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新股”在经历低谷后重新成为潮流。但是如果将打新资金来源细细拆解,结论或许令人大吃一惊。
7月份以来,随着大盘反弹,新股上市首日一扫颓势,平均涨幅超过80%,受此影响,之前疲弱的打新再次受到资金热捧,很多股票网上申购一签难求。就连深交所都专门发文警惕打新风险。
事实真的如此吗?
《投资者报》记者统计发现,新股炒作大部分是由网上配售的散户所为,而本是主力的网下配售机构们却非常谨慎,动用的资金数量甚至在下降。一旦大盘形势转坏,大部分散户可能深受其害,再次成为“冤大头”。
记者还注意到,7月份,作为市场“风向标”的保险公司并没有参与打新,公募基金和券商尽管部分重新回归打新队伍,但“寡不敌众”,整体参与数量和资金规模仍然在下降。
散户可能成“冤大头”
7月以来随着A股反弹,比亚迪等公司股价上市首日纷纷飙涨。机构打新热情回升的报道,铺天盖地。
多方面的数据似乎也在证明打新市场在重新积聚人气。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25日,7月以来各路涌入一级市场的资金就达到了9466亿元,超过了6月份的6651亿元。
今年以来,由于二级市场剧烈震荡,很多投资者损失惨重,大家都将目光转向一级市场,希望获取低风险收益。但好景不长,新股上市首日频频破发,市场哄抢新股的局面不再。一级市场申购资金一减再减,很多投资者慢慢退出新股申购。
市场打新在5月份达到了冰点,冻结资金的规模锐减至1万亿元以下,这是三年以来打新市场最寒冷的时刻。前5个月冻结资金的数量分别是18175亿元、18317亿元、25049亿元、11059亿元以及5701亿元。
但细细追究打新资金的构成,你会发现这仅是一种表象,散户在各种声音的鼓吹下,有可能再次成了“冤大头”。
统计显示,自6月21日大盘反弹以来,有20只新股完成首发,平均网上中签率仅有1.3%,而网下申购获配比例高达13.8%。这意味着积极踊跃的参与者主要是散户,大部分机构仍然是按兵不动。
譬如7月11日发行的龙力生物,网上中签率仅有0.7%,而网上申购获配的比例却高达28.6%。
从冻结资金的数量也可以窥见一斑。
6月份,网上冻结的资金有6353亿元,环比增加了22%,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网下配售的资金仅冻结了298亿元,环比下降五成。
7月份,网上冻结资金的数量继续增加,增至9231亿元,网下机构配售资金继续锐减,仅剩下235亿元,又下降了两成。
一位券商自营部的人士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也证明了上述判断:“尽管近期股票表现了回暖,但发行市盈率也水涨船高,未来市场走势如何,我们仍然充满了疑虑,打新自然会慎之又慎。”
机构折戟91只股票
机构小心谨慎,自是因为手中曾经抱着“烫手山芋”,为此伤透了心。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7月25日,在经过3个月的锁定期后(部分仍在锁定期),机构投资者中签的股票里,有多达91只出现严重亏损,总计亏损42亿元。
尽管总体账面上仍然实现了110亿元的盈利,但是对于单个机构来说,动辄几千万的亏损也令人“伤不起”。
其中,给机构投资者带来账面亏损超过1亿元的就有11只股票,分别是庞大集团、华锐风电、森马服饰、东富龙、吉鑫科技、大智慧、通裕重工、辉隆股份、恰恰食品、文峰股份及双星新材。
这些股票中,三个月收盘价和发行价差距最大的是东富龙,差价高达每股48元,吉鑫科技和辉隆股份的差价也均超过17元。
1月24日,东富龙配售,中签率7.16%,创下创业板开板以来中签率的最高纪录。这其中,兴业全球旗下的3只基金配售的股票最多,达到75万股,亏损达3600万元,其他机构中,还有三只社保基金、四家券商(国都、广发、银泰、西部)、四只基金也亏损得很利害。
这些破发的股票还有一些大盘股,最典型的是华锐风电,它不但有新能源概念,还有上交所第一任总经理尉文渊和曾任申银万国证券与南方证券总裁阚治东参与投资创办的特殊背景。这令华锐风电成为各路资金争相追捧的宠儿。
在初步询价过程中,有60家机构管理的102家配售对象参与报价,在其后的累计投标询价过程中,广发基金、易方达基金等纷纷提高申报价格,最终有49家机构以90元/股高发行价抢得从十多万到一百多万股不等的配售股票。
