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志愿服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具有引领社会风尚,营造群众文化,推动文明进步,促进和谐稳定的独特作用。笔者将以杭州市富阳区“雷锋角”志愿服务工作模式为例,着力分析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在弘扬新风尚、传递正能量中的引领、带动、示范作用,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核心价值观探索行之有效的载体和途径。
关键词:志愿服务;常态化;精神文明
近年来,杭州市富阳区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充分发挥区志工办职能作用,以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筑市民核心价值为目的,探索以常态化志愿服务平台“雷锋角”为统揽的社会化群众性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央电视台还专程来富以学雷锋“富阳样本”为题进行报道,“雷锋角”更是成为一张彰显城市文明的“金名片”,“我服务、我快乐”的志愿服务理念日趋成为全体市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一、搭建常态化平台,风雨无阻深入人心
为着力扭转志愿服务普遍存在的“运动式”现状,独创性地于2012年3月4日在人流量较大地秦望广场建立于每周六向市民提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阵地—“雷锋角”,仅2012年当年就服务市民累计1560余小时,服务市民16500余人次;2013年起,应群众热切需求,在乡镇(街道)启动流动“雷锋角”建设,截止到2014年底,“雷锋角”已实现全区全覆盖,并采取“固定+流动”的模式向市民提供常态化志愿服务。在“雷锋角”成功经验的带动下,还先后打造了如“志愿者之家”、“青春服务驿站”等常态化志愿服务平台,风雨无阻、常态有效地服务全区群众,年服务人次已经突破60000人次,“雷锋角”更是成为富阳人的明星角,老中青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中“雷锋角”志愿服务队还入选2014年富阳市十大道德模范评选特别奖。
二、推出多元化项目,契合民生服务大众
“雷锋角”除向市民提供理发、易书、磨刀、推拿、小家电维修、健康咨询、饰品保养、法律维权等十大类便民服务项目外,还不断契合党政中心、社会热点和百姓需求,推出具有针对性的多元化项目。比如,应对全区项目推进竞赛年暨项目攻坚年活动热潮,设计推出“关爱建设者,助力推项目”——“志愿服务直通车”走进重点项目活动,通过送清凉、送文化、送医疗等服务,关心关爱在一线建设工地的建设者。比如,响应以“五水共治”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攻坚战,整合广大志愿者力量,组建“青春治水智囊团”、“富春江畔夜行团”、“五水共治宣传团”,推出以“三团”治“五水”的志愿服务活动载体,累计开展消灭垃圾河专项志愿服务行动56次,參与志愿者4000余人,掀起全员治水、全域保水、全民护水的浓厚氛围。再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春运·温暖回家路”系列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代购火车票、车站送姜茶、送爱心物资等形式,为外来务工人员送上节日的问候;针对特殊青少年群体,开展“牵手小星星”走进特殊教育学校活动,为他们带去心灵关爱等。
三、实施品牌化运作,打造文化传递力量
为进一步打响“雷锋角”志愿服务品牌影响力,推动“我志愿、我快乐”的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区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将“雷锋”品牌标识贯穿于志愿服务工作的全过程。在“雷锋角”筹建之初,通过富阳日报、富阳电视台、富阳论坛等媒体,通过公开征集、网络投票等流程征集市民心中的“雷锋角”标识,
切实提高“雷锋角”的公众知晓度。在“雷锋角”全面铺开之际,充分依托微博等新媒体的载体优势,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微动·身边的雷锋故事”、“朵朵鲜花送雷锋”、“寻找身边的富阳好人”等主题活动,挖掘更多志愿者和社会公益组织典型,为“雷锋角”寻找平民代言人。在“雷锋角”日趋完善之时,建立富阳雷锋在线,以对接服务项目、交流公益心得、打造雷锋品牌为目标,在广场“雷锋角”、流动“雷锋角”的基础上,打造网络版的“雷锋角”,逐步建立健全“线上线下互动、固定流动结合”的学雷锋工作模式;同时,还倾情打造于每周五早晨播出的《听说富阳》志愿者连线节目,节目自开播以来累计播出32期,通过每周有约的节目互动,以“雷锋角”为品牌的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服务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在全区上下营造了“人人做公益、随手做公益”的浓厚氛围。
