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步的幻覺(三)—大道廢,有仁義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v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個中國古代哲學,就是關於生命的意義的學說,就是關於做好人的學說。道家講無欲,佛家講慈悲,儒家講仁義,墨家講兼愛——人生在世,克己為人,改過遷善,人格昇華,把做人的責任履行好,把人生的價值實現好,把人生的意義踐行好。生命有意義。
   羅素認為,一種哲理的形成,一般是兩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一是宗教信仰,二是科學研究,“至於這兩種因素在哲學家的體系中所佔的比例如何,則各個哲學家大不相同。”人類歷史是越來越好還是越來越糟,其結論的形成,無疑也與這兩大因素有關。科學時代主要持進步史觀,宗教時代主要持退步史觀,大抵就是羅素所說的這個“比例”的道理。
   按照猶太——基督教的歷史觀,歷史上最好的人就是最初的人,是上帝剛剛造出來的人,沒偷吃善惡果的人,沒犯原罪的人。人類的光輝頂點就是它剛被造出來的那個時點,當然,這也是它墮落的起點。上帝造人後不久,看到人開始墮落變壞,後悔了,為了挽救人類,他採取了一些無奈的“整人”措施,諾亞方舟發洪水,巴別塔後遣散人類、變亂語言,等等——這些,不是真正的歷史,卻是真正的歷史觀,猶太——基督教的退步史觀——人之初性本善,然後越來越惡。
   關於人類由性善向性惡演變的歷史機理,猶太——基督教用的寓喻是“知善惡,必定死”,莊子的寓喻則是:“七竅生,渾沌死”,說的,都是知識越多越邪惡的道理,只是,古聖先賢們多數都用暗喻的方式,明說的,大概只有老子:“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歷史退步主義,也穿糖葫蘆。釋迦牟尼佛就是用一串糖葫蘆表達佛教的退步史觀的。他把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歷史分成三個時段:正法時代,像法時代,末法時代,一代不如一代。我們今天已經處在末法時代,五濁惡世。
   《禮記·禮運》孔子觀上之歎者:“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堯舜禹“三代之英”那個時代多好啊,那是“大道之行”的時代啊,是“天下為公”的時代啊,是“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社會啊,可惜我孔丘沒趕上,只能在心裡嚮往一下了,今天沒辦法,找不回大道時代了,就只能求“小康”啦。這段故事,反映了儒家的退步史觀。孔子反復講禮崩樂壞,就是站在歷史退步主義的立場來看待他那個時代出現的一些社會問題的。
   “賽先生”來中國以前,三千年中國哲學史,儒釋道各家,都是持歷史退步觀的,都認為歷史越來越糟,歷史無意義。同時,各家都認為生命有意義——人生在世,不管世道如何,都應當把人生的路走好,把人做好。整個中國古代哲學,就是關於生命的意義的學說,就是關於做好人的學說。道家講無欲,佛家講慈悲,儒家講仁義,墨家講兼愛——人生在世,克己為人,改過遷善,人格昇華,把做人的責任履行好,把人生的價值實現好,把人生的意義踐行好。生命有意義。
   更深入一層說,“歷史無意義”與“生命有意義”,二者之間還存在一個相互映襯、相互作用的關係——歷史越是無意義,生命就越是有意義。世道越惡,社會就越需要好人,人生在世就越應該做好人。歷史每墮落一步,人生就艱難一分,做人的難度就要強化一分,道德的意義就重要一分,生命的價值就增加一分。
   關於歷史為什麼會進步,歷史進步主義者已經把自己的理由說得很充分、很明確,對不對不說,至少邏輯很清楚。那麼,認為歷史在退步,理由是什麼?是哪些因素,推著歷史一路走下坡路。把道理說得最透最深的,就是偉大的老子,他認為,歷史的墮落,源於人的墮落;人的墮落,源于人心的墮落。
   老子的退步史觀,也是通過一串糖葫蘆來表述。春秋公羊學與佛家都是三球串,老子是五球串:“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依歷史墮落的順序,他把人類社會分為了五個階段:道世,德世,仁世,義世,禮世。
   第一個階段是道世,最好的時代,大道的時代,渾沌的時代,大同的時代,伊甸園的時代,上古黃金時代,其時,人性質樸自然,如赤子嬰兒,不分善惡是非,也不必分善惡是非,人人率性而為,行為自然中道,社會美好無比。
   要解釋道世為什麼這麼好,需要先解釋什麼是“道”,而這個問題又是誰也解釋不了。中國哲學史上,以“道”字命名的學術門派,至少有三家,道家——老莊,道教——仙家,道學——理學,其中沒有一家能給“道”下個精確的定義。老子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莊子說“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淨是這種“定義”。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道的定義本就不可說,別硬說了,總之是美好無比、強大無比、真實無比的宇宙本體。
   道,講不清楚,道與人的關係卻可以講清楚,宇宙的本體,就是人的本體,這就是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理念。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中庸》說,“天命之謂性”——人性就是天性,人理就是天理,人道就是天道,道世,就是天人合一之世。這樣說,對道世之美好,多少就能理解一點?
