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分析11例外伤性肩关节后脱位的诊治情况,探讨其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笔者所在医院2001年1月~2011年10月肩关节后脱位患者11例,分析其诊断难点及疗效,总结肩关节后脱位的诊治方法与经验。 结果 11例患者,初诊时误诊、漏诊5例。3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8例闭合复位。采用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优(34~35分)6例,良(29~33分)2例,差(<29分)1例,1例失访,1例未及随访。优良率88.89%。 结论 详细的临床查体和正确的影象学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早期闭合复位可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
[关键词] 肩关节后脱位;诊治;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83.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51-02
肩关节后脱位在临床上较为少见,资料统计约占肩关节脱位的1.5%~3.8%[1]。肩关节后脱位的临床症状、体征不如前脱位明显,X线所见影像变化不典型,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极易出现漏诊、误诊。笔者所在医院在2001年1月~2011年10月间共收治肩关节后脱位患者11例,现将其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23~62岁。均为单侧。致伤原因:跌伤4例,交通事故伤6例,癫痫发作致伤1例。11例中,初诊时5例漏诊,后因难以解释的疼痛和活动受限,接受仔细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而确诊。受伤到确诊时间为3 h~3周,平均确诊时间6 d。
1.2?体格检查
伤后常见上肢强迫固定于内收内旋位或中立内旋位,肩部活动受限,外旋受限为主。肩前部平坦,喙突异常前突;肩峰后下方饱满,Dugas征9例阴性,2例因合并他处损伤不配合。5例漏诊患者中,1例伴肱骨中段骨折,1例伴尺骨鹰嘴骨折,3例合并大结节骨折。
1.3?影像学检查
肩部正位X线摄片常可见肱骨颈不同程度变短或消失;肱骨头大、小结节影像重叠,肱骨头与关节盂的重叠使正常盂肱关节间隙消失,肱骨头关节面与肩胛盂重叠的“泪滴”样影像均减少或消失。肱骨头内缘与肩胛盂前缘的间隙>6 mm (正常4~6 mm)。穿胸位X线摄片:4例肱骨头完全脱出肩胛盂后缘,3例肱骨头部分脱出肩胛盂后缘,4例显示不清。肩部CT扫描:4例肱骨头完全脱出肩胛盂,3例部分脱出关节盂,且与盂后缘形成卡压(嵌顿征),2例合并肱骨头凹陷性骨折(槽线征),3例合并肩胛盂后缘骨折,3例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
1.4?治疗方法
本组8例行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取坐位,助手屈肘90°内旋位顺势牵引患肢,术者立于患者肩后,双手环抱肩关节,双拇指从肩后向前外推挤肱骨头,同时助手顺势将患肢上臂后伸外展外旋,即可复位。助手动作应轻柔,避免暴力操作,术者指下可明显感应到肱骨头落空还纳感。
3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1例肩关节后脱位误诊为肱骨大结节骨折(图1)。经CT确认为肩关节后脱位并肱骨大结节骨折,骨折块位于前方(图2)。采用前外侧三角肌胸大肌入路,简单方便,效果良好(图3~4)。2例按常规行后路手术。
2??结果
除1例失访,1例为新近发生病例外,均经过6~12个月随访,采用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总分35分,疼痛10分,功能10分,主动前屈活动度5分,前屈曲力量测试5分,患者满意度5分。结果如下:优(34~35分)6例,良(29~33分)2例,差(<29分)1例。优良率为88.89%。
3?讨论
3.1?漏诊分析
肩关节后脱位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关节损伤,由直接暴力,如作用于肩部的打击,或间接暴力在前臂屈曲、内收、内旋时施加于上肢引起。由直接外力引起的后脱位最常继发于意外电击或惊厥性抽搐。文献中只有少数病例报告[1-3]。
