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浙教版七年级上23有理数的乘法(1)这一课在两个班的不同演绎带来的不同效果让笔者备受启发.下面把两个班在进行有理数乘法中异号两数相乘及同负两数相乘的法则教学中的片段作一回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教版七年级上23有理数的乘法(1)这一课在两个班的不同演绎带来的不同效果让笔者备受启发.下面把两个班在进行有理数乘法中异号两数相乘及同负两数相乘的法则教学中的片段作一回顾.
其他文献
2012年安徽数学理科卷第21题压轴题是: 数列{xn}满足:x1=0,xn+1=-x2n+xn+c(n∈N*).(Ⅰ)证明:数列{xn}是单调递减数列的充分必要条件是cx在D上恒成立.若数列{xn}满足x1∈D,xn+1=f(xn),则数列{xn}必为单调递增数列. 证明因为xn+1=f(xn)>xn对任意正整数n都成立,所以{xn}为单调递增数列. 6三点启示 6.1学会解题 解题是
1问题的提出 只要在教学第一线,就可能遇到这样的窘境:当学生的课堂活动呈现一片繁荣,教学活动正在老师的指导下,井然有序、热热闹闹朝着预设的轨道前进时,突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有同学突然冒出一句与教学预设完全不一致,但又带着“金子般闪光”的“意外”发言——打断你,若对这“意外”发言给予重视,势必打乱整个课堂预设;若断然否定置之不理,或搪塞过关,不但会轻易错过一个“千里难寻”的适合学生思维发展与
2012年中考数学连云港卷的压轴题是一道动态探究性试题.根据阅卷组的统计,该题作为一道总分12分的探究题,全市平均得分仅为0.88,换算成难度系数的话,约为0.07!这个结果严重超出了命题人的预料.显然,本题客观的统计的结果是不如人意的.然而,这道压轴题却又得到很多试题研究者的好评:“重视基础,突出了核心知识;数学思想的完美展示;逐次递进,助推能力;突出变与不变的辩证观念.” [1]并就这几个方面
1问题提出 何谓试卷区分位置上的好题,这是命题者、教学与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有时,命题者精心设计的试题,在实践中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2014年泰州中考卷的第25题(共26题)就是这样的题.从考试过程看,不少考生用去了不少时间,影响其他问题的解答;从数据统计来看,满分12分的题平均分只有286,难度系数为0238.作为命题人,笔者与相关教师和教研人员进行了交流,他们认为:试题考查了主要知识与核心概
“图形与几何”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解决图形与几何类问题往往是以正确的识图为先导的,借助图形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知识、经验和方法的局限,学生在解决图形与几何类问题时,常常会犯一些被图形直观假象蒙蔽的错误,现针对此类典型错误进行分类剖析,寻找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期同学
教师的核心利益是个人的专业发展,尤其是青年教师.学校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为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相继开展了“一人一课”、“推门听课”和“磨课赛课”等一系列活动,笔者在去年年底学校组织的“一人一课”活动中,运用学校倡导的“反思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一节课得到了听课评委和同行的一致好评.《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涉及一元一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1843—1919)在1866年提出了生物发生律,即“个体发育史重蹈种族发展史”.如果将此原理类推于教育将得出:个体知识的发生过程遵循人类知识的发生过程.具体到数学教育,即“个体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过程遵循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把历史作为教学线索,不明确地谈论历史,用历史来启示教学,这就是发生教学法.其基本思想是:在学生具备足够的动机后、在心理发展的适
笔者于2011年12月6日至8日参加江苏省“师陶杯”颁奖活动.其中一模块是践行课堂,解释教育教学转型的合理性.当时一等奖代表汇报课的课题是《抢三十》(属活动性课题);初中研究课的课题是《由中点想到的……》(属策略选择性课题);特级教师示范课的课题是《一元二次方程》(属概念生成性课题).笔者有幸观看了他们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每节课都有抢人眼球的风景,鲜活的情景创设、精彩的教学视角、创意的操作形式、独特
题目:有一副直角三角板,在三角板ABC中,∠BAC=90°,AB=AC=6,在三角板DEF中,∠FDE=90°,DF=4,DE=43.将这副直角三角板按如题图1所示位置摆放,点B与点F重合,直角边BA与FD在同一条直线上.现固定三角板ABC,将三角板DEF沿射线BA方向平行移动,当点F运动到点A时停止运动. (1)如图2,当三角板DEF运动到点D与点A重合时,设EF与BC交于点M,则∠EMC=度
1 调查概述 1.1 调查工具采用自制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应用水平》问卷,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师基本情况调查;第二部分为教师应用《课标(2011年版)》水平调查,涉及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调整五个维度[1][2],每个维度设计10道题,共计50道题;第三部分为教师应用《课标(2011年版)》水平影响因素调查,涉及文本解读方式、教师自身素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