但没有想到的是,上市首日该股仅收于88.8元/股,出现破发,打新的机构和个人全部被套。三个月后,仍然破发,收盘价仅有73元。打新机构有社保基金、金元、中天、广州证券等券商,广发、长盛等基金公司,幸福人寿、阳光财险等保险公司,机构可以说损失惨重。
譬如4月份上市的庞大集团,主营汽车销售,也受到基金、券商等机构的高价追捧。华商基金旗下三只产品给出的价格达到45元,而该股首日最高价仅有38.6元,此后继续一路下跌。
险资7月退出打新
曾经是打新市场主力军的保险公司,如今却退避三舍,缺席7月打新。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5日,7月一共有10只新股进行了配售,网下配售的机构名单里没有保险公司的身影。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险资整体打新兴致不高。
前六个月,一共有169家保险公司产品获得了配售资格,仅占整体的9%,而去年,险资获配次数占比高达13%。
其中,1月份有73只获配;2月份迅速滑落至24只;3月略有回升为31只;4月仅剩下6只;5月有21只;6月有14只。
相对应的是,每月保险公司花费的打新资金量也在锐减,分别为16.5亿元、5.6亿元、3亿元、1.5亿元、9.6亿元、1.2亿元。到了7月份,险资干脆没有入市。
保险公司之所以对打新市场心生退意,跟收益密切相关。
今年以来获配的169家保险产品中,仅有四成获得了正收益,其他六成都出现了浮亏。
其中浮亏最大的是太保系产品,旗下的七只产品账面浮亏高达1.1亿元。
失误主要在于高仓位配置了华锐风电,太保系一共配售了415万股,亏损达到1.3亿元。好在其他打新略有收益,不至于全线溃败,如配售了司尔特、好想你、惠博普、九牧王四只新股。
除了太保系,新华系亏损金额也排名前列,为0.9亿元,排名第二。
新华人寿最倒霉的一笔打新,要数6月份对于双星新材的申购。作为一家化工企业,双星新材没有得到机构的认同,在最后询价过程中,仅有五家机构获得了配售,其中,新华系就包揽了四个席位,共获得990万股,占据九成股份。
新华人寿给出如此高的报价,造成的亏损恶果也只能咬着牙吞下。好在另一笔中签的鸿路钢构,账面是浮盈的,大约有440万元的进账。
打新亏损前五的还有幸福人寿、阳光系和太平人寿,分别亏损0.6亿元、0.28亿元以及0.2亿元。
除了这些亏损的保险公司,也有少量盈利的公司,包括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但是这两家公司参与的次数很少,分别仅参与了两只股票。中国人寿配售的是金晶科技和海正药业。平安系资金参与首发的为日上集团和徐家汇。
公募券商谨慎打新
与险资退出打新市场相比,公募基金和券商相对积极一些。7月份,部分公募重新回归打新市场。
以7月6日公布的网下配售结果为例,当天配售的瑞丰光电、明家科技和瑞丰高材3家公司,机构超额认购倍数分别是33.5倍、16.67倍和7.5倍。在初步询价环节,上述三只创业板新股的基金申购数量占比分别是49.15%、43.48%和50%。
7月5日发布网下配售公告的迪安诊断、天玑科技、宝莱特,基金申购也比较多,迪安诊断、天玑科技和宝莱特的机构超额申购倍数分别是44.7倍、34.4倍和34倍,初步询价中基金申购数量占比分别是62.37%、61.35%和66.12%。
重拾打新并不意味着公募都认同了打新价值。公募参与打新的产品数量和打新资金仍然处于下降状态。
6月份,获得配售资格的基金产品正好有100只,打新资金21亿元。而7月份,获配基金数量仅有26只,打新资金8亿元,只有6月份的38%。
参与的基金也非常谨慎,给出的报价非常低,就怕被套。例如,在迪安诊断的初步询价中,有30家基金公司旗下97只产品参与,报价区间在13元~28.1元。
在天玑科技的初步询价中,24家基金公司旗下69只产品参与,报价区间是12元~27元。
在宝莱特的初步询价中,28家基金公司旗下82只产品参与,报价区间是17元~31元,平均价格23.52元。
对这些股票,基金的报价均低于证券公司、推荐类对象和财务公司的报价。
与公募相类似的是,尽管7月份部分券商重回打新市场,但是获配的次数和规模仍然在下降。数据显示,7月份,券商获配次数12次,动用资金2.3亿元。而6月份,券商获配50次,动用资金仅8.2亿元。
7月份以来,随着大盘反弹,新股上市首日一扫颓势,平均涨幅超过80%,受此影响,之前疲弱的打新再次受到资金热捧,很多股票网上申购一签难求。就连深交所都专门发文警惕打新风险。
事实真的如此吗?