   後來,“七竅生,混沌死”,人漸失天真,人心開始“純白不備”(莊子),道世逐漸褪變而為德世。德是什麼?德者,得也。得道者,大德也。大德者,聖人也,至人也。在道世,天人合一,多數人生而有道,用道教修行的話說,那個時代的人,大概一生下來,大小周天就是通的,用禪家的話說,人一生下來可能就是開了悟的,其行為自然合於天的要求,不必專門修道而得之。而到了德世,雖然仍有一些人生而有道,生而為聖,但越來越多的人則必須修而得道了。《中庸》說的“修道之謂教”,就是這個概念。所謂得道,儒家謂之成聖,佛家謂之成佛,道教謂之成仙,名異而實同,中國文化中以反觀內省、人格昇華為中心的所謂修行,就是以此為終極目標展開的。不管是生而有道者還是修而得道者,其行為,都能自動地符合天道之要求。一個有道之人,碰上一件事,該怎麼做,不但不會受情緒影響,而且也不受“算計”影響,刺激——反應模式是自然的,統一的,恰如其分的,無過無不及的。如朱子所述,“蓋聖人之心,至虛至明,渾然之中,萬理畢具。一有感觸,則其應甚速,而無所不通……。”    關於生而為聖與修而成聖的關係,孟子此句可作參考:“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什麼意思?朱子跟著有解釋:“堯舜天性渾全,不假修習。湯武修身體道,以複其性。”堯舜生而有道,湯武修而得道,由此或許就可以粗略地推斷,堯舜之世是道世,到了湯武之世,就是德世了。
   慢慢地,生而有道的人,很少了,修而當世便能得道的人,也越來越少了,歷史就進入了仁世。孔子在《論語》中給“仁”下了好多定義,“仁者愛人”,“仁者親親”等等,可見,仁世是個重感情的時代,是個講愛心的時代,用佛家的詞說,仁世的社會秩序,是建立在人的慈悲心基礎上的。
   道與德,是純粹關於人格品質的概念,有道之人之所以那樣做事,純粹是因為他就是那麼個人,他自己認為就該那樣做,與社會的約束或規範無關,這也就是佛家所說的“不著相佈施”。而仁者,人格上仍有一定的品質基礎,但其行為已在相當程度上社會化了。愛心,慈悲心,仍然是好心,但這好心主要是表現在對他人的態度上,強調的是一種社會效果了。仁者愛人,是因為社會需要他去愛人,是因為愛人被社會認為是好事。對此,莊子有個“相濡以沫莫若相忘江湖”的寓言。兩條魚在一個幹溝裡相互用唾沫濕潤以互助,很仁愛,很可歌可泣,但如果各自回歸大江大湖裡自由自在地生活而從此老死不相往來,那不是更好嗎?用江湖來寓喻道世,用幹溝來寓喻仁世。當然,道世德世比仁世好。老子說得更直接,“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當你把仁義、智慧、孝慈、忠貞都當作好事去歌頌的時候,你可不要忘了,這些東西都是社會已經墮落的結果,或者,是人類為了抵抗社會的墮落而不得不吃的苦藥。社會失了大道以後,才不得不去講仁義;六親不和了以後,才不得不去提倡孝慈。若大道尚在,何需仁義?若六親和合,何需孝慈?
