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社会背景下,地铁作为一种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它的运营安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对促进城市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建設。因此,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应积极管理地铁运营安全,进一步提高地铁安全水平。本文主要探讨了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的管控策略。
关键词: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1 地铁安全交通安全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中的拥堵、阻塞等问题越发突出,按照绿色交通理念的发展和推行,“公交优先”的政策已经成为交通领域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轨道交通具备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以及舒适安全快捷等优势,地铁也逐渐成为大城市的交通骨干系统,备受民众青睐。轨道交通系统属于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系统,和其他交通工具相比安全性更高,但是因为客流量的不断增多、设备运行压力的持续提升,安全事故的发生问题也在逐渐显现,同时安全事故发生后所能够形成的影响也更加严重。安全运营属于生产的生命线,轨道交通对于安全性要求不断提高,有许多研究发现,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安全评估模式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借助安全评估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安全事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可以以动态化、及时性的方式实现对安全事故的发现和控制,并根据评估的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从而保障地铁安全运行的实效性。对此,地铁运营安全管理评价具备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2 地铁运营事故的主要类型
2.1 火灾事故
火灾是对地铁运营系统安全的重大威胁,有关各方必须予以重视。地铁的正常运营需要大量的电气设备。一旦这些设备出现故障,就会引发地铁火灾。此外,乘客违反规定携带易燃物品、恐怖袭击等外部因素也可能引发火灾。地铁一旦发生火灾,很难安全疏散和救援。火灾会使通信系统瘫痪,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全面提高预防火灾事故的能力,可以提高地铁运营的安全水平。
2.2 列车脱轨或碰撞
地铁线路设计不合理、线路设备老化、地铁高速运行等都会导致列车脱轨事故的发生。因此,良好的设计和规划,定期的安全维护和检查,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地铁安全运营的前提。地铁运输不同于航空运输和公路运输,他自身具备承载量大,速度快等特点。局限在一个特定的轨道上。一旦两列车意外相撞,灾难性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2.3 踩踏事故
目前,我国地铁运营中发生的自动扶梯踩踏事故是主要类型之一。主要原因是电梯设备缺乏维护,安全管理不到位。目前,地铁电梯、自动扶梯维修中存在着一个不易忽视的隐患,即关键部件的损坏不能及时、全面检查、维修。一旦中间环节个别部分出现故障,人流量密集的弊端就完全裸露在外,慌乱之中人员之间就会出现碰撞、踩踏等现象,导致事故的发生,其后果和场景不能想象。因此,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生产规范对自动扶梯进行维护,并注意及时填补监管漏洞,防止此类地铁事故的发生。
3 地铁运营安全管理措施
3.1 明确地铁运营安全管理方向
首先,要将安全管理纳入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生产,必须安全生产”的原则,把安全管理贯穿于运输组织和维修组织运行的全过程。一方面要求生产人员在开展安全控制与生产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时,考虑安全因素;要求安全管理人员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开展安全管理工作,通过安全管理真正参与过程安全控制。其次,针对地铁运营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并通过风险评估对现有运营系统进行改进:对新投入运营的设备的功能和应用要求进行评估,并对其进行控制。提前风险:完善公司组织体系结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评估,控制风险处于萌芽状态。
3.2 构建保障体系
积极构建关于运营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并以安全管理作为基础的管理要求之一,这也是安全管理中的关键性环节。在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方面,务必保障体系建设的完全性、全面性、细节性以及可执行性,体系的建设需要维持高层次、大局观等作用,不仅需要形成制约的作用,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户型性作用,在确保制度落实效益的同时提高安全管理实效性。对此,在制度建设方面,需要从多个层面上进行优化:一是合法性,任何的规定和管理体系都需要满足相应的法律规定以及企业的相关安全管理要求,例如安全评价标准;二是落实性,确保任何体系都可以有效落实,能够让执行者按照章程办事,这也是落实性的基础性要求,能够达到一定的操作效益,并且利于操作;三是前瞻性,在规章整丢的制定同时,需要按照具体工作状况进行针对性优化设计,确保任何设备都可以准确运行,保障制度本身的前瞻性和可拓展特性;四是针对性,对于不同专业和不同岗位需要制定出具体的管理规章要求,杜绝以偏概全和纸上谈兵;五是权威性,制度本身必须保障刚性、科学性、不徇私等特性,不能直视单纯挂在墙上而是有效落实,制度需要具备一定的约束和强制性效益,做到自查自管,做好相互监督与查对,对于任何违规行为都需要及时处理。
3.3 加强基础设施安全管理
