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充满情趣、激发求知欲的导学,可以让学生驾着满鼓情趣和好奇的帆船,既轻松又快速地驶进求知的海洋,积极地探讨知识的奥秘。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直观化的语言和工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趣教学,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整个教学效果。笔者经过多年教学总结出几点经验,本文主要谈谈笔者的一些经验总结。
关键词:小学语文;设疑;求知;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其目的无非是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人脑思维活动的产物。充满情趣、激发求知欲的导学,可以让学生驾着满鼓情趣和好奇的帆船,既轻松又快速地驶进求知的海洋,积极地探讨知识的奥秘。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過程中应该综合运用直观化的语言和工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趣教学,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整个教学效果。下面就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浓厚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获取新知识的做法。
一、诱导兴趣,激发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发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而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源于教师的引导和培养。这些年的课堂教学中,我就是紧紧围绕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一环节,付诸于教学之中。
(一)故唱反调,激发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课文内容唱反调,往往能引起学生争论,这是一种激发兴趣的好方法。如在授完《田忌赛马》一文后,我在黑板上写“这不是赛马”。顿时,争议四起:“老师,你写错了,是赛马。”“这明明是赛马,怎么说不是赛马?”……这时,我略加点拨:“表面是赛马,其实是赛人。”大家听后恍然大悟:“是赛人,是斗智。”“不是马赢,是人的智慧赢。”……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争论中使学生深刻领悟了课文的内容,明白文中的言外之音,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让学生尝试表演,激发兴趣。教学中的表演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主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更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如在教学《燕子》一文中,根据文中燕子飞行的描写,我让每一个学生模仿燕子的飞行进行表演:把手中翻开的书(封面朝下)当作燕子,把桌面当作湖面,各自表演燕子飞行时的情景。特别要求抓住燕子飞行时的姿势(“斜着身子”)、叫声(“唧唧”)、动作(“横掠”、“沾”等)来演示。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一只只“燕子”横掠过“湖面”。有的学生甚至用笔搭起了“电线杆”,让“燕子”在上面停歇……就这样,通过每个学生的尝试表演,有力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想象力。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是激发兴趣的最佳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感悟知识,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在讲授《草原》一文前,我先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要求学生闭眼欣赏,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想象一碧千里的大草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带到千里之外的大草原。由于情境设置得当,学生精神振奋、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为学习《草原》一文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如在授《月光曲》一文时,我让学生先倾听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感受曲中由舒缓柔和到高昂激越的旋律变化。我一边旁白文中皮鞋匠听贝多芬弹奏该曲时的联想部分,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一幅月光下海面由波光粼粼到波涛汹涌的景色变化。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月光曲》的意境及内容的理解,又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除了上述的做法,教师还可以运用游戏、悬念、导语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兴趣的因素,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设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巧设疑问,激发求知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在于问。问得恰当、合理,就能开启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蛇与庄稼》一文的教学中,我在学生读题后问:“蛇是动物,庄稼是植物,二者有什么联系,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听到此问,学生们立刻议论纷纷:“是呀,蛇与庄稼是怎样联系的呢?”有的学生甚至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寻求答案。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被激发起来了。又如在授《跳水》一文时,我让学生通读全文,在他们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后,我出示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大家想一想,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可让孩子脱险?学生们兴致勃勃,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让水手们在甲板上拉开一张网或帆布接住孩子呀”“让孩子自己爬下桅杆”“让一个水手上去救孩子”,有的甚至提出“叫一架飞机来救他”……但随即又有学生提出异议:“得多长时间才能拉开一张网或帆布,孩子随时都可能掉下甲板摔死的,再说,网能顶得住孩子掉下时的重量吗?”“孩子因害怕已不停地发抖了,怎能自己爬下桅杆呢?”“让水手爬上桅杆去救孩子,孩子等得了那么久吗?再说横木太窄了,孩子自己也回转不过身来呀”……于是,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不休。在争论的同时,学生不得不佩服船长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同时也意识到只有用枪威逼孩子跳水这个办法,才能让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脱险。由于课堂教学中设疑得当,学生的学习情绪得到充分的调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如何运用这固定的时间,让学生既学得多,又学得轻松愉快,在方法上是应该认真去研究和探讨的,让学生沉浸在语文情趣的氛围中,从而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1]张涛,肖红军.激趣设问的“三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02):21.
