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的发展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计算技术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数学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养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比获得多少知识更重要。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索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也可以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质疑。一般来讲,质疑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如学了不退位减法96-43后,出示退位减法82-46,让学生思考应怎样计算)、学习过程的困惑处(在教学《前后》这一课时,开始介绍自己的前面是46个同学们,后面是黑板,而在板书课题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你刚才说错了,你的前面是黑板,后面才是46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决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交换角度提出问题。
二、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操作的习惯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讲一讲来获取新知。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度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操作自制的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还比如,在讲“圆的认识”时,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圆心、什么是直径,而是以操作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先给学生分发用硬纸剪成的大小一样的圆片,要求把圆片对折,将折痕用水彩笔描下来,并且用尺子量一量每一条折痕的长度,想一想,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认真地通过折一折、描一描、想一想后,得出了第一层的新知:每条折痕相等,每条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我肯定了学生的发现,应当充分体现学生的再创造意识。于是学生继续发现:折痕描下来的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两个半圆一样大小,重合在一起,一个圆中像这样的折痕是描不完的……此时,只需稍加点拨,学生就比较容易归纳直径的概念了,而且还可以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几条等知识。其实,用纸做成模型,画画线段图,亲自测量或检验等等,都是“动手试试”的好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鱼”作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追求的目标;“渔”作为掌握知识的技能,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需要。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实践、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如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方法,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例如:把7根小棒平均分成3堆,每堆最多分几根?还剩多少根?活动过程是:
(1)想一想。“平均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最多分几根”?
(2)分一分。小組操作活动后,分成如下几种情况:
①| || || | | ②|| | || | |
③|||| | | | ④| || || ||
(3)议一议。
① 第一、二两种分法不是“平均分”,是错误的。
② 第三种分法注意了“平均分”,但每堆不是“最多的”,也是错误的。
③ 第四种分法既注意了“平均分”,又注意了“最多的”,是正确的。
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知道分析、思考问题要严密,每个概念、每个问题、每道算式都要思考,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再如我在讲解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要求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请大家折一折、试一试:“你能找到哪些方法?”学生很快找到了三种方法,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继续努力,看看还能否找到其他的方法。学生经过努力,又找到了另外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习惯。
总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逐步内化,使之成为稳定的学习品质。当然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教师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高度重视从小行为入手、从低年级开始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能养成。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那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给他们一份创造美丽人生的力量。
一、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索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也可以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质疑。一般来讲,质疑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如学了不退位减法96-43后,出示退位减法82-46,让学生思考应怎样计算)、学习过程的困惑处(在教学《前后》这一课时,开始介绍自己的前面是46个同学们,后面是黑板,而在板书课题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你刚才说错了,你的前面是黑板,后面才是46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决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交换角度提出问题。
二、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操作的习惯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讲一讲来获取新知。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度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操作自制的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还比如,在讲“圆的认识”时,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圆心、什么是直径,而是以操作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先给学生分发用硬纸剪成的大小一样的圆片,要求把圆片对折,将折痕用水彩笔描下来,并且用尺子量一量每一条折痕的长度,想一想,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认真地通过折一折、描一描、想一想后,得出了第一层的新知:每条折痕相等,每条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我肯定了学生的发现,应当充分体现学生的再创造意识。于是学生继续发现:折痕描下来的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两个半圆一样大小,重合在一起,一个圆中像这样的折痕是描不完的……此时,只需稍加点拨,学生就比较容易归纳直径的概念了,而且还可以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几条等知识。其实,用纸做成模型,画画线段图,亲自测量或检验等等,都是“动手试试”的好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鱼”作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追求的目标;“渔”作为掌握知识的技能,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需要。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实践、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如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方法,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例如:把7根小棒平均分成3堆,每堆最多分几根?还剩多少根?活动过程是:
(1)想一想。“平均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最多分几根”?
(2)分一分。小組操作活动后,分成如下几种情况:
①| || || | | ②|| | || | |
③|||| | | | ④| || || ||
(3)议一议。
① 第一、二两种分法不是“平均分”,是错误的。
② 第三种分法注意了“平均分”,但每堆不是“最多的”,也是错误的。
③ 第四种分法既注意了“平均分”,又注意了“最多的”,是正确的。
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知道分析、思考问题要严密,每个概念、每个问题、每道算式都要思考,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再如我在讲解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要求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请大家折一折、试一试:“你能找到哪些方法?”学生很快找到了三种方法,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继续努力,看看还能否找到其他的方法。学生经过努力,又找到了另外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习惯。
总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逐步内化,使之成为稳定的学习品质。当然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教师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高度重视从小行为入手、从低年级开始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能养成。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那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给他们一份创造美丽人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