肩关节后脱位的症状不如前脱位明显,X线所见正位片显示肱骨轻度外展,关节间隙仍然存在,侧位片上胸廓内结构明显重叠,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极易漏诊,漏诊率可高达60%,有“诊断陷阱”之称[4]。原因为:本病少见,占肩关节脱位的1.5%~3.8%,且方肩畸形、关节弹性固定及活动受限范围没有前脱位明显,搭肩试验常阴性,临床上查体不仔细则典型体征易被忽视,导致“肩关节半脱位”、“肩部软组织挫伤”等错误的诊断,部分临床医师只满足于平片上发现的一些次要损伤,如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头骨折、肱骨大结节骨折等,并错误地认为肩部的疼痛系骨折引起,忽视了进一步的检查。X线检查可因投照角度原因,肩关节正位片显示肩关节间隙无异常或关节间隙稍宽,依据不足被放射科医师忽略;常规未照穿胸位,或即使照穿胸位也因结构复杂不易看清而致误诊。减少和避免漏诊、误诊的重要环节在于接诊医师能够想到后脱位的可能性,且行细致的体格检查并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本组病例有5例漏诊,故在临床检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有肩前方撞击的外伤史;上臂疼痛,外旋时更甚,呈前屈、内旋、内收位畸形,外展、外旋明显受限;喙突明显突出,肩前方塌陷空虚,后方隆起,肩胛冈下饱满;影像学检查,X线正位片显示肱骨大结节向前旋转消失,肱骨头呈功能位或内旋位畸形,腋窝位片显示肱骨头位于肩关节盂后方;X线检查表现为肱骨头向后侧旋转脱出于关节盂后缘,肩胛骨关节盂由前向内倾斜,喙突突向后方,关节盂唇前缘可有骨质缺损,肱骨头后方软骨消失。合并肱骨头或大结节骨折可见小碎骨片以及喙肱韧带、盂唇韧带损伤和周围骨质增生。对可疑患者行CT扫描以明确诊断是十分必要的。
3.2?影像学分析
在肩关节后脱位的X线及CT片上应注意一些有特殊诊断意义的征象:(1)半月消失征:正常肩关节正位片肱骨头内缘与关节盂可见半月状重叠,在肩关节后脱位时表现关节盂空虚,本文3例有此征象。(2)轮缘征:肱骨头内缘与关节盂之间的距离超过6 mm为轮缘征,本组3例见到此征(图1)。(3)槽线征:主要表现为肱骨头内缘显示两条平行线,此征象形成原因为肱骨头前内面受压骨折,常发生于后脱位时肱骨头撞击后关节盂缘后。本组有此征1例。此征在CT片上称为嵌顿征。(4)关节间隙狭窄征:向检查侧旋转40°的前后位投照可显示正常盂肱关节间隙,有后脱位者间隙减小。 3.3?治疗方法的选择
肩关节后脱位早期治疗效果良好,新鲜的单纯后脱位可行手法复位,方法简单,效果确实,但应该注意固定及功能锻炼方法,本组8例患者在复位后用披肩石膏或外展架将上臂固定于轻度后伸、外展30°、外旋位。<30岁的患者,肩关节固定3周;30~40岁的固定1~2周;40岁以上固定1周,以防止关节僵硬。指导患者避免将肩关节置于容易引起脱位的特殊姿势,如前方不稳定的患者肩关节外旋幅度应<30°,外展<60°;后方不稳定的肩关节屈曲幅度应<60°,内旋<30°,叮嘱患者不能过度内收肩关节,6~9周后逐渐减少对活动的限制,3个月后自由活动。6个月内禁止体育活动和其他高强度活动。
对陈旧性或合并骨折的肩关节后脱位多主张开放性手术,对2个月以内的陈旧性脱位以闭合复位为宜,如闭合复位不成功,开放手术复位仍为重要方法[5]。单纯肩关节后方不稳定或有多向不稳定的患者,其主要症状在后方,多采用后路手术。皮肤切口在肩峰内后侧,延伸至腋皱,进入肩关节。传统的方法是剥离肩峰处的三角肌,笔者所在医院对其进行改进,避免剥离三角肌起点,将三角肌从肩峰后侧向小圆肌处牵拉可以取得良好暴露,保存了后三角肌的力量和功能,然后切断冈下肌肌腱,并向内侧牵开,避免牵拉过度以免造成肩胛神经的损害,将小圆肌肌纤维向下方短缩以加强后关节囊,如发现后关节囊松弛,可行关节囊紧缩。本组1例经CT确认骨折块位于前方,采用前外侧入路,简单方便,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Aparicio G,Calvo E,Bonilla L,et al.Neglected traumatic posterior dislocations of the shoulder: controversies on indications for treatment and new CT scan findings[J].J Orthop sci,2000,5(1):37-42.
[2] 凌華威.肩关节不稳定因素的影像学评估[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8,21(4):322-325.
[3] 孙惠清,杨惠光,张云庆.肩关节后脱位漏诊的治疗探讨[J].临床误诊误治,2005;12(4):256-257.
