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物就是景物,世界只是世界,你走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完全就是你内心的真实写照。
这几天看到朋友圈里在转一个关于不丹真相的帖子,大概内容是说不丹这个国家远没有传说中那么美好,以实际的经验去告诉大家其实这个国家贫穷落后,甚至随地可见大小便,所谓的昂贵的观光景点也不过是穷乡僻壤,空说无凭,还加上了各种写实派的照片,照片上的不丹王国确实跟传说中的美丽神秘完全无关,不禁令人失落。
但是很快,就有人回应这篇文章完全是子虚乌有,像是在做激烈的辩论赛,在原帖里所涉及的每一项,都做了逐一的纠正和回应,有理有据,言之凿凿,也有图有真相,一时间,看客们也有点糊涂,到底谁说的比较客观?
其实这个现象并不只发生在不丹。早在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同样一个景色,不同人的嘴里会有截然不同的描述。
比如说西藏,千万人仰慕的神圣之地,有人描述说像天堂,可也有人回来说完全失望。再比如说印度,有人游览之后身心得到了救赎,有人却捏着鼻子说差点被吓死。伟大的恒河,在一些BBS里被形容成横尸遍布的恐怖之地,连久负盛名的泰姬陵,也有人说满屋子都是游客的臭脚丫子味。
有些人习惯性地美化事物,恋爱的时候喜欢美化恋人,一定要按照想象中的完美形象来要求恋人,哪怕有一点瑕疵也直呼遇人不淑,简直是在用自己的臆想来绑架真实世界,旅行也是一样,很多人喜欢幻想出一个美妙的旅行,然后开始各种批判,在我看来,景物就是景物,世界只是世界,你走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完全就是你内心的真实写照。
所以我很少看旅行参考,就像我很少看影评,因为我很清楚我必须要用自身的体验来完成我对世界的接触,我不需要知道别人告诉我,这里好那里坏,别人眼中的好也许恰好是我眼中的坏,而别人以为的坏,可能就是我认知中的好。
比如说我在斯里兰卡,最让我喜欢的不是游客最爱的大象孤儿院,而是充满了原始状态的没有被过度开发的北部风光,那里没有中国人,没有商业气息,满眼满眼都是浓密的热带风情,高大的树丛,暖人的海风,我沉迷于这样的美景不能自拔,回来跟去过斯里兰卡的朋友交流,他们觉得不可思议,居然还问我怎么跑去那么荒凉的地方,也不怕被强盗劫走。
著名填词人林夕写了一首富士山下,无数人跑去朝圣,我不止一次听人抱怨那个破山没什么好看的,可是林夕笔下的富士山,简直就是人间仙景,据说他当年写这首歌的时候,身边陪伴的是他的爱人,所以对于眼看的美景,多了一份情感的支撑,美景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那一座山。
今年元旦我也亲自到了富士山,幸运至极我看到了被白雪半掩的美景,那一刻我是真的感觉到心灵的震撼,我同行的好友却无动于衷,对她来说,内心没有爱的期望,于是富士山也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
的情况也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我带着满腔的希望在台湾做了一次环岛旅行,对台湾的失望已经无可言说,台北最繁华的地方还不如我们国内二线城市,传说中的台湾小吃只不过就是夜市地摊油腻腻的臭豆腐和各种丸子,可是在别人的眼睛里,这是一座文艺得让人想掉泪的宝岛,更多的人是因为对城市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的热爱,而自动加了一层神圣之光,在这层光照之下,任何问题都可以被原谅。
走到远方有人只是为了在朋友圈里多定位几个洋气的地名,有人则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糊里糊涂走过,走马观花回来,除了几个构思吓人的照片,走到了远方也像从来没离开过。可是有的人,在行走的过程中,实现了对生命的思考,完成了对自己的使命,所经过之处,景物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倒已经变得不重要。
尽管有的人提倡行走世界必须要提前做好功课,我依然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理论爱好者,我们对世界了解的越少,我们就会更加热爱它,因为有无数的空间可以供你幻想。
这几天看到朋友圈里在转一个关于不丹真相的帖子,大概内容是说不丹这个国家远没有传说中那么美好,以实际的经验去告诉大家其实这个国家贫穷落后,甚至随地可见大小便,所谓的昂贵的观光景点也不过是穷乡僻壤,空说无凭,还加上了各种写实派的照片,照片上的不丹王国确实跟传说中的美丽神秘完全无关,不禁令人失落。
但是很快,就有人回应这篇文章完全是子虚乌有,像是在做激烈的辩论赛,在原帖里所涉及的每一项,都做了逐一的纠正和回应,有理有据,言之凿凿,也有图有真相,一时间,看客们也有点糊涂,到底谁说的比较客观?