《投资者报》记者统计发现,新股炒作大部分是由网上配售的散户所为,而本是主力的网下配售机构们却非常谨慎,动用的资金数量甚至在下降。一旦大盘形势转坏,大部分散户可能深受其害,再次成为“冤大头”。
记者还注意到,7月份,作为市场“风向标”的保险公司并没有参与打新,公募基金和券商尽管部分重新回归打新队伍,但“寡不敌众”,整体参与数量和资金规模仍然在下降。
散户可能成“冤大头”
7月以来随着A股反弹,比亚迪等公司股价上市首日纷纷飙涨。机构打新热情回升的报道,铺天盖地。
多方面的数据似乎也在证明打新市场在重新积聚人气。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25日,7月以来各路涌入一级市场的资金就达到了9466亿元,超过了6月份的6651亿元。
今年以来,由于二级市场剧烈震荡,很多投资者损失惨重,大家都将目光转向一级市场,希望获取低风险收益。但好景不长,新股上市首日频频破发,市场哄抢新股的局面不再。一级市场申购资金一减再减,很多投资者慢慢退出新股申购。
市场打新在5月份达到了冰点,冻结资金的规模锐减至1万亿元以下,这是三年以来打新市场最寒冷的时刻。前5个月冻结资金的数量分别是18175亿元、18317亿元、25049亿元、11059亿元以及5701亿元。
但细细追究打新资金的构成,你会发现这仅是一种表象,散户在各种声音的鼓吹下,有可能再次成了“冤大头”。
统计显示,自6月21日大盘反弹以来,有20只新股完成首发,平均网上中签率仅有1.3%,而网下申购获配比例高达13.8%。这意味着积极踊跃的参与者主要是散户,大部分机构仍然是按兵不动。
譬如7月11日发行的龙力生物,网上中签率仅有0.7%,而网上申购获配的比例却高达28.6%。
从冻结资金的数量也可以窥见一斑。
6月份,网上冻结的资金有6353亿元,环比增加了22%,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网下配售的资金仅冻结了298亿元,环比下降五成。
7月份,网上冻结资金的数量继续增加,增至9231亿元,网下机构配售资金继续锐减,仅剩下235亿元,又下降了两成。
一位券商自营部的人士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也证明了上述判断:“尽管近期股票表现了回暖,但发行市盈率也水涨船高,未来市场走势如何,我们仍然充满了疑虑,打新自然会慎之又慎。”
机构折戟91只股票
机构小心谨慎,自是因为手中曾经抱着“烫手山芋”,为此伤透了心。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7月25日,在经过3个月的锁定期后(部分仍在锁定期),机构投资者中签的股票里,有多达91只出现严重亏损,总计亏损42亿元。
尽管总体账面上仍然实现了110亿元的盈利,但是对于单个机构来说,动辄几千万的亏损也令人“伤不起”。
其中,给机构投资者带来账面亏损超过1亿元的就有11只股票,分别是庞大集团、华锐风电、森马服饰、东富龙、吉鑫科技、大智慧、通裕重工、辉隆股份、恰恰食品、文峰股份及双星新材。
这些股票中,三个月收盘价和发行价差距最大的是东富龙,差价高达每股48元,吉鑫科技和辉隆股份的差价也均超过17元。
1月24日,东富龙配售,中签率7.16%,创下创业板开板以来中签率的最高纪录。这其中,兴业全球旗下的3只基金配售的股票最多,达到75万股,亏损达3600万元,其他机构中,还有三只社保基金、四家券商(国都、广发、银泰、西部)、四只基金也亏损得很利害。
这些破发的股票还有一些大盘股,最典型的是华锐风电,它不但有新能源概念,还有上交所第一任总经理尉文渊和曾任申银万国证券与南方证券总裁阚治东参与投资创办的特殊背景。这令华锐风电成为各路资金争相追捧的宠儿。
在初步询价过程中,有60家机构管理的102家配售对象参与报价,在其后的累计投标询价过程中,广发基金、易方达基金等纷纷提高申报价格,最终有49家机构以90元/股高发行价抢得从十多万到一百多万股不等的配售股票。
但没有想到的是,上市首日该股仅收于88.8元/股,出现破发,打新的机构和个人全部被套。三个月后,仍然破发,收盘价仅有73元。打新机构有社保基金、金元、中天、广州证券等券商,广发、长盛等基金公司,幸福人寿、阳光财险等保险公司,机构可以说损失惨重。
