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调研综述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研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了解相关人员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理解与诉求,可切实反映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现状。
  调研设计
  1.调研目标
  本次调研的主要目标是了解试验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情况,摸清信息技术课标在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2.调研内容
  调研从课标的落实情况入手,重点关注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价值取向、课程的模块结构与内容安排、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的衔接性等方面。就课程的目标来讲,除信息素养外,是否还包括了为培养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做准备,为学生进入职业教育或直接就业奠定基础。就课程的模块结构与内容安排来讲,又可细分为内容及结构的合理性、内容的适量度、内容的难易度等方面。就衔接来讲,如何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信息技术课的目标、内容范围,是否培养学生进入高校时所需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何为信息科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如何为进入职业教育或是直接就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成为重要的问题。
  3.调研对象
  为使调研结果具有代表性,我们在确定调研地区时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以体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四大类别(来源: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公布的《2010中国发展指数》)为主要依据,同时要覆盖前6批进入课程改革实验的省市区,照顾到七大地理区域和民族地区,调研选择了全国8个省市,即黑龙江、宁夏、安徽、河南、江苏、广东、云南和北京,省内按3×3×3的原则抽取调查学校,即依据省内经济、教育发展水平抽取高、中、低三个地区/市,每个地区/市再按教育发展水平抽取高、中、低三所學校。
  为了获得来自实践层面多个涉众群体角色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调研选择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省、市(区)级的信息技术教研员和2012年秋季在读的高三学生作为调研对象。
  4.调研方法
  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调研需要全面获得信息技术教师对课标的认识,以及他们在课标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做法,采用了以半结构的深度访谈为主,辅之以小范围的定量调查的调研方法。对教研员来讲,由于各地信息技术教研员的数量相对较少,调研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访谈法。为能全面而真实地获得高中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感受和认识,且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法。
  调研实施概况
  调研自2012年8月下旬开始,到11月上旬结束。调研过程中,共有175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参与了面对面的访谈,有283位教师接受了问卷调查,有63.3%的教师专业背景是计算机,23%的教师专业背景是教育技术。具有中教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总数的13%,46%的教师具有中教一级职称。整个调研过程共访谈了41位信息技术教研员(38位专职教研员,3位兼职教研员)。调研共抽样了71所学校,每所学校大约10%的在读高三学生接受了问卷调查。
  调研结果与分析
  1.目标与价值取向
  本世纪初,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为实施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关注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教育的一种主流思想。信息技术课程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依托,课标的实施对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调研显示,小学上过信息技术课的学生比例达到65.8%,初中上过信息技术课的学生比例达到79%。面向一般素养培养的信息技术课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取向需要超越技能操作层面,探究技术背后的方法、思维的需求越来越高。
  2.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
  从课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规划来讲,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注重三维目标的相互融合,课标的指导思想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外,还逐渐探索形成了一些适应这门课程特点的典型教学方法。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革新之中,在中小学教育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3.内容及结构的合理性
  课标规定的课程结构是1个必修模块,5个选修模块,并将必修模块看成是学习选修模块的基础,在逻辑上完全自洽。但调研中大量数据表明,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内容已不符合目前学生的基本情况,必修模块的内容与义务教育阶段重复率过高。5个选修模块的选修率不同,《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2个模块选修量较大,《算法与程序设计》仅有少量的选修,而因师资水平、软硬件配置不到位,《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实施困难。调研结果还显示,人们普遍认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不能停留在软件操作层面,希望多一些能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设计的能力的内容。
  4.内容的适量度
  相对于每个模块最多36课时的课时量来讲,调研显示,有62.5%的教师认为目前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相对过多,在必修模块尤其明显,课标规定内容与课时量极不匹配。另外,10.5%的高中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内容广度大,66%的高中生认为课程内容广度一般,22.4%的高中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内容不算多,课标涉及的内容广度基本符合学生的需要。
  5.内容的难易度
  调研结果显示,12.3%的高中生认为很容易掌握信息技术课内容,49.4%的高中生认为能基本掌握信息技术课内容,可见内容的难易度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就各模块的内容来讲,必修模块的内容主要侧重各种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简单技能的操作,其广度较大而难度较低,而选修模块的部分内容难度较大。
  6.内容的衔接性