基础设施的安全水平直接影响地铁的安全运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铁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一些发达国家甚至有无人驾驶的地铁列车。机械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必然会引发地铁事故。目前,许多城市的地铁系统都面临着老龄化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维护和检查,很可能发生严重的地铁事故。现在。为了提高地铁运营水平,我国在地铁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了许多新技术。然而,由于缺乏安全监督和设备维护方面的技术知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加强车辆、安全设备等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理。对于这一点,还需我们专业人员进行创造性、完善性方案去实施。
3.4 强化全方位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能力
一是完善事故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应急短信发送平台,便于在最短时间内澄清事实、减少恐慌,同时对乘客的行动进行引导和疏散,避免衍生事故的发生。为了提高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效率,需要对工作内容和流程制定标准和细则,明确信息发布的主体、途径、内容等。
二是健全应急组织机构,推动应急联动体制,形成“多方联动,逐级上报”的应急响应机制。竖向形成“深圳市交通运输应急指挥机构—地铁集团/参建单位—车站”的三级组织模式,横向形成运营公司、建设单位、政府相关部门、辖区政府、市公安机关、公交、电力、通信、供水等单位的联动组织模式,加快对信息报送、人员疏散、设施设备抢修等关键环节的响应,提高协同应对事故的能力。
三是完善应急预案体系。针对地铁在运营过程中的大客流拥挤踩踏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爆炸、自然灾害以及突发性设备故障等原因造成的运营危害,制定相应预案,明确不同级别安全事故的上报层级与联动部门和单位,形成“一类一预案”的应急预案体系。
四是强化安全演习。除了地铁相关单位内部的应急演练外,需至少每年公开组织一场应急演练,例如对火灾、列车冲突、脱轨等事故的模拟演练,加强市民的安全意识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地铁以其大容量、准时、快捷的特点,在有效解决人口流动问题、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满足乘客对地铁安全、迅速、准时方面的要求。以上是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总结的安全生产管理实践,通过与国内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人员的相互沟通,共同提高地铁运营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孙波,黄树智,薛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7,36(28):34-36.
[2]钟志盛.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探究[J].科学中国人,2017(20):80.
[3]匡伟林.关于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9):174-175.
关键词: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1 地铁安全交通安全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中的拥堵、阻塞等问题越发突出,按照绿色交通理念的发展和推行,“公交优先”的政策已经成为交通领域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轨道交通具备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以及舒适安全快捷等优势,地铁也逐渐成为大城市的交通骨干系统,备受民众青睐。轨道交通系统属于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系统,和其他交通工具相比安全性更高,但是因为客流量的不断增多、设备运行压力的持续提升,安全事故的发生问题也在逐渐显现,同时安全事故发生后所能够形成的影响也更加严重。安全运营属于生产的生命线,轨道交通对于安全性要求不断提高,有许多研究发现,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安全评估模式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借助安全评估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安全事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可以以动态化、及时性的方式实现对安全事故的发现和控制,并根据评估的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从而保障地铁安全运行的实效性。对此,地铁运营安全管理评价具备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2 地铁运营事故的主要类型
2.1 火灾事故
火灾是对地铁运营系统安全的重大威胁,有关各方必须予以重视。地铁的正常运营需要大量的电气设备。一旦这些设备出现故障,就会引发地铁火灾。此外,乘客违反规定携带易燃物品、恐怖袭击等外部因素也可能引发火灾。地铁一旦发生火灾,很难安全疏散和救援。火灾会使通信系统瘫痪,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全面提高预防火灾事故的能力,可以提高地铁运营的安全水平。
2.2 列车脱轨或碰撞
地铁线路设计不合理、线路设备老化、地铁高速运行等都会导致列车脱轨事故的发生。因此,良好的设计和规划,定期的安全维护和检查,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地铁安全运营的前提。地铁运输不同于航空运输和公路运输,他自身具备承载量大,速度快等特点。局限在一个特定的轨道上。一旦两列车意外相撞,灾难性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2.3 踩踏事故