   人心繼續變惡,愛心、慈悲心逐漸褪化,仁世也維持不下去了,就進入了義世。義者,宜也,這是《中庸》給“義”下的定義。宜者,適宜也,恰當也,正確也。所謂義舉,就是善舉,就是恰如其分之舉,也是當做就做之舉。所以,義舉,往往也是壯舉,往往和英雄行為相聯繫。道世德世的有道之人、得道之人,其行為依天人合一的靈性自發而動,仁世之人受慈悲愛心的情感力驅動,那麼,義世以何為動力?意志力。為什麼愛孩子不算義舉而孝敬父母算?前者無需意志力而後者需要。一句話,義,是通過個人的努力,個人的意志力,去做好事。
   說到這裡,我們需要面對一個大問題了:什麼是好事?有道之人,自己自動地知道什麼是好事,而且不是理論性地知道,是具體地知道,碰上一件具體事,誰對誰錯,該幫誰,他自動地就知道。仁愛之人,已經沒有了這種悟性,而只是根據自己的慈悲心去利益他人,去博愛,去奉公,去佈施。仁者的世界,是個佈施者與受施者的雙相世界,面對楊白勞,是送他一件棉襖,還是送他一袋白麵,盡力而為就好。大原則上,這種雙相關係不難處理,就是克己為人嘛,因而不太需要一套善惡之辨的理論。而到了義世,社會出現了一個重要的現象:人群開始有強弱暴良之別,出現了以強淩弱、以眾暴寡、以智詐愚等現象。此時的“義人”,所面對的社會關係,已經不是雙相的而是三相的了,除了楊白勞,還有個黃世仁了。現在要做好人好事,要幫助楊白勞,最有效的途徑不是送襖或是送面,而是殺黃世仁——除暴是安良的最好的辦法。然而黃世仁也是人啊,孰暴孰良,要有個標準啊;厚楊薄黃,要有個道理啊,於是,此世的人倫道德中出現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善惡、親疏、責任。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首先是要能見到有“不平”,這就需要社會有一套公允的善惡標準,這套標準不是“義人”自己的,而是社會統一的。見到不平後,該不該拔刀相助,就與另外兩個概念,親疏與責任,有關了——從親疏而論,這事於我有多大責任。
   義世,社會已經有了統一的是非標準,但還沒有細化,沒有系統性地落實到文字上,沒有形成標準的行為規範體系。這是禮世的事。
其他文献
澳門作為世界的旅遊休閒中心,多年來,旅遊已成為澳門的支柱性產業。如果把博彩旅遊業算在一起,2019年澳門的年旅遊收入超過4000億澳門元,占到了澳門全年經濟收入比例的9成多,旅遊更是澳門財政收入的“頂樑柱”。可以說,澳門在努力探索和追求多元化發展之路還沒有形成規模和效益之前,也就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旅遊當仁不讓的還是澳門的生命線。澳門經濟好不好,社會能否持續穩定發展,旅遊產業當屬“晴雨錶”,也
期刊
2020年10月14日,澳門特首賀一誠應邀參加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慶祝大會,期間,賀一誠受到習近平主席的接見,習近平肯定澳門防疫工作,同時提醒目前全球多個地區疫情持續,澳門需嚴防下一波疫情的發生,要求特區政府做好防疫工作。習主席對澳門工作的肯定、鼓勵及關心,進一步增強了本澳防疫的決心和信心。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席近平在結束廣東潮汕地區調研之后,再一次踏上中國改革開放的前
期刊
大灣區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化同源、民俗相近,旅遊合作由來已久。香港國際航運中心、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橫琴國際休閒旅遊島及廣州、深圳等多地蓬勃發展的旅遊業,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旅遊業搭建了國際平臺和產業基礎。後疫情時代,如何在防控安全的前提下,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成為重要任務。   旅遊業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互聯合作的先發先行產業和重要陣地。在粵港澳大灣區打造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旅遊經濟,