[4]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89-790.
[5] 霍力为,李杰华,叶永亮.肩关节后脱位诊治疗探析[J].按摩与导引,2009;25(7):19-20.
(收稿日期:2012-02-28)
[关键词] 肩关节后脱位;诊治;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83.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51-02
肩关节后脱位在临床上较为少见,资料统计约占肩关节脱位的1.5%~3.8%[1]。肩关节后脱位的临床症状、体征不如前脱位明显,X线所见影像变化不典型,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极易出现漏诊、误诊。笔者所在医院在2001年1月~2011年10月间共收治肩关节后脱位患者11例,现将其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23~62岁。均为单侧。致伤原因:跌伤4例,交通事故伤6例,癫痫发作致伤1例。11例中,初诊时5例漏诊,后因难以解释的疼痛和活动受限,接受仔细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而确诊。受伤到确诊时间为3 h~3周,平均确诊时间6 d。
1.2?体格检查
伤后常见上肢强迫固定于内收内旋位或中立内旋位,肩部活动受限,外旋受限为主。肩前部平坦,喙突异常前突;肩峰后下方饱满,Dugas征9例阴性,2例因合并他处损伤不配合。5例漏诊患者中,1例伴肱骨中段骨折,1例伴尺骨鹰嘴骨折,3例合并大结节骨折。
1.3?影像学检查
肩部正位X线摄片常可见肱骨颈不同程度变短或消失;肱骨头大、小结节影像重叠,肱骨头与关节盂的重叠使正常盂肱关节间隙消失,肱骨头关节面与肩胛盂重叠的“泪滴”样影像均减少或消失。肱骨头内缘与肩胛盂前缘的间隙>6 mm (正常4~6 mm)。穿胸位X线摄片:4例肱骨头完全脱出肩胛盂后缘,3例肱骨头部分脱出肩胛盂后缘,4例显示不清。肩部CT扫描:4例肱骨头完全脱出肩胛盂,3例部分脱出关节盂,且与盂后缘形成卡压(嵌顿征),2例合并肱骨头凹陷性骨折(槽线征),3例合并肩胛盂后缘骨折,3例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
1.4?治疗方法
本组8例行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取坐位,助手屈肘90°内旋位顺势牵引患肢,术者立于患者肩后,双手环抱肩关节,双拇指从肩后向前外推挤肱骨头,同时助手顺势将患肢上臂后伸外展外旋,即可复位。助手动作应轻柔,避免暴力操作,术者指下可明显感应到肱骨头落空还纳感。
3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1例肩关节后脱位误诊为肱骨大结节骨折(图1)。经CT确认为肩关节后脱位并肱骨大结节骨折,骨折块位于前方(图2)。采用前外侧三角肌胸大肌入路,简单方便,效果良好(图3~4)。2例按常规行后路手术。
2??结果
除1例失访,1例为新近发生病例外,均经过6~12个月随访,采用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总分35分,疼痛10分,功能10分,主动前屈活动度5分,前屈曲力量测试5分,患者满意度5分。结果如下:优(34~35分)6例,良(29~33分)2例,差(<29分)1例。优良率为88.89%。
3?讨论
3.1?漏诊分析
肩关节后脱位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关节损伤,由直接暴力,如作用于肩部的打击,或间接暴力在前臂屈曲、内收、内旋时施加于上肢引起。由直接外力引起的后脱位最常继发于意外电击或惊厥性抽搐。文献中只有少数病例报告[1-3]。