目前,我国地铁运营中发生的自动扶梯踩踏事故是主要类型之一。主要原因是电梯设备缺乏维护,安全管理不到位。目前,地铁电梯、自动扶梯维修中存在着一个不易忽视的隐患,即关键部件的损坏不能及时、全面检查、维修。一旦中间环节个别部分出现故障,人流量密集的弊端就完全裸露在外,慌乱之中人员之间就会出现碰撞、踩踏等现象,导致事故的发生,其后果和场景不能想象。因此,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生产规范对自动扶梯进行维护,并注意及时填补监管漏洞,防止此类地铁事故的发生。
3 地铁运营安全管理措施
3.1 明确地铁运营安全管理方向
首先,要将安全管理纳入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生产,必须安全生产”的原则,把安全管理贯穿于运输组织和维修组织运行的全过程。一方面要求生产人员在开展安全控制与生产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时,考虑安全因素;要求安全管理人员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开展安全管理工作,通过安全管理真正参与过程安全控制。其次,针对地铁运营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并通过风险评估对现有运营系统进行改进:对新投入运营的设备的功能和应用要求进行评估,并对其进行控制。提前风险:完善公司组织体系结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评估,控制风险处于萌芽状态。
3.2 构建保障体系
积极构建关于运营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并以安全管理作为基础的管理要求之一,这也是安全管理中的关键性环节。在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方面,务必保障体系建设的完全性、全面性、细节性以及可执行性,体系的建设需要维持高层次、大局观等作用,不仅需要形成制约的作用,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户型性作用,在确保制度落实效益的同时提高安全管理实效性。对此,在制度建设方面,需要从多个层面上进行优化:一是合法性,任何的规定和管理体系都需要满足相应的法律规定以及企业的相关安全管理要求,例如安全评价标准;二是落实性,确保任何体系都可以有效落实,能够让执行者按照章程办事,这也是落实性的基础性要求,能够达到一定的操作效益,并且利于操作;三是前瞻性,在规章整丢的制定同时,需要按照具体工作状况进行针对性优化设计,确保任何设备都可以准确运行,保障制度本身的前瞻性和可拓展特性;四是针对性,对于不同专业和不同岗位需要制定出具体的管理规章要求,杜绝以偏概全和纸上谈兵;五是权威性,制度本身必须保障刚性、科学性、不徇私等特性,不能直视单纯挂在墙上而是有效落实,制度需要具备一定的约束和强制性效益,做到自查自管,做好相互监督与查对,对于任何违规行为都需要及时处理。
3.3 加强基础设施安全管理
基础设施的安全水平直接影响地铁的安全运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铁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一些发达国家甚至有无人驾驶的地铁列车。机械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必然会引发地铁事故。目前,许多城市的地铁系统都面临着老龄化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维护和检查,很可能发生严重的地铁事故。现在。为了提高地铁运营水平,我国在地铁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了许多新技术。然而,由于缺乏安全监督和设备维护方面的技术知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加强车辆、安全设备等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理。对于这一点,还需我们专业人员进行创造性、完善性方案去实施。
3.4 强化全方位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能力
一是完善事故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应急短信发送平台,便于在最短时间内澄清事实、减少恐慌,同时对乘客的行动进行引导和疏散,避免衍生事故的发生。为了提高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效率,需要对工作内容和流程制定标准和细则,明确信息发布的主体、途径、内容等。
二是健全应急组织机构,推动应急联动体制,形成“多方联动,逐级上报”的应急响应机制。竖向形成“深圳市交通运输应急指挥机构—地铁集团/参建单位—车站”的三级组织模式,横向形成运营公司、建设单位、政府相关部门、辖区政府、市公安机关、公交、电力、通信、供水等单位的联动组织模式,加快对信息报送、人员疏散、设施设备抢修等关键环节的响应,提高协同应对事故的能力。
三是完善应急预案体系。针对地铁在运营过程中的大客流拥挤踩踏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爆炸、自然灾害以及突发性设备故障等原因造成的运营危害,制定相应预案,明确不同级别安全事故的上报层级与联动部门和单位,形成“一类一预案”的应急预案体系。
四是强化安全演习。除了地铁相关单位内部的应急演练外,需至少每年公开组织一场应急演练,例如对火灾、列车冲突、脱轨等事故的模拟演练,加强市民的安全意识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地铁以其大容量、准时、快捷的特点,在有效解决人口流动问题、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满足乘客对地铁安全、迅速、准时方面的要求。以上是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总结的安全生产管理实践,通过与国内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人员的相互沟通,共同提高地铁运营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孙波,黄树智,薛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7,36(28):34-36.
[2]钟志盛.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探究[J].科学中国人,2017(20):80.
[3]匡伟林.关于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9):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