的人格形象,始终正确地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目的。
  其次,“德育的本质是人格的、生命的、提升生活质量的教育”,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德育工作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性位置,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加强主客体间的沟通与交流
  在主体性德育实践过程中,师生互为主客体,德育过程是师生心理、思想、行为双向沟通的过程,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教育者对学生施加的道德影响通过学生内在的心理矛盾,转化为思想动机,形成内在驱动力支配外在自主行为。要对德育的总目标做出科学安排和合理选择,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调控德育目标,不能要求过高。主体性的德育要求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沟通交流,使他们在沟通中协调,在协调中沟通,充分发挥教育者的引导作用,确保德育方向正确。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体验性实践活动
  主体性德育要求遵循“知行合一”的规律,首先考虑学生的道德需求、道德情感、道德体验,以实践促养成,以体验促内化。培养主体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受教育者知、情、意、信、行等要素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过程,道德知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思想认识基础,没有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有机结合就无法形成道德信念,“知”就不能转化为“行”,“没有积极的情感就不会有对理想和真理的追求,也没有实现理想的自觉精神”。德育过程不只是将道德知识传播给受教育者的简单过程,它应该包括“教、学、做”合一的全程化的德育实践过程。因此在德育实践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研究德育内容,自主设计德育过程,全程参与德育活动,让学生多渠道地体验生活中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信念,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主体行为习惯和个性行为特征。
  主体性德育是一种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发展自身的主体素质,提升自身的主体品德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闵之杰
其他文献
“治国之道,唯在得人”,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因此,当下对于人才选拔、干部使用.我们应该更加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为“十二五”开好局、起
群体性事件作为各种社会矛盾所导致的特定集群行为,尽管具体性质不同,但世界各国社会生活中都普遍存在。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已经进入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巨
目的 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用阿司匹林+来曲唑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时段2019年1—7月,研究对象是方便选取该院门诊接收的66例PCOS患者,采纳门诊就诊先后顺序划分观察组
目的 探究老年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SRNS)使用他克莫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100例该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SRNS)患者纳入研究,通过抽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坚持转变发展方式要注意找准着力点,这就是要通过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本文以河南省息县为例,谈如何推动“三化”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息县是豫南的一个平原县,总面积1835平方公里,总人口达百万。“十一五”期间,全县上下抢抓机遇,开拓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实现广州市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广州市农村公共产品供需失衡,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难以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农村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温家宝总理强调,在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之后,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要逐步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以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义务教
【内容提要】一所高校科学研究作用发挥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科研管理工作的影响。随着学校科研管理权的下放,院(系)科研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但目前院(系)科研管理队伍工作积极性不高,管理能力不强,院(系)科研管理的作用、地位和要求不完全相适应。为了做好院(系)科研管理工作,院(系)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切实加强政策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管理和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的建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新要求。  【关键
湖北大学附属中学地处强校林立的武汉市武昌区。五年前,作为一所基础相对薄弱的普通中学,学校面临生源质量差、办学空间狭小、办学经费不足、师资水平不高等诸多困难,学生高
房地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些学者称之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因此,对房地产产业的研究也显得日益重要。其中对房地产走势的研究尤其重要,因为房地产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