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课堂中采用适当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激趣,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法,但无论什么方法都离不开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的出发点就是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关键词】历史教学 兴趣
初中历史教材涉及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内容十分广泛,加之初中历史学科的现实地位,许多学生对历史没有太大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能否顺利开展教学的重要问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使学生爱学、乐学,不失为争取课堂教学的好方法。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对处理和学生的关系以及设计教学环节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情感是师生关系最好的润滑剂
列宁说过:“没有对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作为教师要有宽大的胸怀和无私的爱心,要关心和爱护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欠佳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思想感情极为丰富,心灵尤其敏感,如果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不满情绪势必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来,一句生硬的回答,一个鄙视的眼神,都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这样,谈不上师生的情感交流,更不用说课堂效率的保证了。《学记》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对学生的爱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接受教育。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以自己的真心打动学生,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达到师生间情感的和谐共鸣,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种关爱不仅要体现在学生个体上,而且还应该体现在班级上。作为历史教师一般教的班级较多,容易把几个班进行比较,对成绩好的班级就偏爱些。其实这种心理是需要克服的,每个班级有每个班级的特色,如果教师对这种差异充分理解,学生就会更容易接受这位教师。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出发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个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初中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课堂最初的二十分钟是学生思想最易集中的时候,课堂的起始语对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吸引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有不同的技巧。比如用巧妙的导语、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运用一些故事等都能够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
三、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是有效途径
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目前,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长,而且一节课的时间对于初中生来说要一直保持集中的注意力也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好各种教学方法来抓住学生。
在实践中发现,历史课堂运用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它是教师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条件,如音乐、动画、影片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生动的环境,从听觉、视觉、感觉等方面唤起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最大限度地感受和体验。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情境中能更深刻地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达到情感与审美的体验。这样,学生一直是在兴奋、热情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求知的主体。良好的师生人际情境,促进了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同时,也一样可以穿插一些故事、活动、展示、作业等教学形式,让学生能以较好的状态进行课堂学习。
四、巧用语言是变枯燥为生动的法宝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马卡连珂也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以相差二十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语言情境,教师以生动、风趣的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指向性作用,可以提高感知的效应,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从而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十分重要。就历史学科而言,它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历史本身就是一幅有血有肉、色彩缤纷的画卷,但是经过高度提炼并把它浓缩于历史教材,再呈现给学生时,总会没有那么丰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可以感知的历史形象,把逝去的历史事实生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从而缩短历史现象久远的时空距离,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思想受到启迪。这样,随着教师语言的跌宕起伏,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融入特定的情感氛围,犹如置身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之中。
总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很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摸索。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我们就一定可以使自己的课堂深受学生喜欢。
【关键词】历史教学 兴趣
初中历史教材涉及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内容十分广泛,加之初中历史学科的现实地位,许多学生对历史没有太大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能否顺利开展教学的重要问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使学生爱学、乐学,不失为争取课堂教学的好方法。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对处理和学生的关系以及设计教学环节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情感是师生关系最好的润滑剂
列宁说过:“没有对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作为教师要有宽大的胸怀和无私的爱心,要关心和爱护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欠佳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思想感情极为丰富,心灵尤其敏感,如果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不满情绪势必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来,一句生硬的回答,一个鄙视的眼神,都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这样,谈不上师生的情感交流,更不用说课堂效率的保证了。《学记》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对学生的爱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接受教育。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以自己的真心打动学生,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达到师生间情感的和谐共鸣,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种关爱不仅要体现在学生个体上,而且还应该体现在班级上。作为历史教师一般教的班级较多,容易把几个班进行比较,对成绩好的班级就偏爱些。其实这种心理是需要克服的,每个班级有每个班级的特色,如果教师对这种差异充分理解,学生就会更容易接受这位教师。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出发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个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初中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课堂最初的二十分钟是学生思想最易集中的时候,课堂的起始语对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吸引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有不同的技巧。比如用巧妙的导语、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运用一些故事等都能够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
三、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是有效途径
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目前,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长,而且一节课的时间对于初中生来说要一直保持集中的注意力也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好各种教学方法来抓住学生。
在实践中发现,历史课堂运用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它是教师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条件,如音乐、动画、影片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生动的环境,从听觉、视觉、感觉等方面唤起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最大限度地感受和体验。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情境中能更深刻地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达到情感与审美的体验。这样,学生一直是在兴奋、热情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求知的主体。良好的师生人际情境,促进了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同时,也一样可以穿插一些故事、活动、展示、作业等教学形式,让学生能以较好的状态进行课堂学习。
四、巧用语言是变枯燥为生动的法宝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马卡连珂也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以相差二十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语言情境,教师以生动、风趣的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指向性作用,可以提高感知的效应,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从而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十分重要。就历史学科而言,它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历史本身就是一幅有血有肉、色彩缤纷的画卷,但是经过高度提炼并把它浓缩于历史教材,再呈现给学生时,总会没有那么丰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可以感知的历史形象,把逝去的历史事实生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从而缩短历史现象久远的时空距离,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思想受到启迪。这样,随着教师语言的跌宕起伏,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融入特定的情感氛围,犹如置身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之中。
总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很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摸索。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我们就一定可以使自己的课堂深受学生喜欢。