肩关节后脱位的症状不如前脱位明显,X线所见正位片显示肱骨轻度外展,关节间隙仍然存在,侧位片上胸廓内结构明显重叠,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极易漏诊,漏诊率可高达60%,有“诊断陷阱”之称[4]。原因为:本病少见,占肩关节脱位的1.5%~3.8%,且方肩畸形、关节弹性固定及活动受限范围没有前脱位明显,搭肩试验常阴性,临床上查体不仔细则典型体征易被忽视,导致“肩关节半脱位”、“肩部软组织挫伤”等错误的诊断,部分临床医师只满足于平片上发现的一些次要损伤,如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头骨折、肱骨大结节骨折等,并错误地认为肩部的疼痛系骨折引起,忽视了进一步的检查。X线检查可因投照角度原因,肩关节正位片显示肩关节间隙无异常或关节间隙稍宽,依据不足被放射科医师忽略;常规未照穿胸位,或即使照穿胸位也因结构复杂不易看清而致误诊。减少和避免漏诊、误诊的重要环节在于接诊医师能够想到后脱位的可能性,且行细致的体格检查并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本组病例有5例漏诊,故在临床检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有肩前方撞击的外伤史;上臂疼痛,外旋时更甚,呈前屈、内旋、内收位畸形,外展、外旋明显受限;喙突明显突出,肩前方塌陷空虚,后方隆起,肩胛冈下饱满;影像学检查,X线正位片显示肱骨大结节向前旋转消失,肱骨头呈功能位或内旋位畸形,腋窝位片显示肱骨头位于肩关节盂后方;X线检查表现为肱骨头向后侧旋转脱出于关节盂后缘,肩胛骨关节盂由前向内倾斜,喙突突向后方,关节盂唇前缘可有骨质缺损,肱骨头后方软骨消失。合并肱骨头或大结节骨折可见小碎骨片以及喙肱韧带、盂唇韧带损伤和周围骨质增生。对可疑患者行CT扫描以明确诊断是十分必要的。
3.2?影像学分析
在肩关节后脱位的X线及CT片上应注意一些有特殊诊断意义的征象:(1)半月消失征:正常肩关节正位片肱骨头内缘与关节盂可见半月状重叠,在肩关节后脱位时表现关节盂空虚,本文3例有此征象。(2)轮缘征:肱骨头内缘与关节盂之间的距离超过6 mm为轮缘征,本组3例见到此征(图1)。(3)槽线征:主要表现为肱骨头内缘显示两条平行线,此征象形成原因为肱骨头前内面受压骨折,常发生于后脱位时肱骨头撞击后关节盂缘后。本组有此征1例。此征在CT片上称为嵌顿征。(4)关节间隙狭窄征:向检查侧旋转40°的前后位投照可显示正常盂肱关节间隙,有后脱位者间隙减小。 3.3?治疗方法的选择
肩关节后脱位早期治疗效果良好,新鲜的单纯后脱位可行手法复位,方法简单,效果确实,但应该注意固定及功能锻炼方法,本组8例患者在复位后用披肩石膏或外展架将上臂固定于轻度后伸、外展30°、外旋位。<30岁的患者,肩关节固定3周;30~40岁的固定1~2周;40岁以上固定1周,以防止关节僵硬。指导患者避免将肩关节置于容易引起脱位的特殊姿势,如前方不稳定的患者肩关节外旋幅度应<30°,外展<60°;后方不稳定的肩关节屈曲幅度应<60°,内旋<30°,叮嘱患者不能过度内收肩关节,6~9周后逐渐减少对活动的限制,3个月后自由活动。6个月内禁止体育活动和其他高强度活动。
对陈旧性或合并骨折的肩关节后脱位多主张开放性手术,对2个月以内的陈旧性脱位以闭合复位为宜,如闭合复位不成功,开放手术复位仍为重要方法[5]。单纯肩关节后方不稳定或有多向不稳定的患者,其主要症状在后方,多采用后路手术。皮肤切口在肩峰内后侧,延伸至腋皱,进入肩关节。传统的方法是剥离肩峰处的三角肌,笔者所在医院对其进行改进,避免剥离三角肌起点,将三角肌从肩峰后侧向小圆肌处牵拉可以取得良好暴露,保存了后三角肌的力量和功能,然后切断冈下肌肌腱,并向内侧牵开,避免牵拉过度以免造成肩胛神经的损害,将小圆肌肌纤维向下方短缩以加强后关节囊,如发现后关节囊松弛,可行关节囊紧缩。本组1例经CT确认骨折块位于前方,采用前外侧入路,简单方便,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Aparicio G,Calvo E,Bonilla L,et al.Neglected traumatic posterior dislocations of the shoulder: controversies on indications for treatment and new CT scan findings[J].J Orthop sci,2000,5(1):37-42.
[2] 凌華威.肩关节不稳定因素的影像学评估[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8,21(4):322-325.
[3] 孙惠清,杨惠光,张云庆.肩关节后脱位漏诊的治疗探讨[J].临床误诊误治,2005;12(4):256-257.
[4]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89-790.
[5] 霍力为,李杰华,叶永亮.肩关节后脱位诊治疗探析[J].按摩与导引,2009;25(7):19-20.
(收稿日期:201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