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来源 :江西水产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lok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总结了泥鳅养殖过程中的几种常见病害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提出了预防的措施。
  关键词:泥鳅;养殖;病害防控
  中图分类号:S942        文献标识码:B
  由于泥鳅生存在水底腐殖质环境中,并且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因此,在泥鳅养殖过程中,应加强对环境水质情况以及温度变化情况的控制与管理,避免环境突变引起泥鳅病害,影响养殖户的经济利益。
  1  泥鳅常见病害及治疗方法
  1.1  爆头病分析及治疗
  泥鳅养殖过程中,受到水温变化和水质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水中的寄生虫和病毒含量大幅度提升,导致泥鳅受影响患病。在患病后,泥鳅的头顶部位出现红白色脓点,后期脓点扩散,泥鳅头骨被腐蚀。泥鳅患病初期时,由于头顶肿痛,往往导致泥鳅疯狂翻滚,无法自主控制,未得到治疗时,会逐渐随着头骨破坏受到其他类型病毒的侵害,最终死亡。该病症一般在6月~9月时发生,该段时间温度较高,容易发病。
  在发现泥鳅疯狂旋转时,养殖人员应对其进行检查,观察泥鳅头上是否出现红点等情况,并对整个池塘范围内进行抽样检查。在确定病症后,可以使用惠底安或惠立解对池底进行调整,使底部泥层中的溶氧量增加。使用“氟苯尼考”以及“三黄鱼常泰”进行泼洒,对环境进行杀菌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肝速宁”,加强对泥鳅肝脏的保护,避免肝细胞发生病变。连续对泥鳅进行观察,根据其实际的表现对药剂或者治疗方案进行调整。若连续1周未得到缓解,可以使用“头孢鱼康”和“克瘟灵”等进行治疗。
  1.2  真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导致的疾病,在泥鳅养殖过程中,由细菌影响产生的疾病主要包括水霉病和鳃霉病。泥鳅患水霉病后,其活力逐渐减退,并且缺乏食欲,体表出现白色斑点,斑点逐渐扩大成棉絮状。造成原因主要为温度较低,或者泥鳅体表受伤后感染。在对水霉病进行治疗时,应对其孵化温度进行管理,同时降低泥鳅运输过程中的损伤情况。
  患有鳃霉病后,泥鳅同样出现食欲不振等情况,在后期其体表会出现明显的青灰色。引发鳃霉病的原因为高温环境中水质污染和体表感染。在治疗的过程中,主要将病变和死亡泥鳅打捞剔除,并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对真菌进行消除。
  1.3  痉挛病
  痉挛病在发病的过程中,泥鳅全身发生痉挛抖动的情况,并且在两天后发生脱皮现象,并且死亡率相对较高。导致痉挛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水体环境不合格,在池塘的水体河底中,含有大量的药剂,如消毒剂、农药等,水体的质量受到的严重影响,此外,水体温度突变同样能够引起该病症的产生。泥鳅无法适应环境而发病。
  由于该病症的产生与泥鳅自身的适应能力有关,因此,在对鱼苗进行选择时,应尽量选择本地壮苗,提高泥鳅的适应能力。在对痉挛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首选“惠金典”进行全池泼洒,同时使用“普利宁”和“菌毒快克”等药剂进行泼洒消菌杀毒。同时根据泥鳅的实际情况,配合使用“海王经典1号”等药剂进行投喂,提高抗病效果。在泥鳅好转后,应对其进行观察,避免发生病情反复的情况。
  1.4  脱黏败血病
  患病后的泥鳅常呈现出表皮较为干瘪且营养不良状态,由于泥鳅表面的黏液脱落,导致其表面发白,并且缺乏光泽。在对发病泥鳅进行检查时,能够发现其内脏中血色较少,并且存在萎缩情况,常见于带籽泥鳅中。并且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短时间能够使周围泥鳅受到感染后死亡。引发脱黏败血病的主要原因为气候原因,泥鳅越冬时间较差,其体质将逐渐减弱,同时抵抗力下降,受到频繁消毒的影响,容易发生坏血病。
  坏血病的影响较大,在患病后,应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大面积感染。由于坏血病的初始阶段为寄生虫等影响,后期泥鳅腮部被破坏,受到病毒细菌的影响发生溃烂最终引起坏血病。因此,在对病鱼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先对泥鳅腮部进行控制,再对内部坏血病进行治疗,提高整体的救治效果。使用“检科一号”和“败血宁”进行全池泼洒,配以“脱黏散”和“保肝宁”进行饲料混服。同时对池塘进行调整,使用食盐和小苏打等进行处理。在杀菌时,可以适当使用头孢和氟苯尼考,同时搭配杀虫剂,杀灭寄生虫,避免后续病症复发。