[2]陈开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激趣”艺术探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2(12):68-69.
[3]傅健凤,李文平.语文教学“激趣设疑”导入的六种方法[J].广西教育,2010(26):42-43.
关键词:小学语文;设疑;求知;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其目的无非是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人脑思维活动的产物。充满情趣、激发求知欲的导学,可以让学生驾着满鼓情趣和好奇的帆船,既轻松又快速地驶进求知的海洋,积极地探讨知识的奥秘。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過程中应该综合运用直观化的语言和工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趣教学,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整个教学效果。下面就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浓厚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获取新知识的做法。
一、诱导兴趣,激发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发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而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源于教师的引导和培养。这些年的课堂教学中,我就是紧紧围绕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一环节,付诸于教学之中。
(一)故唱反调,激发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课文内容唱反调,往往能引起学生争论,这是一种激发兴趣的好方法。如在授完《田忌赛马》一文后,我在黑板上写“这不是赛马”。顿时,争议四起:“老师,你写错了,是赛马。”“这明明是赛马,怎么说不是赛马?”……这时,我略加点拨:“表面是赛马,其实是赛人。”大家听后恍然大悟:“是赛人,是斗智。”“不是马赢,是人的智慧赢。”……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争论中使学生深刻领悟了课文的内容,明白文中的言外之音,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让学生尝试表演,激发兴趣。教学中的表演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主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更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如在教学《燕子》一文中,根据文中燕子飞行的描写,我让每一个学生模仿燕子的飞行进行表演:把手中翻开的书(封面朝下)当作燕子,把桌面当作湖面,各自表演燕子飞行时的情景。特别要求抓住燕子飞行时的姿势(“斜着身子”)、叫声(“唧唧”)、动作(“横掠”、“沾”等)来演示。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一只只“燕子”横掠过“湖面”。有的学生甚至用笔搭起了“电线杆”,让“燕子”在上面停歇……就这样,通过每个学生的尝试表演,有力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想象力。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是激发兴趣的最佳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感悟知识,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在讲授《草原》一文前,我先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要求学生闭眼欣赏,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想象一碧千里的大草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带到千里之外的大草原。由于情境设置得当,学生精神振奋、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为学习《草原》一文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如在授《月光曲》一文时,我让学生先倾听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感受曲中由舒缓柔和到高昂激越的旋律变化。我一边旁白文中皮鞋匠听贝多芬弹奏该曲时的联想部分,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一幅月光下海面由波光粼粼到波涛汹涌的景色变化。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月光曲》的意境及内容的理解,又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除了上述的做法,教师还可以运用游戏、悬念、导语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兴趣的因素,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设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巧设疑问,激发求知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在于问。问得恰当、合理,就能开启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蛇与庄稼》一文的教学中,我在学生读题后问:“蛇是动物,庄稼是植物,二者有什么联系,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听到此问,学生们立刻议论纷纷:“是呀,蛇与庄稼是怎样联系的呢?”有的学生甚至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寻求答案。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被激发起来了。又如在授《跳水》一文时,我让学生通读全文,在他们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后,我出示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大家想一想,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可让孩子脱险?学生们兴致勃勃,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让水手们在甲板上拉开一张网或帆布接住孩子呀”“让孩子自己爬下桅杆”“让一个水手上去救孩子”,有的甚至提出“叫一架飞机来救他”……但随即又有学生提出异议:“得多长时间才能拉开一张网或帆布,孩子随时都可能掉下甲板摔死的,再说,网能顶得住孩子掉下时的重量吗?”“孩子因害怕已不停地发抖了,怎能自己爬下桅杆呢?”“让水手爬上桅杆去救孩子,孩子等得了那么久吗?再说横木太窄了,孩子自己也回转不过身来呀”……于是,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不休。在争论的同时,学生不得不佩服船长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同时也意识到只有用枪威逼孩子跳水这个办法,才能让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脱险。由于课堂教学中设疑得当,学生的学习情绪得到充分的调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如何运用这固定的时间,让学生既学得多,又学得轻松愉快,在方法上是应该认真去研究和探讨的,让学生沉浸在语文情趣的氛围中,从而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1]张涛,肖红军.激趣设问的“三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02):21.
[2]陈开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激趣”艺术探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2(12):68-69.
[3]傅健凤,李文平.语文教学“激趣设疑”导入的六种方法[J].广西教育,2010(26):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