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遗产: 互联网的身后事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wode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形财产价值几何
  2004年11月13日,20岁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贾斯汀·埃尔斯沃思在伊拉克遇难。1个月后,其家人请求雅虎公司提供贾斯汀的电子邮箱账号和密码。“我们希望看到他曾收发的信件,以此怀念他,这是我儿子留在世间最后的东西了。”他的父亲说。
  但雅虎公司拒绝了这一请求:“虽然我们对死者的家人深表同情,但雅虎账户是不能转让的。本公司有明确规定,用户连续90天未登录服务器,雅虎将自动删除其全部记录。所有雅虎用户从最初就认可了这一用户须知——用户的ID和记录在用户死亡后将终结。”
  这起事件在美国引发巨大争议,直到次年4月,在全国激辩数字遗产的舆论压力下,雅虎公司才做出让步,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将贾斯汀的邮件复制到一张光盘上交给其家人,而不是直接给出密码。雅虎再三声明,雅虎邮箱是一种“私人交流方式,内容是个人秘密,不对第三方公开”。
  数字遗产包括什么?它含义宽泛,根据美国《连线》杂志的解释,包括个人在电脑上的全部数据档案,比如图片、视频、在各种网站注册的账号等。这些资产大多是人们在不经意间逐渐积累的,其价值似乎始终是一个未知数。
  200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的《保存数字遗产宪章》对数字遗产做出如下定义:数字遗产是人类特有的人类知识及表达方式,它包含文化、教育、科学、管理信息和技术、法律、医学,以及其他以数字形式存在的信息,或从现有的类似模式转换成数字形式的信息。
  2011年,伦敦大学史密斯学院对2000名英国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2的人拥有网上财产,包括付费购买的音乐、电子书和电子杂志等;1/4的人的网上财产价值超过200英镑(今约合人民币1750元);1/3的人认为200英镑这一数额已足够大,应由亲人继承;1/10的人已将相关账号和密码写入遗嘱。
  畅销书《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指出,如今越来越多的交流以字节形式储存在服务器上,却没有一个政府可以控制整个网络王国。当一个人死后,他的“字节”该由谁掌管?在后工业时代,我们必须扩展相关所有权的观念。
  按照弗里德曼的说法,除了物质资产,一个人储存在云备份里的照片、自制的视频、购物记录、App上购买的音乐、博客日记、电邮及社交关系等,与留下的房子一样是其个人资产。
  美国法学家迪文·德赛表示,探讨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第一拨使用网络的人群,正在走向生命尽头。
  遗产如何处理
  实际上,因涉及个人隐私、家庭伦理和相关法律,处理“数字身后事”,是一项非常棘手的工作。
  在英、美、瑞士等国家,已有专门的公司帮助人们处理数字遗产。谷歌在2013年就首先开始支持用户选择数字遗产继承人,这些遗产包括Gmail电子邮件、云存储服务和其他服务的数据。谷歌将这样的继承人称为“非活跃的账号管理者”。
  游戏账号的继承也有先例。2017年5月,世界著名游戏公司暴雪宣布了一项新政策:当玩家去世后,账号所有权可以由他人继承。
  在国内,由于网络虚拟产品的遗产继承问题比较复杂,目前还没有系统的数字财产继承方面的立法。业内主流的观点是依照《继承法》,即具有人身性质的虚拟遗产不可以继承,如即时通信工具QQ、MSN、网络ID等;而没有人身性质的虚拟遗产可以继承,如网上店铺、作品版权、游戏币等。
  针对继承账户财产,支付宝和微信都曾专门做过正式回答。支付宝称,“继承人只需要拨打客服电话,按指引准备相关证明给支付宝运营者,即可取出离世者的钱”。如果不知道支付宝账户,也可以通过身份证号,查询其是否有开通的支付宝账户。且只要账户里有余额,花呗、借呗里还有欠款,支付宝账号就不会被注销。微信的做法基本相同。
  淘宝店铺也能继承。2013年,淘宝已宣布推出“离婚过户”“继承过户”细则,以解决因夫妻离婚、店主去世等情况带来的店铺在分割和继承上难以解决的问题。
  那不能继承的虚拟资产,将何去何从?实际上,很多网络虚拟财产的所有权最终都通过注销回收流向网络供应商。
  在我们注册互联网账号时,都需要勾选同意一个用户协议,很多人会忽视协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注册用户只拥有账号的使用权,账号的所有权归公司所有;用户不能擅自买卖、转让、出租账号。
  例如,腾讯规定QQ的所有权归腾讯所有,用户只有使用权。如果用户3个月没有登录,其QQ号就可能被自动注销,号码归公司所有。
  微博同样规定,若用户连续90天未使用微博,微博有权回收用户的昵称和账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在了,他生前又未将账号密码告知亲友,那么3个月后,他的QQ、微博账号将因长期未使用被回收。
  因此,对那些想要继承亲人账号的人而言,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没法获取密码。没有密码就无法登录,供应商也不支持亲友进行“过户”继承。
  把数字遗产写进遗嘱
  数字遗产催生了一个新行业:数字遗产守护者。2015年,瑞士信息技术从业者托拜厄斯的一个朋友在车祸中去世,直到现在,托拜厄斯还能收到这个故友社交账号发来的邀请函或是生日祝福。“这让我感觉很不舒服。”他告诉瑞士电视台,这是因为那些网站设置了自动发送功能。
