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大学后教育在人才转型中的作用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大学后教育的特点和人才转型的社会需求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大学后教育在人才转型中的优势作用。
  关键词:大学后教育;人才转型;终身教育
  作者简介:解建红(1966-),女,山西闻喜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张毓华(1958-),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图书馆书记兼副馆长,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校级教育教学与改革研究项目(2009年度一般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5-0005-02
  
  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等理念已逐渐在个人的健全发展以及社会的良性进步方面显现其价值。社会的发展、职业结构和工作形态的变动要求更新知识和技能。一次性的学校学习完成后,需要努力扩充第二或第三学历,或再学习某种专项技能知识,提高职业素质、发展综合素养、健全其人格成长。而大学后教育便会在主流高等教育之外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后教育的定义
  何谓大学后教育?目前在我国,对大学后教育的理解和看法不尽相同。社会各界对大学后教育认识不一。[1]诸多的认识中,比较正式的、统一的权威定义是1987年12月国家教委等六部委联合颁发的《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中指出的:“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已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重点是中、青年骨干,大学后继续教育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扩展、加深和提高,使其结构趋于合理,水平保持先进,以更好地满足岗位、职务的需要,促进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2]其他的一些提法,如《教育大辞典》、《法学大辞典》、《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与此类似。[3-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称“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高等学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和一些科研机构是承担继续教育工程的主要阵地。
  以上对大学后教育的解释不同,但有几点认识是统一的:大学后教育是一种跟踪教育,是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最高层次;大学后教育的对象为成人,是那些“正规教育后”或“学历教育后”的职场人;大学后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受教育者适应职场变化的要求,圆满地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大学后教育的最直接的教育目标是满足“岗位、职务的需要”,这也是大学后继续教育最基本的任务。
  借鉴各家观点,笔者理解大学后教育的含义为:大学后或一定学历层次或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职务的职场人,为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或实现社会和个人全面和谐发展接受的以非正规教育为主的各种教育形式。它是正规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发展,也是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中,我们认为大学后教育按功能包括两大类,第一类,学历层次提升,包括专升本,本科以后的第二、第三学历,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学历提升;第二大类,职业培训类,主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提升培训。大学后教育对象的起点为大专及以上学历,旨在提高学历、提高技能、提升综合素养,为个人职业空间的拓展准备条件。
  二、大学后教育的特点
  大学后教育有不同于全日制大学教育的特征。
  (1)终身性。[6]学习是一个新的大市场。信息化社会带来教育和学习过程的终身化。终身学习表明教育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大学后教育正是一种为社会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教育。十六大提出的“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正反映了这一教育理论的必然性。大学后教育要求各类大学后成人为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的新的要求或已经变化了的新的岗位工作要求,必须不断地学习。
  (2)专业岗位性,它是在一定专业和职业基础上的教育。普通高校教育有明确的学科专业集群,有相对固定的教学培养计划,在基础教育基础上以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强调按专业、学科的自身规律以达到一定的学业标准来衡量人才,而不是以岗位职务来划分。大学后教育与日校学历教育不同,大学后教育的对象为成人,且是已完成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并走向工作岗位的人员。“它以大学学历教育为基础,以岗位职务需要为准则,以相关学科群甚至是跨学科跨专业新知识为内容,以提高岗位工作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扩展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这种扩展知识的教育一般是‘有新增新,缺啥补啥’,这就是它的本质特性。”[7]职业定位和岗位技能的提升成为人们选择大学后教育的内在动力。
  (3)职业塑造性。在功能上,大学后教育是为了满足受教育者继续职业塑造的需求,是实现受教育者连续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对在职人员的教育,直接与劳动力市场及其变化相联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大学后教育重要的一项任务是人力资源,对在职人员的智力能力的培养和培训,以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体系中虽然也有职业倾向,但学术研究取向常常成为主要目标。以成人培训为主体的大学后教育则与此不同,它依持的是社会目标取向,以实用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
  (4)灵活多样性和开放性。大学后教育涉及领域广,种类多,大学后教育“在横向上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谋求各种教育实现形式的综合统一。这是对教育外延的崭新思考,使人们充分重视并开发大量的包括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在内的多种教育,发挥各类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及其他设施的教育功能,共同实施大学后继续教育”。[6]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大型企业是大学后教育的主要基地。
  三、人才转型的内外在需求呼唤大学后教育
  转型问题是进入2l世纪以后谈论较多的话题。转型,是指一切系统的形态发生质变、飞跃。作为社会学概念,转型是事物发展中前进的、上升的、全面的变迁。近三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社会转型己成为不可逆转的既定事实,政治、经济等社会各领域的转型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但与这些转型都密切相关的是人才转型。人是所有各个领域中的关键因素,转型应从人开始,到人结束。
  什么是人才转型?人才转型是指人才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转变。人才转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才自身的适应性转变,二是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转变。人才自身的适应性转变是指人才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而更新思维、观念和技能的转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转变则是指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模式的转变。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变化,一方面使社会对人才需求首先以满足经济结构变化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前提,要求大学毕业后的从业者具有高综合素质,适应多层次职业岗位需求,适应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人在职业和岗位上会遇到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从业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去作适应性转变,以应对这种职业和岗位需求。