  1.5  寄生虫病
  泥鳅受到寄生虫影响后出现一定疾病和症状,常见的寄生虫病包括:小瓜虫病、车轮虫病和杯体虫病等。
  在患有小瓜虫病后,泥鳅身体产生白色点状孢囊,机体逐渐衰弱,并出现游动异常等情况。该病症一般在4~6月份出现概率较高,相关养殖人员应注意预防。在患病后,应使用福尔马林溶液对泥鳅鱼苗进行浸泡,同时对池塘进行消虫,对于患病泥鳅,应使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浸泡消毒。
  在患有车轮虫病时,泥鳅出现食欲不振和移动缓慢等情况,鱼苗受到虫害影响较为严重。在患病后,使用盐水浸泡鱼苗,并对池塘进行消毒杀虫。避免后续再次感染。
  在患有杯体虫病后,泥鳅身体表面出现黑色物质,同时出现血痘,严重导致泥鳅死亡。患病后主要对泥鳅养殖池塘进行消毒杀虫,同时对鱼苗进行消毒,避免寄生虫感染。
  1.6  曲骨病
  泥鳅患有曲骨病后,其身体弯曲产生S型,并且身量瘦小,在泥鳅腮部和鱼鳍出现畸形情况,严重可导致泥鳅死亡。导致泥鳅曲骨病的主要原因为池塘中的温度较低,或者温度差较大,导致泥鳅痉挛。池塘中的鱼苗密度过高,泥鳅活动范围较小,并且内部的营养不足,导致泥鳅出现瘦小弯曲的情况[1]。
  在对疾病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应加强对鱼苗的选择,将其中瘦小且抵抗力较低的鱼苗剔除,提高整体的生长能力,同时在水里适当增加钙粉和营养物质。在患病后,应使用“生物彻底”对池塘底层泥土进行质量调整,并增加其中钙质和维生素的含量。在饲料中适当添加保肝宁以及相应的多种维生素,加强对泥鳅体质的改善。连续调整1周后,在池塘中添加氨基酸电解多维,促进泥鰍的快速复原[2]。   2  预防泥鳅病害具体措施
  2.1  规范池塘消毒作业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为降低病虫害的不良影响,避免发生泥鳅大面积患病死亡的情况,应加强在养殖过程中的预防,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由于泥鳅生活在池塘泥土表层中,因此杀菌消毒等相对较为困难,药剂不足无法对底层泥土起到消毒作用,药剂过多时容易残留,影响泥鳅生长状态。
  在对池塘进行消毒的过程中,应对池塘底层进行清理,将其中过多的淤泥清除,并对池塘底部进行消毒。一般消毒时使用生石灰和漂白水等进行消毒,起到杀灭虫卵和病毒的效果。同时应注意消杀的周期,根据泥鳅生长阶段和生长状态制定相应的消毒周期,提高整体的消毒效果。
  2.2  选择健康健壮鱼苗
  鱼苗质量对于其后续的生长有着较大的影响,强壮的鱼苗不仅生长速度快,同时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有利于降低病死概率。养殖户在选择鱼苗时,应尽量选择本地泥鳅鱼苗,确保泥鳅能够适应本地环境,避免环境突变产生的应激反应。同时,在选择鱼苗时,应选择较为活泼且身体颜色饱满健康的鱼苗,剔除患病且体表受伤的泥鳅。在选择完毕后,应对鱼苗进行消毒,使用食盐水等药剂,将鱼苗本身携带的病毒和寄生虫等消除,保障泥鳅的健康生长[3]。
  2.3  调整养殖密度
  不少养殖户在池塘中养殖过多的泥鳅,导致内部密度过大,内部氧气含量不足,并且营养成本不足,导致整体鱼苗生长速度缓慢,同时容易患病,造成大面积感染,影响养殖者的经济效益。在使用池塘的方式进行养殖时,应保持池塘面积在1亩地以下,并对周围进行修缮,避免出现破损和漏洞情况,一般情况下,按照每平方水面中放置50尾左右的泥鳅鱼苗,同时应保证同一池塘中的泥鳅大小相似,避免发生大鱼吃小鱼的情况。
  2.4  做好水温控制
  温度对于泥鳅的生长状态有着较大的影响,在温度过高或者过低时,均会造成泥鳅患病的情况,因此,养殖过程中,应尽量使温度保持在25℃左右,该温度条件下,泥鳅的状态较为活泼,愿意主动摄食。在温度过高时,可能会出现缺氧现象,在夏季應做好遮阳和控温。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泥鳅不仅具有食用价值,同时具有一定药用价值,是较为良好的经济鱼类。在淡水养殖泥鳅的过程中,受到不同原因均可能致病,因此应提高警惕性,做好病虫害的防范,在患病后,应根据症状进行检查,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提高泥鳅的生长效果,降低病害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董家莲. 泥鳅池塘高产养殖技术[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9(22):80-81.
  [2]陈跃军,陆君. 泥鳅池塘养殖高产技术要点[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1):117-118.