四、探索制度化管理,立足长效科学发展
着眼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活动在引领城市文明风尚、构建市民核心价值、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独特作用,近年来,区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在制度化、机制化、长效化上进行了探索。在日常管理上,率先开发启用了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并依托党员先锋指数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利用市民卡刷卡积分对志愿服务时数进行记录和管理的工作制度,截至目前,全区注册志愿者突破21300人、公益积分突破60万分。下一步,将进一步对接杭州志愿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推动实现数据同步;在此基础上,不断规范志愿者注册登记、技能培训、时数管理等工作制度,从严抓好、抓实志愿者“入口关”和“管理关”。在激励引导上,借好全区“两新”党建的东风,组建志愿者协会党支部,加大在志愿者中“推优入党”的力度,从而形成很好的导向作用,增强了凝聚力,截至目前已有7名优秀志愿者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名发展成为预备党员。有效发挥志愿服务积分作用,依据年度志愿服务情况,对注册志愿者进行星级评定,并针对不同星级的志愿者给予不同程度的政策奖励,如在年度考核、评优表彰、入党转正、提拔使用等方面向优秀星级志愿者倾斜。在培育孵化上,应对社会治理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立足“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工作理念,探索开展“公益资本相亲会”、公益创投项目征集等活动,推动建立集公益组织、媒体、企业等领域力量为一体的“公益伙伴圈”。2015年“三五”期间,举办了首届富阳区首届公益项目对接会,4家公益组织领办了区残联、区交通运输局等政府部门交办的5个志愿服务项目,6家民间公益组织现场展演9个公益创投项目,其中“平安爱心凉茶铺”、“城市应急救援”、“公益小天使”等6个项目获得9家企业的爱心资助,推动了更多的公益资本流向骨干社会公益组织,帮助社会公益组织实现更好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志愿服务;常态化;精神文明
近年来,杭州市富阳区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充分发挥区志工办职能作用,以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筑市民核心价值为目的,探索以常态化志愿服务平台“雷锋角”为统揽的社会化群众性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央电视台还专程来富以学雷锋“富阳样本”为题进行报道,“雷锋角”更是成为一张彰显城市文明的“金名片”,“我服务、我快乐”的志愿服务理念日趋成为全体市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一、搭建常态化平台,风雨无阻深入人心
为着力扭转志愿服务普遍存在的“运动式”现状,独创性地于2012年3月4日在人流量较大地秦望广场建立于每周六向市民提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阵地—“雷锋角”,仅2012年当年就服务市民累计1560余小时,服务市民16500余人次;2013年起,应群众热切需求,在乡镇(街道)启动流动“雷锋角”建设,截止到2014年底,“雷锋角”已实现全区全覆盖,并采取“固定+流动”的模式向市民提供常态化志愿服务。在“雷锋角”成功经验的带动下,还先后打造了如“志愿者之家”、“青春服务驿站”等常态化志愿服务平台,风雨无阻、常态有效地服务全区群众,年服务人次已经突破60000人次,“雷锋角”更是成为富阳人的明星角,老中青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中“雷锋角”志愿服务队还入选2014年富阳市十大道德模范评选特别奖。
二、推出多元化项目,契合民生服务大众