譬如4月份上市的庞大集团,主营汽车销售,也受到基金、券商等机构的高价追捧。华商基金旗下三只产品给出的价格达到45元,而该股首日最高价仅有38.6元,此后继续一路下跌。
险资7月退出打新
曾经是打新市场主力军的保险公司,如今却退避三舍,缺席7月打新。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5日,7月一共有10只新股进行了配售,网下配售的机构名单里没有保险公司的身影。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险资整体打新兴致不高。
前六个月,一共有169家保险公司产品获得了配售资格,仅占整体的9%,而去年,险资获配次数占比高达13%。
其中,1月份有73只获配;2月份迅速滑落至24只;3月略有回升为31只;4月仅剩下6只;5月有21只;6月有14只。
相对应的是,每月保险公司花费的打新资金量也在锐减,分别为16.5亿元、5.6亿元、3亿元、1.5亿元、9.6亿元、1.2亿元。到了7月份,险资干脆没有入市。
保险公司之所以对打新市场心生退意,跟收益密切相关。
今年以来获配的169家保险产品中,仅有四成获得了正收益,其他六成都出现了浮亏。
其中浮亏最大的是太保系产品,旗下的七只产品账面浮亏高达1.1亿元。
失误主要在于高仓位配置了华锐风电,太保系一共配售了415万股,亏损达到1.3亿元。好在其他打新略有收益,不至于全线溃败,如配售了司尔特、好想你、惠博普、九牧王四只新股。
除了太保系,新华系亏损金额也排名前列,为0.9亿元,排名第二。
新华人寿最倒霉的一笔打新,要数6月份对于双星新材的申购。作为一家化工企业,双星新材没有得到机构的认同,在最后询价过程中,仅有五家机构获得了配售,其中,新华系就包揽了四个席位,共获得990万股,占据九成股份。
新华人寿给出如此高的报价,造成的亏损恶果也只能咬着牙吞下。好在另一笔中签的鸿路钢构,账面是浮盈的,大约有440万元的进账。
打新亏损前五的还有幸福人寿、阳光系和太平人寿,分别亏损0.6亿元、0.28亿元以及0.2亿元。
除了这些亏损的保险公司,也有少量盈利的公司,包括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但是这两家公司参与的次数很少,分别仅参与了两只股票。中国人寿配售的是金晶科技和海正药业。平安系资金参与首发的为日上集团和徐家汇。
公募券商谨慎打新
与险资退出打新市场相比,公募基金和券商相对积极一些。7月份,部分公募重新回归打新市场。
以7月6日公布的网下配售结果为例,当天配售的瑞丰光电、明家科技和瑞丰高材3家公司,机构超额认购倍数分别是33.5倍、16.67倍和7.5倍。在初步询价环节,上述三只创业板新股的基金申购数量占比分别是49.15%、43.48%和50%。
7月5日发布网下配售公告的迪安诊断、天玑科技、宝莱特,基金申购也比较多,迪安诊断、天玑科技和宝莱特的机构超额申购倍数分别是44.7倍、34.4倍和34倍,初步询价中基金申购数量占比分别是62.37%、61.35%和66.12%。
重拾打新并不意味着公募都认同了打新价值。公募参与打新的产品数量和打新资金仍然处于下降状态。
6月份,获得配售资格的基金产品正好有100只,打新资金21亿元。而7月份,获配基金数量仅有26只,打新资金8亿元,只有6月份的38%。
参与的基金也非常谨慎,给出的报价非常低,就怕被套。例如,在迪安诊断的初步询价中,有30家基金公司旗下97只产品参与,报价区间在13元~28.1元。
在天玑科技的初步询价中,24家基金公司旗下69只产品参与,报价区间是12元~27元。
在宝莱特的初步询价中,28家基金公司旗下82只产品参与,报价区间是17元~31元,平均价格23.52元。
对这些股票,基金的报价均低于证券公司、推荐类对象和财务公司的报价。
与公募相类似的是,尽管7月份部分券商重回打新市场,但是获配的次数和规模仍然在下降。数据显示,7月份,券商获配次数12次,动用资金2.3亿元。而6月份,券商获配50次,动用资金仅8.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