其实这个现象并不只发生在不丹。早在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同样一个景色,不同人的嘴里会有截然不同的描述。
比如说西藏,千万人仰慕的神圣之地,有人描述说像天堂,可也有人回来说完全失望。再比如说印度,有人游览之后身心得到了救赎,有人却捏着鼻子说差点被吓死。伟大的恒河,在一些BBS里被形容成横尸遍布的恐怖之地,连久负盛名的泰姬陵,也有人说满屋子都是游客的臭脚丫子味。
有些人习惯性地美化事物,恋爱的时候喜欢美化恋人,一定要按照想象中的完美形象来要求恋人,哪怕有一点瑕疵也直呼遇人不淑,简直是在用自己的臆想来绑架真实世界,旅行也是一样,很多人喜欢幻想出一个美妙的旅行,然后开始各种批判,在我看来,景物就是景物,世界只是世界,你走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完全就是你内心的真实写照。
所以我很少看旅行参考,就像我很少看影评,因为我很清楚我必须要用自身的体验来完成我对世界的接触,我不需要知道别人告诉我,这里好那里坏,别人眼中的好也许恰好是我眼中的坏,而别人以为的坏,可能就是我认知中的好。
比如说我在斯里兰卡,最让我喜欢的不是游客最爱的大象孤儿院,而是充满了原始状态的没有被过度开发的北部风光,那里没有中国人,没有商业气息,满眼满眼都是浓密的热带风情,高大的树丛,暖人的海风,我沉迷于这样的美景不能自拔,回来跟去过斯里兰卡的朋友交流,他们觉得不可思议,居然还问我怎么跑去那么荒凉的地方,也不怕被强盗劫走。
著名填词人林夕写了一首富士山下,无数人跑去朝圣,我不止一次听人抱怨那个破山没什么好看的,可是林夕笔下的富士山,简直就是人间仙景,据说他当年写这首歌的时候,身边陪伴的是他的爱人,所以对于眼看的美景,多了一份情感的支撑,美景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那一座山。
今年元旦我也亲自到了富士山,幸运至极我看到了被白雪半掩的美景,那一刻我是真的感觉到心灵的震撼,我同行的好友却无动于衷,对她来说,内心没有爱的期望,于是富士山也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
的情况也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我带着满腔的希望在台湾做了一次环岛旅行,对台湾的失望已经无可言说,台北最繁华的地方还不如我们国内二线城市,传说中的台湾小吃只不过就是夜市地摊油腻腻的臭豆腐和各种丸子,可是在别人的眼睛里,这是一座文艺得让人想掉泪的宝岛,更多的人是因为对城市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的热爱,而自动加了一层神圣之光,在这层光照之下,任何问题都可以被原谅。
走到远方有人只是为了在朋友圈里多定位几个洋气的地名,有人则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糊里糊涂走过,走马观花回来,除了几个构思吓人的照片,走到了远方也像从来没离开过。可是有的人,在行走的过程中,实现了对生命的思考,完成了对自己的使命,所经过之处,景物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倒已经变得不重要。
尽管有的人提倡行走世界必须要提前做好功课,我依然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理论爱好者,我们对世界了解的越少,我们就会更加热爱它,因为有无数的空间可以供你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