  目前,信息技术课仅有高中阶段的课标,而没有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没有关于不同学段应该学习哪些内容的统一规定,造成了部分内容的重复。调研结果显示,信息技术中的“算法与程序设计”与数学中的“算法初步”关系处理不得当,两者之间没有充分的协调;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的案例选用存在较多的重叠;必修模块没能为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应有的基础。另外,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大部分属于“操作性”的内容,难以适应信息类学科发展的需要,也难以支撑高中之后继续接受职业教育和就业发展的需要。
  7.教材的使用
  信息技术课有5套经过审核的教材,65.7%的教师认为各版本教材内容与课标内容基本一致。但是,所有版本的教材都存在更新缓慢、内容滞后的缺点。调研显示,因课时有限、内容不适当、学生起点水平差异大等,一线教师普遍反映教材难以指导教学,因此信息技术教材实际利用率较低。
  8.课程的评价
  从调研情况看,大部分省市都有省级信息技术会考,而会考考纲的内容主要关注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测评,很难实现对学生完整信息素养的评价,与课标设定的课程目标不一致,考前大量做模拟题、突击复习、机械记忆题库的现象较为普遍,致使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变成了技术的简单操练和基本知识的简单记忆。
  此外,课标中规定的评价方式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以全面考查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目前,信息技术课教师平均要教授6~10个班,有的多达14个班,过程性评价方法较难进行。
  9.其他问题
  另外,还有诸多问题制约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其中,48.4%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不完善,26.5%的教师认为师资力量不足,28.3%的教师认为自身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访谈中,教研员和一线教师还反映了学生起点水平差异较大的问题,部分地方零起点的学生达到了30%。
其他文献
● 用得广不如用得巧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案、音效等资源于一体,其容量大,表现力强,且省时省力,操作方便,的确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内容都适合使用。我记得听过一节作文指导课,教师的教学过程非常精彩,师生互动非常积极,等到写了,学生个个奋笔疾书。为了不冷场,教师随手播放了一段背景音乐。这段音乐与她的作文内容毫无关联,反而打断了学生的思绪,使得部分学生不安起来,最终学生写得并不尽
摘要:MOOCs平台已经成为近年来网络教育的主要应用平台,因此,国内外涌现了许多慕课平台,“学堂在线”作为中国版的edX,是国家教育部MOOCs研究中心官方合作平台,对MOOC的推广和应用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深远。但该平台也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本文以“学堂在线”平台为例,探讨了慕课平台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建议,以期能促进慕课的有效应用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慕课(MO
摘要:媒体技术与科学教学的融合,既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优势,又要定位于学科教学的需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其显露出的问题既有典型性,又有普遍性。本文从《山脉的变化》教学案例出发,分析这些常见问题的成因,探究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融合;常见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9-0054-02  在一次公开教学中,某位教师执教小学科学五
● 创新整合点  实景对比引发学习需求,Google地球突破教学难点,学习平台促进自主发展,电子白板交互凸显教学重点,视频插入关注习得运用,网络留言提高交流实效。  ●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本单元围绕“锦山秀水”这一话题,安排了三篇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的文章。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从重点词句入手,感受自然之美和语言之美,这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就本课而言,作者开篇
摘要:本文提出将“竞争性”教学理念应用于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方法。通过分析当前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以及“竞争性”教学理念应用于实践教学中的优势,探索如何将竞争机制引入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竞争性教学  引言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重点。尽管学校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
是“跨界”,还是原本“无界”,这是一个问题,并且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  定位决定了效能的最大化  扎克伯格夫妇在给女儿的信中,这样预言未来教育的四大趋势:①个性化、定制化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需要和目标,找合适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②突破时空限制。不受生活地点的束缚,不受同龄人学习进度的束缚,这点当然要通过互联网实现。③学习将成为一种探索。学习将不再是记忆前人的经验、知识,而是掌握可实践的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为中央全会决议,明确提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任务要求:“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的差别”。教育部明确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当前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全局性重点工作和重大战略任务。教育部党组要求教育信息化工作要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不
同样,Amazon也非常注重图像识别。Amazon的App上有一个图像识别商品的功能,拿起手机对准某个物体。例如,我对准的是一杯星巴克的咖啡,Amazon可以识别出咖啡,也识别出了星巴克,直接推荐相关产品是否需要购买,这就是图像识别。可以想象,Amazon等该系统成熟之后,肯定会推出类似的小物件,让图像识别无处不在。  支付宝也是如此,经常会通过各种小游戏让用户露脸和刷脸。例如,你转账数额有点高,
摘要:以人为本,关注和尊重人的需求是教育信息化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区域教育决策、目标制定、资源建设和项目实施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24所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探究了学生的需求与现状特征,以期为推进基层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切实的帮助。  关键词:义务教育;学生;教育信息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
如今,人们对于云计算的概念已经不再陌生,这个曾一度引起人们关注的技术,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技术底色。基础教育也不例外,我们看到,近年来很多区域和城市在搭建自己的教育云平台,为所辖范围内,全体的师生乃至家长,建立优质的教育资源库,其跨终端的特性,能够使师生随时随地浏览和管理自己的所需资源,实现泛在的学习。  本期我们为大家展示的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几所学校应用教育云的案例。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