“雷锋角”除向市民提供理发、易书、磨刀、推拿、小家电维修、健康咨询、饰品保养、法律维权等十大类便民服务项目外,还不断契合党政中心、社会热点和百姓需求,推出具有针对性的多元化项目。比如,应对全区项目推进竞赛年暨项目攻坚年活动热潮,设计推出“关爱建设者,助力推项目”——“志愿服务直通车”走进重点项目活动,通过送清凉、送文化、送医疗等服务,关心关爱在一线建设工地的建设者。比如,响应以“五水共治”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攻坚战,整合广大志愿者力量,组建“青春治水智囊团”、“富春江畔夜行团”、“五水共治宣传团”,推出以“三团”治“五水”的志愿服务活动载体,累计开展消灭垃圾河专项志愿服务行动56次,參与志愿者4000余人,掀起全员治水、全域保水、全民护水的浓厚氛围。再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春运·温暖回家路”系列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代购火车票、车站送姜茶、送爱心物资等形式,为外来务工人员送上节日的问候;针对特殊青少年群体,开展“牵手小星星”走进特殊教育学校活动,为他们带去心灵关爱等。
三、实施品牌化运作,打造文化传递力量
为进一步打响“雷锋角”志愿服务品牌影响力,推动“我志愿、我快乐”的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区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将“雷锋”品牌标识贯穿于志愿服务工作的全过程。在“雷锋角”筹建之初,通过富阳日报、富阳电视台、富阳论坛等媒体,通过公开征集、网络投票等流程征集市民心中的“雷锋角”标识,
切实提高“雷锋角”的公众知晓度。在“雷锋角”全面铺开之际,充分依托微博等新媒体的载体优势,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微动·身边的雷锋故事”、“朵朵鲜花送雷锋”、“寻找身边的富阳好人”等主题活动,挖掘更多志愿者和社会公益组织典型,为“雷锋角”寻找平民代言人。在“雷锋角”日趋完善之时,建立富阳雷锋在线,以对接服务项目、交流公益心得、打造雷锋品牌为目标,在广场“雷锋角”、流动“雷锋角”的基础上,打造网络版的“雷锋角”,逐步建立健全“线上线下互动、固定流动结合”的学雷锋工作模式;同时,还倾情打造于每周五早晨播出的《听说富阳》志愿者连线节目,节目自开播以来累计播出32期,通过每周有约的节目互动,以“雷锋角”为品牌的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服务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在全区上下营造了“人人做公益、随手做公益”的浓厚氛围。
四、探索制度化管理,立足长效科学发展
着眼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活动在引领城市文明风尚、构建市民核心价值、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独特作用,近年来,区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在制度化、机制化、长效化上进行了探索。在日常管理上,率先开发启用了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并依托党员先锋指数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利用市民卡刷卡积分对志愿服务时数进行记录和管理的工作制度,截至目前,全区注册志愿者突破21300人、公益积分突破60万分。下一步,将进一步对接杭州志愿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推动实现数据同步;在此基础上,不断规范志愿者注册登记、技能培训、时数管理等工作制度,从严抓好、抓实志愿者“入口关”和“管理关”。在激励引导上,借好全区“两新”党建的东风,组建志愿者协会党支部,加大在志愿者中“推优入党”的力度,从而形成很好的导向作用,增强了凝聚力,截至目前已有7名优秀志愿者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名发展成为预备党员。有效发挥志愿服务积分作用,依据年度志愿服务情况,对注册志愿者进行星级评定,并针对不同星级的志愿者给予不同程度的政策奖励,如在年度考核、评优表彰、入党转正、提拔使用等方面向优秀星级志愿者倾斜。在培育孵化上,应对社会治理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立足“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工作理念,探索开展“公益资本相亲会”、公益创投项目征集等活动,推动建立集公益组织、媒体、企业等领域力量为一体的“公益伙伴圈”。2015年“三五”期间,举办了首届富阳区首届公益项目对接会,4家公益组织领办了区残联、区交通运输局等政府部门交办的5个志愿服务项目,6家民间公益组织现场展演9个公益创投项目,其中“平安爱心凉茶铺”、“城市应急救援”、“公益小天使”等6个项目获得9家企业的爱心资助,推动了更多的公益资本流向骨干社会公益组织,帮助社会公益组织实现更好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