  [3]徐金根,付纹琪,江敏,等. 台湾泥鳅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技术[J].水产养殖,2018,39(05):22-24.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解北运河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9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对北运河水系的17个点位进行了调查。运用香农威纳指数进行水体评价。结果表明:春季、夏季和秋季采集到物种分别为75种、75种和56种,密度平均值分别为121.88个/L、295.34个/L和57.47个/L,生物量平均值为0.36 mg/L、1.10 mg/L和1.12 mg/L,香农威纳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05、1.46和1.70
为进一步提升对复杂海洋目标的检测能力,引入自适应尺度的注意力机制,提出一种适应多尺度复杂海洋目标的改进Faster R-CNN模型,该模型通过将卷积网络与SKNet网络相结合,增强模型的特征提取能力与特征有效性,并针对船舶、蚝排、红树林、海岸线4类典型海洋目标,利用91卫图助手与无人机高清影像建立了12 000张样本库,分别基于改进的Faster R-CNN模型与原模型进行对比测试试验。结果表明:
为探讨银叶树幼苗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在不同干旱胁迫下的响应和适应能力,进一步揭示银叶树的抗旱机制,以1.5年生银叶树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控水试验,设置对照(CK)、轻度干旱(LS)、中度干旱(MS)、重度干旱(SS)4个处理,测定银叶树幼苗的生长指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光合生理指标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CK相比,LS处理对银叶树幼苗生长、光合生理特征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无显著影响;MS和SS处理均显著降低了银叶树幼苗的生长量、SPAD值、个体叶片数量、最大净光合速率(
为了精准预测水产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参数溶解氧和氨氮,针对预测模型需要解决的有效影响因子确定、预测算法和网络结构优化等问题,将Levenberg-Marquardt(LM)神经网络、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和主成分分析(PCA)算法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GA-LM-PCA的水产养殖环境溶解氧和氨氮含量预测模型,即采用PCA确定影响因素,实现影响因素的去耦合降维,采用遗传算法对网络结构进行优化,确定合适的隐层节点数目和权值,采用LM训练神经网络,提高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为了验
为更全面地了解藤本月季的耐荫能力及品种间的差异,以\'天香\'(Rosa chinensis Jacq.\'Tianxiang\')、\'莫里斯\'(R.chinensis Jacq.\'William Morris\')、\'夏洛特\'(R.chinensis Jacq.\'Charlotte\')3个品种藤本月季为研究对象,设置全光照、西面遮光、南面遮光3种处理,测定不同品种的水势、导水损失率(PLC)、光合速率、枝条和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
为了明确陕西省神木市长时间尺度植被覆盖度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通过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获取陕西省神木市2000—2020年植被生长旺盛期(7—9月)的陆地卫星(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干枯燃料指数(NDVI-DFI)像元三分模型得到21期神木市光合植被覆盖度(fPV)、非光合植被覆盖度(fNPV)和裸土覆盖度(fBS)的合成结果.通过趋势分析法分析神木市21 a的fPV动态变化,结合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等气象数据及神木市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年原煤产量等社会经济数据分析fP
为揭示北京地区槲树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特征,选取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百望山国家森林公园、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黄松峪国家地质公园4个槲树山区自然分布地,及陶然亭公园1个平原引种地为采样地,采集土壤和槲树根部样品,检测土壤理化指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根部外生菌根真菌群落进行测定,初步分析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平原和山区采样地之间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陶然亭公园土壤全氮、全钾、总有机碳含量和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山区采样地,而全磷含量和碳氮比值则显著高于山区采样地.陶然亭公园槲树根部外生菌根真菌群落
在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背景下,福建省已逐步全面开展自然保护地的体系改革工作.目前福建省自然保护地发展的相关研究以单一类型或局部区域的自然保护地为主,尚缺乏对全省各类保护地的时空变化进行系统梳理.本研究综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法,结合核密度分析,基于福建省自然保护地时空数据、文件资料和实地调查,系统梳理了自然保护地发展历程,探究各类型保护地空间动态分布特征以及宏观空间格局,以期为福建省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整合工作提供基础研究支持和建议.结果表明:福建省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阶段(1956—1965年)
南极磷虾是一种资源量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南极磷虾虾青素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活性,是天然虾青素的良好来源,在鱼类体色改变、免疫能力提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南极磷虾虾青素的制备方法(有机溶剂法、酶解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等)、结构特征、生物活性、检测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激光拉曼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等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开展南极磷虾虾青素机理研究、关键技术和应用研发等未来发展建议,以期为南极磷虾虾青素的深度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
对人工林杉木木材进行NaOH-冻融循环预处理,以处理后木材的上染率、纵向和横向染透率作为预处理效果的评价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判,并以综合评判值为响应值,运用响应面法探讨NaOH质量分数、抽提时间、冷冻时间和循环次数对响应值的影响,优化NaOH-冻融循环预处理条件,通过扫描电镜和压汞法分析预处理后木材微观结构和孔隙的变化.结果表明,随NaOH质量分数增大、抽提时间延长、冷冻时间和循环次数增加,综合评判值均先增大后减小,各因素对综合评判值的影响顺序为NaOH质量分数>冷冻时间>抽提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