  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条件下,多种因素交织,促使人才自身主动去适应性转变。
  (1)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知识更新的速度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据估计,技术知识每年以10%~15%的速度贬值,有分析家断言,一个人如果一年不学习,他所拥有的知识将会折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明确定义明天的文盲就是不会主动寻求新知识的人。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为了不被知识社会所抛弃,与外界有更多的交流,人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一生持续不断地学习,积极探索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新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为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汲取丰富的知识和养分,以跟上社会和时代的步伐。这一知识获得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
  (2)经济结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促使人才结构的变化转型。传统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下培养的人才相对滞后,与高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会发生冲突,或知识面窄,或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同时,现代社会职业流动性的增加,更多的人一生不可能只从事一个工作,他们都希望通过公平竞争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提高生活质量或实现自我价值。
  (3)建设学习型社会理念的兴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习化社会描述如下:“一个教育与经济组织(包括家庭单位与公民生活)密切交织的过程”。就是说,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在任何情况下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并开始主动去学习,提升充实自己。
  (4)社会综合化趋势。单一学科的知识和大学的学习很难应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复杂问题。社会需要综合性、复合型人才,需要有懂得多种学科知识的人才。一个人要兼学几种不同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能。
  (5)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人们的经济收入增长和闲暇时间增多,“消费”闲暇时间,充实自己的思想和学习知识是人们的追求。这也为人们接受大学后继续教育提供了物质和时间上的保证。
  人才转型内外在需求使得大学后教育成为最主要的教育方式,必须担负更重要的历史使命。
  四、大学后教育在人才转型中的优势
  1.大学后教育是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人才的重要途径
  人才转型需求目的主要体现在个体或组织整体对自身职业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要求。大学后教育针对的是已经取得某种职业任职资格的从业者。大学后教育的功能满足了在人才转型需求中几个方面的要求。
  (1)提升个体的生存品质。这也是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体现,表现为个体接受和变革各种形式的智力和文化活动、更新知识,完善自我、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满足个人的兴趣需求。
  (2)满足岗位职业变动的要求。大学后教育具有专业和职业教育的功能,它可以帮助成人应对岗位变动而带来的知识和经验方面的更新,达到专业和职业的标准,也可以进行职业再定位,为新就业做准备。
  (3)促进人和社会和谐。教育具有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功能。在大学后教育过程中,个人能更好地承担起生活的责任和义务、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社会习俗、道德观念和理论学说;培养个人方面和社会方面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发展社会理解力和技能;无偿地和有偿地完成社区的具体任务。
  2.大学后教育独特的教育目标是促使人才结构转型必须接受的教育模式
  大学后教育是面向职场、面向岗位需求、适应并促进社会和成人发展需要的、开放的社会化模式。大学后教育基本任务是要促进个人发展,它的职业教育目标旨在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和专业生活提供知识和合格证明,而它的社会教育目标主要致力于使接受者对岗位和自己的社会地位有正确的认识评价,更好地把握社会为他提供的机会”。大学后教育独特的教育目标是促使人才结构转型必须接受的教育模式。
  3.大学后教育的形式、时间、方法、内容、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为人才转型提供了便利
  相对于正规高等教育的教育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大学后教育就凸显了它的优势和灵活性:第一,它秉承终身教育思想,是衔接正规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关键环节。
  第二,大学后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将取得行业证书作为参考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者就业制度和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这种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具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步将在岗人员考核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管理体系,实现国家对在岗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的要求。随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越来越受到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后教育依托高校优势,将原本单独进行社会考试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逐步引入校园,开设了认证相关的课程。我院2009年将会计学专升本的专业方向改造成注册会计师专门化,在课程设置上加入了注册会计师考证的所有课程,把学习和考证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毕业后考取证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我们在申请新专业时将法学专业定位为:律师考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为人力资源师专门化。
  第三,动态的课程培养体系。大学后教育面对职场人,其目的是使接受者及时获得新技术、新知识的相关信息,适应市场变化。因而,对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等及时创新设计,建立多学科综合化、多技术一体化的、反映最前沿知识技术的动态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是大学后教育的任务之一。如我院依托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该专业1992年设置了全国第一个房地产专业方向,2003年增设了涉外物业管理专业方向,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其中骨干教师参与住建部和社会与劳动保障部房地产经纪人和物业管理员(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制定和实施。同时,在办本科专业方向时还与很多房地产与物业管理公司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与相关主管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10年申报并批准成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房地产经纪人专门化)专业。
  第四,培训形式灵活多样。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和需要,大学后教育的学习模式可多样化,如将短期、业余培训与长期、学历教育有效结合。我院采用自考与夜大对接的学习模式是我们的特色,培训中心根据学习内容及培训的性质,采取定期的系列学习和不定期的针对学习,动员在校的自考助学班的学生参加成考,考入我校与之相对应的成人学历专业,这样既增加了我院成人高考的生源,也为自考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渠道,并利用空余时间为他们开设成考补习班,即专业学习和考前培训相结合。授课时间和授课方式以学员时间和要求来灵活安排。
  
  参考文献:
  [1]叶忠海.大学后继续教育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1.