  不过,这让他有了一个创业点——成立公司,专门保存和管理顾客的数据资料。用户可以把密码存在公司里,并指定继承人。“5年后,我相信会有很多人把数字遗产写进遗嘱。”托拜厄斯说。
  新浪微博上专门关注逝者的账号“逝者如斯夫dead”人气很高,该账号负责人林东平被媒体称为“网上入殓师”。他会把素昧平生的逝者的微博从头到尾阅读一遍,然后用幾句温情的文字勾勒其生平,并撰写“墓志铭”。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林东平曾这么回答:“全球几十亿人口,死一个真的没什么。但后来我发现,一个死者的微博,就是一个世界。”
  在CNN看来,互联网不过是区区几十年间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相关的管理和数字遗产保存等一系列问题尚无定论。但随着最早使用互联网的一批人老去,这些由0和1组成的字节势必超越数据,成为人们寄托感情的载体。
  (十五删摘自《齐鲁周刊》2018年第15期,小黑孩图)
其他文献
古代的皇冠叫作冕旒,旒是挂在冕板前后的珠帘,一走就会抖动。于是皇帝必须控制情绪,不能做大幅度的动作,不然就会显得很不稳重。  宋朝的官帽两侧都有长翅,功能是防止皇帝在上面做报告,百官在下面交头接耳。  有些東西看似琐碎,却真实地呈现出历史的细节。  (逸 尘摘自《今晚报》2018年10月15日)
期刊
今晚的宇宙具有遗忘的浩渺  和狂热的精确。  我徒劳地想摆脱自己的躯体,  摆脱不眠的镜子(它不停地反映窥视),  摆脱庭院重复的房屋,  摆脱那个泥泞的地方,  那里的小巷风吹都有气无力,  再前去便是支离破碎的郊区。  我徒劳地期待  入梦之前的象征和分崩离析。  宇宙的历史仍在继续:  龋齿死亡的细微方向,  我血液的循环和星球的运行。  (我曾憎恨池塘的死水,我曾厌烦傍晚的鸟鸣。)  今晚
期刊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叶嘉莹少年时就表现出兼具悲悯与智慧的“诗心”。这得益于她的家庭教育。旧学修养极深的伯父是她的启蒙之师。伯父给了她一本诗韵,教她“一东,二冬,三江,四支……”在她10多岁时,伯父就出题让她作诗。叶嘉莹记不起自己第一首诗的全部细节,只记得那是一首关于月亮的诗,用的是十四寒的韵。  王国维曾有一句感叹:“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忧患不断却成就斐然的一生,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期刊
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与江西省寻乌县、定南县相接,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经济欠发达地区。2018年10月,“《读者》光明行动”专家医疗队来到这里,为龙川县下属10所乡镇小学的5804名适龄儿童进行了义诊,筛查出807人视力不良、510人近视,并确诊297人患有弱视。考虑到筛查点距离定点治疗医院较远,且需要救治的贫困弱视患儿人数较多,项目组决定在龙川县城内设置临时治疗点,将治疗仪器搬运至龙川,以
期刊
躁动不安,来去匆匆,如浮云般飘忽不定——这正是下西区这片红砖街区里的居民的真实写照。  一天入夜时分,一个青年穿梭在林立的红色楼房间,拉响一栋又一栋楼的门铃。一直来到第十二栋楼的门口,他把行李包放在台阶上,摘下帽子,擦了擦帽檐和前额上的尘土。微弱的门铃声在遥远而空洞的深处响起。  这是他拉响的第十二个门铃。不一会儿,房东大妈出现在门口。青年开口问是否有空房出租。  “进来吧。”房东说,她喉咙里发出
期刊
对于说空话,我既然害怕,就极力避免。但是怕说空话又是一种自命不凡。就这样,在自命不凡和说空话之间,我们复杂的生活一直在不停地滾动、摇摆。  (梅 子摘自漓江出版社《屠格涅夫散文诗》一书)
期刊
逸(攝影作品)
期刊
杜拉斯和萨冈可以说是法国当代最著名的两个女作家。杜拉斯比萨冈大21岁,1954年,当萨冈出版处女作《你好,忧愁》时,杜拉斯已大名鼎鼎,《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奠定了她在法国文坛的地位。她除了写作,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报刊上常有她的消息。所以,当默默无闻的18岁女孩萨冈面对她时,心里除了崇敬,更多的是胆怯。  萨冈第一次遇到杜拉斯是在伽利玛出版社门口。杜拉斯的丈夫马斯科罗是那里的审读员,她的书也是在那里
期刊
自从足球比赛有了视频助理裁判(VAR),我发现在胸前画十字的球迷越来越少,比方框的越来越多。  过去说“人在做,天在看”,现在老话需要修正。人类梦想中的“上帝视角”在绿茵场上徐徐降落,让那些承担责任的可怜人终于松了一口气——所有人都记得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却鲜有人知道,目睹这一事件却无力改变判决的边线裁判至死才摆脱愧疚。  不只裁判,一项新技术的引入带来的改变总是多方面的。球员的侥幸心理开始向
期刊
1  一天下午,我坐在村子里一条小石子路旁边的树下刷手机。我很喜欢那条路,因为路上铺的是小小的碎石,简直有点儿日本枯山水的味道,也极少有人经过那里,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用眼久了,便闭眼休息一下。四周是乡村特有的宁静。突然,我听到一阵非常轻微的声音,又轻又快的“唰、唰、唰”。不是风吹竹叶声,风吹竹叶的声音要疏朗一些,有猎猎之感。也不是细雨落池塘,雨落池塘,再小的声音也有共鸣,是连成一大片的、成规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