期刊
本地未成年人被性侵害、性搔擾的狀況是否嚴峻?社會上對此的關注是否足夠?   澳門立法會宋碧琪議員:近年來,社會不時出現有未成年人受到性侵害的事件發生,牽動著市民大眾的神經。從媒體曝光情況看,未成年人遭受性侵案有越來越低齡化的趨勢,一些性侵行為甚至以更隱匿的形式表現出來,部分事件更是涉及到個別教育和持續教育機構,情況不容樂觀。性侵行為給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上造成了重大創傷,對家庭,尤其是父母是一個沉重
期刊
每年的9月10日為“世界預防自殺日”,而今年主題是“同心協力,預防自殺”。根據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本澳的自殺個案錄得36宗,情況值得社會關注。特別近期接連發生長者意外倒斃家中多日才被發現或自殺個案,當中反應出的長者家居安全及心理健康問題,值得深思。   隨著澳門人口老化問題嚴重,根據2016年統計局中期人口統計資料顯示,本澳獨居長者數量近7000 名,如何提高這些長者社會參與度,並加強社區支援網
期刊
這些年,每當政府要給市民發福利派送“大紅包”的消息傳出,都會令本澳百姓笑逐顏開,喜上眉梢。然而剛入十月,行政長官賀一誠在一次活動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疫情持續至今,政府收入仍很低,“明年是否維持現金分享,當局仍在研究”。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政府研究明年可能取消“現金分享計劃”的消息,迅速成了本澳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媒體報道,熱線追蹤,一些社團組織紛紛出面向政府向特首表達“民意”,希望延續“全民
期刊
近二十年來,澳門政府不斷推動本地產業多元化發展,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亦在藝術及創意產業上面投放大量資源。但疫情發展至今,旅遊業以及與旅遊有關聯之行業確實受到不少衝擊。   人們在認知層面上對抗無法預料的危機仍顯得無助。在社會和經濟層面,雖然我們嘗試多元化產業結構,但由於本澳大部分博彩、酒店、零售、飲食及服務業之營業額過往均依賴入境旅客消費而維持穩定收益。為控制鄰近地區及在全球爆發的疫情之輸入,政府
期刊
澳博去年虧損逾30億   2月下旬,澳博控股公佈去年業績報告顯示,集團經調整EBITDA為負20.89億元(港元,下同),較一九年減149.6%;股東應佔虧損30.25億元,較一九年的溢利減194.3%。   澳博控股業績報告顯示,去年澳博佔澳門整體博彩毛收益的14.1%,當中包括佔中場賭檯博彩收益的19.7%,以及佔貴賓博彩收益的8%。新葡京娛樂場年內博彩毛收益按年減84%,經調整EBITDA及
期刊
旅遊復蘇任重道遠   今年疫情後的首個國慶黃金周,為了更好地服務期間到來的內地遊客,澳門特區政府和旅遊業界精心準備了“月滿琴澳國慶煙花表演”、“澳門國際花燈節”等文化活動,一年一度的“澳門光影節”也提前舉行。但根據澳門特區政府官方網站公佈,2020年10月1日至10月8日期間訪澳旅客合共15.6萬人次,其中內地遊客占93.1%,日平均訪客近2萬人次,比去年同期下跌約86%。根據業界數據估算,202
期刊
近月,本澳頻發引人不安的社會風化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尤以以未成年人為受害人的性侵、偷拍、性騷擾案,一單比一單觸目驚心,坊間盛傳本澳成為風化之都的擔憂。據早前保安司公佈上半年罪案統計,涉及性犯罪案件66宗,有10宗是對兒童性侵案件,比去年同期增加1倍。近日,一宗8歲女童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一名男子拖走性侵,聽起來好似劇情一般的案件,就發生在你我的身邊,事件激起民情激憤,批評及要求政府重視未成年人性侵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