  [2]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Z].1987.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3卷)[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79.
  [4]邹瑜,顾明.法学大辞典[K].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62.
  [5]李春生.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K].沈阳:沈阳出版社,1993:8.
  [6]李海萍.大学后继续教育: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
  [7]李旭初,陈家齐.成人高教课程发展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264.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进行大学生养成教育已成为高校学生教育一项十分重要的新课题。作为课堂之外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交流的主要场所之一,学生公寓无可争议地成为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公寓文化建设要发挥“服务育人”的功能,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同时要探索大学生党组织进公寓的新型模式。  关键词:高校;公寓文化;养成教育  作者简介:蒲传新(1980-),男,安徽蚌埠人
期刊
摘要:近年来,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网站异军突起,受到了在校大学生的追捧,同时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立足SNS网络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状况,从中分析SNS环境下的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进而探索SNS网络在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以期对现实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SNS网络;大学生;网络行为  作者简介:张瑞雅(1973-),女,河南南阳人,共青团华北电力大学委员会,高
期刊
摘要:高校科技创新其特色和优势成果是提升高校影响力的“原动力”;成果推广应用是提高高校影响力的“生产力”;积极参与有利于提高高校社会影响力;科技创新平台有利于高校科技竞争力发展;抓住省局共建历史机遇,推动高校科技发展。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影响力  作者简介:杨国浩(1976-),男,河南巩义人,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讲师;殷海成(1964-),男,河南驻马店人,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期刊
摘要:人从出生开始就要经历社会化的洗礼,语言也是如此,只有在社会的过程中才能丰富自身,优化自身。合作是社会基本的互动方式,提倡在合作化的课堂中学习社会化的语言,语言要社会化,真实化,情境化,合作化,交际化。  关键词:社会化语言;合作化课堂;社会化课堂  作者简介:陈江(1988-),女,浙江温州人,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王瑶(1985-),女,湖北襄樊人,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和获取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职高专图书馆在新形势下为教学与科研服务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高职高专;图书馆;教学;科研;服务  作者简介:吕土寨(1981-),男,河南许昌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助理馆员;田建华(1962-),女,四川平昌人,郑州电
期刊
摘要:在常见的词汇学习策略研究和分类的基础上,笔者将词汇学习策略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将策略培训融入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此次实证研究,笔者得出了以下结论和启示:策略培训需与外语教学融为一体;注重词汇的输入、输出相结合;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多种策略的能力;强调课后复习巩固,注重学生自我监督、评估和检测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词汇学习;策略;培训   作者简介:付英(1974-),
期刊
摘要:大学特色化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色化发展正在成为大学发展的一种自觉追求,这同时对大学校长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首先阐述了大学特色化发展中校长领导能力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大学校长领导能力的结构,其中包括科学完善的组织经营能力、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能力以及超越常人的执行能力,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对校长提出了几点价值诉求,也就是如何提升大学校长的领导能力,希望能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所裨益
期刊
摘要:TAFE是技术与继续教育的简称,在澳大利亚泛指职业教育培训和办学单位。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澳大利亚启思蒙学院合作引入TAFE教育体系,并开设中澳合作办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已将近7年。本文分析了TAFE模式与行业结合的特点,结合本校中澳合作办学的经验,对如何融合TAFE教学模式与传统电力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几点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TAFE;电力行业;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徐相波(19
期刊
摘要:从高等院校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是新时期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源头工程”,优化高校选调生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讨论优化高校选调生工作的原则以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选调生;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王鹤云(1985-),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陈少平(1957-),男,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校党委副书记,研究员。(福建福州350108)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在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总体形式。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体系、课程体系,有重点有计划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以预防为主,以发展性目标为核心,要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知识化和讲授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  作者简介:张彦军(1977-),男,甘肃酒泉人,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